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绕着的墓志铭(人世间那些伟人与凡人的前生今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中外49个墓志铭展开禅释,其中42个名人、7个普通人。这些墓志铭有的让人捧腹不禁,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不值一哂,有的却可看作人生瑰宝。旨在通过禅解墓志铭引到生活中的压力、家庭、幸福、名誉、爱情等问题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大视野和看待人生的借鉴。

从这里起,49个墓志铭将带你走上一段禅意之旅!你何不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破解49种烦恼的心灵修炼呢?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中外49个墓志铭展开禅释,以当今方方面面的生活为对象,旨在通过禅解墓志铭引到生活中的压力、家庭、幸福、名誉、爱情等问题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大视野和看待人生的借鉴。

这些墓志铭有的让人捧腹不禁,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不值一哂,有的却可看作人生瑰宝。本书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们从墓志铭引向对功名利禄的顶礼膜拜,反而是要不知好歹地劝人们能放下这些执着,但持一颗平常之心。

墓志铭本身的精彩,再加上一则与之相关的禅话公案,不免情趣盎然,而接下来的禅解虽然从墓志铭背后的前人谈起,但还能始终不离今人的生活,目的就在于给生活于浮躁年代的现代人一丝心灵的安宁。

从这里出发,49个墓志铭将带你走上一段禅意之旅!你何不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破解49种烦恼的心灵修炼呢?

目录

第1篇 生死门外的徘徊

肖伯纳:向死而生

史蒂文森:生当快乐死亦欢

雅科布:再生仍故我

雨果:禅绵的爱情

赫尔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彼得罗夫:人生如梦

约翰·特里奥:摘下你的有色眼镜

第2篇 天堂上的回眸

富兰克林:解读职业的真谛

鲁道失:将生命从数字上卸下

司汤达:不住曾经

段高乐:道是无名还有名

杰韭逊:不落虚空

牛顿:世人莫为布施恼

华莱士:压缩的禅意

第3篇 禅香近人意

海明威:生者与死者的尊严

大卫·奥格威:独乐的阿罗汉

叶慈:量一下尘世的温度

马克·吐温:看而后看的道理

贝多芬:交流真味道

麦克劳林:谁度谁

斯巴达三百壮士:取舍在可为与不一可为之间

第4篇 原来都是求道人

托尔斯泰:道成肉身

康德:道是永恒

马克思:实践与禅

巴斯德:脱离身苦

诺贝尔:禅在战争与和平中

北岛:高尚者的墓志铭

阿凡提:每个人心中一扇门

第5篇 我相堂前的棒喝

济慈:求指?求月?

莎士比亚:带走的肉身和带不走的怨气

普希金:浪漫情怀有定数

金庸:欢喜中的佛性

启功:披露尽头有禅机

冯玉祥:“小我”和“大我”

阿姆斯特朗:输赢又见输赢

第6篇 大美深处禅豳幽

缪塞:心来觅自然

阿里斯托芬:禅的品味

雪莱:化蝶的美

梦露:风吹草低见美女

拉斐尔:模仿秀禅

卢梭:自然的道理

聂耳:耳朵听到的禅声

第7篇 菩提上的尘埃

凡人1:生死有命

凡人2:路上禅相随

凡人3:唠叨的福祸之辨

凡人4:我的眼里的你

凡人5:学校教育中的忏悔禅

凡人6:生命的罪人

凡人7:人生的发条

跋 墓碑前开放了一朵禅花

佛教常见词语解释

试读章节

白蛇娘娘碰巧遇到了法海和尚,所以屡次被阻杀,最终被压在雷锋塔下,千年的修行终为所止,而野狐则算是幸运得多。得到了百丈禅师的点化。这位数学家雅科布却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会立下这样的遗志,单且不论他想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已经研究过了,那么他还能像往生那样,继续在数学界上做出此前的成就吗?如果说百丈禅师所言的“不昧因果”是脱离轮转的法门。那么是否雅科布是否就是堕入了“不落因果”的魔道了呢?

