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增订版)/人文学术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上部,主要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探讨并论述中国佛教文化的历程。《中国佛教文化》的下部将主要探讨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关系。撰写《中国佛教文化》,一方面是借此机会总结一下十多年来学佛研佛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也想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部较为系统而又简明扼要的中国佛教教学参考书。

作者本着宏观的眼肖和挑战意识来梳理佛教文化历程,表现出独特思路。全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并且观点新颖,不乏个人研究卓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其涵盖面几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风民俗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以中国佛教文化自身的发展为经,以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特别是儒和道)的关系为纬,对中国佛教文化(包括汉传、藏传和南传)的丰富内涵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提示,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印度之源、中土之流、宗教特点、思想底蕴、理论基础、文化精神、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论述,全方位地生动再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程,对于专业研究工作者和一般的文史爱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自序/1

第一章  佛教的印度之源/1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1

一、由王子到教主/1

二、佛教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4

三、原始佛教的主要特点/5

 第二节  佛教的分化与发展/8

一、部派佛教/9

二、大乘佛教/13

三、密教的兴起与印度佛教的衰亡/20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22

一、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世界/22

二、南北二传与世界性宗教/24

第二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开端(汉代)/26

 第一节  佛教的初传/26

一、佛教传入前后的中国社会与文化/27

二、传入的路线与年代/28

三、汉代佛教发展的基本概况/30

 第二节  中印文化的最初碰撞与反应/32

一、佛教对黄老神仙方术的依附/33

二、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容受/35

三、佛典之翻译与格义之肇始/38

 第三节  汉代译介的佛学两大系统/41

一、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42

二、支谶所传的大乘般若学/43

第三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初具规模(魏晋)/46

 第一节  佛教在三国时的展开/46

一、魏地佛教:戒律始传与西行求法/47

二、吴地佛教:译风新丽与江南建寺/48

三、支谦与康僧会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51

四、三教一致论的最早提出/54

 第二节  两晋佛教与玄佛合流/55

一、佛教在玄风下的进一步发展/56

二、佛图澄与北方佛教/58

三、玄佛合流与六家七宗/60

 第三节  中国佛教学者的崛起/65

一、弥天释道安/65

二、庐山释慧远/70

三、兼有名僧名士双重人格的支遁/74

 第四节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78

一、鸠摩罗什及其译经/79

二、僧肇与佛教的中国化/81

三、僧觳与中国佛教发展的趋势/85

第四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趋于繁兴(南北朝)/89

 第一节  南北朝的分裂与佛教的隆盛/89

一、帝王崇佛与南朝佛教/89

二、兴佛灭佛与北朝佛教/94

三、南北佛教的不同特点与僧祜、慧皎的著述/96

 第二节  僧官制度、寺院经济与世俗的佛教信仰/100

一、僧官制度的形成/101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103

三、世俗的佛教信仰/107

 第三节  讲习经论的盛行与佛教学派的林立/109

一、毗昙学派和俱舍宗/109

二、涅榘学派/111

三、摄论学派/112

四、成实学派/113

五、地论学派/114

六、其他诸学派/115

 第四节  竺道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117

一、慧解为本,妙有新说/117

二、众生皆有佛性,顿悟即得成佛/118

三、标揭新理,开创新风/120

 第五节  儒佛道相融相争与二武灭佛/121

一、三教相融与相争/122

二、北魏太武帝灭佛/126

三、北周武帝灭佛/128

 第六节  佛教艺术/130

一、石窟寺艺术/130

二、寺塔建筑和佛教绘画、音乐/132

第五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隋唐)/135

 第一节  隋唐帝王与佛教/135

一、帝王的三教政策对佛教的影响/135

二、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鼎盛/137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荣/140

