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地球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谁都能感到:世界正在变得愈来愈小。谁都得承认:我们同是地球人。地球的未来,是人类共同的未来;地球的命运,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迄今为止,在浩茫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可是,我们最关心的通常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既忽略了基点,也忽略了过程。我们在忙忙碌碌中最熟视无睹的,通常是我们本应该最为了解而又往往知之甚少的。于是,在追思自然、倾听远古时,人类就能感悟到历史从黑暗深处的幽微中闪烁的初始震颤:地球来之不易!本书集科学、历史、地理、科学、文学之大成,追问无限遥远的过去,寻觅文明曲折的里程,忧虑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

内容推荐

这是第一部人类为地球母亲作传的科学读本。我们各有生身母亲,我们共有地球母亲。本书集科学、历史、地理、科学、文学之大成,追问无限遥远的过去,寻觅文明曲折的里程,忧虑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

目录

引子:我们的地球

非洲大裂谷的东边猜想

初始认知的幽微火光

哥伦布与达·芬奇及其他

水火相容

地球状态

天象记事

太阳札记

婴儿地球

少年地球

古生代:海洋万岁

恐龙时代

新生代:第四纪素描

南北极

第三极与中国冰川

地球的先知年代

漂移大陆

万物皆灵

月亮叙事曲

尾声:末日是这样的

后记:遗鸥之思

试读章节

亲爱的读者,在叙述——猜想——天地玄黄、混沌初开之前,我们似应简略回顾一番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此又不能不涉及到人之初的若干推测与判断。

人类的历史总是支离破碎的。

愈是遥远的史前时代,其破碎和贫乏愈是达到空前的程度,人类学家便在这几百万年的近乎空白中寻觅、挖掘、想象。那些离体的牙齿、破裂的头骨、单块的骨骼似乎都闪烁着灵光,但那灵光是幽暗而断续的,不过是史前时代的几个字母、几块断片。然后是拼接或者说拼凑,成为历史的某种线索,“如果没有这些线索,我们就无法叙述人类史前时代的故事了。”(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1969年,理查德·利基去探测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东岸地区的古老砂岩堆积,他相信“那里的成层堆积物是富有潜力的古老生命的库藏”。终于在一个烧灼般的中午,理查德·利基写道:“突然,我看见就在我们正前方的橙色沙土上,有一具完整的化石头骨,它的眼眶茫然地凝视着我们。”这是早已灭绝的人类的一个物种——南方古猿鲍氏种的一具头骨,在埋没了175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的原因很简单,是季节性的河水把它从沉积层中冲刷、剥离而出,而且恰恰走进了一个考古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可是,在这之前难以计数的季节性洪水中,它为什么避而不现呢?就在理查德·利基拾获这具头骨之后几个星期,特卡纳湖东岸,倾盆大雨便溢满了这个干涸的河床,洪水浊流滔滔滚滚。

是理查德·利基来得更是时候?还是南方古猿鲍氏种的在天之灵促使它显现的呢?

关于人类起源,有多种说法,而所有起源的故事都是那样扑朔迷离、激动人心。

荷兰古人类学家科特兰特率先提出的“人和猿在非洲分歧的裂谷假设”,以及法国人类学家伊夫·柯盘斯1994年5月发表在美国《科学与美国人》上的“人类起源的东边故事”,均指出:正是因为非洲地理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分开了。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呢:当起源时,是环境创造了人。

1500万年前的非洲是绿色的非洲,从西到东都为葱郁的森林覆盖,林中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猴与猿,猿的家族最为庞大。非洲的森林不再平静,是在以后的几百万年里,非洲大陆东部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一线裂开,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抬升,形成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非洲的地貌及气候从此改观。由西向东的大面积的森林被分割、破坏,和谐一致的气流不复存在,隆起的高地使非洲东部成为少雨地区,丧失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单一的森林环境演化成为片林、疏林、灌木与高地互为镶嵌的环境。

