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是科学、民主,而是孔子一生不遗余力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惟有人性在各得其适之后,人类才有资格谈科学、民主及其他。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8年来苦读《论语》所领悟的孔子的“智者不惑”的真谛。能行,且行得利己亦利人的,才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产。

内容推荐

《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是一部二千多年来唯一摆脱传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儒学桎梏,以平民化、通俗化、人性化的生活,重新诠释孔子人本思想,予人以知、以行、以益的书。也是到目前为止,能够彻底改变自古以来那种只知在书斋里“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的老学究乡愿迂风的书。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另辟蹊径,以“我思我议”引导读者轻松进入《论语》的“桃花源”,尽兴享受怡然自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目录

孔子幼年生活探微

智慧是生活的体验

仁从哪儿来

吾道一以贯之

修己即是利己

子不语

承袭与开创文化

中庸·时

天性·人性·观人·用人

孔子的教学法

诗·礼·乐

慈与孝是相对的

为政

人物评论

达人·成人·善人·士·朋友

君子·小人

弟子为夫子素描

弟子群相

孔子的幽默和一件疑案

孔子厌恶的人(事)

包容异端

孔子也有无可奈何的人(事)

桃花源

后记

试读章节

1·1 幼失怙恃的孤儿

【白话】

太宰问子贡:“夫子是圣人吗?为何如此多能?”子贡说:“上天要他生下来就是圣人,而且多才多艺。”不久,他们的讲话被孔子知道了,孔子说:“太宰知道我的出身吗?因父母早逝,家中贫穷,缺少任何依恃,为了生存,所以学会了许多保护生命成长的鄙事。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养尊处优,就不会像我一样有机会学会许多技艺。即使有,也不多见。”

另一弟子琴牢说:“夫子曾说:‘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重用,就利用时间学会了许多技艺。”’

【我思我议】

贫困、卑贱的出身,可以把一个人压在十八层地狱永远翻不过身来。但对一些聪敏而又胸怀大志的人来说,贫贱却像一罐催进剂,激发他潜藏的精神能量,使他朝着自己的志向奋勇迈进。如果不是经常处在无隔夜之粮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庄周挥洒自如的作品,也看不到孔子的《论语》了。

孔子3岁丧父,15岁丧母。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倚赖的情形下,他发现只有自立才能生存。要自立就要“学”。学做人,好与人相处;学谋生技能,好赚钱糊口。所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只有“学”,拼命地“学”,才能在学习的天地里得到精神的满足、充实、升华,以避免因贫贱沦人自暴自弃而丧志亡节的境地。只有做过孤儿的,才能体会得出孤儿的滋味有多么酸苦、冷寂、孤寒、卑贱!只有经常蜷曲在阴暗角落的人,才懂得珍惜每一寸阳光!孤儿的身世使得孔子早慧;黑暗使他看到光明的可贵;他坚信学习才是摆脱困厄的唯一途径。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就这样在孤孑、冷寂的环境中自我成长壮大。对不知学习有何用处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难挨的痛苦,甚至会转化成对人类的怨恨;对喜爱学习的人来说,则反而会助长其智慧的成熟和知识的渊博。如果我们肯定孔子是中国甚至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话,那么他的成功就是贫贱,加志节,加永不休止的学习所产生的合力。

本章的君子,是指在上位或出身贵族的子弟。君子有了定位,下面的“多乎哉?不多也”的意义就彰显出来了。自古以来学者都把这一句译成“君子是不需要学会这些鄙事的”,大概没有弄明白“君子”在本章所代表的身份。既然君子有大批仆从侍奉,又何须学习鄙事?孟子的“富贵弟子多赖”(《孟子·告子上》)即含有这个意思。

1·2 幼年特殊生活在成年后的反射

【白话】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参加丧祭的人,以及瞎眼的人,即使对方年龄较轻,他一定站起来以示尊重;如果经过他们前面,也一定加快脚步。

【我思我议】

本章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传统的观点: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体现了孔子讲究礼貌和富于同情心的胸怀。另一种是我异于传统的观点:每个人在儿时所遭受的某些特殊际遇,会在其后的生活中不自觉地随时显现出来。联想到我幼时的际遇就是一个例子。我的童年时代正值日寇侵华,我目睹了家园被日机炸成废墟,父母死于战火;刹那间,我失去了一切,变成如同蝼蚁一样任人践踏的孤儿。十分自然地,对日本侵略者刻骨铭心的怨恨就在那时植入我心里。每当我后来的生活中出现与童年相似的境况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憎恶感、恐惧感。

回头研究本章,孔子为何撇开其他各行各业不提,单挑丧家、祭祀官员、盲人表示尊敬呢?这不仅有悖于他一贯的待人之道,也不合情理,除非以上三种人都曾与他幼时有过一段特殊际遇。合理假设:在孔子的幼年生活中,母子是跟随着盲乐师外祖父过的(古代乐师多由盲人担任)。由于盲乐师经常出入丧家或大夫家祭祀场所担任演奏,孔子耳濡目染,逐渐熟悉丧礼、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和乐器,加上他“学而不厌”,可能十来岁就参与乐队演奏和担任歌手。孔子非凡的音乐造诣,应与他幼年所受熏陶有关。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其实就是孔子把外面学的东西拿回家来模仿、重演,这正好从侧面证实了我的假设。

盲乐师们本着职业道德,在参与别人丧礼时,必然对丧家亲属予以同情、哀悼、祈福;对穿戴礼服礼帽前来主祭的官员表示礼貌。孔子的外祖父是盲乐师,爱屋及乌,他对所有盲人保持尊敬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来推断,我们即不难弄清孔子为何对与丧礼有关的人,要比常人多一份特殊情感的原因了。

本章同时为我们带来一个认识、一个迷惑:

一、君子不忘其“本”。孔子用身教将之体现出来。

二、孔子的再传弟子在编辑《论语》时,可能将孔子幼年“贱”、“鄙”生活的具体情形故意割舍,使后人对孔子20岁以前的那段异于常人生活的资料毫无所悉,究竟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子贡那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的话,而善意湮灭了孔子儿时的那段“贱”、“鄙”生活的资料?

