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性的开展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是似宗教而超宗教。

对此,毕其一生致力于佛法探究的萧先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世间似乎只有“佛法”,能够真正揭露生命的秘奥,评估其价值和提出解决之道。

由于佛法浩若瀚海,真要写时,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作者选择了十二因缘法为骨干,再围绕着它把所知、所理解、所期望的东西加以阐发。其目的,除了想对佛教界提出一点建言外,也想对有志向佛的人提供一些“不同的参考”。本集有宗教、哲学和科学三方面的内涵。

内容推荐

佛法在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到目前似乎已经出现了某些不很平衡的现象,例如“空谈”多于“实修”;“法义”未能与“现代知识”做良性的融合和互动等等,而这些不平衡都关系到“慧命的延续与法义的宣扬”。作者虽然身为成功的企业家,但真正吸引他、影响他一生的还是“佛法”,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体会到世间似乎只有“佛法”,能够真正揭露生命的秘奥,评估其价值和提出解决之道。为此,作者从浩若瀚海的佛法中,选择了十二因缘法为骨干,围绕它,把所知、所理解的佛法加以阐发。其目的,除了想对佛教界提出一点建言外,也想对有志向佛的人提供一些“不同的参考”。

目录

引言/陈一川

前言

01 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谈对佛学与学佛的基本认识

02 信受佛法能否解脱,何不试试看

03 浅说“修行”

04 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05 空间深度:次元之一

06 空间深度:次元之二

07 空间深度:次元之三——四次元空间

08 空间深度:次元之四——五次元及多次元(高次元)

09 浅谈“般若”

10 进化前言

11 略谈进化之一:生物进化的起因及其主动性

12 略谈进化之二:引发生物进化的内在机制追求平衡的力量

13 略谈进化之三:诞生基因的力量——识界

14 略谈进化之四:识界启用的法式具有超妙的智慧

15 略谈自我进化之一:偏重思考智的“竞化”

16 略谈自我进化之二:精神与物质

17 略谈自我进化之三:“想要”与“实质基础”

18 略谈自我进化之四:上达的原则、因素与方法

19 略谈自我进化之五:论恒与不恒

20 名色

21 气之一:气、先天气、后天气

22 气之二:气身

23 气之三:先天气的应用

24 气之四:后天气的应用——气流

25 气之五:后天气的应用——气场、气感、气染

26 气之六:气势与养气

27 缘起性空之一:因、缘

28 缘起性空之二:因果

29 缘起性空之三:物性、理、跃生(超理性)

30 缘起性空之四:假、空、中

31 感觉世界之一:以感觉为界

32 感觉世界之二:觉知感受

33 生死、灵魂、轮回

书后感言

跋 一份珍贵的礼物/孙智燊

试读章节

作者以为不论是研究佛学或学佛,都有必要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有人以为只要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就不会有什么事情是说不清、写不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拿语言来说吧(文字也一样):如果你没吃过辣椒,不管我如何形容,我都无法让你体会到“辣”的感觉;如果你没视觉经验,我就无法向你说明色彩的艳丽;如果你没听觉经验,我就无法向你讲解音律的美妙;如你没触觉神经,我就无法跟你讨论冷热、软硬等问题……同理,你内心感到的喜怒哀乐,不论你如何努力向我倾吐,我最多只能知道你是处于其中的哪一种状况,我完全不能经由你的表白,达到“感同身受”的地步……

以上这些情形只是针对身心的基层反应而言,如果超越这个范围,想要传达一个复杂的高层心灵内涵,语言文字的运用将会更加力不从心。例如,某甲要传达他的某个“价值观”给某乙。“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体,某甲传送时,先要把它分解成片段的语言或文字的形式,然后由某乙去完整地接收这些片段,并加以组合。最后再由这组合中,去正确无误地领会出某甲想要传达的本意。办得到吗?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至少与某甲的传送能力、传送技术,和某乙的接收容量、接收的“时空角度”和心态等因素的相加相乘有关。再说,其中还有先天上语言文字不能表达(如辣的感觉)的部分呢!因此,严格地说,大概只有达到了佛家的“以心印心”的境界才无问题,而现阶段的人类智慧,可说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所幸绝大多数的人都粗略地并不计较,反正是水果就行了。

那么,语言文字应用在哪一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呢?以我个人的体会,在“理”的方面,在不涉及到生灵的感觉方面较好。例如,在数学方面的1+1=2;在逻辑方面的“因为如此,所以如彼”;在事物变化方面的解说,使我们从“知其然”进步到“知其所以然”等。总之,好像事物愈“物理化”,语言文字愈好用;事物愈“精神化”,语言文字愈难传。