希求“再生故我"的人是在追求善报:而不愿“再生故我"的人则是惧于恶报。

在影视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儿子快要死去的时候,会哽咽地对母亲说:“妈妈,如果有来生,我还给你当儿子。”而妻子临死前,也往往会热泪盈眶地拉着丈夫的手说:“老公,我不想死啊!下辈子我还会给你当老婆。”我们常常被这样的拳拳之心所感动,是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丈夫对妻子的深情都无法在今生得到表达,此时感激之情充盈了天地间。其实。这都是因为想着“再生故我”的人都坚信自己今生所作的善因,会在他们的来生种下善果。所以,雅科布坚信再生也还能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来。而阿Q也会在囚车里对围观的老百姓说出半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对于那些不想“再生故我”的人,恐怕用“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了。这样的一段对白也常常出自影视剧里面的反派口中:“如果还有来生。我肯定不会再走这样的路了。”正因为坏人们惧怕生前的恶行会在来生招来恶报,所以他们才开始醒悟此生。然而,来生并不能将今生都一笔勾消。

释迦佛前,有一个小渔村,由于干旱,人们吃光了所有的鱼,最后被吃的也是最大的一条鱼。其中惟独一个小孩子从没有吃过鱼肉,他只是曾经打了大鱼脑袋三下。后来佛住世之后,仇恨佛教的新国王登基,他下令把这个小渔村的人都杀光。此时释迦牟尼头痛了三天,他的诸弟子都很着急,其中的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将全村人都移到了空中,可是当重新放到地上的时候却都化成了血水。原来国王正是那条大鱼的前身,他所率领的是鱼群。而那个小孩子就是佛。看来恶有恶报。连佛也是逃脱不掉的。

但也有善报与恶报相似的情形。古埃及的国王们幻想着在金字塔中能够再生,所以将塔中布置得如生前一般。中国的秦始皇也如此,地下皇陵的奢华同样也是生前的翻版。然而他们毕竟还是不能享受到这些金银珠宝,如果他们有再生的话,看到这么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可能就会开始思索到底有什么是能够带走的,而什么是根本没法带走的。

沉迷于现世幻相中的人常常连“再生”都不去想,甚至不敢想。

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思索再生这个命题。最新的室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曾经有一集是这样的:老板娘、盗圣、书生等都在做关于“如果此前的命运能重来,会有什么样结局”的梦,结果却令他们很沮丧,因为原先不珍惜爱情的年轻人终于体会到平淡中的真情原来是来之不易;苦于嫂子管教严的小姑子也品尝到了原来有这样的亲情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最后他们都得出了结论,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最好。他们在再生面前不敢再迈半步,这样的结局出自编剧的手下无可厚非,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不过当今更多的人是整日奔波不停,根本没有什么闲功夫想这个所谓扯淡的问题。有人说比尔·盖茨看到地上有100美元都不会去拣,因为他的股票在他弯腰瞬间的价值也远大于100美元。那么比尔,盖茨在花时间思考再生的时候,就不知会损失多少美钞!

有的人坦言对未来想都不敢想,那就更别说来生了。他们缘何不敢想呢?或许他们不是不知道恶因必然会种下恶果。或许他们也不是不知道披金戴银的奢华生活在这辈子是肯定实现不了的,或许他们还认为受苦受累的日子遥遥无期,或许他们的希望在现实的苦难中被打压致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命更常常被赋予在身体的健康上面,所以也有人会说:再生不过是又换了一副皮囊,其实还不是生老病死嘛!还不是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娶妻的时候娶妻,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这些都太累了,再生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死为一念之间。所以当知“时时是再生时。处处是再生地。”