一、译经与著述/140

二、寺院经济与僧官制度/142

三、佛教宗派的创立/144

 第三节  天台宗/146

一、传法世系与智额创宗/146

二、调和与圆融的特点/149

三、性具实相与无情有性/151

 第四节  三论宗/152

一、传法世系与吉藏创宗/152

二、二藏三轮与中道实相/154

 第五节  法相唯识宗/156

一、印度渊源与学术传承/157

二、玄奘西行求法与译经创宗/159

三、唯识说与因明学/162

 第六节  华严宗/164

一、传法世系与法藏创宗/164

二、一真法界与无尽缘起/167

三、“立破无碍”“会通本末”的判教理论/169

 第七节  禅宗/171

一、东土五祖/171

二、南能北秀与南北禅宗/175

三、曹溪门徒与五家七宗/178

四、禅学思想与禅修方便/182

 第八节  净土宗/184

一、历代祖师与宗派的创立/184

二、净土经典与信仰/186

 第九节  其他各宗/188

一、三阶教/188

二、律宗/190

三、密宗/192

 第十节  佛教文学艺术与社会性活动的发展/194

一、佛教的社会性活动/194

二、佛教文学/196

三、佛教艺术/201

 第十一节  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发展/203

一、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总趋势/204

二、三教之争与唐武宗灭佛/205

三、五代十国政权的崇道抑佛与周世宗灭佛/208

第六章  中国佛教的由盛而衰及其新特点(宋辽金元)/210

 第一节  佛教在衰微趋势中的持续发展/210

一、宋王朝与佛教/210

二、辽金元佛教/212

三、度牒、帝师与僧官制度/215

四、僧制与清规/218

五、译经、刻经与佛教史学的发展/220

 第二节  佛教各宗派的演变/222

一、禅宗/222

二、净土宗/224

三、天台宗/225

四、华严宗/227

五、律宗/227

六、唯识宗/228

 第三节  佛教的内外融合/228

一、禅净教的融合/229

二、儒佛道的合流/230

 第四节  佛教向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渗透/233

一、佛教与中国哲学/234

二、佛教与中国政治和伦理/236

三、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239

第七章  中国佛教的衰落与世俗化(明清)/243

 第一节  佛教与政治/243

一、明王朝与佛教/243

二、清政府与汉藏佛教/244

三、专制集权与僧官统制制度的强化/246

 第二节  经藏的刻印与佛教著述/247

一、经藏的刻印/247

二、佛教著述/248

 第三节  衰落中的佛教诸宗/249

一、禅宗/249

二、净土宗/251

三、天台宗/252

四、华严宗/253

五、律宗/254

六、唯识宗/254

 第四节  三教合一与明代四大高僧/254

一、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继续/254

二、云栖袜宏/256

三、紫柏真可/257

四、憨山德清/259

五、蒲益智旭/262

第五节  佛教的世俗化发展/265

一、佛教与民间信仰/265

二、佛教节日与民俗/267

 第六节  居士佛教的兴起/269

一、居士与佛学/269

二、杨文会与金陵刻经处/271

第八章  中国佛教在衰落中的革新(近代)/274

 第一节  近代佛教的衰落与佛教文化的复兴/274

一、衰落与复兴的概况/274

二、佛教团体与教学机构/277

三、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279

 第二节  佛教的革新运动与人间佛教/290

一、太虚与佛教革新运动/291

二、人间佛教的提倡及其历史影响/294

第九章  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298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298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298

二、在冲突中的发展与中衰/299

三、藏传佛教的形成/303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305

一、具有浓厚本教色彩的宁玛派/306

二、阿底峡传下的噶当派/309

三、八思巴与萨迦派/310

四、口授传承的噶举派/312

五、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与格鲁派的崛起/314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色及其流传/317

一、藏传佛教的特点/317

二、绚丽多彩的藏传佛教文化/320

三、藏传佛教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324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328

一、发展完备的傣族上座部佛教/329

二、布朗族人的普遍信仰/331

 第五节  大乘佛教在少数民族/332

一、云南“佛国”——大理/332

二、拉祜族与壮族地区/334

三、少数民族地区佛教的特,~/335

第十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337

 第一节  佛教东渐与西行求~/337

一、东土敞怀迎西僧/338

二、万里求法第一人/339

三、舍生忘死求真经/341

四、中印交流谱新篇/344

五、踏平坎坷成大道/346

六、佛法东渐的文化效应与启示/351

 第二节  佛教中心与向外传播/354

一、八方学僧汇聚长安/355

二、中国佛教远播海~/359

三、持久交往与共存互补/368

四、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性贡献/375

第十一章  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379

 第一节  缘起与无我/379

一、缘起论/379

二、无我说/386

 第二节  缘起论的展开/390

一、四谛/391

二、五蕴/398

三、十二因缘/402

 第三节  法印说与修行论/406

一、三法印/406

二、八正道/408

三、三学/411

四、六度/418

第十二章  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论/422

 第一节  性具实相说/422

一、五时八教与止观并重/422

二、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427

三、性具善恶与无情有性/439

四、别理随缘与理具事造/444

 第二节  法相唯识学/450

一、三性三无性/450

二、唯识转依说/452

三、五重唯识观与五种姓说/459

四、五位百法与因明学说/461

第三节  法界缘起论/467

一、法界缘起与四法界说/467

二、六相圆融与十玄门/474

三、五教十宗与禅教一致/481

第四节  修心见性论/486

一、神秀北宗的息妄修心论/486

二、惠能南宗的顿悟心性论/493

后记/511

增订本后记/513

试读章节

二、净土宗

净土宗也是入宋以后比较盛行的一个佛教宗派。由于宋代以后佛教各宗都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结社念佛之风日盛,因此促进了净土宗的传播。

