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性的观照(世界小说名篇中的情态与性态)
内容
编辑推荐

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善的本性,这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性。本书是一本随笔集,它是作者对人性的两态的理解与看法作了一个归纳与集结。全书共收录了78篇文章,具体内容包括《颂欲思潮中的颂情例》《文学中殉情的美学意义》《月夜对禁欲主义的批判》《爱情在情感生活中的正常比例》《农民群体意识的调皮鬼性态》《作为人性一基因的支配欲性态》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课外读物使用。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读书札记式的随笔集。

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在拿一些世界小说名篇说事,说什么事?集中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形态——爱情形态与性格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本书也可以说是在世界小说名篇的海洋中采藻拾贝,专门采撷、收集那些闪耀着人性形态之光彩的“藻”与“贝”。作者写作这些篇章的初衷本来就是思考与评析人性的情态与性态,如果读者产生了对人性形态的兴趣,那么,对有关名篇佳作的理解与鉴赏,也会相应有所深化。认识人性,赏析名篇,但愿此书能在这两方面对读者有所助益。

目录

前言

情态篇

 颂欲思潮中的颂情例——[意大利]薄伽丘:《费得里哥的故事》

 理想的夫妇忠贞之爱——[英国]杰佛利·乔叟:《朵丽根与阿浮拉格斯》

 性的欲望与情操的制约——[法国]让一雅克·卢梭:《巴西勒太太》

 爱情描写的多样性与革命民主主义——[法国]斯丹达尔:《法尼娜·法尼尼》

 不自由毋宁死的爱情形象——[法国]普罗斯佩·梅里美:《嘉尔曼》

 爱情、遗憾、感伤与距离美——[德国]台奥多尔·史托姆:《茵梦湖》

 两种不同的幽会——[俄国]伊·谢·屠格涅夫:《阿霞》

 文学中殉情的美学意义——[瑞士]高特弗利特·凯勒:《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临界线上位移的爱情——[俄国]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典范的爱情——[俄国]列·尼·托尔斯泰:《舞会以后》

 痴情与单恋——[捷克]扬·聂鲁达:《今年万灵节的花絮》

 纯净的情操之爱——[法国]阿尔封斯·都德:《繁星》

 负情故事种种——[法国]爱弥尔·左拉:《娜薏·米枯伦》

 婚姻生理学与自然主义爱情——[法国]爱弥尔·左拉:《夏布尔先生的贝壳》

 月夜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法国]居伊·德·莫泊桑:《月色》

 轻佻之爱——[法国]居伊·德·莫泊桑:《莫兰那只公猪》

 阶级思想冲突下的爱情悲剧——[俄国]安·巴·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

 非常规的夫妻之爱——[意大利]萨尔瓦多列·狄·贾科莫:《阿松达·史彼纳》

 反封建主义的爱情——[印度]泰戈尔:《弃绝》

 爱情与自我牺牲——[美国]欧·亨利:《爱的牺牲》

 苟且之爱——[奥地利]阿尔图尔·施尼茨勒:《死人不说话》

 “本土之爱”战胜“异域之爱”——[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苹果树》

 露水之情,风尘之爱——[俄国]伊·阿·蒲宁:《三个卢布》

 生活伴侣之爱——[美国]西奥多·德莱塞:《失去的菲苾》

 爱情在情感生活中的正常比例——[德国]海尔曼·黑塞:《美丽的青春》

 邂逅之爱——[英国]艾·埃·科珀德:《黑发的露丝》

 忠诚不渝的爱慕——[法国]安德烈·莫洛亚:《星期三的紫罗兰》

 高雅风度之爱——[法国]安德烈·莫洛亚:《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

 初恋的力量——[日本]武者小路实笃:《初恋》

 天真纯朴之爱——[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相册的一页》

 人性、阶级性及其他——[苏联]包·拉甫列涅夫:《第四十一个》

 灵与肉相结合的性爱理想——[意大利]朱·托·迪·兰佩杜萨:《莉海娅》

 正孵化而出的爱——[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骠悍之爱——[法国]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寡妇阿芙罗狄西亚》

