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简·爱(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及代表作,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也是集经典性与流行性于一体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典型代表。小说女主人公简·爱是英语文学中最早在社会生活中争取独立自主,并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之一;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则是继《失乐园》中的撒旦之后,颇为典型的“黑色英雄”之一。夏洛蒂·勃朗特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她与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及勃朗宁夫人构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最高荣誉的完美的“三位一体”。2004年9月13日入选“英国女性读者爱读书目”。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书中写的虽然不全是作者本人的生平,但其中的许多情节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生活和个性,她的喜怒哀乐和追求憧憬,大都包含在这部作品之中。

试读章节

右边,鲜红色的重重帷帐挡住了我的视线;左边,明亮的玻璃窗为我挡住严寒,同时又不与十一月的世界相隔绝。翻书的当儿,我就抬头看看冬日下午的景色。远处,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乌云,近旁是湿漉漉的草坪和暴雨袭击下的灌木丛,一阵持久的狂风,席卷着大雨刷刷地从上面扫过。

我又低头看书,这本书是比维克①的《英国禽鸟史》。说实话,我不爱看其中的文字部分,但是有几页引言还是吸引了我这个孩子的注意。那几页引言写到了海鸟出没的地方;写到了只住着海鸟的“孤零零的岩石和海岬”;写到了布满海岛的挪威海岸那里,从海岸最南端的林德内斯角②(亦称纳斯)到北角④,海岛比邻皆是。

我还看了关于一些荒凉海岸的介绍,如拉普兰、西伯利亚、斯比茨博根、新地岛、冰岛和格陵兰,以及“浩瀚的北极,和那阴沉的寥无人烟的区域。那里覆盖着厚厚的冰雪,经过数百个严冬的累积,俨然成了一片冰野。冰面晶莹剔透,座座冰峰像阿尔卑斯山似的层峦叠嶂,包裹着北极,凝聚了世上所有的严寒”。对于这些煞白的地域,我有了自己的想像,模模糊糊的,就像所有一知半解的概念,朦朦胧胧地浮过孩子们的脑际,却又出奇地令人难忘。因为这几页引言与后面的插图相配,于是,矗立在波涛澎湃的大海中的岩石,搁浅在荒凉海岸上的破船,还有透过云缝冷冷地照射着沉船的惨白月光,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意味深长了。

我说不出是什么情绪萦绕着清寂的墓地。那里有刻着铭文的墓碑、一扇门、两棵树,地势很低,四周的围墙破烂不堪,初升的新月预示着黄昏的来临。

P2

序言

夏洛特·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小说家,也是文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夫人在其传记《夏洛特·勃朗特的一生》中把夏洛特描写成诚恳、善良、独立的完美女子,她的作品也多半是对自身经历的表述;然而随着人们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对夏洛特的认识和评价也众说纷纭。2005年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并且援引了大量当时的原始资料,称夏洛特是一个有着强烈性欲、渴望名利的人,文章还认为盖斯凯尔夫人的传记篡改了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对读者产生了误导作用。也许正是夏洛特有着人们阐释不尽的复杂性,才是她享誉文坛的魅力所在。

1816年,夏洛特·勃朗特生于英国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索恩托镇的牧师家庭,于1855年3月31日结婚,婚后9个月病逝,时年39岁。夏洛特在家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姐弟妹一共六个。妹妹爱米丽·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特4岁时举家迁移到一个名叫哈渥斯的小镇,四周是起伏的丘陵、阴湿的沼泽和杂草丛生的荒地。在这个被工业革命所遗忘的角落,人们过着田园般的生活。1821年母亲去世,夏洛特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被父亲送进一家由慈善机构创办的、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在这里,人为的冻饿和体罚便成了孩子们惯常的生活;不久肺病夺去了夏洛特两个姐姐的生命。1831年夏洛特进了离家不远的罗赫德寄宿学校。这里的情况截然不同,教师和蔼可亲,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夏洛特不但学业上很有长进,而且日子也过得十分愉快。虽然她只待了一年零四个月,但这儿温馨的生活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838—1842年,夏洛特与妹妹们为了生计,辗转各地担任家庭教师。但因为这一职业地位低下,薪金微薄,姐妹们决心自己创办学校。l842年夏洛特和妹妹为了获得办学资格,在姨妈的资助下,赴布鲁塞尔一所法语学校短期进修,并住进了校长埃热夫妇家。埃热先生文学素养很深,他教给勃朗特姐妹大量的法国文学名著知识、创作风格和艺术技巧,埃热的教学才能和正直的为人吸引着夏洛特,使她对这位长自己七岁的男子产生了热烈的感情,后为埃热夫人所察觉。夏洛特于是终止学业,返回故乡。此后,她还给埃热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信,有些信件后来被埃热的儿子捐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这些信件于2005年3月31日——作家150周年忌辰在约克郡的故居公开展出,它让更多的读者能一窥这位“性情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夏洛特1853年把这段刻骨铭心的单相思写成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维莱特》。

