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竞争优势(全球深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经典著作)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本书出版之前,波特的理论已经指导了新西兰和其他西方国家竞争力的重新评估,他的观点和亲身参与研究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如荷兰、葡萄牙、哥斯达黎加和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上百种集群战略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时代,这部开拓性的著作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财富如何形成和保持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国家政策的制定,也必将成为衡量未来所有产业发展的新标准。

内容推荐

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当今全球竞争战略和竞争力领域的第一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也是当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继《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之后,波特教授将其思想战略和理论框架提升到更为宽泛的领域,推出了“竞争力三部曲”中最经典的一部《国家竞争优势》,此书一经出版即被《商业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

《国家竞争优势》基于对美、英、德、意等10个主要贸易国家的研究,提出了“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产业领域获得了国际性的成功,而其他产业或国家却无此幸运”这一核心问题,并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做出了理论解释。波特解释了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之类的传统比较优势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介绍了经典的“钻石模型”,一种理解国家或地区的全球竞争地位的全新方法;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一个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现已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

目录

推荐序/IX

新版序/XV

自序/XXIX

第1章 新典范时代/1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3

先问正确的问题/5

传统的产业成功理论/9

渴求一个新典范/10

转变中的竞争趋势/11

为什么他们能,我们不能/16

跨国探索竞争比势/18

广义的竞争优势/25

第一篇 理论篇

第2章 迈向优势国家之路/31

从竞争战略谈起/31

全球竞争/48

国家环境推波助澜/61

第3章 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63

钻石体系打造国家优势/64

生产要素:互通有无的根本/67

细分资源类别/67

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90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最后的三角习题/97

政府角色:干预与放任的平衡/113

解剖“关键要素”/115

第4章 竞争力的启动/117

钻石体系内的关系线/118

组成动态系统/128

产业的集群现象/132

因地缘而集中/138

竞争型产业的诞生与成长/142

纵观“钻石体系”/154

第二篇 产业篇

第5章 案例分析/159

案例一:德国印刷机/160

案例二:美国的医疗检测仪器/174

案例三:意大利的瓷砖产业/187

案例四:日本的工业机器人/202

第6章 服务业的崛起/215

服务业抬头/216

处处都是服务的好地方/223

服务与制造:唇齿相依/227

服务业的国家竞争优势远景/229

服务业大战来势汹汹/241

笫三篇 国家篇

第7章 战后的赢家/249

美国:战后居主导地位/256

瑞士:稳如泰山的国家/279

瑞曲:资源、机会与选择/30l

德国:百折不挠,浴火重生/322

第8章 20世纪70~80年代的新兴国家/349

日本的崛起/350

生产要素的刨造机制:积极刨造资本/36l

不利因素的转换:反应敏捷的日本人/364

异军突起的意大利/386

生产要素的刨造机制:专业培训/402

不利因素的转换:改善环境而非迁就现况/404

新兴的韩国/418

不利因素的转换:练就一身好本事/432

第9章 衰落的大国/443

英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444

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后天失调/459

不利因素的转换:成为刨新的领导者/460

美国:乱流四起/469

战后总检讨/494

第10章 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503

经济发展面面观/504

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505

十国竞争史/523

竞争:不是一条轻松之路/530

第四篇 应用篇

第11章 企业战略/533

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534

竞争优势的环境/539

改善国家的竞争环境/547

竞争力何去何从/553

在国际上借力使力/560

巩固本国基础/566

领导人的角色/568

第12章 政府政策/569

生产力是主要目标/569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571

政府制定政策的挑战/577

政策对生产要素的效应/578

政策对需求条件的效应/594

政策对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效应/603

政策对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的效应/606

政策与竞争比势发展阶段的关系/619

何谓重点产业/620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政策/622

第13章 国家行动指南/63l

韩国的行动指南/633

意大利的行动指南/638

瑞典的行动指南/646

日本的行动指南/65l

瑞士的行动指南/658

德国的行动指南/66l

英国的行动指南/665

美国的行动指南/668

新世纪,新课题/678

结语 乐观其成/679

全球竞争,位阶重整/680

成功与失败的拉锯战/681

附录I 界定产业集群的方法/683

附录II 各国贸易类型的补充数据/689

注释/717

参考读物/759

试读章节

相矛盾的解释观点

国家竞争力的盛衰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各家说法之间却经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问题在于它们对国家竞争力的“定义”模糊不清。这一点,从很多国家不停争辩本身是否拥有竞争优势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有些人把国家竞争优势看成是由汇率、利率、政府赤字等变量所驱动的总体经济现象。但是有赤字问题的意大利、日本与韩国,面临货币升值压力的德国、瑞士,以及实施高利率政策的意大利和韩国,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在快速提升。

