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度过苦难的童年之后初涉社会人生的那一段生活。高尔基以纯熟的现实主义手法把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揭示给每一位读者,让压抑、沉重,包括很多鄙俗的社会现实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刻画出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都是那样地栩栩如生;善良的外祖母神圣得像圣母再世一般,悭吝刻薄的外祖父令人可气又可怜,嫉恶如仇的轮船厨师斯穆雷粗俗中却透着本原的正直,熟知宗教古董的彼得对所有的人都是那样的狡猾奸诈,裁缝妻子为沉重压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

内容推荐

十一岁的阿廖沙,母亲突然去世,外公的染坊破产。生活的窘迫使他只得离开外婆家,自谋生路。他先后在鞋店、制图师家、圣像作坊、面包坊当学徒,也曾回到原来一帮捡破烂的小伙伴中间,但童年友谊已不复存在,苦闷中他到轮船上去当洗碗工,遇到一位彭励他读书的厨师,使他受益匪浅。而“人间”的苦难和艰辛,令他日益憎恨归生活,向往新生活,抱着文化知识也许能为他指出一条光明出路的想法。他决心到喀山去上大学。

目录

俄国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高尔基成长的故事

主要人物表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名家评论

高尔基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我来到了人间,在市内主要大街上的“时尚鞋店”里当了“学徒”。

我的老板个子矮小,身体肥胖,有一张极普通的古铜色的脸,牙齿发黑,眼睛湿乎乎、脏兮兮的。我觉得他是个瞎子,为证实这一点,我朝他做了个鬼脸。

“别做鬼脸。”他声音虽低,但十分严厉地说。

我讨厌他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看着我,而且我不相信它们能够看得见——兴许老板只是猜想我在做鬼脸吧?

“我说过了——别做鬼脸。”他又说一遍,声音更低一些,厚厚的嘴唇几乎没有动弹。

“别老抓挠你的手,”只听见他冷冷地小声跟我说,“你现在是在市内主要大街上的一流商店工作,这一点你必须得记住!当学徒的就应该像雕像一样,伫立在店门前……”

我不知道什么叫雕像,也不能不抓挠我的手——因为从胳膊肘往下,我两只手上都长满了红霞霞的脓包疮,疥螨虫咬得我奇痒无比。

“你在家里时都干些什么?”老板问道,并仔细打量着我的手。

我答话的时候,他一直在摇晃他那圆圆的脑袋,他的花白头发在他头上黏合得牢牢实实。然后,他恶语伤人地说:

“捡破烂儿——这比要饭还要糟糕,连偷盗都不如。”

我不无骄傲地宣称:

“我也偷过东西。”

这时,老板将两只像猫爪子似的手,往账桌上一放,吃惊地瞪大一双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我的脸,咬牙切齿地说:

“什——么?你还偷过东西?”

我一五一十地向他作了说明。

“喏,我认为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将来你要是在我这里偷皮鞋或钱的话,那我可要把你送进监狱,一直关到你长大成人……”

他说这话的时候,态度很平静,但我却被吓了一跳,因此就更加不喜欢他了。

除老板外,在店里干活的还有我的表哥萨沙·雅科夫和一位大师兄——此人面色红润,非常机灵,很会揽生意。萨沙穿着浅咖啡色的礼服和一件胸衬,打着领带,下身穿一条散腿裤,傲气得很,根本没把我当回事儿。

当外公领我去见老板,并请求萨沙对我要多多帮助、指教时——萨沙神气活现地把眉头一皱,警告说:

“他必须得听我的!”

外公把一只手按在我头上,使我的脖子弯了下去。

“你要听他的话,他比你年长,职位也比你高……”

萨沙瞪大眼珠子,教训我说:

“记住外公的话!”