 虚妄之爱——[法国]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源氏亲王最后一次爱情》

 性爱中的占有观——[英国]格雷厄姆·格林:《永远占有》

 自我身份异化的爱情——[美国]艾·巴·辛格:《泰贝利和魔鬼》

 一种验证爱情幸福的需要——[意大利]马·索尔达蒂:《弗洛里昂咖啡馆的椅子》

 坚毅之爱——[美国]伯纳德·马拉默德:《头七年》

 “包法利夫人化”之又一例——[法国]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

 清纯情爱对浓艳欲爱的胜利——[法国]埃马纽埃尔·罗布莱斯:《四月的人》

 伤痕对爱的窒息——[日本]野间宏:《脸上的红月亮》

 自我性格异化的爱情——[美国]库·冯尼格:《这次我演什么角色》

 逃避孤独的爱——[英国]苏姗·希尔:《来点儿歌舞》

性态篇

 斯丹达尔的现代性与人物性格的断裂——[法国]斯丹达尔:《卡斯特罗修道院女院长》

 资产阶级演进性与现代化的一种情态——[法国]奥诺雷·巴尔扎克:《高利贷者》

 人性古风的发掘——[法国]普罗斯佩·梅里美:《马特奥·法尔科纳》

 人性中粗野不文与优良素质的对照——[英国]安东尼·特罗洛普:《马拉凯海岬》

 寄托型性态一例——[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一颗纯朴的心》

 农民群体意识的调皮鬼性态——[法国]阿尔封斯·都德:《雅尔雅依来到天主的家里》

 人性中对力的拜物教——[法国]爱弥儿·左拉:《南塔斯》

 贵族血统拜物教的性态标本——[英国]托马斯·哈代:《彼特利克夫人》

 一个木匠的布列斯特和约与人的伸屈艺术——[法国]居伊·德·莫泊桑:《萨博的忏悔》

 不可恶的“恶”——[法国]居伊·德·莫泊桑:《一个诺曼底人》

 作为人性一种基因的“变色”——[俄国]安·巴·契诃夫:《变色龙》

 人最终时刻的反惯性性态——[俄国]列·尼·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的死》

 关键时刻的性格展露——[英国]阿诺德·班奈特:《泼辣姑娘玛丽》

 小姑娘向少女过渡的一种性态——[英国]萨契:《敞开着的窗户》

 性态的层次与识人之道——[英国]萨默塞特·毛姆:《无所不知先生》

 奥林匹斯山上的神走火入魔——[德国]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

 女性“二十四小时”模式的根由探——[奥地利]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母子亲情矛盾的一种标本——[法国]法朗斯瓦·莫里亚克:《母亲大人》

 作为人性一基因的支配欲性态——[英国]戴维·劳伦斯:《美妇人》

 人性扭曲的微笑——[英国]奥尔德斯·赫胥黎:《谜样的微笑》

 自我美化、自我幻想的性态——[美国]詹姆斯·瑟伯:《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

 性格描写中的“冰山”艺术与象征艺术——[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一个展示了男性“好色”准共性的微笑——[法国]玛格丽特·尤瑟纳尔:《马尔戈的微笑》

 不落俗套的暴发户性格——[美国]艾·巴·辛格:《迈阿密海滩之宴》

 人性中不容忽视的那个“小自然”——[美国]艾·巴-辛格:《市场街上的斯宾诺莎》

 推销自己的艺术——[美国]伯纳德·马拉默德:《魔桶》

 “不合时宜的人”种种——[美国]阿瑟·米勒:《不合时宜的人》

 自我选择中的无可奈何性态——[英国]艾里斯·默多克:《特别的东西》

 童稚的力量,人生的一块绿洲——[美国]杰·台·塞林格:《给艾斯美写的故事——既有爱情又有凄楚》

 坏孩子的对立情绪——[英国]阿兰·西利托:《长跑运动员的孤独》

 “输得起”性态之美——[美国]伊丽莎白·卡利南:《输得起的人》

 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的夹缝中的性态——[美国]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翻译》

