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佛东方新秀
内容
编辑推荐

华裔陈海雯荣膺“最有价值学生”奖,获得六万美元奖学金,并如愿步入哈佛校园,她成功的诀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充分了解其所能适用的情况,而不是做大量的习题或开夜车反复死背。本书将为您解开她读书学习路上的成功之谜。

目录

序 我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于培养女儿

第一章 收到哈佛录取通知和“最有价值学生”奖通知

第二章 海雯在美国刚上小学时一句英语也不会说

第三章 海雯直接进入了中学阶段

第四章 海雯是课外活动的活跃分子

第五章 我们父母真正做到“为你的孩子上两天学”

第六章 我对海雯的要求是有问题自己独立去面对

第七章 海雯是有才气、会思考、有知识的学生

第八章 我们曾经怀疑海雯能否被哈佛录取

第九章 吸收东西方养分的树会枝繁叶茂

试读章节

2.美国小孩从小习惯有问题就问。海雯说她会

先思考一下,然后再问,如果不加思考就问问题,

那么长脑子有什么用呢?

海雯移民来美国时正好可以上小学一年级。那时我们住在马里兰州的巴尔地摩郊县,它位于巴尔地摩市的郊区。那是黑人区,不过是美国联邦政府一个机构的所在地,相当一部分父母在政府工作,所以对子女教育还算重视,社会治安还不错。

海雯班上18个小朋友,有17个黑人,就她一个中国人,可谓是少数人种。

在美国一般小孩6岁上一年级,一个班级十几、20个学生左右大概是小班制的原因,也就没有什么班长、组长之类的班干部。

小班级是美国教育的特色。现今的教育理论认为,通过动手操作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授课来学习知识,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应用联系起来,从对外部世界的初步探索而不是从书本上获取信息。学生少,恰好使这类工作更容易操作,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太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小学的教室总是装饰得花花绿绿,有点像国内的幼儿园。上课没有坐姿端正的要求,更没有老师进来要全班起立的规矩。上课比较自由,涂涂画画,做做游戏,都是课堂的内容。

中国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老师拿着教鞭挥舞着,小孩们总是感到一种拘束和压力,这是不利于小孩性格和心理成长的,这仅仅是一种被动式地灌输式地教学,不利于孩子们灵活自由地学习知识。

美国小学除了音乐、美术和体育外,主要课程如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学都由一个老师教。海雯一年级老师叫艾琳梧(Mrs.Ellingwood),她对海雯特别照顾。可以说艾琳梧老师是影响海雯成长的第一人,是她奠定了海雯的人生基础。尽管过去了10多年了,并且都是儿时的事情,海雯还常常说起她的起蒙老师,说起那些有趣的儿时故事,总是流露出对当时老师的敬佩之情。

由一名老师负责教授所有的科目,老师就像是学生的保姆一样,天天相处,老师对每个学生自然比较了解,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可以做得比较到位。缺点是,每个老师的能力不同。对学生的学习不排名次。一个班级的第一名,或许还不如另一个班级的最后一名呢?排名也没有多大意义了。

在我的记忆中,海雯小学时学校的考试好像没这回事似的。明天学校要组织考试,今天学生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该看电视还是看电视。而且,美国学校考试一般不考偏题难题,也很少有复习大纲之类的东西,又不需要死记硬背,甚至要用的公式考卷上都会给你印好。平时会的,考试也会,没有什么要特别复习的。只要学会运用,掌握基本原理就行了。考试一般也不搞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占了你总成绩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仅靠期末突击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考试一般也不搞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占了你总成绩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仅靠期末突击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美国的学校重视启发式教育,让学生从合作讨论中寻求答案与真理,或是在游戏的竞争中快乐地学习。学校给予学生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让其自我完善。但对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校和家长也无能为力。P33-34

序言

2004年12月14日,我女儿陈海雯接到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同时还接到获得哈佛大学每年提供39000美金奖助学金的通知。

2005年5月11日,海雯接到Elks基金会打来的电话,通知她从11000余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全美两位“最有价值学生”之一,获得4年每年15000美金的奖学金。

《世界日报》、《巴尔地摩太阳报》、《新世界时报》、《凯特维尔时报》、《侨报》等许多媒体相继报道了海雯的事迹和学习方法后,引起了很大轰动。

我这个当父亲的也沾了女儿的光,一下子成了人们追捧的“名人”,被誉为“成功家长”,采访的、报道的、请教的纷至沓来,都向我请教活的“哈佛教子圣经”。

许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把你女儿弄进哈佛的?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只是我从小告诉她:自己多思想,想想自己,也想想别人,想想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否合乎逻辑(Make Sense),是否合乎情理(Reasonable)?