P2-4

序言

直到本书完稿,我才豁然开朗,人类不能须臾离开的东西,不是科学、民主,而是孔子毕生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唯有吾人在与己、与人都安适后,人类才有资格谈科学、民主及其他。只是他倡导的“人性安适之道”似已失传,以致后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正是基于此,我才将自己对《论语》的一点浅见写作成《我与(论语)》。

二千五百年来,儒者都把“仁”看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孔子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源于他终身“学而不厌”和“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而孕育出能辨是非、善恶、物的本末、事的终始,人己共利,及与“时”进退的智慧。以“仁”为首的诸德,便是从智慧里溢出的琼浆。他的“四十而不惑”、“智者不惑”、“智者利仁”、“好仁不好学(智),其蔽也愚”便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思想、言行,皆统摄在他“吾道一以贯之”的“一”里面。凡事以“一”为始,以“一”为终。懂了“一”,对他的思想、言行便可迎刃而解,否则,就如子贡说的“不得其门而入”。曾参以“忠恕”释“一”,就是进入孔门的障碍之一。

正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从他一生的忧患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故通人性,达情理,能践行。《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多半出自他68岁由卫返鲁,心境已臻“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晚年,故对人的不同性习,因境而生的变化,洞幽察微。“孔子殁,微言绝。”孟、苟以学术取代了孔子能行能益的生活哲学和指导人生人己共利、趋吉避凶的智慧。“三年不窥园”的汉儒董仲舒,只知趴在书桌冥思,更是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三纲”,开后世“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风。及至宋朝朱熹时,承袭前风,用“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颜元语),用心钻研如何“去人欲,存天理”。从此,一生先“自适”而后“适人”的人间孔子便从尘世消失,只剩下一尊偶像供在大成殿内任人评头品足。

自21世纪开始,在政府“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学校开设《论语》课程;全国每年隆重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全球设立一百所孔子学院;书店中,研究或翻译《论语》的书籍增多……,这些都与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巴黎发表“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宣言不谋而合,也使得孔子思想发出了应有的光芒。

八年前,我一头栽进了《论语》,有幸领悟到孔子“智者不惑”对人、事、物的清澈、了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自在、洒脱以及能行且行得利己亦利人的坦荡、不忧。恰在这时,我有几位好友患了时代不适应症,求医无门。我试着用孔子开的药方予以服用,不久,他们的心境便像一泓清澈见底的池塘,任由云霞飞舞,暴雨肆虐而不为所动。

六十多年来,我度过孤苦伶仃的童年时期,落魄江湖的专年时期,忧郁的壮年时期,最大的收获,是拿自己一生悲惨岁月的痕迹与《论语》——比较、印证,凡合者必乐;悖者必苦。这便成了我敢于写作《我与<论语>》一书的动力,也是我在每一章采用“我思我议”的原因。

我所诠释的《论语》主要从生活的角度切入,因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也是我多年学习和享受《论语》的一点体悟。若读者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去读《论语》,相信能够比我获得更多的孔子的智慧,比我活得更为潇洒和快乐。

为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论语》有更深刻、更明确的了解,我把《论语》中同性质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共分22篇(358章)。

陈琦萍

2006年10月10日于重庆

后记

生活即《论语》,《论语》即生活。

一个胸襟宽阔、达观乐群的人,即或没有读过《论语》,他的思想、言行、举止,必然与《论语》若合符节。

《论语》本来就是孔子一生浸醉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生活里,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找到我们人性如何自适,而后与人相适的幸福生活准则。

30年前,我为了不甘做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误打误撞,竟然随着孔子亦步亦趋而不自觉,虽然走得不像他那样自然、轻松,步伐也有些零乱蹒跚。晚年研究《论语》,才发现《论语》不就是孔子从自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庸言庸行之结论么?人的生活要怎样安排才能走得平安、愉快、坦荡、潇洒,也是我将奉书取为《我与<论语>》的原凶。循理而下,十是每章自了“我思我议”,以突显《论语》的易知、易行、易益。虽嫌主观,却避免了掉入“坐而论道”的陷阱中。

《论语》原书中乡党篇部分章节系孔子讨论当时服装或俚俗的内容,在现代似乎已无多大意义,故未列入。

借此再版之机,特别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对本书的厚爱,并感谢《明伦》杂志社惠赐书中插图!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可以治愈人类心疾的杰出良医。

学习《论语》多年的心得,一言以蔽之——用生活酿造智慧,以智慧指导生活。

《我与〈论语〉》一书,是传播孔学最佳读物之一,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用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为有效。

——昆明理工大学车仲英寺四教授赞《我与〈论语〉》出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琦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50664
开本 16开
页数 4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0-09-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2
出版地 重庆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