 可与母爱比美的收养人之爱——[英国]苏珊·希尔:《收养人》

 易陷误区的年龄段上的性态——[英国]维·索·普里契特:《行为美,才是真美》

试读章节

理想的夫妇忠贞之爱——[英国]杰佛利·乔叟:《朵丽根与阿浮拉格斯》

乔叟与薄伽丘都是14世纪的人,薄伽丘仅长乔叟不到三十岁,两人属于同一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文艺复兴是一股泛欧性的思潮,在不同的国度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两位作家正是在这股思潮初起之时,推波助澜,造成奇观,为各自的民族文学开辟了新纪元。

无独有偶,这两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他们借以不朽的作品正是两部相似的短篇故事集:《十日谈》与《坎特伯雷故事集》。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不仅在形式结构上,而且也在思想内容上。

《坎特伯雷故事集》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爱情故事。在爱情问题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都具有共同的倾向:反对封建特权与暴力,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反对不自然、不合理的婚姻,歌颂恋爱的热情、自然的合乎人性的结合,不论这种结合是婚姻的或婚外的。在这中间,既有由于反对禁欲而流于颂欲的一方面,也有对照封建阶级和教会的腐朽卑鄙而颂扬新兴阶级道德感的一面。《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也不乏《十日谈》中那些粗鄙的故事,但总的来说,粗鄙故事所占的比例要比《十日谈》少,而道德的、诗意的成分比《十日谈》多。两者的异同,属于比较文学探讨的范围,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不过,其不同也许和这样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大部分都是用诗体写的,诗体总要带来一点诗意。

朵丽根与阿浮拉格斯的故事内容是三角关系:一个有夫之妇受到一个青年的追求,她在一次玩笑中许下了看来永远也不可能兑现的诺言,却没有想到因此而陷入了困境,不过,结果是出人意料的,最后是道德和人格的胜利。这个故事没有半点粗俗的成分,充满了道德感是它在思想内容上显著的特点。这是一首对道德化爱情的颂歌,歌颂的是婚姻的神圣性、夫妇之间的忠贞。

恩格斯告诉我们,在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对偶家庭开始瓦解,一夫一妻制家庭开始出现,而它的最后胜利构成了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从那时以来,就逐渐产生了一种道德观念:忠贞,它的职责就在于巩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稳定。对于阶级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实质,恩格斯讲得非常透辟而坦率:“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语言,不是文学的语言。作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则是用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描写这种家庭关系的,特别是以赞颂的语言来描写夫妻之间这种矢忠不渝的。乔叟在这篇故事里通过人物之口举出了历史上一些贞妇烈女的事迹,而在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描写恐怕要数荷马的史诗《奥德修纪》和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克》了。在荷马史诗里,奥德修出征特洛亚,战事持续数年,战争结束后,他在回国途中又历尽险阻,漂泊他乡,迟迟未归,这就苦了他在家的妻子潘奈洛佩。她日夜怀念“我的完美无缺的丈夫”,对于那些因她丈夫杏无音信而前来求婚的富家子弟冷若冰霜,远离他们,躲在楼上纺织,在思夫的悲哀之中“消耗着我的生命”,但求女神快赐她“温柔的死亡”。在拉辛的悲剧里,安德洛玛克的丈夫赫克托耳在特洛亚战争中牺牲,她本人成了爱尔比城邦的国王卑吕斯的女俘。尽管卑吕斯疯狂地爱上了她,不仅要立她为后,而且不顾一切压力保护她的儿子,为希腊人最害怕的敌人赫克托耳保全这株独苗。然而,安德洛玛克并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仍把自己对亡夫的忠实看得高于一切,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才答应和卑吕斯结婚,决心婚礼一过,就以身殉节,以求达到既保护了儿子又保持了自己的贞操的目的。

