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的道教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目录

引 言正逢时运的财神/1

第一章 财神的神格和形象——商品和财富的人格化/7

一、形形式式的财神/8

㈠黑虎玄坛赵公明(赵公元帅)/9

㈢关帝财神/16

㈢文财神比干和范蠡/23

㈣赐福财神与增福财神/24

㈤五路财神/28

二、财神的基本职能/31

㈠财权由分散到集中/32

㈡财神的专职/40

(1)招财进宝/40

(2)镇邪消灾/43

三、财神神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46

第二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红火——接财神来历追溯/53

一、财神身世之谜/53

二、利市透出的信息/62

三、财神隐没的曲折历程/67

㈠躲藏在帷幕之后的财神/67

㈢财神长久不能走上前台的原因/72

(1)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73

(2)寿与富的博弈/77

(3)塑造金钱的负面形象/80

(4)学也禄在其中/84

(5)压在财富追求上的“天理”横杆/88

四、随着市民生活发展诞生的“财马”/93

㈠大步跑上社会舞台的“财马”/93

㈢宋代市民生活的追求/97

五、财神独立神格的确立/102

㈠财神形象的基本定型/103

(二)从送穷到接财神/106

六、明清商品经济的推动和财神信仰的普及/11O

㈠工商行业的向心力与财神信仰的固定化/111

㈢市镇的发达与财神信仰的普及/114

㈢对外贸易的刺激/118

㈣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价值观的支撑/12l

第三章 迎神亲财——接财神的礼仪和习俗/125

一、接财神活动的宗教性与民俗性/125

二、接财神活动的日期和接神方式/132

㈠接财神的日期和方式/132

㈢接财神的中心场所/142

㈢送财神和接财口彩/145

㈣财神的祭品/152

三、财神开光仪式/155

第四章 财神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的精神型范/161

一、对富庶生活的向往和财富追求的公开化/163

二、公正的理想规范/170

三、”买卖和宜”与“和气生财”/175

四、市场条件下的义气与诚信/180

五、接财神的劝善功能和道德主体的选择/187

第五章 随着市场经济兴盛而升温——接财神的现状和态势/191

一、沉寂后再响起的鞭炮/192

㈠摆脱商品经济的桎梏/192

㈢商品意识提高与接财神的趋热/196

㈢富愈求富的社会心态和接财神的升温/198

二、市场经济与接财神活动的深层动力/201

㈠接财神与重新走上社会舞台的宗教需要/20l

㈢市场经济中的种种矛盾与接财神活动的直接动力/208

三、财神地位的升迁和神格变化的倾向/217

四、接财神的进一步红火/229

(一)求财祈祷的泛化/229

(二)财神走进广泛的生活领域/234

㈢最具张力的民俗活动/235

结束语接财神的现代功能/237

一、通过神灵信仰的折光表达了接财神参与者对利益的诉求/238

二、对于信仰者具有激励的功能,而对于社会而言也具有若干号召性/239

三、接财神的活动,也是对想发财而没有发财、获得了财富又受到过挫败者的一种安抚,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缓冲/241

四、在财神身上积淀着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若干道德资源/243

后记/247

试读章节

这是观察当代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至理名言。

就中国目前情形看,原来建立的宗法经济制度上的忠诚,建立在原有的政治道德前提下的“老实”、“忠”等正在解体,而市场经济必须的诚信的道德准则尚未完善,同时,相关的法律也较为滞后,因此,诚信是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稀缺资源。本来,在传统的商业行为中,诚信为本的思想和实践并非没有。在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下,社会上对于商贾的评价总是负面的多,正面的少,所以,历来人们嘴里骂“奸商”的频率甚高,甚至于形成“无商不奸”的思维定势。其实,凡是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商家、作坊,都打着“童叟无欺”的招牌,而且实实在在地执行之。童叟无欺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约定,合同、条规在神前盟约,则是商业伙伴之间的诚信约定,所以商而诚,才是得到社会肯定的正途,而奸诈的行为可以行之一时,决不可行之永远。清代的晋商、徽商,这些著名的商帮,虽然无法做到人人都具有应有的商业道德,但从总的方面看,他们还是多将儒家的仁义忠信列为经营的准则,所以被人称为“儒商”。商家的这种道德资源,一直是他们立足于市场从而得到社会承认的精神支柱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随着商品经济本身受到摧残,这种商业道德也渐渐地被遗忘。