六祖慧能曾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如果一个人能将“再生如何”当一个大问题来参悟,那么这个人一定离佛也不远了。常言道,生死不过一念之间,人生其实都是由很多这样的一念组成的,雅科布在临死的时候会咬住往生不放,野狐也是因为对佛法的执着久久不能超度。对普通人来说,当下的一个决定可能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生活,而未来的生活如何不正是决定了将来生死大限时的景象吗?如此看来,时时即是再生时,处处也当再生地。此时此地人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生死问题,只不过生死是一种冲击力比较强的变化,而其他时候则是比较难以察觉的变化。

P17-19

序言

本书精选了中外49个墓志铭展开禅释,其中42个名人、7个普通人。这些墓志铭有的让人捧腹不禁,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不值一哂,有的却可看作人生瑰宝。本书要做的并不是将人们从墓志铭中引向对功名利禄的顶礼膜拜,反而却是要不知好歹地劝人们能放下这些执着,但持一颗平常心。

墓志铭本身的精彩,再加上一则与之相关的禅话公案,更显情趣盎然,而接下来的禅解虽然从墓志铭背后的前人谈起,但还能始终不离今人的生活,目的就是要给生活于浮躁年代的现代人一丝心灵上的安宁。

本书总分7大篇。第一篇是《生死门外的徘徊》。人们对生和死还是充满了千奇百怪的犹豫。明知不可违,心里仍是百转千回放不下。禅宗的观点却不同,认为-个人的肉身可以消失。但心性却能来去自由,了无牵挂。本篇的用意无非在此,生死门外不需徘徊,就像肖伯纳所说:“这种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第二篇叫做《天堂上的回眸》。“回眸”的意思是在名人过去的生活片断上,觑见了今天。在这篇里,富兰克林、司汤达、戴高乐和杰斐逊的墓志铭都是和职业与声望有关,他们教会我们即便取得了世人所称道的成就,还是应该把握一生可不舍不弃的东西。而鲁道夫、牛顿、华莱士的墓志铭虽然都标榜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成就,但本书的述说会绕过去,尝试走出一条平常的路。

第三篇是《禅香近人意》。我们无法排除天与地的烦恼,所以真正的烦恼还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本篇里,大家会看见讲礼貌的海明威、自私的奥格威、骑士般的叶慈、热忱的马克·吐温和贝多芬以及感谢师恩的麦克劳林和反过来被感恩的斯巴达三百壮士。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本篇想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充满禅香。 

第四篇是《原来都是求道人》。这一篇便集中谈到了几位名人对人类的贡献。托尔斯泰空无的墓志铭与他的文学成就无法联系起来;康德则是用墓志铭囊括了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两大热爱:马克思的墓志铭至今还是指引我们的旗帜:而巴斯德的墓志铭似乎可以成为今天恐吓禽流感、疯牛病的符咒;诺贝尔的墓志铭谈的都是私人的琐事;北岛则仅仅是一句谈到了“墓志铭”字样的诗,但这句诗却被广为流传;阿凡提的墓志铭充满了智慧,今天还在嘲笑着那些不喜欢动脑子的人。

第五篇叫做《我相堂前的棒喝》。本篇选出来的几个人未必都是痴迷于“我相”的,但应该都可以给世人提个醒。其中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最为狠毒,也是我所见过的名人墓志铭中对自己的臭皮囊最为在意的人;济慈、普希金表达了对浪漫情怀的至死追随:阿姆斯特朗则另外选择了比赛的输赢:金庸的墓志铭还是将他的身后事寄托在了14部武侠小说上;启功和冯玉祥的墓志铭则在质朴中体现出无私的情怀。

第六篇是《大美深处禅幽幽》。禅宗是历来喜欢美的景物,因为这种环境常常有利于气定修行。在本篇里。梦露的墓志铭与美女有关;缪塞和雪莱的墓志铭则体现了诗歌之美:卢梭的墓志铭强调了自然美和真理真的并重;其余的墓志铭则都是与艺术美有关。

