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外交流历史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通过分析现存文物、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这三种途径,辨证研究了我国古代三夷教(指摩尼教、袄教和景教)。书中最后,还配有一些图版,以供读者参考。

序言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外关系,从双边互动的格局中感悟异质文化会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超越胡汉、华夷之分的历史认识,是与近代的社会变迁相伴而来的。

西学东渐和边疆危机,在晚清学人中激发深沉的反思,催生出探索中外交流往事的先驱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的文廷式,于穷愁孤愤中治学不辍,遗稿《纯常子枝语》四十卷,广涉域外见闻和塞表殊俗,虽囿于环境和学力而识见未精,其学术视野毕竟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卓识的王国维,学贯中西,在清末撰作组诗《咏史》二十首,讴歌了汉唐盛世的中华形象: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十二)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十七)“西域”和“南海”,是中外交流的两大通道,汇聚着不同类型的古代文明,因内涵丰富多彩而成为中外交流的两大研究领域。《咏史》诗发其端绪,功不可没。饮水思源,后辈对先驱应有所敬畏,才可避免传统的断裂,从古色古香中辨认出前瞻性。正是观堂先生王国维,既开创一代学术风气,又孤明先发地提示了整套治学轨则。按陈寅恪先生所作的概括,共有三项:“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互证,互补,互参,三者合一成心法,“通识”的玄机便具有可操作性了。

依现行的学科分类,中外关系史属“专门史”。一旦定位于“专”,似乎就与“通”无缘了。这个错觉不廓清,中外交流的学术研究是难以提升境界的。钱钟书先生有一段针对性很强的劝学良言,但愿《文丛》的作者记取不忘:“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不知不觉中会远及中国,上溯古代。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我们为方便起见,只能把研究领域圈得愈来愈窄,把专门学科分得愈来愈细。此外没有办法。所以,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虽在主观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观上是不得已的事。”(见《诗可以怨》)有了这样的自觉,所谓专门史才有可能获得“通”的观照,避免走上由专人偏的歧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古以降的民族文化和中外交流,一直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几代学人关注的领域。《文丛》的作者,尽管辈分不同,学有先后,但直接或间接都得到“二老”(陈寅恪和岑仲勉)教泽的沾溉,也受过戴裔煊、朱杰勤、周连宽诸位先生的熏陶。对有志于脱俗求真的来者而言,传承薪火与亦步亦趋大异其趣,切勿掉以轻心。杜甫《偶题》诗的佳句,不妨用作鞭策:“前辈飞腾入,余波绮丽为。后贤兼旧例,历代各清规。”精神生产的历史经验教导人们,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才无愧于自己的时代。学海无涯,我们应当奋力潜研,甘于浮游的弄潮儿是没有出息的。

2005年1月8日序于中山大学蒲园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古三夷教辨证/中外交流历史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悟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6014
开本 32开
页数 4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29.2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