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俗上海(杨浦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民俗上海》之杨浦卷,介绍了上海市杨浦区的民俗文化。全书共分九部分,内容涉及物质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收藏、民间文学、信仰民俗、体育与游戏等。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

内容推荐

如果从考古学上的马家滨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历史;如果从唐朝天宝十年(175)置华亭县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元朝至无二十八年(1291)置县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民俗文化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这里既有上海本地的民俗,也有异地色彩的民俗,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活力充沛、日新又新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本书为《民俗上海》之杨浦卷,介绍了上海市杨浦区的民俗文化。

目录

总序/尹继佐/1

前言/1

物质民俗/1

【一】饮食/2

1.各色平民小吃

2.沪东状元楼的甬帮菜与堂倌服务

3.“一心斋”与特色清真菜

【二】居住/13

1.包身工的住房——鸽子笼

2.“滚地龙”与棚户区

3.八埭头与石库门里弄民宅

4.“东洋式”住宅小区

【三】出行/24

1.小舢板

2.黄鱼车

3.杨浦区地名路名

【四】生产习俗/30

1.殷行土布制作

2.种花养草习俗

3.包身工的工厂生活

【五】商贸习俗/41

1.鱼货交易市场

2.五角场自由市场

3.借货习俗:标会与米会

人生礼仪/53

【一】寿诞喜庆/54

1.五星赐福

2.过关

【二】婚姻嫁娶/60

1.老式结婚

2.扬八属娶媳嫁女风俗

【三】丧葬礼俗/65

1.扬八属丧葬礼俗

2.乡间丧礼

3.叶落归根

岁时节庆/73

1.腊月祭祀

2.过年唱凤凰

3.初五跳财神

4.中秋祭月神

民间艺术/85

1.“江北大世界”与民间综艺

2.毛竹大戏院与扬州戏

3.“文明戏”与复剧社

4.江南丝竹与泸东国乐研究会

5.杨浦大锣鼓

6.扬州小曲与《灯百虫招亲》

民间工艺/101

1.剪鞋样花与剪徒手字

2.微雕微刻

3.根雕艺术

4.瓶中船模

民间收藏/111

1.集邮习俗2.“东寓”的钱币收藏

3.收藏协会的各类活动

4.民间的个人收藏

民间文学/125

【一】民间故事/127

1.七龙保卫五角场

2.霍山路与霍三爹

3.定海棍

4.江郎与高郎

【二】民间歌谣/137

1.丰收调

2.植树歌

3.湖丝姐

4.情愿抽缒烫脱手甲板

5.四手没有空

6.碾坊号子

7.锄草号子

8.长工苦

9.乡下人初到上海滩

10.卖梨膏糖

信仰民俗/145

1.景德观赛会

2.理教与普庆善堂

3.萧王庙的符篆

体育与游戏/157

【一】民间体育/158

1.球类游戏与球类体育

2.民间拳操

3.拔河

【二】民间娱乐/163

1.跑马习俗

2.跑狗习俗

3.玩虫习俗

【三】儿童游戏/171

1.造房子

2.笃砖头

3.接五子

4.木头人

5.官兵捉强盗

6.老鹰捉小鸡

7.讨只小花狗

8.小橡皮球

9.打弹子

10.跳橡皮筋

总后记/尹继佐/179

试读章节

3.八埭头与石库门里弄民宅

20世纪初,杨浦区的现代工业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从平凉路至许昌路一带,因周围建有八埭旧式里弄房屋而得名“八埭头”,此处形成了一个商贸市场,俗称八埭头菜场,附近开设了许多家商店,例如金城钟表店、新泰源和协泰祥绸布店、同保康中药店、沪东状元楼、四季春点心店、天泉浴室、康明照相馆、老大同南货店、万泰昌粮店、宏大鞋帽店、四九七烟店等,另外还有一些当铺、茶馆、书场、戏院等等。这样,杨浦区的八埭头地区就成为近代时期上海市内一个繁荣兴旺的商业街市区。八埭头周围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每幢房子有天井、客堂、灶间、前楼、后楼、亭子间、三层阁、二层阁和晒台组成,三层阁上还有一个“老虎窗”,一般是朝南两扇可开启的明窗,这是起采光通风作用的。二层阁是半人高的阁楼,人进出时要弯腰,一般作堆物用,住房紧张时也作人的栖身之地。因大门用条石作门框,俗称为“石库门”。