宋初,专弘净土的有省常(959~1020年),宋太宗淳化(990~994年)中住杭州昭庆寺,慕庐山白莲社之遗风,在西湖边结“净行社”,提倡念佛,入社僧侣多达上千人,在宋代即被推为净土宗大师。另有宗赜(生卒年月不详),宋哲宗元祜(1086~1094年)中,住真州(今江苏仪征)长芦寺,也仿庐山之制,建“莲华胜会”,预会之日,僧俗同念“阿弥陀佛”,“以十字计之,以辨功课”。宋代编著的净土宗的重要文献有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12卷和宗晓的《乐邦文类》5卷等。

除了专修净土的净土宗人之外,禅宗、天台宗的僧人也大多兼修净土。五代、宋之际的法眼宗禅僧永明延寿盛倡禅净合行说,并身体力行,每晚行道念佛。后云门宗禅僧天衣义怀及其弟子慧林宗本曾著《劝修净土说》,曹洞宗禅僧长芦清了有《净土集》行世,都是禅净双修的倡导者和实行者。清了继承发挥了东晋慧远的思想,强调“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反映了当时人们往生西天佛国的迫切心情。宋代天台宗与净土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中兴天台”的四明知礼“誓取往生”,“唯勤念佛”,并结念佛净社,入社者多达上万人。其弟子神照本如亦曾慕庐山之风而结白莲社。天台宗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遵式,立《晨朝十念法》,规定每天清晨必须专心念佛,不得一日暂废。乃至后来在天台宗的“祖庭”延庆寺内也设立了净土宗的“十元观堂”。其他如律宗的灵芝元照以观心与念佛并重,视同定慧之学,与持戒并为实修法门,华严宗的圆澄义和提倡华严念佛三昧,盛赞往生法门,等等,这些都促使净土信仰更为广泛的流传。辽代弘扬净土的有非浊、诠晓等,但他们的著作大多佚失了。金代弘传净土的有祖朗、广思等。广思于河北临城山建净土道场,结白莲华会,开北地莲社念佛的风气。元代弘扬净土的有禅僧中峰明本和天台宗人湛堂性澄等,他们晚年都专修净土,现行的《净土忏》即为明本所作,性澄则撰有《阿弥陀经句解》1卷等。

入宋以后佛教各宗兼修净土,这一方面促进了净土信仰的广为传播,另一方面也使纯粹的净土信仰少了,典型的净土宗在与其他各宗的相涉中逐渐失去其本宗的特色和独立的风貌,这是宋以后净土宗的重要特点之一。有人称“宋代的净土宗,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宗派,而是各宗共信、共修的共同宗派了”。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揭示了入宋以后的净土宗的基本特点。

P224-225

序言

本书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上部,主要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探讨并论述中国佛教文化的历程。《中国佛教文化》的下部将主要探讨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关系。撰写《中国佛教文化》,一方面是借此机会总结一下自己十多年来学佛研佛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也想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一部较为系统而又简明扼要的中国佛教教学参考书。

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新文化,理应对中国佛教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认真地加以发掘、继承和发扬光大。本书希望在这方面尽一点责任,作一点努力。

中国佛教文化的涵盖面几乎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乃至民风民俗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方面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使本书的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不致铺展得过于分散,也为了结合个人的研究特长,本书准备以中国佛教文化自身的发展为经,以其与别种文化形态的关系为纬,突出佛教作为宗教的特点与文化精神。