勃朗特姐妹们虽然热衷于办学,并做了种种准备,但苦于没有生源而学校被迫关闭。与此同时,惟一的弟弟染上酗酒和吸毒的恶习,家境每况愈下,于是夏洛特和妹妹们开始了写作。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曾是剑桥大学的优等生,他知识渊博,好读书,喜写作,出过一部诗集。在他的鼓励和督促下,勃朗特三姐妹常常聚在一起,如饥似渴地读书、绘画和写作。书本开启了她们的心扉,多难的生活使她们善于洞察世情;独特的阅历成为创作充足的源泉,严格的父教家规养成了她们内心丰富外表冷漠的坚强性格。她们姊妹虽然都写小说,但当时英国还相当保守,女子写作还颇为稀有,所以,作品出版时,她们都未署真名,而各自以一个笔名发表。《简·爱》出版时,夏洛特用的笔名是“柯勒·贝尔”。《简·爱》是她长篇小说《教师》被退稿后的第二部小说,1847年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人们认为是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除《简·爱》外,夏洛特还出版过诗集,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1857年作家死后出版的《教师》。

《简·爱》中的每个人物在生活中都不难找到原型。主人公简·爱的经历跟夏洛特非常接近,几乎就是作家对童年生活、追求爱情的个人隐私的全部书写。  简·爱出身于牧师家庭,并在幼年就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舅舅里德先生病死,简·爱受尽表兄和表姐妹的欺侮。后来,舅妈里德太太把她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校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她受不了那里的孤寂、冷漠,登广告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于是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在桑菲尔德庄园只有庄园主罗切斯特和他的养女阿黛尔·瓦朗。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但他敢作敢为、深奥神秘,桑菲尔德庄园也和它的主人一样奇怪神秘。有一天夜里,简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q醒罗切斯特并将火扑灭。罗切斯特告诉简三楼住着一个神经错乱的女仆,她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简对此事严守秘密。 在罗切斯特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简意识到自己已爱上罗切斯特,不久她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婚礼前夜,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结婚用的面纱,然后把面纱撕成两半。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了梅森先生的姐姐贝莎·梅森为妻。于是罗切斯特承认被关在三楼的疯女人就是他的合法妻子贝莎。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切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了简的面纱。

简悲痛欲绝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她饥饿劳累,最后晕倒在牧师恰巧也是自己的表哥圣·约翰家门前并获救。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求婚。就在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旷野中罗切斯特的呼喊。于是她重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同时简还带来了一笔从叔叔那里继承的遗产。

当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已被疯女人贝莎放火烧成一片废墟。罗切斯特为了救她,烧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赶到农场,向他倾诉爱情,他们最终结婚。两年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被治好,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降临人世。

如同人们对作家众说纷纭一样,多年来《简·爱》的研究也从传记、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神话原型批评等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批评视野和不同的解读方式。近几年,加亚特里·斯皮瓦克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场角度对《简·爱》的解读,彻底解构了传统定论。然而,无论对它质疑还是肯定,独立、倔强可以说是主人公性格的基石,《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们所共识的。