当地最早的“石库门”建筑,是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的安庆里,随着八埭头的渐成气候,后来全区共出现了这种里弄二百多处,每条里弄中都有几十幢房屋,规模大的如新康里,占地1.88万平方米。里弄名字多以建造者业主为名或取吉祥之意为名,如“爱文坊”、“福康里”、“久安里”等,也有以工厂的厂名取名的,如“申新东里”、“申新坊”。

这些石库门里弄中,一般都只有水电供给,没有煤卫设施。每天一早,这里的居民们便会将马桶拎到大弄堂口或支弄与主弄的交会处,沿墙边排成两列。一会儿,倒马桶者便推着粪车过来、嘴里高声叫喊:“倒马桶啦!…‘马桶拎出来啦!”有的居民事先未将马桶拎出来,听到叫喊声才赶紧赶上粪车去倒粪。接下来就是家庭主妇拎桶清水和竹做的马桶刷子刷清马桶,将水倒进阴沟里,然后将马桶盖敞开让其吹干或晒干。家庭条件好的,清洗马桶的工作则是包给大脚娘姨去做的。

“石库门”中的居民每天必做的第二件事,是生炉子。一大早,他们便准备好一些废纸、柴爿、煤球等物,将其放到炉子中点燃,然后再将炉子拎到弄堂口用扇子扇风,一直扇到煤球烧着,基本没有浓烟了,便拎进灶间烧开水,一天的生活又开始了。

每天清早先是粪臭,接着是烟雾迷漫,过后便是各种小贩进入里弄的叫卖声。卖早点的小贩有拎篮卖大饼、油条、糖麻球的,挑担卖馄饨、粢饭糕的,背着背篓卖米饭饼、馒头的,推着小车卖年糕团的。有挑担卖菜的,推着黄鱼车卖鸡鸭鱼肉的。有卖针头线脑小百货的,卖炒货杂货的,挑糖担做糖人的。还有收旧货的,塑料牙刷换咸蛋的,收纸锭灰的。下午还有挑担卖糖粥的,卖豆腐花的,卖臭豆腐干、油墩子的。晚上有卖檀香橄榄的,卖热炒白果和糖炒栗子的。初一月半还有叫卖长锭的。反正弄堂里是从早晨到天黑,叫卖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石库门”弄堂还是儿童游戏、老人休闲的天地,儿童们造房子、打弹子、跳绳子、抽贱骨头、打菱角、扯铃、笃砖头、括香烟牌子,钉橄榄核、滚铁环、拍皮球、踢小橡皮球、官兵捉强盗、老鹰捉小鸡等都是在弄堂里玩。白天青壮年都在外谋生,只有老头老太在家带小囡做家务。老人们冬天孵太阳,夏天乘风凉,都在弄堂里。老人们闲时会在弄堂里摆个小桌子下象棋,小孩放学便围在旁边偷学棋艺,小孩若一旁插嘴,老人客气的便讲“小囡看棋勿要讲闲话”,不客气的便要伸手请吃“毛栗子”。到了下午,二房东嫂嫂、白相人太太等便会邀上左邻右合凑成牌搭子,来八圈麻将。晚饭后上班族也有凑成牌搭子来上八圈的,这是市民们作为生活较安定时消磨辰光的一种业余娱乐。

由于都市人口的增多,二房东们会利用现有的房子千方百计多找房客,以致出现一幢房内住好多家人家的局面。一幢房子内除了二房东外,前楼住阿姨,亭子间住好婆,后楼住先生,三层阁住跑街,二层阁住穷大学生,一般都是五六户住在一起,有厢房的则要住到七八户。这样组成的邻居群体,由于大家都挤在狭小空间里,因此往往倒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尊老爱幼。特别是在二房东要涨租金时,这里的居民们更会联合起来抗租。由于住房拥挤,天热时居民们吃晚饭时,便会用小桌子和竹椅板凳摆在弄堂里进餐。晚问乘凉时,则是人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女人摇着扇子拍蚊子,小孩围着老人听故事,个别条件好的,则打开半导体收音机听戏曲节目或时事新闻。由于长久居住在一起,交情好的邻居们有的子女联姻,有的结成姐妹,也有的认过房亲,以致发展到经济上互帮互助,如果碰上急难,还会组织标会来帮助解决困难,这些就是杨浦旧式里弄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缩影。