即使这样,我们仍然面临一个基本的方法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研究佛教就只能把精力集中在佛教,若杂以对其他学说的研究,就有大而化之、不务实或好高骛远之嫌。记得前两年我准备从事儒、佛、道三教关系的研究时就有人觉得,穷一生精力研究佛教还很难说能研透佛教,年轻人竟想搞三教?很不以为然。似乎研究佛教就只能读佛书,只有那种就佛研佛式的研究才算研佛。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更多的师长也都给我鼓励,使我当时申报的课题“儒佛道三教关系史”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在我看来,佛教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但它又是与其他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相联系而存在的,不能把它孤立起来加以研究。特别是研究中国佛教,更是如此。中国佛教之所以叫“中国”佛教,就在于它既是佛教,又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中国化的佛教。所以,要了解中国佛教,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和传统的儒、道等思想文化。而要了解汉以降的中国社会和儒、道等传统思想,也必须了解中国佛教文化。通过各种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有时更容易发现佛教的特点,也更能挖掘佛教的现代意义与价值。事实上,儒、佛、道等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能割裂开来呢?有时我甚至认为,即使研究先秦的儒、墨、道、法,知道一点佛教也是有益的。因为人类文明都有某种共性,都是在探讨人类自我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为人类自身的生存而服务的,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常常不一样,表达的具体内容和观点也往往不同。了解其他的思想学说,对深入了解儒、道等文化精神,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岂能让一叶障目,人为地狭窄自己的眼界呢?现代佛学专家汤用彤先生精魏晋玄学,通宋明理学,不仅没有影响他成为佛学大家,反而使他的佛学研究独树一帜。我愿以他为榜样。

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在汉代,佛教初传,就与华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发生了碰撞冲突,并在依附当时黄老神仙方术的过程中,通过“格义”等途径开始了其漫长的中国化进程。

魏晋时期,中国佛教文化初具规模,并正式登上了中国学术思想的舞台。佛教特有的戒律传授、寺院建筑、净土信仰等也都于此时行于中国。在玄学的刺激下,中国佛教学者的崛起和中国化佛教理论的初步形成,成为这个时期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西行求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三教一致论的提出则为佛教文化融人中华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趋于繁兴。佛教经论的讲习,促成了佛教学派的林立;僧官制度的形成与寺院经济的发展,标示出中国佛教的特色;佛教音乐、绘画与石窟寺艺术等的成就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丰富灿烂。当时南北的分裂与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三教的相融与相争,帝王的兴佛或灭佛,都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与演变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中国佛教文化也在其演进中表现出一定的自身的发展规律。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在帝王的支持下走向鼎盛,佛教文化空前繁荣。天台、华严和禅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佛教文学艺术与社会性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外来佛教成为民族宗教后获得的新的生命力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佛教在西藏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于汉族佛教的特点。这个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发展以及唐武宗灭佛,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儒、佛、道三教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都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中国佛教的向外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民的友谊。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入宋以后,相对独立的中国佛教文化趋于衰微,但其对社会生活与文化各领域的渗透却进一步加深。佛学对儒学的影响,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出现。佛教与政治的结合,构成了蒙藏地区社会的重要特点。在衰微趋势中持续发展的中国佛教文化,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佛教内部禅、净教的融合与儒、佛、道三教的合流以及佛教的世俗化的倾向构成了此后数百年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画面。佛教译经、刻经、著述与佛教史学的发展则继续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着珍品。

近代以来,鉴于佛教的衰落,一批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改革佛教,并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复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人间佛教的提倡,开创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时代。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社会,我们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什么意义?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有助于现实的社会人生和中华新文化的建设?这是我在写本书时经常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长期存在,自有其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其依存的最重要条件。从中国佛教文化来看,其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至今不绝,干百年来不仅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它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因此,结合现代社会和人生来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发掘其中的精华,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和人生服务,这既是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实的需要和我们作为华夏文化传人应有的责任。

这里我想就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的关系谈两点看法。

第一,佛教作为一种本质上追求出世的宗教,是否与现实的社会人生完全无关,佛教的出世理论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来说是否毫无意义?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佛陀创教的人生情怀来看。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论,例如“缘起”、“无我”等等,都与佛陀倡导的“种姓平等”有关,都是佛陀针对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神学基础而提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佛陀关怀现实人生的情怀。虽然佛教主要是从解脱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强调的是在解脱面前的人人平等,但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的基本精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其次,从佛教解脱论的重要理论基点因果报应论来看。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有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强调“业感”而否定有鬼神等外在的赏善罚恶的主宰或执行者;二是强调业报的“自作自受”,否定他人(例如子孙或其他家族成员等)代为受报的可能性。这种业报轮回说把人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动权交到了人们自己的手中,从而把人们引向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佛教的出世解脱理想虽然是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但却表达了对永超苦海之极乐世界的向往,透露出了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这种强调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美好人生的理论,其中蕴含着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现实的社会人生显然也是有意义的。再次,佛教把无明与贪欲视为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提倡于万物不要起贪著之心,要保持人的自然清净的本性,不要被物欲所污染和蒙蔽,要保持心情的平和与宁静,这种理论对于克服当代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正当合理的欲望固然应该肯定,但过分的贪欲却往往是既害人又害己。经常用佛教的“不执著”来调控心境、超然处世,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生的。最后,佛教的出世从根本上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它并不绝对地排斥入世。特别是大乘佛教的“生死与涅檠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基本精神,实际上沟通了佛教的理想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既为佛法常住人间、化导世间提供了契机,也为建立人间佛教、人间佛国、人间净土提供了依据。中国佛教正是继承并发展了佛教这种人生佛教的精神,走上的正是人间佛教的道路。因此,结合现代社会人生来研究佛教文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就中国佛教文化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神就是重现世现生。

