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奇萨特
内容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的法国思想界可谓人才荟萃,群星灿烂。尽管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经历、理论旨趣相迥各异,但他们却共同继承了法兰西人文精神的传统:他们那样热切地关注着人的现实,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未来,探求着解释‘人’这个千古难译之谜的道路……他们追求看来并非‘有用’却极崇高的东西。为着这‘无用’又‘无功利’的信仰,他们苦苦探索,历尽心灵的种种磨难,宁愿付出任何代价,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让-保尔·萨特的一生。

内容推荐

让-保尔·萨特(Jean-Palu 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和作家。生于海军军官家庭,两岁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这所法兰西文化巨人摇篮中,萨特与尼赞、阿隆等同学,这些思想界的风云人物成为萨特的终生朋友和对手。

20年代,柏格森的学说把萨特引进哲学的殿堂,与此同时,他也受到笛卡儿的哲学影响。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等人的著作。毕业后参加教师学衔会考,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哲学教师资格,并结识了名列第二的波伏瓦,从此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

1931年至1933年在外省任中学教师,1933年到德国研究胡塞尔学说,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934年继续任教并开始写作。1939年应征入伍,1940年在前线被浮,1941年侥幸获释回到巴黎,参加抵抗运动。从此萨特倡导“介入文学”,创办现代杂志,试图用存在主义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学。50年代以后,萨特进入最为政治化时期,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他的杰出政治活动,为他赢得了“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巨大声誉。晚年萨特失明,不得不告别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以谈话方式继续自己的理论运动,直到逝世。

萨特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50卷左右的论著。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方法问题》(1969)等。在文学方面,萨特的主要遗产是小说《恶心》(1938)、《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1949)、短篇小说集《墙》等。这些小说形象地阐释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戏剧创作,最为世人瞩目。萨特生前发表了11个剧本,其中《苍蝇》和《禁闭》(1944)被誉为现代戏剧的经典式作品。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文艺评论、政论、杂文等。

1964年,“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瑞典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萨特拒绝接受。

目录

楔子

一、“这一个”萨特

1.亲情

“父亲之死给了我自由”——母亲:心心相印如姐弟——外祖父:像上帝一样宠爱他——继父:势不两立的敌人——安娜一玛丽:“这是我第三次婚姻”

2.性格

“性情温和”还是“脾气暴躁”——万事不求人与慷慨大方——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3.习惯喜好

不吃生食吃熟食——永远不放松自己——真正的无产者

4.旅行

“二战”前的欧洲漫游——美洲:美国、古巴和巴西——苏联——亚洲和非洲:日本、埃及和以色列

二、爱情与友谊

1.早年罗曼蒂克史

“丑八怪,带着你的眼镜和帽子滚吧”——校医的妻子和下层女子——初恋情人“图卢兹”

2.波伏瓦和科萨克维茨两姊妹

“海狸”:惟一可以对话的女人——忠诚和自由的协议——“你是一个好妻子”——奥尔加:不可征服者——万达:需要一辈子照料

3.尼赞和其他朋友

两个“超人”——被“误会”的友谊——“自家人”

4.“偶然”爱情

波登:一个萨特对之有愧的女人——比安卡:另一个“三重奏”的角色——多洛丽丝:惟一让波伏瓦害怕的女性

5.晚年

养女阿莱特:柏拉图式的乱伦——萨特说:“我知道你们爱我”——彼埃尔·维克多:一个女性化的男人

三、思想之路

1.发现偶然

电影院的奇遇——人是超越偶然的存在——生存主义第一原理:生存先于本质

2.选择与责任

他应该怎么办——自由思想的演变——自主选择与承担责任

3.荣誉·天才·平等

萨特为什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荣誉和名声的考验——天才与平等

4.他人·酷刑·失败

他人怎样才是地狱——暴力、战争与酷刑——失败与失望

四、“写作是我的生命”

1.小说

《猫头鹰耶稣》和《病态天使》——《恶心》:从纯文学角度看,是最好的作品——《墙》:生存是人无法逃离的充实——《自由之路》三部曲

2.戏剧

《苍蝇》:追逐那些充满悔恨的人——《禁闭》:三个鬼魂一台戏——输者赢:《死无葬身之地》——搞政治的谁没有一双《肮脏的手》——《魔鬼与上帝》:其实都是你自己——《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我们谁都不能说自已无罪

