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夏日漫步山间/触摸自然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约翰·穆尔是美国最早的环境主义者,世界环境保护的先驱,他开创了美国的国家公园传统,同时也是家喻户晓的作家。约翰·穆尔出生在苏格兰,从小就醉心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与植物交流,与动物为友。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满含深情地描绘自然的美,抒写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他对自然不只是欣赏,而是彻底地融于其中,给沉默高大的云杉当代言人,为可爱的松鼠小鸟传递话语……他的文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热爱自然的读者。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为缪尔赢得相当声名的旅行日记。日记写于一八六九年夏,记录了缪尔在内华达山间为期四月的考察之旅。开篇语言平实,只是将渴望进入山间,却苦无旅资,后受邀于曾为之工作过的牧场主,作为其牧羊人的监督和帮手,得以与羊群一同进入内华达山的情由如实地一一道来,似觉有些淡然无奇。然而一切在羊群走过枯焦的山麓小丘,进入青翠的内华达山后精彩起来,你将越读越为约翰·缪尔所折服。

目录

第一章 与羊群翻越山麓

第二章 在莫塞德河北支扎营

第三章 面包荒

第四章 前往高山

第五章 约塞米蒂

第六章 霍夫曼山和特纳亚湖

第七章 不可思议的经历

第八章 蒙罗小径

第九章 血峡和蒙罗湖

第十章 泰伦恩河营地

第十一章 重返低地

试读章节

给养、野营炊具、毯子、押花板等物一早便绑上了两匹马的马背,羊群向茶色的山麓小丘进发,烟尘中我们开拔了:高高瘦瘦的德莱尼先生牵着负重的马儿,棱角分明的身形宛如堂吉诃德;比利是那个骄傲的牧羊人;此外还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南贝鲁特印第安人,头几天内他们将协助我们在灌木丛生的山麓上推进;我则将笔记本缚在腰问。

我们开拔的牧场位于泰伦恩河南岸,离法兰西沙洲(French Bar)不远,含金的变质板岩构成的山麓小丘就是从那里延伸至没入中央河谷的沉积岩层。我们走了还不到一英里,羊群中一些识途老羊便急切地向前探望奔跑起来,显然它们想起了上个夏季享用的高山草场。不久,整个羊群似乎都满怀着希望激动起来,母亲呼唤着自己的小羊,小羊回应着,声调与人出奇地相似。它们温情的颤声呼唤因不时匆忙嚼食满口枯草而时断时续。羊群涌上小丘时咩咩声近似嘈杂,但母亲和孩子从不会错认彼此的叫声。若是小羊乏了,在呛人的烟尘中昏昏欲睡,没有回应,母亲便会穿过羊群跑回最后传来小羊声音的地方,直到找到那头在我们看来听来与其他千头小羊完全一样的孩子,母亲才会安心。

羊群行进的速度约每小时一英里,形状为不规则的三角形,底宽约一百码,长约一百五十码。不断变化的歪斜的尖端由最强壮的觅食者组成,它们被称作头羊。头羊与散在“主体”参差不齐的两侧中的最积极分子急切地在岩缝间和灌木丛中寻觅青草和树叶。小羊和老弱的母羊落在后面,形成“尾部”。

近午时分,酷热难耐。可怜的羊群呼呼直喘,想在经过的每一块树阴下驻足,令人同情。我们顶着刺目的烈日,渴望地极目搜寻雪山和溪流,然而毫无所获。眼前只有蜿蜒的丘陵,灌木、乔木和外露的板岩四下散布,令坡面崎岖不平。大部分乔木为蓝橡(Quercus douglasii),高约三十至四十英尺,淡蓝绿色的树叶,白色树身,稀疏地长在野火无法波及的贫土上或岩缝间。许多外露的板岩突兀地耸立在枯草间,锐利的外岩面上覆着地衣,宛如废弃坟场的墓碑。除了栎树和四五种石兰科常绿灌木及鼠李外,山麓上的植被与平原大体相同。我见过这里的早春景致,那时这里是迷人的花园,鸟语花香,蜂儿飞舞,但现在灼人的天气令万物变得死气沉沉。地面龟裂,蜥蜴在岩石上爬动,数量惊人的蚂蚁以不屈的斗志,排成长龙顽强地收集食物,它们微小的生命火花在酷热中反而燃烧得更加旺盛。它们暴晒于如此烈日下,却没有在几秒钟内烤焦,实在令人惊叹。有响尾蛇盘身在荒僻处,但并不多见。一向吵闹的喜鹊和乌鸦现在也沉默了,混杂着站立在最凉爽的树阴下,鸟喙大张,翅膀低垂,热得喘不过气来鼓噪。鹌鹑也尽可能地待在几个微温的碱水塘边的阴凉处。棉尾兔在鼠李丛的树阴间跳跃,偶尔还可以看见长耳野兔优雅地跑过开阔的野地。