近二十年来,各种行政的、法律的措施不断出台,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抑制收效虽有,却远未能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就在我坐在电脑台前修改本书时,就听到全国工商总局关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果报道,仅2005年上半年,所查获的金额即达2.6亿元人民币,端的非同小可。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被查出来的恐怕只是其中一部分,没有查到的还是大量的。因为此类事件的发生,固然是当事人包括那不法奸商要负主要责任,但在有些地方,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查处常成空话。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徽省阜阳市的少数奸商出售的劣质奶粉,蛋白质含量极低,主要是由淀粉等相对廉价的物质构成,婴儿吃了这种奶粉之后,极易发生营养不良,其结果是导致了多名婴儿死亡,更多的受害者则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发育滞后,有的浑身浮肿,长成了四肢无力的“大头娃娃”。这一事件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国务院的注意,很快派了工作组下去调查。对于这样明显的大面积发生的销售劣质奶粉事件,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显然难辞其咎,而有关的地方官员,也逃不掉领导责任。这一事件当然并非孤立,类似的情形在报端和荧屏上经常出现,这实在再明确不过地说明,诚信在直接的经济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P244-245

序言

道教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渐渐地升温,到了世纪之末,在某种程度上竞成显学,进入21世纪,则无论是研究的人才、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茂。这套《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问世的。

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一)

所谓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又不限于时间概念。确切地说,现代指的是一个历史时代,这一时代,有其特定的内容,或日特定的质。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百折千回,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比较自觉地将建设的目标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要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目标。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却遭到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将在21世纪中叶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提出来,而且很快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那时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加速期。短短的二十余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现代”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郁。现代化的过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人们观念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眼界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价值观念的多元,民主意识的提高,都是以往没有过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想像过的。

所谓现代视野,即是站在现代立场,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道教,探索道教。

现代视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一切都没有区别地观察和理解外界的思维模式。恰恰相反,现代的人们正好没有这样一个模式,也没有人支持弄出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它促进了人的解放,独立的个人成为社会的公民,享有法律、财产、思想、言论等等的自由和权利。由此也养成了个人独立思考,对问题独立作出判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此一来,想要建立一个全社会所有成员至少是绝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所说的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道教,将之纳入现代视野,绝对不是想去制造一种限定的思维框架,将研究的对象按这种框架切块、分类、综合,再加评价。完全不是这样。

所谓现代视野,在我们看来,只是现代人的观察世界的开阔眼界。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开放的,它是富有包容性的,它又是流动变异的。

开放意味着前进,意味着面向整个世界。以这种眼光看道教,自然而然地会将它放到全人类的大背景下分析、评价。

包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现象,都会采取兼包并蓄的态度,承认其存在的权力。对于道教的探讨,不会以某一观点为独尊,也不会强制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在信与不信、灵与不灵等问题上纠缠,而会更加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流动变异,就是现代人的经验世界和意识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滞在某一点上。现代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现今西方世界和中国人谈论现代、后现代时,都会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现代人,视野中呈现的是一片永恒变化着的图景。而被收入这样一个视野的道教,其存在,其价值,都会随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不会凝固于某一点,也不会以某种权威的结论为绝对的定论。

这是我们对现代视野的理解,也是组织这套丛书的基本心态。

(二)