3.传记

《圣热内》:一个戏子和殉道者——《词语》:充满复调的自传——《家庭的白痴》:从一个人看人类历史

4.随笔

富有激情的政论文章——洞悉世界观的文学评论——情深意切的回忆和纪念

5.哲学,

从丑老师的启蒙到留学柏林——《存在与虚无》:在咖啡馆吸烟头写出来的哲学——《辩证理性批判》:玩命于哲学

五、政治——作家最后的辉煌

1.转折

一个孤独的个人主义者——被俘在35岁生日这一天——集中营里的“黑人国王”——抵抗小组:“社会主义与自由”

2.同路人

介入:参加革命民主同盟——“信鸽”事件——朋友来了有好酒——匈牙利事件

3.阿尔及利亚战争

站在阿尔及利亚人一边——“121人宣言”——挨炸的“国家公敌”——胖警察:“萨特先生,我奉命来保护您”

4.世界政治大使

“我宣布判处美国犯有种族灭绝罪”——赫鲁晓夫:“萨特为什么脱离共产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在中国大使馆做客和布拉格之春

5.“五月风暴”

“造反有理”——卖报历险记——与病魔抗争的萨特——生日与葬礼:最后的政治活动

尾声:萨特在21世纪

试读章节

“父亲之死给了我自由”——母亲:心心相印如姐弟——外祖父:像上帝一样宠爱他——继父:势不两立的敌人——安娜一玛丽:“这是我第三次婚姻”

“父亲之死给了我自由”

1904年5月,一位年轻的法国海军军官让一巴蒂斯特·萨特和一位语文教师的女儿安娜一玛丽·施韦泽结婚。1905年6月21日,他们的儿子让一保尔·萨特在巴黎诞生。儿子的诞生并没有给这位父亲带来好运;让一巴蒂斯特开始害病,长时间发烧,偶有消退又再次发作;拖到小萨特1岁零3个月时,终于不治身亡。

小萨特出生后不久也开始闹病,发烧、拉肚子,病状跟父亲相仿佛,好像这父子间有生理感应似的。只是儿子人气较旺,没有随父亲到上帝那里报到,而是继续留在人间。可怜的安娜一玛丽,长时间来回奔波于两个病人之间,弄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丈夫去世后,她一无财产,二无职业,不能独立生活,只得带着孩子回到娘家。

一岁多的孩子是没有什么记忆的。萨特成年后回忆说,他对自己的父亲几乎是一无所知。“即使他爱过我,抱过我,他那明亮的眼睛曾充满父爱看过我,现在也没有谁记得了,真是白白地爱了一场。对我来说,父亲甚至连一个影子都不是,连一个目光都不是;他和我,我们曾经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地方让大地承载过我们身体的重量,仅此而已。”

在外祖父家,几乎没有什么能让小萨特记起他还有一个父亲。他模模糊糊的印象是,在早年,他床头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那是一个矮小的军官,一双眼睛看起来诚实无邪,圆圆的脑袋已经秃顶,留着浓浓的胡须。这就是他的父亲。后来安娜一玛丽再婚,这幅照片就不见了。

到再大一些,萨特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那些书。其中有一本谈科学未来的,还有一本谈哲学的。在一些书页的空白处,有父亲随手写下的读书心得,字迹十分潦草,难以辨认。萨特推断,父亲读写的日期正好是在他出生前后。看了这些心得后,萨特的评价是,父亲跟他同时代的人一样,不善于读书。后来萨特把这些书卖了。这样,父亲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留下来。

中国古话说,人生有三大不幸,而幼年丧父居于其首。幼年萨特可以说是一个不幸的孩子。而萨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承认,父亲之死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不过这事的后果是给了他自由。在他看来,如果父亲不死,就会像其他的父亲一样,用自己的权威来压迫他,迫使他按照父亲设计的道路走,结果就是导致他的不自由。他说:“父亲早死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不知道;但我愿意认同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对我的判断:我缺乏‘超我’。”

“超我”是精神分析学家使用的专有名词,是指一个人从小受到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规范力量的制约,心理上的一种自我约束。由于没有父亲的管束,也没有其他的人代替父亲来行使这种权力,萨特的童年是在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度过的。他充分感受到自由,从来没有被人强迫做过什么。这使得他认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是自由的。萨特一生在思想上始终围绕着自由这个主题探究,他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他童年的经历,特别是父亲之死对他产生的影响。