4.“东洋式”住宅小区

日本的民居建筑原以木结构为主,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向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转变。20世纪20年代,上海杨树浦境内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日本风情的“东洋式工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建于1926年的位于现今许昌路227弄的当时称为公大宿舍(今为纺三宿合)的住宅小区。小区占地2.61万平方米,共有独立式住房1幢,两层砖木结构楼房75幢,两层砖木结构旧式里弄107幢,配套设施有医院、小学、浴室、理发室、老虎灶、洗衣作、游泳池、网球场、大礼堂以及日式庙宇1座,建筑面积共2.46万平方米。这个小区内有绿地、小花园,四周有围墙,大门有门卫,管理部门有水电等维修工人。住户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独立式住宅为日本老板所住,前有花园和网球场。

这里住的,主要是当时在中纺公司(1946一1949)工作的职员,连同家属共有千人以上。该区34号,由现年97岁的瞿世型老先生居住。1946年时,他由时任公司主任秘书的一位同学引荐到秘书处工作,至今已在此居住了60年。现在仍在小区居住的老居民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时,仍然显得兴趣盎然。据说,1945年底,日商日侨遣送回国后,屋内留下了一些日式家具,因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合,中纺公司的一些职员入住后,都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重新添置了家具。居民虽然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不同,但同在一个公司工作,相互比较熟悉,因此来往比较密切,家属们之间相邀打麻将等也比较普遍。由于生活宽裕,75幢房的居民每家都有保姆,家属不必操劳家务。中纺公司有3辆大客车接送职员上下班,不必去挤公交车。

P18-24

序言

杨浦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面积60.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4.4万,沿黄浦江岸线长15.5公里。东及南隔黄浦江与浦东新区相望,西邻虹口区,北与宝山区接壤。面积、人口均居市各中心城区之首。

杨浦区原名杨树浦区。杨树浦是纵贯于地境中部的一条主要河流。1984年改称杨浦区:现下辖长白新村、延吉新村、大桥、平凉、四平、殷行、定海、控江新村、五角场、五角场镇、江浦、江湾新城等12个街道(镇),区人民政府设在江浦路549号。

杨浦区濒江近海,成陆于唐末宋初。北宋时已建有太平教寺(今兰州路)和龙神庙(今万安路小学),吴淞江的旧水道流经今五角场地区入海。明永乐二年(1404),黄浦江改由范家浜横贯区境南部,再北折入吴淞口,沿江及其支流两岸出现自然村落。明末清初,已逐渐形成引翔港、殷行、沈家滩、沈家行码头集镇,手工业和航运业相应发展。清雍正、乾隆年间,自然村落陆续增加。1843年上海开埠后,区境沿黄浦江的1O.89平方公里先后辟为租界。于是,修筑道路、兴建工厂和住宅,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区境的租界部分成为殖民者在上海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至1915年,区境黄浦江沿岸已建有棉纺、造船、造纸、发电、自来水等工厂20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族资本应运兴起,在全区558家工厂中,民族资本工业占有301家。区境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沪东工业区。解放以后,区境内有工厂七百余家,职工近五十万人,约占市区工厂职工总数的20%。

生活在杨浦这方热土的市民,除了部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外,绝大部分来自江、浙、皖、闽、粤、鲁、赣、川等省,他们以杨浦为第二故乡,与本地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出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他们保留着各自的乡情、民风、信仰。从棚户区、“滚地龙”里传唱的民歌、民谣,街头巷尾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到石库门弄堂飘散的叫卖声,百姓子弟形式多样的童玩、童戏,及至小剧场里上演的地方戏曲、江南丝竹,企业里、广场上响彻的大锣鼓声……无不反映出市民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多元的精神追求。每逢岁时年节、婚丧喜庆之际,人们以各自的习俗进行丰富多彩的祭祀、纪念、喜庆等活动,其中以扬八属居民的习俗最富有特色,保留着古老质朴完整的传统礼仪。这些民风习俗沿袭过去流传下来的丰富形式,在漫长岁月的传承中,不断加强家人、亲属、朋友、邻居之间的交往沟通和联系,凝聚起人们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以经营甬帮特色菜肴闻名的沪东状元楼,一心斋的回族风味小吃,上海最大的鱼市场的兴旺交易,有“华东市场”之称的上海最具规模的集市贸易市场,过江摆渡的小舢板,人工织造的殷行土布,四季常青、花香馥浓的陈四房苗圃等等,宛若多彩的画卷记录着平民百姓、各式人等的喜怒哀乐。