古猿们一定很惶惑,熟悉的潮湿多雨的环境消失得如此之快,出于生存的本能,它除了设法改变自己外,别无它路。

不过,真正不可思议的时间是在1200万年前,地质力量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在非洲大陆撕开了一条更大的裂缝,这是深刻的裂缝,无法修补的裂缝,这就是漫长而弯曲的非洲大裂谷,大裂谷成为天然屏障。古猿们被彻底分开了,或许在分隔之初,大裂谷西边的猿看起来要幸运一些,西边是湿润的树丛环境,与原先的大森林相差无几。裂谷东边的猿却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地理环境,从高原到斜坡直落900多米的炎热干旱的台地,还有稀树草地,总而言之,它们面对着几乎束手无策的辽阔与广大。

法国人伊夫·柯盘斯认为,大裂谷对人猿的分道扬镳是至关重要的,他说:“由于环境的力量,‘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体本身就分开了。共同祖先西部的后裔致力于适应生活在湿润的树丛环境,这些就是‘猿类’。相反,共同祖先东部的后裔,为了适应它们在开阔环境中的新的生活,开创了一套全新的技能,这些就是‘人类’。”在柯盘斯看来,这是“人类起源的东边故事”的开头。

“东边故事”的接下来的猜想,便更加精彩纷呈了:古猿的直立行走,最初的制造工具,脑容量增大,狩猎与食肉,第一次说话,第一次性交,第一次生育等等。

那么,肯尼亚北部特卡纳湖东岸的那一只古猿,因何葬身此地呢?是游玩?找水?觅食?还是迁徙途中的落伍?

还是理查德·利基,在1984年夏天,他和同事们决定去勘查特卡纳湖西岸,“8月23日,在一个狭窄的被季节性水流刻蚀成的沟壑附近,一个斜坡上的砾石之间”,他们发现一块古人类的头骨,然后寻找其他碎片。他们共勘查了7个月,搬走了1500吨的沉积物,“最终得到了一个人的几乎全身的骨骼。这个在160多万年前死于古代湖边的人,我们叫他特卡纳男孩,死时刚满9岁,死因不明”。

作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理查德·利基当然是欣喜若狂的,对所有古人类学家来说,连做梦都在想着的便是能得到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骨骼,那是真正遥远的追寻,属于人类的起初和开始。

你好,特卡纳男孩!

你为什么9岁便死了呢?而且刚好是死在特卡纳湖的另一边。

特卡纳男孩是直立人种的成员之一。

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直立人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我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理查德·利基的下面这句话:“这时的人类史已经很长了。”这个所谓很长的时间年限是700万年前,第一个人的物种出现,但在直立人之前,所有的人的物种虽然已能两足行走,脑子却很小,漏斗形的胸廓、短颈且没有腰部。只有直立人才产生了许多像今天的人的身体特征。

人类史前时代进入200万年时,明显地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革命性的改变。

1997年12月31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文章称:南非发现200万年前婴孩化石。这是1997年最后的好消息,在我看来,同一版上的《美提出新型对撞核聚变反应堆方案》《1997年重要科技成果100项》等,都相形失色了。

文章说:蒙昧时代,南非大草原时有严寒肆虐,一天,两个婴孩大概为了避寒钻进了一个山洞,可他们发现这岩洞里并不只有他们两个,一只吃人的野兽已呆在这里了……

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个200万年前南非野兽吃人的故事的存在,同样也没有证据能证明它的不存在。在证实与证伪之间,人们还可以想象多种别的可能,比如这个岩洞本来是我们老祖宗发现的,后来成了家园之地。这种在今天看来极为平常的山洞、极为平常的发现,在200万年前却绝不寻常,甚至可以说是史前人类大发现之一端。要知道值此蒙昧将开未开之际,任何一种不同以往的地形地貌所引起的新奇或惊讶,以及探险的冲动,会极大地刺激古人类的大脑,并且成为他们原始经验积累之开始,继续发现的动力,是人类认识地理多样性的难能可贵的开端。他们面对这个岩洞肯定觉得奇怪也好玩,有新鲜感,便试着钻了进去。比起开阔的高地,岩洞能给他们安全感,从此就成了他们的家,在岩洞里休息、躲避风雨和严寒,还生养后代。后来的某一天,因为某种紧急情况,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洞中而全体走入严寒中了。

