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中医/通俗中医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通俗中医药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于一体,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用趣闻轶事、典故、传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既能从中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又能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人文中医,本书的内容对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射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文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目录

1 中医的哲学之魂

道家哲学与中医

儒家哲学与中医

佛教哲学与中医

2 中医的民谷之根

卫生习俗

节庆礼俗

信仰与祭祀

3 中医的经济之道

匡扶民生的医药

医学中心的迁移

中医药经济

经营之道

4 中医的战争之缘

战争——古代医学的奠基礼

战争推动医学进步

兵法与医理

5 中医的艺术之境

文学与中医

音乐与中医

舞蹈下中医

绘画与中医

书法与中医

后记

试读章节

对生命本源的认泌

道家哲学认为,万物以及生命的起源都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自然的本性就属于道。

道被认为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对这个生命起源图式作了更细致的论述,他指出,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形质从精气中生来,精神从大道生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气的聚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而也生于道。

中医研究的是生命的存在,道家的这种万物源于,混沌、生命由气聚成的观点对中医有直接影响。一是形成了中医以“气”为本的生命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合而有形”,与道家学说同出一源。二是为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提供了基础:既然天之道与人之道有同一性,那么可以借鉴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把握牛命的规律。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的取向。

贵生节欲的养生防病观

《黄帝内经》说“人莫不恶死而好生”,这大概是

中医是一门生命之学,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哲学、社会、人文、生命等的综合思考。因此,要了解中医学,就自然要从中国古代哲学入手。

儒、释、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文化体系,千百年来,它们对祖国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儒、释、道这一视角,一窥中医药学的丰富文化内涵。

道家哲学与中医

道家及其后继的道教哲学,是中国本土诞生的重要思想流派。这个学派以“道”为世界本原,创立者为老子,后继者有庄周、黄老学者等。道家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对生命的哲学有深刻的认识。它本着“贵生”的思想,期望以法自然、尚柔弱的道术来超越生命的束缚,后世的道教更是道家这部分思想的体系化表现。道教明确以“长生久视”为终极目标,发展了炼丹、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这种人性最自然的追求,就是道的一种体现。道家的本旨,并非以论述生命存在为中心,但老子深通人性好恶,常常以如何保存生命为题,发挥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即道)的思想。例如他指出,保存生命的基本条件无非果腹而已,世人却追逐种种缤纷色彩,迷乱其眼;沉迷优美音乐,充塞其耳;贪珍馐百味,图口舌之爽,竞驰骋游猎,求一时心欢。这种种欲求,对保存生命的根本目标来说有用吗?圣人懂得抓住本质,但求一饭之饱足矣,何必搞这些花样呢?老子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但能填饱肚子,增强体质,就足已达到维持生命的目的,过多的欲望和复杂思虑,反而是有损健康的。

也许有人说,人生不仅是为了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要享受生活。其实老子也并非说人生不需要精神满足,但正如俗话所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生命都还没有可靠的保障,那些名利荣辱、声色犬马,于你何干?然而人们常常不能把握自我,沉迷于逸乐而忘记了最基本的利益。所以庄子说,那些色、声、味、趣等都是“生之害”,因为它们干扰了人们自然的本性。

道家这种以保存生命为人生最基本利益的“贵生”思想,与医学的治病救人的主旨恰相一致。中医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深深地秉承了道家的观念。好的医生在为人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也总是会指导病人节制欲求和贪迷,改进生活方式。

道术与医药的互动  道家在把握本质的同时,又以种种技巧性的道术实现其目标。有人以为道家理论中有“无为”、“弃智”的字眼,是蒙昧主义的表现。其实不然,道家反对的是偏离根本目标的“有为”,而在目标正确时,其运用智慧谋略之机变毫不逊色。

例如道家的珍视生命,这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之中,尤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以致从这时起形成了以企求长生为终极目标的宗教团体,即道教。道教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作为教旨,虽仍讲求“清静”、“寡欲”等思想,但也发展了种种技巧方术,以助修道。这些方术以延年长生为目的,自然与医学相通,有的甚至就是医学技术之一,如导引、按摩、药食等。

在道家方术之中,影响最大,并且与医术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莫过于炼丹术。

道教重视生命,力求长生,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极大的幻想,为此虚构出一个真人、至人、仙人居住的神仙世界,以吸引生活在尘世凡间的人们。成仙之道。最简单的做法是借助外物如丹药,寄望于“金丹一粒定长生”,道教因此兴起了炼丹术。

P4-7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药,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药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给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后记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伟大遗产。但是,中医学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秘色彩,真正了解中医学的人并不多。造成这种神秘感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医学理论的深奥,而是中医学所使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同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当然,关键还是中医学知识普及得不够。因此,创作一系列中医学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对中医学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难得的历史机缘终于出现了。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并隆重召开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这对于推动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学的普及工作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任务之一。张德江书记还专门提议,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编辑出版通俗中医药丛书。为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和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医药学科普读物,并把具体编写任务交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这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任务,但完成起来却相当艰巨。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术语都属古奥,用科普的方法表达非常不易,这对于并非科普作家的各位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整个写作过程可谓历尽曲折。先后换了几班人马,进行了五次封闭创作,书稿经过了几次脱胎换骨才最终宣告完成。

这套丛书很多人付出了心血。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关则文主任、吴茂芹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马宪民副厅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彭炜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会议,研究方案,明确思路,为丛书的成功策划出版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顾幸伟、钟小平、张英哲、曹礼忠、李平、谢健民、李梓廉、黎锦城、王玉龙、邓文海、赵鹏飞等,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广州市科技局长期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2002年专门立项资助科普写作,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而打下的基础,本丛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中医学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非常关心本丛书的出版,他以近九旬的高龄之躯认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亲笔作序,他的精神让我们无比感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高度重视,将本丛书的编写工作作为学校参与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原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的黄小玲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也为本丛书的诞生付出了心血,并一直关心着本丛书的创作进展。

作为执行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英华副校长从制订编写计划、组建创作团队、审订书稿,到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编写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认真细致,殚精竭虑,成功地领导了丛书创作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刘小斌教授、吴弥漫教授、严灿教授、全世健教授、徐良教授都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为本丛书的学术理论指导和最早阶段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丛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为了创作本丛书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本丛书的图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大都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馆和中药标本馆的馆藏资料和郑洪、冼建春、蓝韶清等老师的私人创作和积累,少部分来自于互联网的公共图片资料和一些教材、教参资料,陈燕、杨琳、邹源等也为本丛书图片资料付出了很多劳动。

科学出版社的方霞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张竹媛编辑为本丛书的编写提供过很多宝贵意见。

此外,还有邱鸿钟教授、张正老师、胡延滨老师、张秋镇老师、吴趋凡老师以及许多研究生也为本丛书提供了很多帮助。

当然,为本丛书的出版作出最直接贡献的是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罗贻乐和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

我们对上述所有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丛书的价值是和对它付出的心血成正比的,因此我们相信它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为普及中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并将再接再厉,继续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学科普读物。

当然,本丛书肯定存在一些错漏和不足之处,那是由于编写者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所限造成的,也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通俗中医药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中医/通俗中医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燕春//郑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15204
开本 24开
页数 1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9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3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