于是,从第一天起,他便真的对我摆起谱来。

“萨沙·卡希林,别老瞪着眼。”老板跟他说。

“我,没瞪眼呀,老板。”萨沙回答说,并把头低了下去。但老板仍不罢休,说:

“别总板着个脸,不然顾客还以为你是头骚山羊呢……”

大师兄恭顺地笑了,老板怪模怪样地撇动着嘴唇,萨沙羞得满脸通红,躲到柜台后面去了。

我不喜欢听这种话,有许多词儿的意思我也听不懂,有时我觉得这些人好像在讲外国话似的。

每当有女顾客光顾本店,老板便将一只手从衣袋里抽出来,摸着自己的小胡子,满脸堆着甜蜜的微笑。这微笑使他脸上布满了皱纹,但改变不了他那呆滞的眼神。大师兄挺直身子,两个胳膊肘紧贴腰部,毕恭毕敬地将两手悬在空中;萨沙战战兢兢地直眨巴眼睛,一心想把他的鼓起的眼珠子掩盖起来;我则站在门旁,悄悄地挠着手,注意着卖货的规矩。

大师兄在女顾客面前,双膝跪地,动作麻利地张开手指,给女顾主测量鞋子的尺码。他两只手直哆嗦,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女人的脚,好像生怕把她的脚碰坏了似的,而女顾客的脚非常之肥,活像一只倒放着的歪脖瓶子。

有一次,一位太太抖动着她的一只脚,缩着身子说:

“哎呀,您弄得我直痒痒……”

“这是出于对您的礼貌。”大师兄急忙热情地解释说。

他缠着女顾客的那副模样,看着真叫人好笑。为了不笑出声来,我转过身去,面对着门上的玻璃。但我非常想看看他是如何招揽生意的——大师兄的手法太使我感到可乐了,但同时我又在想,我永远也不会这样彬彬有礼地张开手指在顾客的脚上量尺码,也不会这样麻利地把鞋穿到顾客的脚上。

有时候,老板常常离开商店,到后面的小屋里去,而把萨沙也叫过去。这时店里就只剩下大师兄和女顾客两个人了。有一次,他的手触摸到了一位褐色头发女人的脚,然后他就把那几个手指头攥在一起,在自己的嘴上吻了一下。

“哎哟,”那女人惊叹道,“你真够调皮的!”

他却鼓起腮帮子,使劲发出接吻的声音:

“啧——啧!”

这时我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我前仰后合的,伸手去抓门的把手,结果把门给拉开了,门上的玻璃也被我的脑袋撞破了。大师兄气得冲我直跺脚,老板用他那戴着大金戒指的手指头直敲我的脑袋,萨沙则使劲揪我的耳朵。晚上回家的时候,他严厉地对我说:

“这样老板会把你赶走的!喏,这有什么好笑的?”

并且解释说:要是太太们喜欢大师兄——生意就会好做一些。

“即使那位太太不需要买鞋,但为了看一眼她喜欢的店员,也会买上一双的。这你就不懂了!真让人替你操心……”

这话我很不爱听——没有谁关照过我,更不用说他了。

每天早上,那个病病歪歪、脾气很不好的厨娘,总是比萨沙早一个小时先把我叫醒。起来后,我得把老板一家人、大师兄和萨沙的皮鞋擦好,把他们的衣服弄干净,把茶炊摆上,给所有的炉灶预备好木柴,再把午餐时用的饭盒洗刷干净。到了店里,我便扫地,擦灰尘,准备茶水,给顾客们送货,然后,回家取午饭。这时守店门的差事就由萨沙替我来干,他认为这活儿有伤他的尊严,便骂我说:

“笨蛋!要别人替你干……”

我感到烦闷与无聊,我过惯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从早到晚,一直在库纳维诺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在浑浊的奥卡河岸边,在田野和森林中游荡惯了。这里没有外婆,没有伙伴,没有人可以说话,然而生活却使我感到愤愤不平,它让我看到了它丑恶、虚伪的一面。

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女顾客什么东西都没有买便走了——这时,他们三个人会有一种被人欺弄的感觉。老板将自己甜蜜的微笑装进了衣袋,命令道:

“卡希林,把东西收起来!”