由于这种经历,萨特说,他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是服从,因为服从和命令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最专横的人也是以另一个人的名义即他父亲的名义下达命令的,将自己遭受的无形打骂传给他的后代。与此相联系的,是萨特对于一切专制现象的反对,对于一切等级制的厌恶。他前期的政治态度是一种个人无政府主义,而后期则倾向于社会主义。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导致萨特采取一种真正的平等态度,即使在他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和思想大师时也是如此。他在自传《词语》的结尾处说:“我从不把自己看成是‘天才’的幸运儿:我手中不名一文,口袋空空,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靠工作和信念来拯救自己。现在这种纯粹的选择并没有把我置于他人之上:既无工具又无装备,我全力以赴,让自己彻底获救。如果把那些不可能的救世思想扔到一旁,我还剩下些什么呢?一个完整的人,由所有的人造成,具有他们的全部价值,而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是跟我相当的。”

萨特在自传中用调侃的口气说父亲:“这个死者生前洒了几滴精液,箅是为塑造一个孩子付出的一般代价。”这样来谈自己的父亲,应该算是大不敬了。不过他这样说并没有任何恶意,只是怎样想就怎样说。在某种意义上,他说的也是实情。

萨特还说:“我在身后留下一个没来得及成为我父亲的年轻死者,要是他现在复活了,可以当我的儿子。”这话听起来也是怪怪的,但你又不能说他说错了,因为他说这话时,已经将近60岁了。

有论者说,萨特在《词语》中对父亲漠视、调侃甚至不敬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外表,他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有这种父子关系的。这一说法不能说有什么确切的根据。萨特一生未婚,也从未想到要孩子,这一事实似乎可以说明他对父子关系并不是很看重的,他没有打算去当父亲。不过在60岁那一年,萨特收养了一个女儿。据这个被收养的女儿说,萨特似乎对这种父子关系有一种好奇心,通过这种收养活动来体验一下这种关系。萨特的这一活动也许含有这种因素,但这跟真正的父子关系还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这一活动中,还包含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应该更为根本一些。P3-6

序言

让-保尔·萨特(1905—1980)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据国外资料统计,在20世纪活着的作家、思想家中,萨特是被人引用最多的一位;说他是这个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有评论者十分中肯地指出,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物。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为人行事作文,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还不时有种种惊世骇俗之举。萨特之奇,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奇文。作为一个作家,萨特的传奇色彩首先表现在文字或词语上。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小说《恶心》,被读者看作是一个关于疯子的故事,或一个疯子写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个从纯文学的观点看是萨特写得最好、最有特点的作品,人们却不一定看得懂。他写的戏剧构思奇妙,几乎个个具有特色,在演出时个个引起轰动。他在为他人的书写序言时,竟将这个序言写成了一部近600页的巨著,不得不作为一本书单独出版。这在出版史上也是一桩奇事。更为奇特的是,这部传记性质的书出版后,对传主(也就是原来为之作序的那部作品的作者)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对方整整6年不能做任何事情。一部传记会对传主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在传记史上也是仅见的。

奇思。作为一个思想家,萨特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他那往往不同凡响的对世界真理的发现上。他很早就发现了偶然性,认为它是世界的尺度,对于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意义就像古希腊人发现命运一样;而这一观念的产生,也是很奇特的:看了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时突然就有了这一念头。萨特思想的核心是自由,他关于自由的许多说法,如“生存先于本质”、“人是被抛到这个世上的”、“人注定是自由的”、“人是超越自身的存在”等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古往今来,许多大思想家对于自由都有精彩论述,但像萨特这样,以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篇幅,把哲学本体论问题与人的自由问题如此紧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予以详细阐述的,在思想史上极为罕见。在写后期哲学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时,萨特的写作方式十分奇特:他长期服用兴奋剂,写起来像在玩命似的,一口气可以写下十几页,几乎文不加点。此书提出历史的构成的人学理论,也是独树一帜的;其中“匮乏”思想、“总体化”思想、“辩证法”思想等,都是发前人所未言,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奇行。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萨特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他对各种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独行特立的态度和行动中。“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格局,人们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各国政府和政党大都采取非此即彼、站在某大集团一边的政策,萨特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主张两大集团和平共处;这一独特立场使他同时受到左右翼的攻击。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萨特坚决站在阿尔及利亚人民一边,被具有殖民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情结的法国公众视为国家公敌,游行者高喊:“杀死萨特!”他的住所两次被恐怖暗杀组织炸毁。越南战争期间,萨特担任罗素审判战争罪犯国际法庭执行庭长,宣判美国犯有违反战争法罪和种族灭绝罪,在国际上造成极大反响。萨特一直关注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问题,他的态度也是一贯的:希望双方和平共存,并为此作了多种努力;这一独特立场使他招致各种政治势力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十分孤立的状况,他的努力在当时的形势下,就像堂吉诃德同风车的搏斗一样可笑,虽然现在人们回想起来,会对他的远见卓识叹服不已。

