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荣智健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荣智健被誉为“商界拿破仑”。他历经豪门沧桑巨变,超越了前代又挑战今世群雄,雄踞《福布斯》排行榜首位。他白手起家,三大收购,震撼香港。他有智慧,有胆略,在地产、电力、航空、钢铁四业中成为翘楚,他努力奋斗,大项目,大投资,大争夺。大获胜,打破“富不过三代”的神秘谶语,本书真实、全面地叙述了荣智健的成长经历,并对其市场眼光、创业思路、创富策略、运营模式、经营思想等波澜壮阔的创富历程进行全景式的扫描,指出关键点,以期激活读者潜在的财智细胞,为走向成功或独立创业提供借鉴。

内容推荐

荣智健:一代商界奇才,其财富人生充满了传奇!他富盖当代而又低调处世,他赚钱而又“明德”。他拼搏而又享受,他注重自我而又不忘众人和造福社会。本书内容客观、真实,故事扣人心弦,阅读此书,可以领略荣氏家族几代的精彩的人生风采,学习荣智健无与伦比的经商智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望族公子从磨砺中蜕变

第二章

 家族聚首,回顾荣家百年基业

第三章

 进军电子工业,赚得第一桶金

第四章

 抓住CAD技术,谱写美洲创业神话

第五章

 从美国撤资,瞄准香港房地产业

第六章_

 加盟中信,局外人变局内人

第七章

 窥视港龙,造就航空巨无霸

第八章

 收购恒昌,李嘉诚助其一臂之力

第九章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

第十章

 借壳“泰富”产金蛋

第十一童

 虎父无犬子,全面收购恒昌

第十二章

 攻下杨秉正这个“堡垒”

第十三章

 进军香港电讯,成为最大上市公司

第十四童

 中信泰富与中电的合与分

第十五章

 有生意更要有生活,拼命工作起劲玩

第十六章

 瞄准“奔腾一号”,挺进内地

第十七章

 广泛投资上海,实现华丽转身

第十八章

 大昌行将电子商务进行到底

第十九章

 震惊世人的几个漂亮仗

第二十章

 “我的成功40%靠运气”

第二十一章

 另掘金源,与钢铁的不解之缘

第二十二章

 中国首富新模式: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附录一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介

附录二

 中信泰富简介

试读章节

一个成功的经营高手,除了考虑他的经营业务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考虑政治。今日的经济不可能离开政治而单独地存在,政治与经济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贸易自由化的问题,对经济、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想使经济顺利发展,必须先做好政治。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家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由、灵活、高效的政策,可以卸掉经营者手脚中的镣铐,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并进一步壮大和发展经济。

1984年香港的政治逐渐地明朗化了。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协议的全部文件,即一个主体文件、三个附件及双方准备交换的备忘录于同日公布。

对于每一个香港公民来说,这一新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未来。

荣智健对此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香港对荣智健而言,是他的第二故乡。这位香江一代新贵在政治上虽然十分低调,但在谈及香港前途及命运时,他还是十分强调,要治理好香港还得靠香港人,而港人治港一定要尊重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个大原则。

荣智健认为,香港作为东西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通道,经过150多年的历史演变,已经形成了本地区社会文化特色,即中外兼有,东西杂糅。因此,香港不能走欧美的道路是和当地经济表现和高税率、高福利制度有关,一味强调人权、民主显然不成。同时,让香港按中国内地的社会制度运行,又与香港社会实际不合。所以,按照邓公提出的“一国两制”模式,本着共信合作的态度,香港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

谈及1997后中信香港公司的前途,荣智健坦言:“香港中信的前途与香港的前途紧密相连,是结合在一起的,香港一旦垮了,香港中信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但我认为不用担心1997年后的香港,中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会继续下去,而且还会进一步拓展。”在他看来,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具有很好的互补性,香港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的发展又推动香港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荣智健强调指出,过渡期能否搞好,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选择合适的人才将来把香港管理好。

对于如何管理好香港,荣智健有自己的看法:要搞好香港,主要还是要靠香港人自己。当然首要原则是这些人不能反对中国,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于人选,荣智健主张继续使用已经有管理香港经验、对原有政策运作有一定了解的人,他应该与本地的英资、华资商界和香港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能够普遍使香港人信任。

他表示:“香港在过渡期中,很多人讨论政体问题,却很少人强调具体运作的这套班底。香港过渡要尽量保留这套班子,这比讨论这个顾问那个顾问、选这个委员那个委员,甚至立法局议席之类的,更加有用。那些都是虚的,而这些管理人才才是正正经经的,实实在在的。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背靠内地,二是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精英管理阶层。”

“管理靠什么?就是靠一套运作班子。如何把这套管理班子平稳地过渡到1997年,使其于1997年后仍保存下来,我认为是决定香港在1997年以后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

同时,荣智健还就1997年以后对外籍公务员的去留发表意见:“我认为可以适当地考虑起用一些外国人参加管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我这里就有许多外国人,包括我们的经理。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才能为政府服务,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荣智健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1984年,他出售了在美加州创建的自动设计公司的所有股份,满怀信心,全力投资于香港的新建设,要为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他利用各种方式与海外的亲朋好友、商界的企业家、合作伙伴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香港的政治、经济情况,鼓励他们到香港投资发展。