有些人则认为国家竞争优势源自廉价与充沛的劳动力。然而如德国、瑞士或瑞典等国家,不但薪水高,而且劳动力还长期不足,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经济过去由廉价充沛的劳动力起家,现在同样面临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它的企业却能借着自动化取代人工,延续了国际竞争优势。高薪下的竞争力似乎代表一个更合理的国家目标。

还有一派的观点把竞争力与国家资源丰富与否画上等号。不过,近来贸易表现突出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韩国,都是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国家。更耐人寻味的是,相对于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不足的韩国、英国和德国反而较为繁荣。

也有很多人将竞争力的源头指向政府政策。评论者将政府的产业目标、保护政策、奖励出口以及补贴等手段视为国际竞争力之钥。这样的论点主要是根据对日、韩等国家,以及对汽车、钢铁、造船与半导体等少数大型产业的研究而来。不过这样的观察并没有扎实的调查资料佐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力相当薄弱,但是意大利的出口增长率一度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位,该国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

政府干预通常只在次级产业中才比较有效,而且即使在有强势政府的日本和韩国,干预成效也不是很好。在日本,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和高新材料等重要产业中,政府的影响力很微弱;通常认为是政府主导成功的日本缝纫机、钢铁、造船等产业则已过时老去;而日本政府从1971年开始积极推动的航空业以及1978年开始的软件工业,一直未能跃升到国际领导地位。韩国政府野心勃勃地投入石化、机械等产业,但是成绩同样不佳。环视各国,若是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上立足。在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固然有它的影响力,但绝非主角。

最后,有关国家竞争力,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是缘自各国管理模式之间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式管理受到举世瞩目,正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管理模式曾经辉煌一时。但是这类解释也有它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某类产业的管理方式移植到另一种产业上,结果却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意大利,小型、私人与松散的意大利家族企业构成制鞋、纺织与珠宝等产业的骨干,成为这些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温床,每年为该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出口值。这种产业模式如果应用到德国汽车业、化工业或是瑞士制药业、美国航空公司,结果会不堪想象。美国式管理尽管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但美国企业在全球的软件、医疗器材、消费日用品等产业及服务业中依然称雄,而在日式管理的彻底执行下,日本的石化、消费品或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却毫不起眼。

这一种论调也无法解释劳资关系。工会在德国和瑞典都非常强大;在法律保障下,德国工会代表可以参与管理,瑞典工会甚至参与董事会决策。虽然有人认为工会的强势抵消了它们的产业竞争力,然而瑞典与德国的企业、产业乃至于国力仍然遥遥领先于许多国家。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关于国家竞争力的讨论,并不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更没有哪一种说法能说清楚产业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关系。它们表面上似乎各自成理,其实都经不起进一步的检验。竞争优势显然来自于更广泛也更复杂的力量。

当我们解释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时,还有一个前提有待考察: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有竞争力的国家”?国家竞争力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这个名词的定义却很粗糙。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它的产业与企业是否都必然是竞争高手?这种说法如果成立,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符合标准。接下来我们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在日本,绝大多数的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事实上远落后于国际上的领先竞争者。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它的汇率必须使该国产品的价格能任国际市场上竞争?我想大多数人会同意,战后的德国与日本,尽管长期持续面临强势货币与升值压力,但并不妨碍它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产业向高价位的外国市场靠拢,似乎是更合理的国家经济目标。

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本国应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我们都知道,瑞士的贸易收支只是勉强持平,意大利则经常出现贸易赤字,但是它们的国民收入却在持续增加中。另一方面,许多贫穷国家的贸易收支虽然保持平衡,但绝不是其他国家会有兴趣仿效的对象。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表示它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经济繁荣通常紧随出口增长而来。然而,许多国家在出口稳定或减缓时,人均国民收入仍在快速成长,显示了这套说法仍有不足之处。同样地,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否意味它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比较强?国民就业虽是国家经济的重大课题,但是“就业型态”似乎又比“就业机会”本身更重要,像是低工资高就业对国民所得的帮助显然就不大。最后,国家竞争力是否意味一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低干其他国家?墨西哥与印度以低工资压低了劳动成本,但是它们的产业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并不高。劳动成本的确与一些产业的特性有关,但是它与国家经济繁荣间的关系并非绝对。

P3-5

序言

作为波特教授的虔诚信徒,能够有机会为中文版的《国家竞争优势》写一篇推荐性的文字,实在荣幸之至。我接触波特教授,大概经历了三个层次。先是观其言,再到进其楼,最后是见其人,也可以算是一段追星的经历。

记得还是9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图书馆首先见到了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那是对这位大牌教授的最先“接触”。隔着大洋、先闻其言,但坦率地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感。然而,后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参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分析日渐增多,这两本书的妙处也被反复地感受到。照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吃了好吃的鸡蛋,心中自然而然地对波特教授这个“下蛋的母鸡”充满了敬意。