乔叟的这篇故事就是属于文学上的这一传统,它所宣扬的思想主题,就是属于上述这个道德观念的范畴。它不仅和《十日谈》中一些嘲笑夫妇之爱和贞节观念的故事大相径庭,就是和《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一些粗鄙的故事也颇不一样。在这篇故事里,忠贞观念得到了作者最热情的赞颂,而女主人公的贞操得到保全、她与自己丈夫的家庭幸福未被扰乱,则是在一种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实现的。在这里,矛盾着的各个方面都显示了某种美德,因而使得矛盾得到了妥善圆满的解决。女主人公朵丽根固然“美色无比”,其美德更不逊于其色,她在那样一个热情活泼、漂亮高贵的青年的追求下,始终守身如玉,忠于自己的丈夫,她眼见自己不得不履行诺言时,就决心自杀;她的丈夫也高贵得很不一般,他得知自己妻子困难的处境后,为了使她不至于失信丢脸,宁可自己痛苦也要让妻子偷偷地去履行诺言;同样,那个苦恋的情人也极为难能可贵,他对高尚品质的爱好甚于对自己占有一个美丽女性之权利的重视,他见到这对夫妻如此高尚,虽然自己曾煞费苦心、几乎耗尽了家财,但也放弃了要对方履行诺言的权利;还有那个魔术师,他面对着这三个人的美德,也不愿意自外于慷慨善行,竟也放弃了他所索取的代价。哪里见过人与人之间的如此善良、如此舍己为人的关系呢?这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空想。

其实,在阶级社会里,忠贞的观念往往只是用来要求妇女,一夫一妻制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有约束,“破坏夫妻忠诚这时仍然是丈夫的权利”,在《奥德修纪》中,当潘奈洛佩在家苦等的时候,奥德修在外并非没有“艳遇”。对于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文学中曾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反抗性的描写:一种像《十日谈》中的某些故事那样,作家为了反封建夫权和禁欲主义,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用赞赏的笔调写那些妻子和情夫偷情的巧妙,践踏忠贞的观念;一种像后来18世纪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那样,虚构了一个妇女进入了仙境的故事,在那个仙境里,这妇女拥有了好多男妾,对人世间的夫权狠狠地进行了报复。

乔叟在朵丽根与阿浮拉格斯的故事里,则作了不同的处理:他并没有去揶揄忠贞观念,而把它建立在夫妻完全平等的基础上。朵丽根忠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是被夫权的暴力和封建义务强制的结果,而是由于他们的结合出自真诚热烈的爱情,特别是由于丈夫对她的尊重和信任:“他按照武士的风尚,向她立誓,自愿此生遵循她的意志,一切都为她的意愿效劳到底”,朵丽根得此尊重和信任,也就如同有了纯洁的天使守护着她的灵魂,因而一直保持着清白。乔叟在这里提出了这样的主题:“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爱情是受不住压制的;压力来了,爱神就扑翅而飞,不再返回了。”

如果说,上述那两种描写是对封建观念的一种以“毒”攻“毒”的消极反抗的话,那么,乔叟在这篇故事里的处理,则带有正面的积极的性质了。P6-9

序言

这是一本随笔集,读书札记式的随笔集。从形式与内容来说,可以说是拿一些世界小说名篇在说事,这些名篇共有七十八篇之多,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说什么事?集中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形态,第一部分四十四篇是说人性中的爱情形态,第二部分三十四篇是说人性中的性格形态,总共有七十八种形态之多,当时思考时多少还是费了一些心的,基本上是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在文艺研究工作岗位上对人物性格论进行钻研的副产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也可以说是在世界小说名篇的海洋中采藻拾贝,专门采撷、收集那些闪耀着人性形态之光彩的“藻”与“贝”,而这,则得益于我从文艺理论工作转向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所获了。