奇人。奇文、奇思、奇行,归根到底,是因为萨特是个奇人。他有一套自己做人的准则,不同于他人。当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拒绝了这一世界作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奖项。因为他反对一切等级制度,而诺贝尔奖将作家分成等级,他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他和波伏瓦是有着永恒爱情的终身伴侣,相伴50余年,但他们一生未婚,因为萨特认为两人相爱纯属个人的事情,不须得到社会承认,社会也无权干涉。萨特有个年轻的情人,后来他将她收为养女,这也可以算是惊世骇俗的奇事了。萨特毫不顾及别人怎样看待这事,他觉得通过这一行动,可以改善这个女子在精神上和实际地位上的状况,这就够了。他爱她,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她生活得好一些。

我们这本书叫《传奇萨特》,但其中没有任何虚构编造的东西;书中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例如书中写道,萨特在他35岁生日那一天,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而更为奇特的是,在他当俘虏几个小时后,法、德之间的停战协议开始生效;也就是说,如果这场战斗晚发生几个小时,萨特的命运就会完全不同。这一情况看起来好像是小说中的情节,但事实就是这样。

又如,另一位法国作家萨冈,比萨特小整整30岁,与萨特同月同日生。她15岁时就暗恋萨特,认为萨特是惟一值得她崇拜的人,将近30年后,她才将这一爱慕之情倾诉在给萨特的信中。这一事件看起来也颇具有传奇色彩,而这也是真实的情况,没有任何编造。

对于这种种情况,我想说的是,生活本身就具有传奇性,或者如萨特自己在《恶心》中所说,生活充满着奇遇。因此,我们根本不须另外去编造什么,只要将萨特的生活如实地展示出来,就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既然这样,我就不再哕嗦了,所谓“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让我们的读者朋友尽快进入萨特的生活吧!

后记

今年,2005年,是萨特诞辰100周年。萨特辞世也有25年了。萨特离开了我们,但他仍然与这个世界的人在一起。举行葬礼3天后,萨特在拉雷兹神父公墓火化,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安放在蒙巴拉斯公墓。在蒙巴拉斯公墓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块一尺来高的墓碑,上面简单写着两行字:

让一保尔·萨特

1905—1980

自从萨特被安放到这里,每天都有一些不知名的手放几束鲜花在他的墓上。几年前,一位朋友去巴黎时,特地到萨特墓前凭吊了一番。他看到,墓正中放着一大束红色的鲜花,下面压着纸条。墓上还有几张纸条,用石头压着。他拿起纸条看了一下,不懂法文,不明白意思,但上面有问号,他猜想是向萨特提问题。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萨特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萨特的生命在这里结束,带着同病魔的搏斗,带着同死神的抗争,带着累累伤痕和令人惨不忍睹的褥疮。他的生命又重新开始,在5万多送葬的人群中,在波伏瓦悲痛欲绝的表情上,在无数的唁电、纪念讲话和文章里,……

1981年,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波伏瓦撰写和整理的著作《永别的仪式》。它的内容有两部分。一个是波伏瓦关于萨特最后10年生活的回忆录,题名为“向萨特告别”。一个是萨特同波伏瓦在1974年8—9月间的长篇谈话,这是萨特丧失写作能力后以谈话的方式为自己留下的传记,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波伏瓦根据录音作了整理。评论界认为,这是萨特逝世以来出版的关于萨特最有价值的一部书。

这一年还出版了《萨特文学作品集》,由著名的萨特研究者米歇尔·孔达和米歇尔·里巴卡编辑出版,收录了以前未曾发表的萨特文学作品。

1983年,由萨特养女阿莱特·艾卡姆整理的两本书也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一本题名为《奇怪战争笔记》,收录了萨特在应征人伍后至被俘前在军营里写的日记,有400多页。一本是《伦理学笔记》,收录了萨特写于1947—1948年的关于道德方面的笔记。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结尾处曾预言写一本关于人的生存和自由的伦理学著作,这个笔记就是他对此思考的结果。全书600余页。

