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年徽州梦
内容
编辑推荐

徽州像时间河流上的一艘沉船,它一直满载着巨大财务,满载字画、“三雕”以及各种手工艺品,满载着思想、文化、家族等,航行在历史河流中。本书是徽州作家赵焰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的一次灵魂游走,是对徽州文化的全方位关照。作者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用感性、生动的笔触勾画,解剖具体的人与事,深刻地反思了徽州的辉煌一梦,表达了作者审视社会、文化、人生时产生的忧虑与祈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郁的艺术感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徽州作家赵焰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的一次灵魂游走,是对徽州文化的全方位关照。徽州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有天下闻名的黄山,齐云山,有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幽深静谧的小巷,更有富甲一方的徽商和独倚高楼的徽州女人;徽州地灵人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精英人物,有红顶巨贾胡雪岩,有思想、学问大家朱熹、戴震,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清咸丰年间户部侍郎王茂荫,更有近代新文化领军人物胡适和大教育家陶行知等等。

作者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用感性、生动的笔触勾画,解剖具体的人与事,深刻地反思了徽州的辉煌一梦,表达了作者审视社会、文化、人生时产生的忧虑与祈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郁的艺术感力。

目录

楔子/1

壹 如梦:春花秋月/13

第一节 山印象/13

第二节 水印象/19

第三节 民居印象/24

第四节 人印象/32

贰 如幻:阴晴圆缺/44

第一节 历史就是记忆/44

第二节 家族史/51

第三节 虚幻的影像/56

第四节 家族的背影/63

叁 如泡:阴历阳历/70

第一节 桃花源梦/70

第二节 秋雨西递/81

第三节 风水宝地/88

第四节 书院春秋/96

第五节 卧虎藏龙/105

第六节 金螯山下/113

肆 如影:八千里路/122

第一节 渔梁送别/122

第二节 话本中的徽商/127

第三节 山外的世界/137

第四节 历史的隐痛/146

第五节 算盘里面有乾坤/154

第六节 千年一觉扬州梦/161

第七节 一个繁华时代的消逝/170

伍 如露:遍地风流/178

第一节 清晰与迷茫/178

第二节 人文的曙光/187

第三节 倔强的王茂荫/195

第四节 长亭复短亭/203

第五节 不朽的书生/216

第六节 大爱陶行知/223

陆 如电:镜花水月/230

第一节 高人即仙/230

第二节 文房四宝的宿命/240

第三节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248

第四节 孤傲的渐江/255

第五节 天生一个黄宾虹/262

第六节 最后的老徽州/267

尾声/277

后记/283

试读章节

徽州的水负载了很多的经济和文化意义,但实际上它又似乎是毫不把这种负载放在心上,它依然自在,依然轻松。水永远是清的,也是深的。每一条河流又有无数条由涓涓小溪组成的支流。真是多亏了这些水系,它串起了整个徽州。它给徽州带来了生命、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在水边,总有湿漉漉的青石码头和石拱桥,有宅基地浸在吃水线以下的老房子探出个身子,有弥漫着诗意的雨巷,青灰色的瓦檐永远有着一种惆怅的意味。当然,在下雨天的时候,总有人撑着油纸雨伞在等待着什么;也有人挎着精致的竹篮,在桥边沟边摘着马兰头、荠菜以及地衣什么的。徽州人的出行也是从小码头顺流而下的,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小舟缓缓地撑离了码头,天际上有一弯不甚明澈的星月。几乎没有声音,偶然只是船头水面小鸟的叫声,再就是桨橹击水的声音了。在船尾摇橹的艄公往往是蓑衣竹笠,消消停停,然后有一搭无一搭地跟船舱里的那个人说话。潺潺的水声有时会夹着雨点杂乱声,而那个船舱里的人则有一声无一声地回答着,此时此刻,即将离家远行的他已变得失魂落魄了。这时候整个河流乍一听是静寂的,但只要用心去听,你会听到一首绵延的、有着巨大感染力的交响曲。河流是赋予人和土地灵魂的。这时候站在船头的人会感到茫茫的水面是一种巨大的生命存在,人在其中,应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音符。