有了视角、观点、见解与感受,又有了事例、典范、文本与名篇,似乎就开始拥有一定的条件去写一部学术理论著作。说实话,我的确曾经有过写一部关于人性形态学的论著,只是由于忙这忙那,未来得及投入整块的时间与精力去做这件事,后来,一个偶然的原因使得事情完全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一家既有文化品位又特别受读者大众欢迎的刊物《文汇月刊》,它隶属于《文汇报》,主编是著名的记者、编辑家、影评家梅朵先生。我大学毕业后,有一个时期,曾经写过一些电影评论,作为“业余爱好”,其中关于法国影片《白鬃烈马》、《红气球》的文字颇得影评界人士的好评,由此结识了梅朵。他创办《文汇月刊》时,邀我为他的刊物写点文章。“老梅朵”催稿惯用“猛药”,在文化界是很有名的,一旦他跟你“约”了稿,没有几天,催稿的信函与电报(那时电话还不普遍)就接连不断了,那是你绝对招架不住的。当时,我实在写不出影评,只好拣我自己业内驾轻就熟的题目来,就我大学时期已译好的一篇都德的小说《繁星》,写了一篇短文交差了事,这就是本书中的《纯净的情操之爱》一文。没有想到,这篇短评配上这篇小说在《文汇月刊》上发表后,竟然大受读者欢迎,据说,杂志社收到了不少有佳评赞语的读者来信,“老梅朵”趁机扩大战果,首先是把一些佳评转录给我,然后,一定要我按第一篇的格式,每月写一篇类似的短文,同时配上一篇相关的外国小说佳作,构成一个固定的栏目。他这个决定对我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自己正可以轻车熟路嘛。于是我将自己对“情态”的思考,每期写出一篇短文并配上一篇外国名作。这样坚持了一两年之久。“水到渠成”,当然这个栏目里的文章也就自然结集成了一本书,那就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爱情小说选评》。而这本书的畅销,又引起了出版界人士的兴趣,于是,我又在上书的基础上,把规模扩大了一倍,成为1991年出版的《世界最佳情态小说欣赏》。后来,为了把自己对人性形态的理解都表述出来,我又按同样的格式完成了《世界最佳性态小说欣赏》一书的写作与编选(出版于1995年),前后两书构成了“姊妹篇”,总算把自己对人性的两态的理解与看法作了一个归纳与集结。

十多年来,不止一家出版社不止一次有意将这两本书加以再版重印,但终因其中均有些作品涉及国外版权而作罢。事情是这样的,国内有那么两三家出版社,凭借原有的传统优势,向外国出版社购买了某些作家作品的中文出版专有权,门坎甚精,购买的作品并不多,仅那么几部热门作品,就把一个作家占领了,颇像占据了几个“制高点”,就控制整个一大片领土,这么一来,国内其他出版社要出版或重印这个作家的其他中译本就难如上青天了,即使准备向国外的出版社照付版权费用,如不得到国内这家得到了“中文专有出版权”的出版社的正式同意,即为“非法”,就要遭到起诉,或者,你要出版、重印其他中译本也行,那就得先向这位“二房东”付出高昂的费用。如此这般,事实上,就形成了一种垄断与霸占。这种“中文专有出版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它是怎么玩出来的,我们且不用从深奥的法理上去分析,只按常情常理来理解,便可见出其有悖于自由贸易的精神与原则,试想,一家中国航空公司购买了几架空中客车,难道其他的中国航空公司就无权再去购买空中客车?至于在文化、文学艺术领域里,这种垄断更不合理,在这个领域里,最合理的法则本应该是像布莱希特所说的:“一切应该属于最善于对待者”,打个比方说,你买断了海明威,你就能最善于对待海明威吗?你就能以最佳的形式、最佳的质量、最完满的效果把这个作家介绍、呈现出来吗?优秀的作家作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应该为广大人群共有、共享、共用、共赏,商家不应以“包二奶”的心态去占有、垄断,特别是以非完全等值交换的某种商业伎俩去占有、垄断。

不言而喻,正当的版权利益是应该维护的,但应该看到,不合理的版权壁垒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束缚与阻碍。我们期待着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将来有所改观。在目前的状况下,再版以上两部书的计划实难成行,仅仅因为其中一两个作家的少数两三篇作品已经被国内有的出版社“包下来了”。现在,我自己倒也乐于将这两本书的评论赏析部分剥离而出,合编起来独立为集,因为我写这些东西的初衷本来就是思考与评析人性的情态与性态,所附的小说名篇只不过是佐证与范例而已。我想,如果读者产生了对人性形态的兴趣,那么,对有关名篇佳作的理解与鉴赏,也会相应有所深化。

认识人性,赏析名篇,但愿此书能在这两方面对读者有点用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性的观照(世界小说名篇中的情态与性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鸣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582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4-5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