一些海外投资者,在荣智健等华资企业家的感召下,群心振奋,希望增加对香港的投资。而在香港的前景明朗化之后,经济和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本的熊谷组在这一时期,积极参与香港的建筑业,如参与建设的有70多层高的中国银行大厦,有世界水准的香港文化中心、葵涌货柜码头和商业大厦新东海中心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楼房住宅。

外资不仅对香港的投资前途抱有信心,而且,大多数是着眼于通过香港进人不断发展的中国内地市场。商人们把香港今天未来的地位,看作是通往内地的南大门,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香港英国总商会第二副主席田北俊说:“香港总商会全力支持‘一国两制’的构想,也绝对支持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我们对1997年之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并且,继续呼吁“外国投资者,总裁也好,公关公司也好,我们商会都经常接见他们,尽力给他们做解释,我们的金融制度稳定,政治也稳定,劳资关系和谐,是个很值得投资的地方。”

香港英国总商会会长商德甲也说:“1984年的时候,我想英国总商会的会员都认为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是一件十分积极的事,它勾画了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前景,那时,这件事绝对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俗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荣智健认为此乃至理名言。当一件事自己既然认定是对的,为什么不全力以赴地去做呢?人要抱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只要具备了这种通达的思想襟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凭着这一执著的信念,荣智健在香港这一活跃的投资市场上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行业。香港前景如此明朗,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外资企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荣智健心里早有打算看好房地产行业,运筹着能在这一行业有所行为。

尽管过去几年,房地产业情况并不妙,1983年上半年,炒人的楼花无法卖出,令投资者叫苦不迭,焦头烂额。荣智健用带有预测性的口吻说:“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正如黎明前的黑暗。要相信房地产业不久会有回升。”没有风险,就不会有回报;没有高风险,也不会有高回报。商场就这么无情,丝毫容不得你观望和犹豫。

由于:1982年经济衰退所致,各业投资停滞不前。1983年地产商抢购的地皮无法按原来的预算经营,地产公司被迫重估资产,减值撇账,楼宇租金也大幅度削减。

1983年登记的土地买卖额比1982年减少了34%,香港政府全年推出可用发展的土地30幅,却只有15幅成功卖出。楼宇的买卖额1983年减少了24%,大量的写字楼空置,供过于求,房地产商唯有大幅降低租金售价,力求资金尽快回笼。中区A级写字楼每平方尺月租才约20港元,次级13港元左右。尖沙咀等地的楼价更为优惠。

房地产业显出一片萧条,真可谓在低迷中徘徊不前。

荣智健瞄准了处于困境的房地产业,1984年从美国撤资回香港后,便悄悄地盯上了这一幢幢大楼,看到它们潜在的身价,不由得喜上眉头。

1984.年初,由于经济复苏,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有明显进步,小型住宅单位销售活跃。地产商为了求得资金回笼,不惜降价出售,许多地区楼价较1980~1981年降低一半,人们觉得楼价似已见底。

此时,荣智健拨出了大笔资金,选购前景看好的黄金地段的楼宇。

1984年六七月间,有关香港前途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流言群起,银行连续加息,按揭利率高至18厘半,又加上“怡和”宣布迁册百慕大,“光大”宣布取消年初以近10亿港元购买“城市花园”8幢楼宇的交易,地产业再度交投淡静。

荣智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他人顾虑重重之际,他却频频出没于一幢幢高楼之间,走访一块块黄金地段。P42-45

序言

“经典”资本家荣智健,是位有着特殊身份的人。他的伯祖父荣宗敬、祖父荣德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奠基人;他的父亲荣毅仁,前任国家副主席,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曾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荣智健作为荣氏家族第三代的“少壮派”,同样有着开拓创业的过程,留下了拼搏奋斗的足迹。“富不过三代”这句经过千百年证实的预测性古训,在这位有“过江猛龙”之称的荣智健面前不再灵验了。

荣智健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扮演着两个角色。在内地时期,他的一切衰荣全都源于他的父亲。那时,他只是在扮演着“荣毅仁儿子”的角色。1978年,36岁的荣智健痛下决心,毅然决定南下闯荡世界。从此,他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只身来港创业。虽然他的父亲对他的事业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他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中信香港也不会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规模。”从此,他才开始展现一个完全的自我。

荣智健南下香港后,大展拳脚,屡有所获,成为香港商界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现在控制的上市公司中信泰富的市值达200亿美元,个人资产也已达35亿美元,荣登美国《福布斯》杂志2005年公布的“中国大陆富豪榜”的榜首。

荣智健正是以其智慧、胆识及勇于拼搏的精神,为香港中信公司的发展、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他的创业、开拓、拼搏、奋斗,为荣氏家族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这位荣门骄子凭着勤俭、过人的胆识及远见,再配合时势,终于成为香港华资巨头之一,他的创业经验,他的处世态度,绝对会给读者一些启示。

本书部分章节由康梅均、曾思平负责撰写。

邹卫东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荣智健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寒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6734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