杨浦区书画艺术、民间工艺人才辈出,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沪东工人文化宫、杨浦区文化馆、杨浦区工人俱乐部等艺术摇篮中,涌现出了一批我国书画界著名的艺术家,如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琚,原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兼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天衡、张森,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市书协副主席刘小晴等。汇集书画人才的杨浦画院拥有画师、创作员100名,其余如剪纸、根雕、微刻、微雕、船模等门类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

国运昌,收藏兴。杨浦区的民间收藏堪称上海收藏界的半壁江山,品种之全,藏品之珍,研究之深,深获专家赞许。杨浦区收藏协会经常举办各类展览、交流活动,切磋交流体会,提高鉴赏能力。其中集邮爱好者阵容庞大,会员超过万人,以往评选全国最佳邮票,杨浦曾连连得中。其他颇有特色的收藏还有古色古香的铜镜、林林总总的信封、内涵丰富的钱币、富含寓意的冠玉、精彩纷呈的徽章等等。  杨浦新一轮的开发已经拉开序幕,杨浦正以博大的胸怀、旺盛的精力向世人展示其与时俱进的活力和宏伟绚丽的蓝图。打造知识杨浦,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文化,杨浦的前程将更加美好。

后记

《民俗上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出书了。我如释重负,把心放下了。下面我简单交代一下成书的过程。

2004年7月底,我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当时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继续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二是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答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余热,应当和还能做几件对社会有利有益的事。

正巧许明研究员和我商量成立民办研究机构(NGO,非官方非营利的机构),我欣然同意,又商量这一机构成立后,做什么事。我提出编一套上海民俗文化丛书。

为什么有这一“理念”。

我想,直接推动力是上海201 0年要举办世博会;其次是考虑自己的条件和分析过去哪些事情没有做好,今天可以做得成的。

大家知道,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松泽已发现6000年前的“上海人”化石;元代建制后800年以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出海口,逐渐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成为中国移民最多的都市,凝聚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然而相对于外地,上海的民俗学严重滞后。上海目前不仅没有一个民俗学刊物,而且已完成多年的上海市、区、县的民俗志至今未出版。问题在于上海文化界与学术界对丰富而有特色的上海民俗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并给予充分的展示,无疑将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对上海的认同,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上海文化总体形象和文化品格。我希望上海民俗文化丛书出版这一基础性建设工程的完成,成为世博会期间展示上海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今天,民俗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上海召开“亚洲银行会议”时,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了五种上海本土的民俗表演项目,受到外宾的热烈欢迎。2003年,上海率团到加拿大申请世界园艺会,上海的民俗表演使当地的观众激动得站在椅子上欢呼。

近二十年来,“文化寻根热”遍及全球,对本土民族原创性文化的珍视,是民族自尊与创造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国际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中,举办国会千方百计展示本土的原创性文化,如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以鲜明的韩民族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则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文化成为其展示的主题。大阪世博会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以其鲜明的大和民族的文化展示给世人。意味深长的是,大阪世博会别的没留下,唯有建在万博公园的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不仅留下而且成为大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成为展示日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地、世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学术交流中心与博士生的培养基地。

成功经验证明,世博会在显示国家总体形象时,不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展示,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显示。而民俗是民族最普遍也最有特色的文化形态。

于是,我们就下决心做这件大事情。而根据自身的条件,也许是可以做成的。

在2004年10月,我们召开专家组会议。参加者都是上海研究民俗学的知名学者。同时,组成编委会,人员是各区县宣传部长。因为绝大部分宣传部长我都认识,他们说,老部长想做这件对上海、对文化建设和发展都有利的好事,我们支持。

2004年第四季度,先后讨论了三次分别由蔡丰明、王宏刚和仲富兰三位专家提交的提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现在大体相同的框架结构。