1996年春天,我第一次访问哈佛,是我的“朝圣”之旅。虽然斗胆,却没有在办公楼里见到波特教授。不过,从朋友口中听到学校对他的种种特殊待遇,比如交钱不教课云云,神乎其神,于是心更加向往之。当时,我甚至还在办公楼下对着墙留影为念。今天想来,绝对属于追星般疯狂。

我真正见到波特教授本人,是在2001年。那时,我在哈佛商学院参加PMD项目,这一次待的时间比较久,将近三个月。所以,有机会见到波特教授两次,并听到他的宏论。以后,清华与哈佛合作了高级经理人培训课程,我也忝列在教授组内,与波特教授共同在第三个模块中教课,这是令我无尚自豪和光荣的事情。

波特教授是哈佛商学院精心打造的拳头产品。熟悉其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在他成长的早期,哈佛商学院所给予他的种种特别栽培和安排。这也是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当然,波特教授也特别争气,他在大量案例基础上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方法,无疑从80年代开始,成为了哈佛仅有的几张大招牌之一。波特的成果承袭了浓重的哈佛传统,无论是在产业经济学方面,还是在案例分析方法上,都是如此。这一点,他不同于同为哈佛大师的詹森教授和卡普兰教授。可以说,今天的波特已经作为战略研究领域的“风清扬”,飘逸潇洒,供人仰望。

波特教授的出版物有书,有论文,有案例,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其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1980年的《竞争战略》,1985的《竞争优势》,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论文集《竞争论》,以及2000年之后关于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以及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几篇重要论文。了解波特教授的学术思想,我看最好要沿着其研究成果的脉络一点点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对他的一些重要学术观念加以把握。所以,我建议本书的读者如果有时间和兴趣,最好也将波特教授的其他著作找来,一同研读。

波特教授的成名作是1980年的《竞争战略》。该书对于战略制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审视和分析,极具震撼力。这本书的分析所直接基于的对象是70年代后期的竞争环境,书中处处充满杀气,刀刀见血,实用性极强,读来过瘾,很像是在看一个刀客表演刀法。该书对于竞争策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强调,以及“五力分析”模型,已经跨越时代,成为了经典。5年之后,同样成为经典的是“价值链”的概念。依据这样的工具,波特教授将《竞争战略》中所阐述的要点进一步深化,帮助企业探讨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就是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我个人以为,在后一本书中,刀客在成熟,我们不仅见到了更加勇猛的招式,也看到了某种令人佩服的雄浑内力。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让波特教授再次登上了一个高点。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两本书比做一个善战刀客在搏杀的话,《国家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把镜头一下由一个局部放大到了整个战场。地理因素被引入到竞争分析当中。当刀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时候,面临着跨国竞争,究竟该怎样制定每一个点上的竞争策略,以及该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竞争活动,这就是《国家竞争优势》,也就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视角下面,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国家和政府也被扯了进来,政策(这其实也是一种“战略内容”)开始变得至关重要。波特教授要回答“一个国家怎样可以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多年来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通过《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波特教授开始从一个刀客变成了一个剑侠。虽然与前面两本著作相比,《国家竞争优势》所讨论的话题也更加广阔,书的厚度也超过了800页,远胜于前。但波特教授的驾御能力却似乎更加轻灵和得体。而且,换刀为剑,看似藏锋,实际却更加大器。也正是凭借着这柄宝剑,波特教授才在近十余年来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游走江湖,传道布阵,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它们的区域竞争力出谋划策。所以,在我的心中实际上有两个波特:一个是早年的刀客波特;一个是后来的剑侠波特。当然,在我看来这两个波特同等重要,没有任何厚薄比较的意思。

言归正传。在《国家竞争优势》这本书中,波特教授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基于特定国家的企业在特定的领域和产业获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功?”(英文版,第18页)波特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第一,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另外的国家却失败了;第二,为什么某些国家可以成为它在一个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持续胜利的大本营;第三,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不同的企业和政府选择更好的竞争策略,以及更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自然资源。

为了有效地解析上述问题,波特教授再次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捷实用、高度概括的模型,就是本书中的“钻石模型”。事实上,波特的每一个重要论著,都有一个核心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也显示了他的逻辑天分。我常常会对我的研究生们讲,判断你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是否逻辑能力足够强,读波特的书是最好的办法。波特的模型五分钟就可以听懂,看上去简单至极,但其实是只有逻辑天分极高的人才可以画得出来。

波特教授将“五力分析”和“价值链”框架中的重要概念有机地应用到“钻石模型”当中,所不同的是主题变成了“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包含了四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围绕这个框架,波特教授通过考察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经验,得出了非常独特、有启发的结论或观点。下面,我们择要做些陈述。