简·爱是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她出身低微,长得也不漂亮。小说中的简·爱一如作家本人:一方面诚恳、善良、独立、渴望自由;另一方面要强、刻薄、占有欲、反叛性、颠覆性等破坏性格隐藏其下。这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复杂、自我意识异常强烈的主人公。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摆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叙述模式:“灰姑娘模式”——一名卑微的家庭教师(当时被人称为上等仆人)身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希望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庄园主。疯妻子出现后,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简,为了维护爱情的“合法性”,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和罗切斯特,最后在庄园被毁,疯妻子自焚、罗切斯特双目失明时重又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取得“合法”妻子权利和人格的独立。女权主义批评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疯女人来自哪里?”——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吉芭认为她来自简·爱最隐蔽的内心世界,是简·爱心灵中隐蔽、愤怒、疯狂的一面,她们都是受男性压迫的姐妹。热恋中的简·爱,“没法把情人的罗切斯特和庄园主的罗切斯特剥离开来,疯女人的一把无情之火却做到了”。“疯女人”形象实际上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个密码,它贮存的信息是由多层次涵义构成的。我们还可以把疯女人作为一个窗口,借此窥探作家执笔构思时的创作心态。夏洛特深爱自己有妇之夫的老师——埃热先生,当埃热夫人意识到她的爱情时,她便终止学习回避这份在传统男权社会中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爱情。很多年后人们才从她大量日记、书信中发现了她的心迹。也许是人生中过分地自我压抑和对自我规范的约束,所以在创作中,夏洛特以女性叙事者身份虚构了“疯女人”形象,可以说它既是来自简·爱内心世界的呐喊,也是来自作家的呐喊。作家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冲破男权世界的女性观,于是试图通过“疯女人”的虚构,打破“灰姑娘故事”模式,然而它只不过是文学中的神话。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亡了资本主义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天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另一方面,作家创作的心态还受制于她所处的环境。夏洛特与她的妹妹们生活在管教严格的牧师家庭,那个年代优秀女性的标准是贤惠、温顺、禁欲——“家里的天使”,三姐妹肯定不能像弟弟那样自由、放纵,更没有权利与机会干一番事业。盖斯凯尔夫人在《夏洛特·勃朗特的一生》中写道:“在我写的这个家庭里,别人都养成了可以说是禁欲主义的习惯,勃朗威尔(弟弟)却被允许在自我放纵中成长。”正是在这种严格、禁欲、“囚居”的气氛中,夏洛特形成了对自由的渴望、对不平等的反抗、对“秩序”的颠覆和对“合法性”的追求。在家庭中,“父亲”意味着神圣、权威、管制和囚禁。在小说中,作家把“父亲”引申为父法和父权家庭——即合理的秩序、权威和专制的象征。她用父法及父权家庭的缺席或死亡来表现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父法”——权力的反抗。因为,死亡意味着权力的终结,所以小说设置简·爱很小就死了父亲。当简与罗切斯特相爱时,简说:“没有人来干涉,先生,我没有亲戚来阻挠。”这儿的“亲戚”无疑指的是她的父亲和亲人。同样,罗切斯特“缺席”的父亲也是“父法”的象征。他为了维护家产的完整,为罗切斯特安排了一门金钱与门第交易的婚姻。简-爱是个孤女,父法的“不在场”与父亲的死亡为她寻找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提供了活动场。就其个人意识来说,简·爱是不安于囚居生活的,早在少女时期,她就被一种扩张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她迷恋博物学家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走出平静而无为的处境,在陌生而粗暴的经历中取得生活的经验,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强者,正是她的希望。然而离开“父亲之家”,她又不断地陷入“他人之家”(里德之家、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的囚笼,每次出走,都是她无法忍受的环境所使,是她对压迫的反抗,是她自我觉醒的表现与潜在的愿望(走向社会、实现自我)的实现。仅从简寄居在里德家的处境,便可看出夏洛特对压抑与歧视女性的父权的抵制。

里德家是个男性中心的家庭。舅舅死后,里德是一家的中心,他歧视母亲和姐妹,虐待简·爱;冷酷无情,专横残暴。一次他与简发生了冲突,舅妈便把她锁进红屋子。红屋子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居所,它是里德家庭的中心标志,是禁闭之所的象征。就在这里,出现了她的另一个幻影,当她看到那镜中之像时,她回忆自己的命运,周围人物的丑恶,并决心从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走。苏珊·吉芭指出:这一“镜中之我”正是小简·爱的另一面,它代表着疯狂、反抗与复仇。在这里,“红屋子”是父权家庭禁闭女性的象征。

桑菲尔德庄园是一个古老的家庭,对简·爱来说,也是一个囚禁之所。罗切斯特赠给简的项链、耳环、戒指,看似为定情物,实则暗喻枷锁。罗切斯特试图把她打扮成一个贵妇人,成为简·罗切斯特——他的私有财产。简拒绝把自己当做“家里的天使”,她要变成她自己,不属于罗切斯特也不做天使。正是在桑菲尔德庄园,简又一次发出了不平的呼声,她说:“谁也不知道,除了政治叛变,还有多少其他的反叛发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一般人都认为女人应该平静处事,可是女人也有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像她们的弟兄们一样,需要发挥她们的才智,需要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她们遭受了太多太严酷的束缚,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她们也会跟男人一样感到痛苦。如果那些享有更多特权的同胞们,说她们做做衣服、补补袜子、弹弹钢琴、绣绣衣袋就足够了,那就未免太目光短浅了。如果他们要谴责或者嘲笑那些想要超越世俗,做更多的事,学更多东西的女人,那他们也太缺乏考虑了。”正是在令人压抑窒息的家庭气氛中,简·爱呼吁要有“一间自已的屋子”能和男人一样自由支配。夏洛特·勃朗特对小说结局的安排充满了隐喻:罗切斯特在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境况下,被简接纳,简既是他合法的妻子,又是他人生的航标,更重要的是她拥有对庄园的支配权。简·爱成功地完成了对桑菲尔德庄园既定秩序的颠覆。夏洛特对父权制家庭反抗的主题昭然若揭,正是这些使她成为19世纪最具反抗性、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女作家。

1966年,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出版了以《简·爱》中疯女人贝莎为表现中心的女性主义小说《藻海无边》,对罗切斯特和贝莎及其他们的婚姻采用了异于《简·爱》的阐释视角。它既是《简·爱》的姊妹篇,又是对《简·爱》的全面颠覆,在对经典解构之后的重构中获得了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的美称。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褚蓓娟

2006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简·爱(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夏洛特·勃朗特
译者 连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2100
开本 32开
页数 504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6.375
印次 4
出版地 湖北
216
15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