在这片土地之上,最著名的,也即给徽州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新安江了。新安江是由西北方向流过来的。它清澈见底,富有生机,有时候像少女一样天真烂漫:有鱼鹰昂首在水面上游弋着,有时候会突然扎人水中,叨出一条鳜鱼来;江中还有水獭,在江水的拐弯处的沼泽地里偷偷溜出,从岸边噙走一只青蛙;那种精灵似的水鸟飞来飞去,像线一样滑过水面……而在更多的时候,它又显得娴静、温顺、包容、智慧,像一个恬静的处女:开阔处,它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宛若梦中情人;两山相夹中,它更如仙女下凡,一条长长窄窄的飘带,很随和地飘散在起伏绵延的山峦之中。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也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说月亮河的意思在于,这一条河流能够给徽州一种潜质,并且能给徽州很多观照。它所具有的,是那种月光所具有的、那种潜在的神性。新安江水不仅对徽州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说,这条秀美异常的河流在灵魂上也赋予了徽州以灵秀的意义。它蜿蜒静谧,就像这片土地内在的魂魄一样,悄无声息地游走着,近山滴翠,远山如黛;而更远一点,则是一派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随意地散淡在那儿。在山坳密密的树林边,掩映着白墙黛瓦,鸡鸣犬吠就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新安江看起来还是忧郁的。这反映在它的颜色上,那是深深浅浅的绿中带着一点蓝的颜色,那样的蓝是一般人很难察觉出来的。这样的蓝色,就是新安江的忧郁,也是它内在的情绪。实际上也不止是新安江,任何一条河流,从本质上都是忧郁的。那是因为它承担的东西太多,心思也太多,一个东西,如果责任太多、心思太多,那它就不可能不忧郁了。这一点就像时间,实际上时间也是无形的河流,我们全是在这样的河流中沉沉浮浮。时间也是忧郁的,虽然它看起来那样理智,充满着冷酷和无情。但时间在骨子里还是忧郁的,它充满了慈悲心,它总是悲悯地看待在河流上的任何一个人。看着他们无助,也看着他们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而这时候,时间总想善意地提醒人们,但却很少有人觉察到,一直到时间放下面孔,冷若冰霜地对待着他们时,人们才恍过神来——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啊!

在大多数时候,新安江总携有一团浓浓淡淡的雾气,即使是在阳光灿烂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如此。这使得河流上的木排、船,以及船的帆影,常常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仿佛它们不是漂浮在水面上,而是飘浮在云彩之上,并且将要去的,是一个神秘的天堂之国。船也是不甘心一直寂静的,有时候岸边会传来隐约的箫声。徽州的高人隐士总是很多,他们一直喜欢独自一人的时候吹起竹箫。那箫声凄清幽静,这样的声音,似乎骨子里就有悲天悯人的成分,它就是用来警醒忙碌而贪婪的世人的。有时候江边还会传来笛声,那笛声在宁静的背景中,更显孤单而悠长,具有撕心裂肺的味道。在江边,一直有很多古树葳蕤茂盛,从很多年前开始,它们就一直伫立在这里,观看着这样的情景。这些老树都是成了精的,它们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事情的结果了,知道世情冷暖、人力无奈。但它们一直保持着缄默,保持着木讷。它们从不对人世冷暖说些什么,最多是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对无情的岁月发出几声重重的喟叹。

P20-22

后记

当我写完这部关于徽州的传记的时候,2006年已经落幕。2007年的第一场雪正在我的窗前飘飘洒洒。

写作似乎也是有着惯性的。它就像拉车。近几个月来,我的作息时间变得机械而呆板。写作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我用我的回忆和想象拉起徽州在电脑里蹒跚而行。我的一只脚踏进旁征博引的泥淖,另一只脚则踏进想象和思考的巫术。说巫术的意义在于,只有这样幻变的方式才能将自己的整个思绪沉潜入古徽州内心的波澜——而这样负重和窒息的生活终于结束了。我长吁一口气,身体回到了现实,但思想却一直刹不住车,我的灵魂还游走在烟雨空蒙的徽州。

也许对于我来说,能够写作这样一部书实在是我的幸运。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也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一直想深入这片土地,同时也想挣脱这片土地;挣脱的愿望使我更加深入,深入又使我意识到更应该挣脱——这样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看起来像一种悖论,但我的内心却再清晰不过。世界的至理就是悖论,就是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我觉得这不仅仅体现在我与徽州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一切法则上。

而我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我挣脱和深入的具体表现。

80多年前,梁启超在阐述中国历史时,曾经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三个大段落,一是“中国之中国”,即从与古埃及文明同时的黄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中国的自我认定;二是“亚洲之中国”,从秦朝到乾隆末年即18世纪结束,中国与外部的征战和沟通基本上局限于亚洲,中国领悟了亚洲范围内的自己:三是19世纪至20世纪,由被动受辱为起点,渐渐知道了世界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很正确的。确切的情况在于,在前两个阶段,中国文化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短处来,并且还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后一个阶段,那种在发展以及文化中的软肋完全地表现出来了。这种情景,使得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心浮意乱、无所适从。

在写作本书的那段时间里,很幸运的是我去了一趟大洋彼岸。这使得我暂时挣脱了徽州,进入了另外一种感觉。而这样的感受作为一种新鲜的参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那里,是与徽州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它轻松、随意、健康、自由,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概念,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文概念。我知道在我所见到的表面差异背后,存在着文化的内在控制力。一种文化取代不了另外一种文化,一种石头取代不了另外一种石头。并且我深有感触的一点是,从空间上来说,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我们如此之近,但从时间上来说,那种触手可及的东西看起来又是那样遥远。时间真是相对的,相对的意义在于,哪怕一点微小的改变和进步,都要耗去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就人类文明的方式而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一开始是在爬行,那时候的状态是蒙昧的;而后,在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在明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后,文明才算是直立行走;再以后,世界进入了现代化,人们依仗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开始了文明的跑步阶段……至于往后,人类最终要依托怎样的方式,才能挣脱人类自身携带的阻力、实现自由的飞翔呢?