有了以上的解说,现在可以来谈一下佛学与学佛了。

在佛学的“经”、“律”、“论”三藏中,“律”是一个讲规范的法门。在这里,语言文字似乎完全用得上力。“论”是历代已有相当证境的高僧大德所撰写而成的理论集成的法海。研究“论”的人一定要小心,不要随便否定别人写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地自以为“懂了”,应尽量放开胸怀,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想说什么。不过,就我所知,即使这样,仍然免不了好像上菜场去买菜,结果买回来的却是自家菜园里所生长出来的小菜似的。 至于“经”的部分,就我有限的知量所见,差不多都是高境界性的教诲,很少说理的地方(《楞严经》等少数例外)。因此,我们并不能借由文字的研读去获得真正的了解。如想真正踏实了解经中所说,似乎只有“修行”一途,别无他路。如果不想经由此途而加强了解,哪怕皓首穷经,也将是虚耗光阴,难有所得。例如《心经》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话,这话是形容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一种证境。记得多年前我曾对这两句话下过不少工夫,当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在自己觉得已经完全明白的刹那,赫然发现,在我的感觉中,色还是色,空还是空。我的“了解”瞬间成了泡影,毫无价值。那时我终于明白,那两句话原来是“甚深证境的语言”,而我未达那种境界,根本无法真正知会那两句话的内涵。我的了解只不过是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概念中打滚而已,其作用与“说吃”和“想吃”不能变成“真饱”没有两样。

其次谈到学佛。佛法是一门生命奋进超越、自我进化的大法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学佛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努力修行,才能实现“自我转化”的实践历程。它绝不是读读经,说说法,扩大扩大佛学知识,或做做法事就可以有成就的。

笔者不怕犯口业地指出,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在学佛方面,似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早已处于有病状态。我个人真希望我们能够反省一下:我们多以大乘佛教徒自居,而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扣除吃饭、睡觉和工作之外,用在讲经研法的时间是多少?真正用在踏实进修,内观心性的时间又到底有多少?说实在的,修了不一定是佛教徒,但不修一定不够资格当佛教徒。没有正定,不得正法;没有精进,难证高明。境界低了,想大乘也大不起来。

当然,我这样讲,绝不是在反对研法读经。我想说的是,要像孔子所主张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样,或者“修行有余力,则以学经”,是一个挽救时弊的良方吧!P1-4

序言

作者是学工程的,开过工厂,创办过虽然不算大,但还算成功的企业。但真正吸引笔者、影响笔者一生的还是佛法。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愈体会到世间似乎只有佛法能够真正揭露生命的奥秘,评估其价值和提出解决之道。

但是,毋庸讳言,佛法在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到目前似乎已经出现了某些不很平衡的现象,例如空谈多于实修,法义未能与现代知识做良性的融合和互动等等,而这些不平衡都是关系到慧命的延续与法义的宣扬。我虽尚未皈依,而内心实深忧之。几经考虑,乃决定把蕴于内心的一些感想和感触,在没有包袱(因不必顾虑到哪位师父,哪个门派)愿一肩担起的情况下,负责地写出来。

由于佛法浩若瀚海,真要写时,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不得已,乃选择了十二因缘法为骨干,再围绕着它把所知、所理解、所期望的东西加以阐发。其目的,除了想对佛教界提出一点建言外,也想对有志向佛的人提供一些“不同的参考”。本集有宗教、哲学和科学三方面的内涵。作者文字能力有限,如有说不明白的地方,尚请读者见谅。

萧民元

2000年11月26日

后记

楔子:习道如习盗

在西方以英语著述,介绍大乘佛学,尤其禅宗,蜚声国际,最有成就的,咸推日本铃木大拙博士——大拙者,以拙为大,不取巧也!为了向西方人说明如何是禅?他老人家引了个妙喻:习禅如习道,习道如习盗!典故取自北宋临济宗七世五祖(山)的法演禅师:若问如何是禅?我说好似偷儿习夜盗。某老夜盗有子,眼见老爸年迈,担心一旦不能操业,全家生计,除己身外,更赖何人?故非勤习该行不可。遂将心意禀告老爸,老爸许之。