当时我们讨论就明确:

丛书是上海各区、县第一套民俗文化专集。它不仅是外地游客了解上海各区、县民俗的导游书,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创造力,而且,应该成为区、县今天与明天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参考书。丛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俗志和地方志,虽然整体框架仍要反映各区、县的全貌,但重点在特色,要突出当地的特色民俗,要选择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事项,特色部分要详细、有质感;对民俗事项有透彻理解作用的历史渊源要有简明的追索。丛书的行文与民俗志有区别,面向大众,力争行文流畅,文字优美,每一事项力争配有代表性照片,包括一部分珍贵的老照片,努力做到图文并茂。丛书的基础性资料要依靠当地人,当地人写当地事,自然会有一种历史责任心,也容易写得比较深入。各卷主编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抓进度抓质量。要重视调查,内容之一是对一些将要消亡但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俗事项,如金山的渔村民俗,它将会引起国际学术界与海外游客的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将填补上海民俗研究的空白。调查、写作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对某些有丰富内容的民俗专项,如南汇的锣鼓书,松江的顾绣,嘉定的竹刻、草编,金山的农民画、黑陶等,因本丛书篇幅限制不能展开的,应及时积累资料,可以考虑下一步从上海市的角度出版专集。丛书要有新意,要强调科学性,完成的稿子要与当地人一起核准,要使这套民俗文化丛书经得起历史推敲。经过讨论,大体上框定每一卷是十万字加一百幅照片的篇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各区县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真是十分感谢。2004年几个区县的第一批资金到位了,使工作顺利开展。那年年底,在一璀同志、仲伟同志找我时,我汇报了这件大事,他们表示赞同和支持。接着我又向各区委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专门作了汇报。我在信中说: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在我有生之年能发挥余热,完成这件事情,为上海作点贡献,算是圆了一个心愿。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这里还要感谢郝铁川同志,我也向他汇报了这一不算浩大、也是不小的“文化工程”。得到了他的支持,并拨款作为专项资助。

2005年夏天,在浦东,由当时田赛男部长(现任副区长)做东,再一次召开联席协调会,部署全面启动。

丛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是2005年的夏天定下来的。当时我和陈军(他是资深出版人)一起同陈鸣华聊了一次。陈鸣华是一位年轻有为、有创新理念、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总编辑。过去知道他,但不熟悉。他很有思想,关键是不随波逐流。看了一点该社出过的书,决定请他们出版社做。他配备了很强的编辑队伍,李国强、沈以澄、黄慧鸣、吴志刚等等。特别是李国强先生,他是出版社的编审、资深编辑,策划丛书的整体出版运作,办事认真细致,负责尽心。陈军在出版方面帮了我不少忙,还有杨晓玲、陈骅也参与了组织协调工作,沈缨为这套书的出版工作做了大量细微的联络工作,在此也一并感谢。

说实在的一年多来,我去出版祉不会少于十次。从内容到版式,从封面到装帧,都详细讨论。最后要说的是,这套书的总书名也是在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室里讨论形成的。我见到他们出版有一套丛书叫《乡俗中国》,受此启发,我说我们这套书的总书名就叫《民俗上海》,在这一总书名的统摄下,各区县分卷出版。

总之,没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作是绝对完成不了这一大工程的。两年多来甘苦很多,感受颇深。有时候真是厚着脸皮和各路神仙商量事情,为社会做好事,真不容易。社会关系,本来就是在社会角色的转换中不断变化着。你认为,你做的事最重要;在人家那里不过是小事一桩。所以,你想做,就要有各种思想准备,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思你的最初的选择对还是不对!是啊,在生活中,本来就无法回避种种痛苦和矛盾,但只要有了明确目标,那辛劳也是有意义的,也会是幸福的。

书稿接近完成之际,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消息:《民俗上海》系列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分别报送《“十一五”期间上海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均获通过。看来我们还是在努力为自己的思考交出答卷,至少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性积累工作,至于进一步深度开发,留给别人去做吧!

再一次谢谢帮助我、支持我的所有朋友,愿他们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尹继佐

2006干10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俗上海(杨浦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秀芬//张喆人//蔡丰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1223
开本 24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51.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5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