我有时想,就现时地球上的文化延脉来说,任何文明都是有缺陷的,也有自身的优点。徽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在我看来,所有的地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分支,就如同河流一样,虽然源头的支流不一,流淌自不同的方向和出处,但它们的实质都应是一样的,都源于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源于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这样的河流有清有浊、有浅有深、有湍急有舒缓,但淌着淌着,河流自然会交融相汇、彼此不分,成为一条宽广的大河。既然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上流的诸多分支中的一种,即它就必定带有那个阶段文明的一些局限性,也带有人类自身的一些局限,它同样需要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和撞击中不断提升、也不断升华。

在我看来,五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以及生存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非常复杂的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崇尚平和,崇敬自然、和谐与简单;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明儒暗道”的特征又非常显著,阴谋的成分非常多,工于心计,表里不一。这样的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当一种文化和学说从专制的通道中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变形扭曲了。这样的存在还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其他一些特质,比如说模糊性、虚伪性、实用性。这都是与西方很多思想文化所不尽相同的,也是与西方文化有差别和距离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基督教的背景、希腊的理性思维、罗马的法律思想以及德国近代辩证法的结合。当然,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在它的发展中同样存在一个进步和提高的过程。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我对于罗马文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罗马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互补性——中国文化所缺少的,就是罗马文化所拥有的;而罗马文化所缺少的,也正是中国文化所拥有的。而以我的观点,我觉得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弱点在于对人性、也即人本身的陌生和忽略,这使得这种文化在原点上缺乏一个强硬支点的支撑。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重视人伦日用吧,但都不重视“本心”。罗马文化呢,致命的弱点又在于对人性无原则的迁就。这两种文化相遇得太迟,而它们如果能做到互补的话,那就非常完美了。一种持久的文化一定是兼收并蓄的,它必定能够宽容地吸取着,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中,而真正的好的东西应该说是世界人类文明共同的产物,是不应该赋予它“东方”或者“西方”标签的。

我一直在想的是,尽管中国文化给这个民族的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带来了很多优点和缺点,但它一直在适应迅速变动的近代生活和科学,在它的行进道上显得蹒跚而艰难。正是如此,我觉得,在保存自己文化优点的同时,如何认真研究和注意吸取像德国抽象思辨那种惊人的深刻力量、英关经验论传统中的知性清晰和不惑精神、俄罗斯民族忧郁深沉的超越要求等,使中国文化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这应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最终是建立在这个民族人格和心智上升与拓展的前提下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民族文化,应该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是如何确定徽州在历史文明中的位置,如何将徽州摆在一个适当的地位进行表达。如果将徽州放在一种世界视野当中来审视的话,它本身会显得渺小而狭窄;但如果不纳入那种大的背景之下,它本身又会变成那种皱纹中的呓语,变成那种津津乐道的自恋或者自怜。二是如何确定语言风格。徽州一直不是大漠江北,在整体上它显得细致而精确,又显得苍古而沉重。所以我在整体风格上不可能洋洋洒洒、大开大合;而在更多的时候,出于介绍徽州的需要,我又不得不用一种直白的语言方式加以描述。这样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一方面,我不能用一种呆板的语言来深入一个灵性的徽州,另外一方面,我又不能将徽州写得华而不实。也因为这一点,让我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显得踌躇伤神,费思量,又难忘。

现在的中国,一直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发展着。历史正以一种快速的方式迅速遁去,而未来则是山雨欲来春满楼。那种强烈变化所引起的震撼以及失落一直让我们困惑和迷乱。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身前身后的世界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也许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便只有世界史,没有地方史;只有人类史,没有区域史了。而接踵而来的光怪陆离,真的谈不上是人类的胜利和失败,或者是耻辱和荣光。这样的状况同样也是一个悖论,是这个世界无数无法解释和沟通的悖论群中的一个。  最后,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张民权先生,是他给了我一个全面深入徽州的机会,也给了我一个全面表达的机会。徽州老了,所以它在更多的时候,已变得失语和沉默。而我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诠释这种沉默。我尽量避免在这样的写作中露出破绽,但我知道,错误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就像唐德刚评价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版错误百出,到了二三版后再慢慢改正。在这样与徽州接触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一往情深,战战兢兢,专注地诠释那些古化石的纹理。这样的化石深埋,它是时间的一部分,但现在却早已魂归故里,那是不可捉摸的虚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年徽州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155
开本 32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4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