一夕,老爸带路,来到一座豪宅,破篱入室,掀开一口大箱子,命他进去窃取衣物。小子刚进去,老爸就把箱子盖好,牢牢下锁,然后急趋院中,敲门大喊:“有贼!”吵醒全家,随即趁机从篱笆小洞?留之大吉。全家上下都给闹翻了,点亮烛灯,发现偷儿早已逃之天天,哪有半点踪影?可怜那厮给牢牢锁在箱内,只怪老爸无情,心肠忒狠。强忍愤懑,忽然灵光一闪,计上心头:装鼠,作啮物声。家人听见,命丫环快快掌灯,打开箱子查看。箱盖一开,囚徒一跃而出,说时迟,那时陕,他一口气吹熄烛灯,推开丫环,夺门便逃。瞥见路旁正有口井,便抡起一块巨石,扑通一声,投入水中。众家丁追兵赶至,绕井聚观,以为偷儿从那口黑洞投井,死了。这时他却平安归来,回到老爸家中。真是千钧一发,死里逃生,为此大怪老爸。老爸却说:孩子,先别恼,快说说你是怎么逃出来的。他便把这次履险经过,一五一十,从实招来。老爸听了,笑道:对了!对了!夜盗之术你已经“习”得个中三昧了。至于这段禅话的深意,读者不妨细参。若是笔者横加注解,岂非落个“郭象注庄,妨人作乐”?在此只想指出:用文字言说、概念理论说明宗教上开悟体验的效限,近代西方思想家写了千言万语,纸上加纸,总不及禅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寥寥八个大字来得高简,更不如这段禅话活泼生猛!笔者不敏,愿借它做个楔子,聊充契入之一助耳。

乍看来,这部小书,薄薄一册,百页左右,看得快点的,谁都可以数小时一口气看完。有何难读呢?恕笔者直言,当初也是抱此态度。谁知细看下去,愈看愈慢,钻研经月,很多地方还是不甚了了,惭愧!惭愧!

原来这本小书是作者积四十多年生命体验的结晶:他毕生艰苦卓绝,困知勉行,从多视点(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多维度、多层次、单次元、多次元、差别界、超思议界)来严肃地正视、扼要地探讨“生命旋律”宏旨,而一归佛宗。通篇行文直抒胸臆,明白如话,层次井然不紊;尤可贵者,著者不属学界中人,竟能写出学界中罕见的好书,精辟入微,要言不烦,不掉书袋,无头巾气,更不作文抄公。此在庸书充肆的今日,真像一株奇葩,堪称学界的异数。它不名清流,却正是一泓清流,对治红尘浊世芸芸众生烦恼诸病,不啻一帖清凉剂。善读者可以提神醒脑,乃至明心见性。也许因为笔者久溷所谓学界,被学究式的东西闷得好久、好苦,所以见到此本,倍感清新,真是“尝尽天下美,不如菜根甜”了。

本书首先吸引笔者的是作者的两大论点:一是“佛学观”,二是“修行观”。

他怎样看待佛学或学佛呢?他说:“佛学是一门生命奋进超越、自我进化的大法门。”这是多么新颖又多么鞭辟入里的说法!自我进化,当然不是达尔文所谈的物种进化义;但它可以通乎、振乎,并超乎西方科学上的进化义。作者巧妙地借用西方的科学新名词,点出古老的东方人生智慧,无论叫它什么:“成己成物”、“尽性知天”、“超凡人圣”……皆指价值效能的充量发挥与实现。这种说法,不但佛教无人反对,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包括存在主义人生哲学所谓的“自我实现”等,可说亦不外是。

至于“修行观”,作者看似遵从传统的说法,例如,强调“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修”不是一个一生就可了事的大工程等,但绝非老生常谈。因为学科学、搞工程出身的他,把“修”之一事看成不只是一人一世的人生大工程,而是极正确地把它看成是宇宙中一切众生成长升华的大工程,关键就在佛学中、学佛中的那个“共业观”。万法一切,莫非共业所成。所谓因缘和合、众缘和合,还是小规模、较浅近的说法,近取诸譬罢了。 记得作者曾言,他之不觉唯识难懂,是因为未接触唯识之前,先接触了华严。真是胜缘致之,在方法学上叫做“先全后分”。西方在心理学上有“盖世塔”法(Gestalten Approach),在哲学和社会学上有整体主义法(Totalistic Approach),在宗教和神学上有全体主义法(Wholistic Approach)。可见东方、西方,心同、理同。对聪慧的读者,本书作者的见证一定会有相当的启发。全书三十多个论旨,个个都可发挥成卷。作者要言不烦,点到而已。也许深信会心何待多言?不过,析学喻众,多费点笔墨,有时也算功德。一切留待出版后,看看读者的反映再说吧。是为跋。

孙智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性的开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民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3427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28
15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