首先,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要素条件往往与自然资源有关,但波特教授却坚信“那些最重要的要素是创造得来的而不是浑然天成的”。于是,增加国家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就不应仅仅盯着国家中仅有的自然资源,而是要凭借对初级生产要素进行升级、改良的速度。在创造性资源的内容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和人力资源。因为他们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所以需要积极和严格的更新方法,以保证一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波特教授认为不利的生产要素,即劣势,往往可以刺激某些产业或企业通过持续地创新来得以解决,进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要素富足型的国家却常常因为动力不足而并不能获得竞争优势。波特常常会给出意大利钢铁制造商和荷兰花卉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作为证据的是,受空间所困的日本企业创造出了“即时生产”的竞争优势。由此,波特教授建议大家“应该学会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而非一味依赖充沛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来发展竞争优势”。

其次,波特教授认为内行并且挑剔的本土顾客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他看来,市场规模的大小没有高质量的顾客重要,内行并且挑剔的客户才是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优质服务的力量源泉。比如,由于瑞典具有世界上最坚硬的岩石,所以,瑞典人对钻孔设备要求近乎苛刻,这一特别的国内需求催生出瑞典具有世界水准的钻头制造及其相关设备产业。同样,讲究并且见多识广的日本音响设备消费者,期望得到最新、最好的款式,这就刺激了日本厂商为满足消费者对新机型的需求而快速改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波特教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一个值得我们由此出发进行深思的例子是: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但为什么我们无法形成有持续竞争力的手机研发与制造行业呢?

第三,波特教授关于“集群”的观念也是非常有启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以为尤其如此。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就像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在纵向和横向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来推动和鼓励对方进行持续的产业升级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化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时候,企业之间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会帮助他们抓住机会、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方法,实现显著的集群效应。意大利的瓷砖行业是书中提到的例子。我国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集群”现象,也是明证。有关这一点,我建议读者有兴趣可以找波特教授后来发表的文章《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一读,相信会使观念在本书的基础上得以深化,获得更多的启发。

第四,“钻石模型”的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值得深思。波特教授断言,“强大的国内竞争者是一项难以衡量的国家资产”。他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使竞争者有强烈的取胜欲望,使所有参与者更高效、更节约,最后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外国的竞争者。并且,国内对手之间的竞争更关键的是体制效率的竞争。我这里要评价的是:中国的经验实际上在一方面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波特教授的上述观点,但从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同行竞争经验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新情况。比如,大家都没有核心技术,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外竞争者和短期生存压力,于是,价格竞争成为了首选。当然,也成了一条不归路。这值得我们在阅读本书时深思。毕竟,我们阅读大师经典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问题。

总之,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是一本重头著作,一部巅峰之作。自这本书之后,波特教授就开始像一个职业教父,整日游走于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之中。波特的名气,也一天天地大过了哈佛商学院,甚至不用按部就班地在学校里教书。与波特名字联在一起的,也往往是他的研究所或咨询公司,而不仅仅是哈佛大学。虽然,波特是哈佛商学院在近100年时间里仅有的四位被授予“大学教授”(universily Professor)荣誉头衔的人之一。

近来读到李零教授的《丧家狗》,这是一本正正经经地解读《论语》的专著。在李教授看来,孔子是“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但“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也许我正在为如何写这篇推荐序而烦心,所以看到李教授对孔子的描述,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波特教授。我以为,波特教授虽然与孔子远隔万水、相距千年,无法相提并论,但他的工作却像极了孔子,以劝说和建议为业。然而,与孔老夫子完全不同的是,波特风光之极,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和无数请求合影的崇拜者。我第一次见到波特教授,就是这种场面。而他张嘴闭嘴就是什么州长、总统,或是巨型公司的总裁,显然尽是座上之宾。所以,如果说波特教授今天的生活像个执剑的大侠,他也是个一路踏着鲜花的“侠客”。同一职业,境遇如此不同,不由得让我感叹时空差别的曼妙。

宁向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为不同产业、不同国家和地区或繁荣发展,或萧条衰落提供了翔实可考的原因及经验。

《商业周刊》

波特的这部作品将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巧妙地归纳于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框架……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巨著!

《经济学人》

这部意义深远、卓越非凡之巨著的问世,使企业管理者、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都能各取所需。

《出版人周刊》

本书必将对于学术课题的研究、管理界的视野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管理科学季刊》

本书注定成为竞争力领域的经典之作!

《当代商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竞争优势(全球深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经典著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迈克尔·波特
译者 李明轩//邱如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9614
开本 16开
页数 7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42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1.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14
丛书名
印张 5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