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册子所汇集的篇什主要是针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兼及部分作品的编年、立意和注释等具体问题,发表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其中多数文章已经见于报纸刊物。
本书还有些篇什涉及杜甫精神性格的其他一些方面。对“诗史”的内涵、“沉郁顿挫”的内涵提出新的解释。对某些作品的编年做出考证,对某些作品的立意提出新说,对前人注杜的空白和失误做了一些,补注工作。
图书 | 杜甫新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小册子所汇集的篇什主要是针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兼及部分作品的编年、立意和注释等具体问题,发表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其中多数文章已经见于报纸刊物。 本书还有些篇什涉及杜甫精神性格的其他一些方面。对“诗史”的内涵、“沉郁顿挫”的内涵提出新的解释。对某些作品的编年做出考证,对某些作品的立意提出新说,对前人注杜的空白和失误做了一些,补注工作。 目录 前言 思想精神篇 1. 论杜甫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2. 杜甫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论杜甫客居秦州时期的思想特征 3. 杜甫与侠文化 4. 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 5. 杜甫敌视袁晁暴动问题的再认识 6. 杜甫“忠君”是为了“兴国” 7. 修竹:杜甫的山林密友和精神化身 8. 杜诗“诗史”精神的第三重内涵 9. 两唐书本传中的严武与杜甫笔下的严武 10. 解说“罢官亦由人”之“罢官”——杜甫离开华州任原因之辩论 11. 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及成因 12. 此时无声胜有声——杜甫无即时哭悼严武之作新解 13. 从杜甫的病历看他的笃行精神 14. 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十个创新之举 编年注释篇 15. 《从人觅小胡孙许寄》写作时间与地点考 16.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写作时间与地点考 17. “拔树”与“卷茅”之风并非同一场 18. 物候关情——对杜甫陇右诗的补注(二则) 19. 安史叛军确曾焚烧了唐室宗庙——对“九庙焚”的补注 20. 破解杜甫心中的“古意”——读杜甫《登兖州城楼》 21. 杜诗“承露金茎”是指“天枢”铜柱 22. “竞渡”与“踏青”应在同一天 23. “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为刺代宗说 24. “病柏”为大唐盛世及其转衰塑形 25. 《槐叶冷淘》与“一饭未尝忘君” 26. “诗圣”一词首出于杨慎《词品·序》 27. 七律连章组诗的首创者不是杜甫鉴赏与影响 28. 三板一眼的“情圣”歌哭——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赏析 29. 老杜小杜赋重阳——杜甫《九日》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对读 30. 一个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赏析 31. 杜甫对景物感知过程的真实表述——对杜甫诗境之“真”的一个补论 32. 贾岛学杜 33. 边连宝的杜甫情结 附录 1. 论唐诗地名的使用艺术 2. 杜审言与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兼论初唐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过程 3. 陈尚君先生所补太宗三首七律应系伪作——兼论七律的定型过程 4. 仄韵五律之声律和韵律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杜甫新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成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97137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07-06-01 |
首版时间 | 2007-06-01 |
印刷时间 | 2007-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