接着便开始骂骂咧咧:

“呸,这头母猪,鼻子拱到这儿来了!在家里坐得无聊了,跑到商店里闲逛来啦。你若是我的老婆,瞧我不把你……”  他老婆长得很干瘦,黑眼睛,大鼻子,经常冲他跺着脚,大声吆喝,像对待用人似的。

他们经常一面鞠着躬,一面说着恭维话,彬彬有礼地将熟悉的女顾客送出店门,然后便恬不知耻地对她大加诋毁,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我真想跑出去,追上那女人,把他们背后议论她的话告诉她。

我当然知道,人们一般在背后都互相说坏话,但他们几个人是无人不说,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好像他们是被什么人认定的几个最优秀的人物,他们的使命就是来评判世界的。他们对许多人都感到嫉妒,从未夸奖过什么人,对每一个人,他们都知道一些他的短处。

有一回,店里来了一位年轻女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两眼炯炯有神,身上穿一件黑毛皮领的天鹅绒斗篷,其容貌在黑毛皮领的衬托下简直就像一朵奇妙的鲜花。她从肩上脱下斗篷,递到萨沙手上,这时她显得更加楚楚动人了——浅灰色的丝绸衣裙紧紧裹着她那苗条的身材,耳朵上的钻石在闪闪发光——她不禁使我想起了聪明美丽的瓦西里萨,因此,我相信她就是省长夫人本人。他们对她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像对待圣火似的,甜言蜜语不绝于口。三个人像魔鬼似的在店里忙得团团转,他们的身影在货橱的玻璃上迅速滑过,让人觉得周围的一切好像全都燃烧了起来,正在熔化之中,马上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形态,另外一副样子。

P1-4

序言

俄国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高尔基成长的故事

郭家申

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这种体裁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并不鲜见,C.T.阿克萨科夫、J.H.托尔斯泰等先辈作家都曾经写过。但一般来说,他们的作品社会视野都比较狭窄,叙事往往只围绕主人公一个人展开,而且描写的对象也大都限于贵族。

高尔基的着眼点则不同,他几乎包揽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继而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母亲死后,破了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进行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传体作品,恐怕首先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来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写作的主观思想出发点和作品所达到的客观效应。

阿克萨科夫生长在俄国农奴制下的贵族世家,他笔下的童年生活脱不开他自己的历史环境,他的记述充满着对贵族生活的留恋与痴迷,他对自己童年时仆人们如何侍候他、呵护他,讲起来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一去不复返的往昔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写自己的自传三部曲的时候,正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思想已经成熟,他对自己因出身贵族在社会中所享有的特权地位已经相当不满,而且在其自传三部曲中对一切妨碍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贵族旧礼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毕竟他和阿克萨科夫都出身贵族,其立场虽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时心里仍不免乐滋滋的。虽然托尔斯泰后来对贵族阶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十九世纪末他甚至说:“我现在感到极大的痛苦,因为我想起了我过去过的卑鄙的生活,这些回忆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难再这样生活下去。”毋庸讳言,托尔斯泰也说过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过是和他后来涉足贵族生活圈子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而言,他对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应该说,还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

高尔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野蛮的俄国生活中的种种劣迹”。因此,他写三部曲时的思想起点就比较高,他是把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当做劳苦大众在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斗争时的切身体会和教训来写的。他想表明,他之所以反对沙皇统治,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及俄国的社会、经济、道德制度,完全是现实生活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在他们中间,长期和人民同生活,共呼吸。这也正是劳动者一直视高尔基为自己人,一直喜爱他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尔基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俄国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时代。各种思想家、理论家层出不穷,都在磨砺以须,为当时的俄国把脉、开药方,有甚嚣尘上的斯拉夫派理论和咄咄逼人的西欧派观点,也有边宣传边实践的民粹主义和已经在迅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1861年,沙皇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被迫宣布放弃农奴制,实行改革,名义上给农民以“自由”,实际上从他们身上搜刮了巨额的“赎金”,同时抢走了他们原先耕作的大批良田,使他们的生活愈加贫困。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资本家的压榨剥削,进一步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社会矛盾激化,沙皇政府加强了镇压。民粹派动员农民对抗沙皇统治,发起“到民间去”的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些“工人协会”。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国外组建了俄国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组织“劳动解放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民粹主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生动描写了1888年大伙在秘密阅读普列汉诺夫于1884年发表的《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的情形。