既然谈到现代的眼光,进一步,我们要谈一下作为研究对象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如果从东汉时正式形成教团算起,已经有接近二千年的时间,如果从她的前身方仙道算起,时间就更长。这一古老的宗教,穿越时空,经历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仍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舞台上屹立着。进入19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她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也仍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象征意义。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丛书的编辑,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现代价值,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的资材。

(三)

我们这套丛书,由上海城隍庙组织编写,联系出版,而请了众多的道教内外学者撰稿。从当代道教自身而言,编辑出版道教研究的成果,也是加速促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道教界在久经摧残之后才复苏不久,仅靠自身力量,要想实施,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弥补这一缺憾,较为可行而较易见成效的方式之一,是道教界与教外学者的结合,大家本着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奥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走到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这套丛书的组织编写,就贯彻了这样一种想法。它们的作者,既有道教界本身的学者,也有教外的专家,而且更多的还是教外的人士。它是道教界与学术界合作的产物,也是道教界与当代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结晶。尊重知识、重视吸引知识分子,以及与历代的知识精英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道教的传统。

本丛书并非狭义的弘道之书,而是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之作。在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前提下,各位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阐释自由。这也符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现代视野的特征。

邀请参与本丛书编写的,有诸多的道教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学术圈中,各有自己擅长之处。不过,本丛书的编写,是想将有关道教的知识介绍与专业的分析结合起来,即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我们没有要求作者在深化学术方面放马驰骋,而是请他们将获得的学术成果以尽可能通俗的形式表达。至于表达得如何,则要请读者们来评论。

最后,我们还得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总编张晓敏先生,副社长王岳先生,哲社、宗教文化编辑室主任于鹏彬先生、陆海龙先生,以及诸位责任编辑。因为他们的学术眼光,本丛书才得以纳入出版计划,也靠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丛书的问世成为现实。

2005年8月

后记

这本书从开始撰写到完稿,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它的篇幅不大,但却拖了那么长的时间,主要是这期间陆续推敲、修改了多次。而修改,又不是坐在书斋里做的那种,而是在各地考察中,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证,必要时则作出修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本书讨论的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但论其本质,却是以现实的现象为思考重点的。既是现实的现象,那当然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地的调查能否适用于全局,需要验证,那就是到更多的地方考察,无法直接去的地方,则尽可能地向熟悉情况的当地人请教。感谢我的老朋友、上海辞书出版社宗教文化编辑室主任陆海龙先生,是他的鼓励和中肯建议,还有等待书稿的耐心,让我较为从容地完成了这部书稿。在写完全书之后,依自己的习惯,要写几句话作为后记。

我近年颇关注现实中的宗教现象,或者说现代中国社会中宗教发生的变化,在有可能时,也探索这种变化的根源。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经过了十多年的恢复期,或日复苏期,从世纪之交始,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发展期。宗教在现代社会里仍将长期存在,这一点大约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文化大革命”中那种企图在一夜之间消灭宗教的愚蠢的想法,也是违法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当极“左”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到极点时,促使人们对之进行深入的反思。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理论都证明了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只是旧社会的残存、会很快趋于消亡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近年来,宗教在中国的变化非常引人关注,当务之急,是要具体地研究宗教在我们面前发生了哪些变化。我的治学重点,还是在耕耘了二十多年的道教研究领域。对当代的道教,有时从宏观上加以观察,看她的现状和走向,比如她近年的教义研究,就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也是值得下功夫去研究的现象。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会从道教内部或她与社会关联中的某一事象出发,去加以观察和探讨。接财神,就是近年来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民俗事象,也是道教在民间产生着实际影响的事象。这一现象,我将之称为宗教一民俗事象。之所以引起我注意,一是它的红火,走到各宫观中,财神殿里的香火总是旺旺的,而发卖神像的商店里,财神像总是特别夺人眼球。二是因为这种现象,极为广泛,凡是广泛的现象,其背后,总会有深厚的根源。

在我看来,大凡民俗的形成,宗教的存在,以及它们的演变,皆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像接财神这样风靡了整个中国的宗教一民俗,其形成和演变,必有内在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什么呢?