这句简单的话,却是我多年心血思考的结果,也是我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晶用于培养女儿的惟一方法。

我本人没有上过任何名牌学校,只是出国前在中国科学院从事了几年电脑研究工作,有幸接触了当时中国一些顶级的科学家如卢嘉锡、钱学森、钱三强等以及他们的研究生,在中国知识和学术的中心浸泡得很深,体验得很深,耳濡目染,对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得较透。

到美国后接触了许多美国的硕士、博士朋友。抱着一种对异域新鲜好奇的心理不断探究美国的文化和知识,什么都觉得新奇,因而就最容易吸收,对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就有所把握。

出于一个科技人员的探索心理,我将中国与美国作了一个对比。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知识精英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从他们身上最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精神,但很难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概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但从两国的这些精英身上可以看出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并没有多少聪明,只是觉得他们许多人学习和做事更多一点严谨,更讲究一些方法,更多地去琢磨其中的道理罢了。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灵魂。

我从中意识到,除了先天缺陷者之外,大部分人的智力相差不会太大,关键是如何使用大脑。有些人只有大脑的记忆(Memory)功能,所以他们只会生搬硬套(Copy),只能是书呆子。所以要想聪明,还要用大脑思考(Think:)功能,凡事除了听起来顺耳(Sounds Good),还要合乎逻辑(Makesense),就像是SAT考试讲究推理判断(Reasoning)。

经过简单地概括,就是我经常对海雯说的一句话: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道理。”

这句简单的话,内涵是多么的丰富啊!一直融人了海雯的血肉肌肤,伴随着海雯的成长岁月。

我本人是科技工作者出身,只知道探索和研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不敢说有什么指导意义的大道理。不过,从海雯刚到美国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一句英文还不会说时,我就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用于培养女儿。

科学研究表明,混血儿大多非常聪明漂亮。我的女儿不是混血儿,但她却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她有幸出生在中国,有着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传。.她有幸成长在美国,有着美国新兴的文化滋润。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我们又向女儿不断洒浴中美文化的雨露和阳光,因而,女儿很早就闪光发亮了。

这样说来,是不是我们的中国父母都需要把孩子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呢?不是的。我的女儿有幸到美国接受教育,但对于一般中国的父母是不太可能将孩子送到美国学习的。我认为只要将东西文化的精髓集中滋润到孩子的身心,克服各自教育的弱点,吸取各自教育的优点,集中用于培养孩子,就能够培养孩子既具有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修养,也具有西方发展未来科学精神的素质。

民族的文化意识真那么具有神奇的魔力吗?是的。有人说,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21世纪需要东方文化来救赎;我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发展人类,21世纪需要西方文化来创造。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说,21世纪如果用东西方文化来创新人类,那么我们这颗人类居住的星球就会比太阳和月亮还透明!

我们的国家已往对外开放已近20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开放,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面对西方新兴的文化潮流,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呢?到底应该抛弃什么呢?到底应该保留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结合呢?我们现在应该有一个理性地清醒地认识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创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如西方文艺复兴创造了近代巨大的财富和现代文明一样,都有着发扬光大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不缺少文化,只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老的文化被尘封和淤积了,历史的长河干枯了,正如中国有句俗话所说,夜明珠掉进粪坑里放不出光来,我们需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冲涮这古老的文化,淘出被埋没的闪光的文化夜明珠。

我们这个被淘洗出的东方文化夜明珠如采集点燃的火炬,需要广大青少年来传递,我们这一辈人都是过时的人了,而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因此,我们必须用西方文化冲洗过的东方文化来培养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使我们民族具有永远魅力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吸收与交融是最具有长远意义的,也是最深刻的。在培养孩子方面,更要吸收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将这种世界的先进文化渗透到孩子血肉肌肤的成长之中,那么培养的人才当然就是世界最先进的人才了,当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了,永远是时代的宠儿,永远是闪光发亮的明星。……

书评(媒体评论)

华裔陈海雯荣膺“最有价值学生”奖,获得六万美元奖学金,并如愿步入哈佛校园,学业性向测验SATI和SATII部得满分,主要是她重视全方位发展,学业和艺文方面均展现其多才多艺。

——《世界日报》(2005年6月14日)

她成功的诀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充分了解其所能适用的情况,而不是做大量的习题或开夜车反复死背。

“我并不是花很多时问在学习上,如果课堂上专心,我基本上就可以搞定,我喜欢学习逻辑和基本概念,同时去审视一幅更大更全面的画面,这是我父亲有时这样告诉我的,学会全面看问题很重要。”

——《凯特维尔时报》(2005年6月1日)

我女儿参加SAT考试,考试前两星期还在埋头做手工,为“与非洲艾滋病作斗争”艺卖筹款赶做工艺品。可SAT成绩一出来,各科全都是满分……我们中国人很多家长只要小孩能念书,什么事都可以不要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这一点大概与美国社会的标准格格不人。

——《侨报》(2005年5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佛东方新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陈旭//陈海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287243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8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