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杂文基础读本(新课程学生版选修)
内容
编辑推荐

郁达夫曾说,鲁迅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于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和未来。

本书从《鲁迅全集》中精选62篇杂文,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鲁迅杂文,向来有两种理解。一是文体分类的理解,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相区别,从散文中分离,另列一类“杂文”。一是文章编年的理解。如鲁迅所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里是从鲁迅的十七本杂文集遴选,也就是取广义的杂文的意思;有几篇选自《两地书》,就更“杂”了。

杂文是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什么是鲁迅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人”。也就是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树人”的思想。但是,鲁迅思想中的人,是“新”的人,“新”在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不做奴隶,尤其绝不做奴才;并怀抱着“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自他两利”的人道和大爱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有成为这样的人的精神:鲁迅精神。鲁迅精神就是不甘于做奴隶,尤其宁死不做奴才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我们自信:在这个读本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反映。

全书分为七组: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每个人都需要受教育,需要读书,需要写写东西。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文明的国家,典籍汗牛充栋。辛亥革命以后,“读经”一直是个论争的大问题,鲁迅是什么意见,有没有道理,特别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强调接受外国文化的意见,都十分重要。于是编了“读书与作文”,“读经、读史与拿来主义”两组。要成为“人”,成为“新人”,必须明白过去,明白自己,明白社会上种种人物,所以编了“中国的奇想”,“从‘奴隶规则’到帮忙、帮闲”。我们出生以后,预期寿命七十多年,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寿命不断在延长,怎样走过这漫长的人生?在这一生中,我们有父母配偶子女,有老师朋友,这是人生道路上必有的人际关系,又编了“走人生的长途”,“老师·朋友·学生”两组。最后,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吧:鲁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特地选编了鲁迅自己谈自己的一组文章。俗话说,“肺腑而能言,医师面如土”,这比谁的画像都准确而亲切,因为他诚实,说的是心里话。

目录

前言

话语场一:读书与作文

读书杂谈

青年必读书

读几本书

读书忌

随便翻翻

作文秘诀

做文章

不应该那么写

作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话语场二:读经、读史与拿来主义

十四年的“读经”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随感录·三十五

忽然想到(四)

读经与读史(《这个与那个》之一)

老调子已经唱完

由聋而哑

拿来主义

话语场三:中国的奇想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四十八

论睁了眼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文学上的折扣

中国的奇想

说“面子”

打听印象

外国也有

偶感

运命

话语场四:从“奴隶规则”到帮忙、帮闲

灯下漫笔

我谈“惰民”

偶成

漫与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帮闲法发隐

从帮忙到扯淡

二丑艺术

学界的三魂

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

言论自由的界限

话语场五:走人生的长途

两地书·二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北京通信

论秦理斋夫人事

导师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话语场六:老师·朋友·学生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我的第一个师父

《守常全集》题记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忆刘半农君

忆韦素园君

记念刘和珍君

话语场七:鲁迅的自述

自传

两地书·八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且介亭杂文·序言

我和《语丝》的始终

“这也是生活”

致萧军

试读章节

    不应该那么写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作者,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近几年来,石印的手稿是有一些了,但大抵是学者的著述或日记。也许是因为向来崇尚“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缘故罢,又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取材于外国呢,则即使精通文字,也无法搜罗名作的初版以至改定版的各种本子的。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想了一个补救法: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写”,却无从比较了。

                 四月二十三日。

           P27-P28

序言

这个读本献给青年学子。

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十年寒窗已是感触丛生,此际认识鲁迅也许适逢其时。

鲁迅,自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以来,对我国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建设和推进,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当时,他被誉为“小说写得最好的”作家,“思想界的权威者”,“青年叛徒的领袖”。然而,反对他的,攻击他的,乃至切齿辱骂的,大有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来,这种奇特的抵牾的现象,更是聚焦为一个热点。一些自称曾受惠于鲁迅著作的老者,自许反思获得新的觉悟:鲁迅是激进的,极左的,背负着二十世纪的枷锁;而温良儒雅的胡适才是他们面向未来的楷模。连并未涉世的朝气蓬勃的少年,在校的中学生,有的也讨厌鲁迅,甚至声称鲁迅是他们的“公敌”。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鲁迅真有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而这种长期争议的本身,已表明鲁迅的存在不可忽视。