其实,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基本思路,也正是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成长乃至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心灵历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要打破一般自传体作品的传统概念,不把人物描写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在不同程度上着眼于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应该说,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际上,它不仅是作者二十岁前的生活传记,也是俄罗斯人民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生活纪实,其意义绝对非同寻常。

……

三部曲以自传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成长历程。我们眼见他对小市民和小私有者的作派是多么的深恶痛绝,看到他逐步地认识到必须要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制度,也看到他对JJl~@脱离群众、只会空谈的所谓“革命”知识分子的怀疑态度。高尔基是在外公家长大的,后来到了“人间”,过的也是在城镇打工或四处流浪的生活,很少接触农村的现实,但底层生活的经历使他后来对自己所看到的农村的状况最终也能够作出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农村中的负面消极现象和农民们的落后意识并没有使他完全感到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斗争决心,因为他相信劳动人民,而且只寄希望于他们。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不表明群众中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它恰恰说明需要革命者脚踏实地地到群众中去把这种蕴藏的革命积极性给挖掘出来。只要追求革命真理的决心不动摇,终究会成为一个革命者,高尔基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高尔基在自传三部曲中真实地表现了俄国革命者整整一代人怎样从最底层一步一步踏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这也是三部曲的巨大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之所在,不仅如此,高尔基在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时,也在履行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一项革命职责,即批判俄国和欧美文学中无视人类的真正思想与感情,践踏自由、民主理想的颓废、反动的文艺思潮,因为就在高尔基着手创作三部曲的那几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有针对性地为现实主义的文艺在进行斗争,批判形形色色颓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高尔基当时就旗帜鲜明地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他不只是简单地在维护已有的现实主义,而是希望在原来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增加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因素,即后来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东西。他在后来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深化这些因素和原则,努力发掘和揭示正在觉醒的劳动者和他们所身处的资本主义险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文学所面临的如何塑造新人形象的迫切问题,因为他们虽然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摆脱了出来,也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但他们身上不同程度的还背着旧世界遗产的沉重包袱。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写出这些人的发展与变化,高尔基,特别是他的自传三部曲,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的大学》的基本意涵在于回应时代,弘扬革命思想。当时,诸如《毁灭》、《恰巴耶夫》、《铁流》等塑造新人的苏联早期革命文学作品还未出现,毫无疑问,高尔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它们的诞生作了及时的文学铺垫,在描写新思想的产生,特别是在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扬弃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我的大学》中对形形色色小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的消极悲观、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乃至农民小私有者心理这些与社会主义革命原则格格不入的思想都有鞭辟入里、耐人寻味的批判。这也是高尔基三部曲的深刻认识意义、教育作用和重大影响之所在,这也完全符合作家本人所说的话:一个革命作家应该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实。高尔基的创作实践就印证了他的这番话,他的三部曲不仅描写了苦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点出了希望在即的光明未来。高尔基深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因为他的这一信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书评(媒体评论)

高尔基笔下的人物体现着革命,所以他的书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而不是世界末日的宣判。

——【英】萧伯纳

无论高尔基有多么深邃的民族性,但他这颗创作之星在当今整个文明世界的天空中正在大放异彩。

——【法】安德烈·纪德

作为导师,高尔基向整个一代美洲作家展示了足以改变我们的观念、思想和愿望的真和美。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人间/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郭家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579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6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