第二,如何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色,其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把印度佛教中蕴含着的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形成了它特有的重现实社会和人生的特点。中国佛教文化之所以能与传统的儒、道并列成为传统思想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与佛教本身的特点有关,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缺憾或某些不足,另一方面与佛教在同儒、道等的冲突与互融中日益走向现实的社会人生,日益铸就现实性的品格也是分不开的。佛教所蕴含的对人生永恒幸福的追求在重视现实社会人生的中国这块土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中国化的佛教正是通过对佛教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日益面向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立足于“众生”(人及一切有情识的生物)的解脱而强调永超人生苦海的佛教在中国则更突出了“人”的问题和人生问题。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的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化修道求佛于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强调随缘任运,即心即佛,认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近现代复兴的佛教,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唐宋以来中国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倾向进一步加以继承发展。从太虚法师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台、港兴起的以面向现代社会和人生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佛教团体和佛教文化事业,乃至中国大陆当前也在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期自利利他、实现人间净土,无不体现出中国佛教重现世现生的基本精神。绵延2000年之久的中国佛教也由此而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开始了新的进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②我们期待着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代社会和人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者,我愿为此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后记

本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感谢广大读者和海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关爱,《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国际儒学研究》和台湾的《鹅湖》都曾先后发表专文,给予了较好的评价,本书并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按原来计划,本书完成以后,还将继续撰写《中国佛教文化》的下半部分,即探讨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关系,特别是儒佛道三教关系,以此来加深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理解并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整个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与特点。但自本书出版以来,由于承担的教学与科研繁忙,又应邀撰写了《惠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和参加主编了《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其他一些著作,因而一直没能如愿完成原来制订的写作计划。虽然有关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包括中国佛教基础性的理论学说和各主要宗派的思想,我在拙著《国学举要·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2年版)中作了专门的论述,而关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在我的佛学论文集《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4年版)以及我编著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河北佛学院教材,2000年版)一书和《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的第四编中也都作了初步的探讨,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考,但我心中一直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本书的读者感到有点歉意。如果可能,我将继续原来的写作计划。

由于我暑假以后就将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的研究学者,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访问研究一年,因而目前仍然无法实现自己原有的计划。希望在开拓眼界,并收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以后会做得更好。

在当下,我只能尽量把本书搞得更完善些,因而特利用本书再版的机会对全书作了一次认真的修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增加了一些有关中国佛教文化理论底蕴的内容,希望能更丰满地展示中国佛教文化的全貌,并尽可能地把自己尚未完成原有写作计划的缺憾减至最小。这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增加了第十一章《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第十二章《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论》两章的篇幅。由于中国佛教文化虽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特点,但它毕竟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的许多基本原理既构成了中国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刻内蕴;而隋唐时期中国化佛教宗派的相继创立,则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理论的成熟,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论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宝贵财富,它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因此,为了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其理论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把握,特增加了以上两章的内容。

第二,将全书通改了一遍,修正了原有的一些错误或不妥之处,对有些提法也借鉴吸取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而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对部分引文及其出处作了重新校订,特别是补注了一些重要资料的详细出处,以方便读者查阅。

最后,要特别提到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张胜勇社长和章俊弟主任,正是有了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本书才得以顺利地增订再版,在此,特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洪修平

2003年8月20日于南京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本着宏观的眼肖和挑战意识来梳理佛教文化历程,表现出独特思路……全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并且观点新颖,不乏个人研究卓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刊登书评

儒佛道三教关系成为《历程》写作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成为《历程》与其他同类著作相区分的显明标志,也表现了这本书的独有特色。……《历程》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三教关系都作了分析的阐释,指出其特点,立论有据,分析允当,线索清晰,对我们了解中国佛教在三教关系下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值得推荐的。……是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佛教研究著作中较好的一本。

——《佛教研究》(1996年号)刊登书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增订版)/人文学术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修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25755
开本 16开
页数 51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7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2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