鲁迅逝世,距今七十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已八十八年;其实,鲁迅发表他的重要文言论文几乎有一百年了。一个人,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热烈争议的人物,一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一定有个人独特的魅力。其实,这是背离鲁迅愿望的。鲁迅在他早期的杂文集《热风》出版时就表示:“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生命与病菌都还存在,只能留给年青的一代。

青年就是未来,并且是未来的中坚。今天的青年,决定着二三十年后中国的命运。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认同不认同,关心对于鲁迅的争议,对自己,对将来,都将大有裨益。面对争议,最好是读原著,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一生写下的文字,计创作十卷,大约三百万字;翻译十卷,大约三百万字;辑校和研究古籍的手稿六函四十二册、辑校石刻的手稿三函十八册,也是数以百万字计,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果有志于研究鲁迅,理应逐字逐句地研读这全部的文字。对于普通读者,则未必有此需要。有便,有兴趣,拿过一本鲁迅著作来,随便翻翻,好的;拿过几本鲁迅著作来,仔细看看,也好。由此而发心愿,要读完《鲁迅全集》,自然更好。但是通读《鲁迅全集》的人毕竟不多,大多数是只要“嗜好的”读读。不求其全,但求其精。这就需要选本。

我们就是本着这样的认识,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从鲁迅八百多篇杂文中选出六十二篇,编辑这个读本,奉献给青年。

鲁迅杂文,向来有两种理解。一是文体分类的理解,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相区别,从散文中分离,另列一类“杂文”。一是文章编年的理解。如鲁迅所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里是从鲁迅的十七本杂文集遴选,也就是取广义的杂文的意思;有几篇选自《两地书》,就更“杂”了。

杂文是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什么是鲁迅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人”。也就是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树人”的思想。但是,鲁迅思想中的人,是“新”的人,“新”在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不做奴隶,尤其绝不做奴才;并怀抱着“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自他两利”的人道和大爱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有成为这样的人的精神:鲁迅精神。鲁迅精神就是不甘于做奴隶,尤其宁死不做奴才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我们自信:在这个读本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反映。

考虑到鲁迅的精神理念在这些选文中已得到充分反映,我们没有编入涉及女师大风潮、革命文学论争及小品文和大众语一类论争的文章。这绝不是我们认为它们不重要,以为时过境迁,不必再读。不,相反,我们相信鲁迅所说的,这种种论争,“实为公仇,决非私怨”的个人间的纠纷。但既已涉及个人,读者必然对当事人,对当时的背景和过程发生兴趣,希望了解,也应该了解,于是必然要增加许多注释,分散了阅读的精力,增加了阅读的时间。而如果读者朋友很想了解这些,我们另外编辑了《鲁迅杂文全编》,可供选读。

遴选出这些杂文以后,我们又勉为其难分了七组,分别加上题目。我们的考虑是这样的: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每个人都需要受教育,需要读书,需要写写东西。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文明的国家,典籍汗牛充栋。辛亥革命以后,“读经”一直是个论争的大问题,鲁迅是什么意见,有没有道理,特别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强调接受外国文化的意见,都十分重要。于是编了“读书与作文”,“读经、读史与拿来主义”两组。要成为“人”,成为“新人”,必须明白过去,明白自己,明白社会上种种人物,所以编了“中国的奇想”,“从‘奴隶规则’到帮忙、帮闲”。我们出生以后,预期寿命七十多年,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寿命不断在延长,怎样走过这漫长的人生?在这一生中,我们有父母配偶子女,有老师朋友,这是人生道路上必有的人际关系,又编了“走人生的长途”,“老师·朋友·学生”两组。最后,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吧:鲁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特地选编了鲁迅自己谈自己的一组文章。俗话说,“肺腑而能言,医师面如土”,这比谁的画像都准确而亲切,因为他诚实,说的是心里话。

在学校读书,即使是语文,都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学生要背诵这答案,考试必须符合这答案。我们认为这是同学讨厌鲁迅,乃至厌学的重大原因。到了社会上,许多书籍,特别是给青年阅读的,常常有“导读”,也是准标准答案的性质。这是不符合鲁迅的思想的。鲁迅说:“文学的理论不像算学,二二一定得四,所以议论很纷歧。”我们信奉这思想。所以不作“导读”,只是每篇提出几个问题,作读后思索的参考。

鲁迅说:“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这是真的,这里有我们的意见在。是不是对,欢迎批评,讨论,指教。

           编者

         二○○六年三月十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杂文基础读本(新课程学生版选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得后//李庆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3624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0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4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4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