中午在小树林中稍事休息后,饱受烟尘咳呛之苦的可怜羊群又被驱赶上路,继续翻越灌木丛生的丘陵,但一直沿循的狭窄山路却在最需要的时候消失无踪,我们被迫停下观察周遭,辨识方位。那个中国人似乎认为我们已经迷路,以洋泾浜英语念叨着枝权太密之类的话。印第安人则沉默地察看起伏的山脊和峡谷,寻找出路。在奋力穿过荆棘密布的丛林后,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条通往考特村(Coulterville)的路。沿着那条路,在日落前一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干枯的牧场并准备在那里扎营过夜。

在山麓小丘上与羊群一起扎营很容易,但并不舒适。日落前,羊群由牧羊人看护着在附近觅食,其他人则捡拾柴草,生火做饭,卸下行李喂马等等。薄暮时分,疲倦的羊群被赶到营地附近最高的空地上,它们自动挤成一推,在所有母亲找到自己的小羊并喂了奶之后,羊群躺了下去,在早晨来临前不再需要我们操心。

一声“开饭哕!”宣告了晚餐的开始,每个人端着锡盘,自己动手盛汤锅和煎锅里的食物,一面聊着与露营有关的事,诸如喂羊、矿山、山狗、熊,或是以往采金矿的那段难忘岁月里的冒险故事。印第安人始终待在不起眼的地方,一言不发,似乎属于另一个物种。吃饱了饭,也喂饱了狗,抽烟的人在营火边过起了烟瘾,在饱足感和烟草的影响下,他们的脸上浮现出近乎神圣的平静,类似圣人沉思时脸上焕发的纯净光彩。接着他们仿佛好梦初醒似的,突然叹口气或咕哝一声,把烟管中的烟灰敲掉,打个哈欠,凝望营火片刻之后说:“唔,我要睡了。”说完便消失于毯子下。闪烁的营火在继续闷烧一两个小时后熄灭,星光愈发灿烂,浣熊、山狗和猫头鹰的叫声不时扰动着静谧,蟋蟀和雨蛙快乐的歌声则谱成流畅的乐章,如此和谐而完美,似乎已与夜晚融为一体。惟一不和谐的声音是沉睡者的鼾声,以及羊儿们因喉头的烟尘而发出的咳嗽声。星光下的羊群仿佛一张灰色的大毛毯。

P3-5

序言

在接触本书前,我对约翰·缪尔(1838—1914)并无所知。着手翻译准备时,我检索了他的生平。这些资料介绍说,他以文字感动了整个美国,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公园理念的推广和实现。在其影响下,罗斯福总统在任期内共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让人们享受自然的美,培育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未被破坏的自然遗产。美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约翰·缪尔因而被后人尊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

美国十九世纪的经济开发名为播散文明,实则是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是对自然毁灭性的伤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藏被挖掘一空,而且在开采过程中,河流改道,植被损毁,群山面目全非。铁路公司为了招揽游客,也鼓吹旅客们可以在列车行进中,猎杀窗外的野牛,导致十七世纪仍至少有六千万头的美洲野牛至一八八九年仅存五百四十一头。十九世纪的美国是迫切需要环境保护的有力呼声的。然而缪尔的文字究竟有何魅力,得以打动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的所有国人,担当起这一历史性的任务的呢?

怀着这一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为缪尔赢得相当声名的旅行日记。日记写于一八六九年夏,记录了缪尔在内华达山间为期四月的考察之旅。开篇语言平实,只是将渴望进入山间,却苦无旅资,后受邀于曾为之工作过的牧场主,作为其牧羊人的监督和帮手,得以与羊群一同进入内华达山的情由如实地一一道来,似觉有些淡然无奇。然而一切在羊群走过枯焦的山麓小丘,进入青翠的内华达山后精彩起来,越读便越为约翰·缪尔所折服:

一叹其知识之广博。内华达山的丰富充分展示了缪尔的广博。不论植物、岩石,或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质的演变过程,他似乎无所不晓,随行随记,信手拈来。其中植物学的知识尤其令人惊叹。从低地小丘的多种灌木到高山之巅纤巧但坚强的各种小花,从柔美剔透的百合到伟岸挺拔的松柏,从丝绒般柔滑延展的草甸到翻腾的林海,缪尔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它们的科目属系、生存条件、品貌特征、不同环境之变体等等。其详尽和专业的程度,配上他所绘制的素描足可令这本日记成为记录内华达山间植物谱系的珍贵资料。

二叹其观察之细致。每片花瓣、每枚树叶,每棵树木、每块岩石、每座山峦在缪尔的眼中决无相同,他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光泽、色调、长度、弧度、裂吻形状等的细微差别。山间的每条溪流和瀑布也各具自己独特的嗓音、姿态和脾性,或清亮,或低沉,或多变,或雄壮,或娴静地蜿蜒流淌,或勇敢地顺着山崖飞流而下。每日正午山中升起的积雨云更是日日新鲜,变幻无穷。没有敏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聆听的耳朵可无法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

这两点已然投了崇拜科学之严谨广博的美国人的脾胃。然而缪尔文字的魅力决不尽于此。缪尔于一八六七年发生一场工伤事故,致使一目失明一月。这场事故令缪尔感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从而投身人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找永恒的力量和美。他对自然的热爱是纯粹的,决无借此取得声名之念,因此他的日记虽然知识含量丰富,但决无刻板的抽身事外、由上而下研究的专家腔调,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灵,包括岩石、溪流、山岭等等他都视作自己的伙伴,投以同样的全身心的热爱,这便令他的文字充满了感情,生动活泼起来。他笔下的所有动物,除了破坏自然的愚蠢的羊群之外,都是那么可爱。小小的火暴脾气的道格拉斯松鼠显然认为自己是山岭的主人,竟然想把外来的人和狗赶出自己的领地;悠闲的大熊似乎也懂得欣赏约塞米蒂峡谷的美景;体形小巧的水鸟却无惧巨大瀑布的轰鸣,自得地在飞流问穿行,唱着动听的小调;优雅的鹿在林问漫游;快乐的蚂蚱竟然来到高山之巅,开自己的独唱音乐会;牧羊人的狗为了夜晚能够离开营地,展示英雄气概,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主人展开斗争的那一段描写是令人忍俊不禁。

同样的,对于自己的人类伙伴,他也不是要强行地灌输什么,而是真诚地邀请与他同游。人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为了让读者与他一样强烈地感受到内华达山的美丽,缪尔无疑地掌握了这一技巧。映着雪峰的湖泊,拥着百合草甸的森林,流水中如丝的莎草,火光中浮雕般的林木,阳光下多变的树影,低低地挂于空中、关切地望着旅人的明月……任意一幅都是动人的图画。除却这些小幅的风景画,为了让读者同样感受到震撼了他自身的自然的雄浑和博大,缪尔还用文字绘制了大幅的全景山水,苍穹拢着群山,山峦拥着湖泊,千尺的瀑布在高山的怀抱中仿佛细细的白练,高耸的乔木在山谷中只是小巧的羽毛,岩石的坚硬与植物的娇弱并存。在这样的山水画卷前,也已无需灌输什么,人已感到自然的博大和谐,以及人类的渺小。

可以理解,在缪尔这样爱慕自然的人的日记中不乏有感而发的对于忽略自然、破坏自然的意识和举动的批评。然而这些批评很少因为过于尖刻而流于偏执,缪尔大多采用了幽默生动的笔调。大面积损毁植被的羊群渡河时愚蠢无序的场景跃然纸上。牧羊人比尔对于自然美景的无视,在自然力量面前的畏缩在缪尔的笔下都生动而令人好笑,对于比尔肮脏的裤子超强黏着力的描写更堪称幽默的经典。但这并没有减轻批评的力度,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引人反思,由羊群想到人类社会,由比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推广开去。

缪尔原来是这样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满腔的真诚和热情、生动的描写、如画的文字和引人深省的幽默打动了同时代的国人,影响了后来的一代代的读者。我掩起卷来,发现自己已在缪尔的引导下,向往饱览自然精巧的美景,向往勇敢地体会自然荒野峭壁、暴风骤雨、风雪冰雹的粗犷一面,向往在自然中纯净的心情,不禁恍然。这样的人的确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这样的文字是值得阅读的,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操劳的人们来说,他们应当可以借缪尔的文字,走入如画的内华达山间,敞开胸怀,呼吸一下自然清新的空气。

译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夏日漫步山间/触摸自然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缪尔
译者 周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8938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06-11-01
首版时间 2006-11-01
印刷时间 200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