这一年,波伏瓦整理发表了萨特书信集《给海狸和其他人的信》,共两卷,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萨特大量的书信都是写给同他有密切关系的女性的,这里发表了从20世纪30年代起,几十年间萨特给波伏瓦和其他女友的信。在同波伏瓦的谈话中,在同米歇尔·孔达的谈话中,萨特都表示,他的书信可以出版,特别是给“海狸”的信,虽然他写信时并没有想到要发表它们。萨特对于自己的任何东西都不保密,他从未想过要毁掉一些信件和有关自己私生活的其他文件;而有些社会名流却正是这样做的,为了保守自己的某些隐私。萨特愿意成为一个透明的人,让人们来了解他。对于他的传记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1984年,萨特的电影剧本《弗洛伊德》出版。

1986年,未完成的《辩证理性批判》第二卷被整理出版。

在萨特那里,犹如一个富矿,人们有挖掘不完的闪光的东西。

晚年,在想到自己的作品能否流传后世时,萨特显得没有信心。这是很奇怪的:以他在世的巨大影响和获得的殊荣,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萨特在这里完全是受中国——一个他几乎不了解的国家——的影响。

1974年,在同波伏瓦的谈话中,萨特表示,他有时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文学思想被完全改变的大动荡的前夜,会有另外一些原则,他的作品对于后人可能不再有什么意义。萨特说:“俄国人继承了他们以前的全部文学,但中国人没有这样做。这样,人们怀疑过去时代的作家是否都会保留下来,或者只是仅仅保留他们当中的几个。”他还说,对于他的作品,“如果我们的后代像中国人那样,他们会把它抛在一边。”

萨特看到的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批孔批儒,……传统文化被完全否定,一切文学遗产被一笔抹杀,统统归到“封资修的黑货”名下。文坛艺台上,只剩下8个“样板戏”。萨特希望革命,但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文化沙漠。然而他又感到,这一切都不由得他作主,也许革命就是这样。他对自己在后世的命运并不乐观。

显然,萨特并不理解中国,并不理解“文化大革命”,正像他自己承认的那样。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当时身在其中,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对一切传统文化或文学遗产的否定背后,实质上仍有某种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就是封建专制文化;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封建专制文化打着“革命”的旗号在肆虐。而这一本质和特点,我们不能要求相隔一整个时代和不同国别的萨特来深人理解,尽管他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研究专家。

但是,文化和文学就是人类自身。就在中国人自己也以为那些被灭绝的文化有如杳杏黄鹤、一去而永不复返时,它们潜存着,默默地运作着,蓄势待发,最后终以双倍的复兴来回敬那些企图扼杀它们的人,显示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而这时,萨特已走向他生命的终端。他重访中国的愿望不能实现了。如果他能再来中国看看,一个新时期的中国当会给这位老人许多意外的感受和收获。

实际上萨特对于自己未来命运的思考,交错着自信和失落。在跟波伏瓦的同一个谈话中,他说,他相信自己的作品至少有50年的生命,而50年之后还会有人看他的书。他的这种自信是有根据的。有人作了统计,在100名活在20世纪、被人引用最多的作家和思想家中,萨特赫然排在第一位。也许在哲学界,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比他更有影响;也许布莱希特的戏剧比他的更有特点;也许不少小说家比萨特更有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萨特要比任何一个作家和思想家更深刻、更突出地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

萨特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他墓上那一束束鲜花就是明证,那些压在石头下面提问题的纸条就是明证,那些仍在阅读他的作品的大量读者就是明证,那些年复一年大量出版的关于他的研究论著就是明证,……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初,回顾过去的100年,同时展望新世纪的未来时,不禁深深感到,萨特仍然是一座给人们指示道路的思想灯塔。人的生存问题,自由问题,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构成问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暴力、战争、道德、恐怖主义等问题,仍然是21世纪的人们不得不十分关注并希望能获得确切解答的难题。萨特倾注一生心力,对这些问题作了孜孜不倦的探求,他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萨特说过:“一个人只有在21世纪,才有可能判明那些属于20世纪的生命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地位。”我想,我们完全有根据说:萨特不仅属于20世纪,他也必将与21世纪的人类同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奇萨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忠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33143
开本 32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1
丛书名
印张 1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