首先,它是基于人性,是人性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世代相承的民间风俗,总是与人类的基本追求相关联的。人类与动物一个根本区别,在干除了适应环境,还总是想在环境中打上自己的烙印,那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环境。趋利避害,要求物质的丰裕和情感的安顿,大约是人之常情罢。这些要求,常常通过某些社会的仪式、习俗加以表达。其中一个方式,是从信仰的神祗身上映射自己的理想和需求。对于灾患的畏惧与厌恶,常常通过驱邪打鬼的形式表达之,而对于幸运的珍惜和追求,则又通过对喜神福星等的尊奉反映之。人们的这种追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中,它都不会止息,而作为内在的动力,一再地在民间风俗中表现出来。接财神在近年渐渐扩大其影响力,就是这种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

其次,它是基于社会的条件,尤其是社会的经济状态,是社会条件的曲折的反映。当代人何以会产生对财神的特别关注,则需要具体地加以研究,那就是当代的特殊社会条件。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生活,社会环境总是人们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而人们生活的第一环境是自然,社会条件与自然环境又是息息相关的。民俗与宗教,不能不受到这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利与害、幸福与困厄的理解难免不一,农耕时代人们敬畏风雨雷电,所以有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和祈祷,而工商社会里,人们祈求的是平等的机会,公正的法律,和气生财的道德,反映在信仰上便是对所谓能带来财利和幸运的神灵的敬奉。社会条件变了,人们重视的神灵,敬畏的事物,便会发生变化。原来极受尊敬的,也许会被边缘化;原来遭冷遇的,可能突然走红;原来有过的,成了历史的遗迹;原来没有的,会将它创造出来。生活环境,主要是社会的制度,经济的运行模式的变化,是民俗和宗教变化的最重要的根源。

因此,财神的正逢时运,与人性,与当前的社会状态,一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要知道他为什么走红的原因,必须到当代中国的环境和人们的心态中去寻找。

本书想通过对接财神这一具体的宗教一民俗事象的分析,透出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宗教需要的某些特定的内涵,大致上勾勒出接财神背后的动力、根源。这是我努力想去做的,做得好与不好,还是留给读者去评论。

本书有许多照片、插图,放在里边,不完全是为了增加可读性,而是由于本书的内容确实需要它们。财神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采取的是感性的形态。与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反对偶像崇拜不同,中国传统宗教则素来有将神灵造出形象加以膜拜的习惯,因此要想说明中国式的神灵崇拜,采用适当的图像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图像,人们很难想像财神的形形式式,离开了照片,也不易感受到当前接财神的红火。应当指出,这里用的图像,部分引自于别人编集的画册,而更多的则来自于现实的照片,既包括当代的人们正对之礼拜的财神像的照片,也包括接财神、供财神的仪式照片,后者是特别可贵的,因为财神到处可见,而仪式则非得到宫观,而且必须等到举行的机会,而一些大型的仪式场面,只有一年一次。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的照片,摄自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宫观,几年来,在到各地考察时,见一财神像就拍一张照,逐步积累才有了这么丰富的收获。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除了开头提到的出版社的朋友外,苏州道教协会副会长、玄妙观观长薄建华道长和陈欣女士,上海城隍庙李纪道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白云观姚树良道长,都曾为本书提供了照片,苏州城隍庙的当家韩晓冬道长,则为我考察当地的财神殿提供了方便。在此,

本人今年虚年六十,六十年成绩平平,多不足道,好在今年有几本书出版,聊以自慰。先是由香港青松出版社出了《玄门日诵早课》和《玄门日诵晚课》的注本,本书则是第三本。所以说来也算得是对自己六十岁生日的纪念。

2005年9月20日志于上海建德花园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逢时运--接财神与市场经济/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仲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19467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