第七篇是《菩提上的尘埃》。看过了名人的42篇墓志铭,本篇将走到了凡人世界。其实普通人的墓志铭也应该与名人的并无二致。除了没有显赫的生平之外,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留下的墓志铭更像在光亮处看见了飞舞的尘埃,原来活着也有别样的精彩:有人警告着世人需随时准备着投奔到另一个世界:有人意味深长地请求别人“祈祷”;有人念念不忘死者的唠叨:也有人的墓志铭让人在战争中体会母爱的伟大;还有忏悔“鞭打了一辈子孩童”的老师和对“乱丢香蕉皮”的不讲卫生者的痛斥;最后,一个钟表匠的墓志铭看上去就像一块钟表。

从这里起,49个墓志铭将带你走上一段禅意之旅!你何不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破解49种烦恼的心灵修炼呢?

后记

墓碑前开放了一朵禅花

首先,本书不是一本墓志铭的集锦,所以当你看到海明威的墓志铭时,即使觉得有趣,我还是会不识趣地将它打住;而赫尔岑的墓志铭定会像感动巴金老人那样激起你的同情之心,但不幸的是我还是要不合时宜地喋喋不休一番;斯巴达三百壮士的墓志铭与同名电影《斯巴达三百壮士》一样会给你悲壮的冲击,可我还是忍不住向煽情下了毒手。总之,本书收集的这些墓志铭,原本散落在尘世上,既无关风花雪月,也无关天下大义,有的只是“烦恼”二字。

要声明的是,本书也不是讲解禅宗教义的书。套一句俗话说:禅宗博大精深。而本书仅凭49个墓志铭就想要囊括天下、谈经论道,更是我所不敢奢望的。所以,我只能诚惶诚恐地希望通过一个个生命铸成的墓志铭来旁敲侧击一番,倘使读者能嗅出其中的禅味,宛如清风滑过落满雪的树枝时。路人便能听到雪花淅淅簌簌落下的声音,我也便知足了。因为,那些雪花无非烦恼。

在禅宗教理的书中,我喜爱六祖慧能的《坛经》,而于其中,我尤爱一句:“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禅宗要解决的不是一尘劳,而是整个“八万四千尘劳”,这样的大气魄在行动中却又还是落回到一尘劳上,正所谓:“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将49个墓志铭视为49种烦恼,希望予以化解。不过,别说49种烦恼,即便无以估量的“八万四千尘劳”最终也还是要归一的,所以,49个墓志铭读起来还是会合为一条——写满了每个人自己烦恼的墓志铭。

现代社会,人们对佛禅有各种说法,但我还是倾向于梁启超的解释。他谈到:“佛家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内心平静,而禅的作用也一样,希望这世界没有烦恼,处处充满祥和安宁。

于是,我尝试着用一种禅的观点来调和内心的烦恼,能不为繁花锦簇的花花世界所动,不为得失荣辱所惊,因为我的目光已经被吸引住了:墓碑前开放了一朵禅花。

2006年9月19日

最后要感谢北京宝利嘉图业的主编杨东龙先生,感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他们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同样也破除了一种烦恼,如果要算的话,那么就算作第50种烦恼生出的智慧吧!

2006年9月25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们犹如盐粒,静静地融化于历史之水,而我们还是活泼的小鱼。一切都还有改变的时问和机遇。你可以修改你的墓志铭。

——毕淑敏《心灵七游戏》[游戏六:写下你的墓志铭]

禅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方法,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次能将用它来解释这么多精彩的墓志铭,于我们当下的浮躁、劳烦的生活是有益的尝试。

——宝利嘉智库丛书主编杨东龙

禅是一种心得效能训练。它能帮助现代人找到清醒、安定和自在感。同时也是克服紧张、焦虑和忧郁的自然药方。在过去的50年,科学对禅作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它是一种内在的学习,透过它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效能,打开心灵生活的视野。

——台湾金鼎奖畅销书作家郑石岩

对[现在]意识即是禅宗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禅宗的全部目的就是提出何谓存在之意义这个问题。

——美·B.T.格拉斯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绕着的墓志铭(人世间那些伟人与凡人的前生今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今日黄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513697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