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海外华人学者研究专号”,分“海外华人诗学与批评”“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海外华人学者论文”三个专题,分别关注海外华人创作现象、批评现象和理论现象,关注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裔非母语文学。对海外批评家、诗学家的研究,以及“海外学者看海”的新观点,对于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极有补益。“经典阐释与文化参与”专题则进一步突出《思想文综》一直以来的“入思之学”与“有学之思”的追求。
图书 | 思想文综(NO.10)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期为“海外华人学者研究专号”,分“海外华人诗学与批评”“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海外华人学者论文”三个专题,分别关注海外华人创作现象、批评现象和理论现象,关注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裔非母语文学。对海外批评家、诗学家的研究,以及“海外学者看海”的新观点,对于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极有补益。“经典阐释与文化参与”专题则进一步突出《思想文综》一直以来的“入思之学”与“有学之思”的追求。 目录 1/刊前语 “海外华人诗学与批评”专题 2/从“本土”到“离散” ——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 饶芃子 蒲若茜 21/彼岸的现代性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凤亮 38/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朱巧云 53/《中国艺术精神》的写作动机和美学方法探析 孙琪 66/都市文化空间中的香港文学理论批评 计红芳 “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专题 84/美国当代华裔小说《等待》,的社会学解读 卫景宜 97/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与中国情结 黄汉平 张顺美 111/以文学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实 ——试论《扶桑》中华人形象的颠覆性 詹乔 122/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 ——以莫言《红高梁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 朱崇科 142/后殖民技术时代的立体派新诗艺术 ——论犁青的《科索沃·苦涩的童话》诗合集 陶原珂 153/美华诗坛的“独行侠” ——论王性初的诗 熊国华 162/黄国彬诗的思想脉络与深层意蕴 刘介民 “海外华人学者论文”专题 188/从训诂考据到中国研究:周策纵学术研究的新典范 (新加坡)王润华 205/海外学者有优势吗? (英)赵毅衡 208/华文文学的文化生态管见 ——对几组重要关键词或命名的辨析 (澳大利亚)庄伟杰 219/海外移民文学视点:文化属性与文化身份 (美)吕红 23l/“迷失”与“突围” ——论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文化“移植” (美)陈瑞琳 240/全球化语境中新加坡散文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加坡)许福吉 260/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 ——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 (马来西亚)许文荣 278/乡土诗人余光中 (香港)黄维操 “经典阐释与文化参与”专题 302/文化的参与:经典再生产 ——对明清之际小说“经典化”过程的考察 吴子林 327/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之演变 傅莹 340/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何处去? ——以文化研究为例 代迅 358/高桥和巳所著《李商隐》的启发与参考 孟庆枢 379/审美态度的现象学考察 陈涵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思想文综(NO.10)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饶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79818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3 |
出版时间 | 2007-05-01 |
首版时间 | 2007-05-01 |
印刷时间 | 2007-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