这是异乎寻常的。非洲古人类通常是一群一群地生活,每群几十人,雄陛的个体外出狩猎,雌性的则在住地附近采集,照看下一代。南非距比勒陀利亚30公里的德里默伦的那一个岩洞中,居然除了两个小孩以外全体弃洞而去,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严寒、饥饿,会不会在别的凶猛动物的挑衅下有过一场恶战?或者同类中因为饥饿而在打斗之后互相残杀、吞食呢?  总而言之,这两个小孩是被孤零零地留在山洞中了。

法国和南非的联合考古小组,从岩洞中首先发掘到的是一些牙齿、一个颌骨、两块颅骨及一个不到3岁小孩的前臂骨骼。第二个孩子更小,不足1岁,他的遗骸化石是两个半颌骨、几只牙齿及一个属南方古猿类的婴孩头颅的前额部分。考古专家在巴黎出示了这些化石,同时强调,“这是相当远古的人类最完整也是年龄最小的婴孩化石”,而对第二个发现,可称为“远古人类中年龄最小的婴孩”。

他们夭折了。

简短的消息没有告诉读者这两个200万年前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P6-9

序言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这里所说的我们,是指人类全体。加以延伸还包括地球上所有万类万物。高山、大洋、国界,还有肤色和语言,仍然在阻隔着我们,然而,风雨和空气是不能阻隔的。

谁都能感到:世界正在变得愈来愈小。谁都得承认:我们同是地球人。

地球的未来,是人类共同的未来。地球的命运,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迄今为止,在浩茫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点,由此出发才能生出爱或者不爱。

可是,我们最关心的通常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既忽略了基点,也忽略了过程。

我们在忙忙碌碌中最熟视无睹的,通常是我们本应该最为了解而又往往知之甚少的。

比如我们寄居的,给了我们春夏秋冬,给了我们梦幻、欢乐,同时也给了我们灾难的地球。我们几曾关心过它?爱抚过它?

宇航员告诉我们,在宇宙深处有一个无数恒星组成的漩涡状的星系,那就是银河系。与别的星系相比,它只是中等规模的,然而其幅度之广阔便足以使人类头晕目眩了;它的发光圆盘的直径为8万光年,中心突起部分的厚度为1.5万光年。

在离银河系中心大约四分之三半径处,一颗看似平凡无奇的黄色恒星在那里闪耀着,它便是我们的太阳。

从遥远的太空望去,太阳的光微弱到仅如萤火。

即便如此,那火却吸引着众多的行星、卫星、流星及彗星,孜孜不倦地绕它而转。

这众多的星星中,便有地球和月球。

光的魅力,光的颂歌。

而我们的地球,沐浴着阳光,置身在数以10亿计的芸芸星系中的一个星系的边缘。

它很容易被忽略。它显得迷茫而且孤独。它实在是一颗众星之中微小足道的小小星球。

可是,又有谁能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更知道地球的神奇呢?

它自己便是一个天地。它拥有一切,彻上彻下,无奇不有。从日光之炽烈,到月色之清淡。从高山之挺拔、伟岸,到沙粒之细小、浑圆。从永不停止运动的原子,到人类广大无垠的灵智与精神。它是负重的生灵,潇洒的云。它是已知的一切,和一切的未知。在宇宙万物的序列中,地球便因为渺小而伟大了,因为平凡而神奇了。

地球是专为人类及各种生命设造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外壳、大气、山峦、森林与河流,乃至它在太空中的运行,形成了一切生物特别是智慧生物的最佳生存环境。

同时,一切幸福与苦难,智慧和愚昧,已经过去的久远的历史,就在眼前的久远的未来,都是凭借着地球有声有色地展开的。

据说,地球的存在以及它的孤独的行旅,已经有45亿年了。

据说,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类,曾经有500亿之多。

地球给予人类的,不可谓不丰富了。它养育过500亿的人啊,还有无数的生物群落。

地球给予人类的,不可谓不渺茫了。一代又一代的智者论辩着,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

夜观天象的最初感觉,是杂乱无章。闪烁的天体却又充满着诱惑,人类最早的想象,哲学、文学与科学的种子,便在这时候撒播到了地球的泥土中。

也有山呼海啸、惊雷闪电的恐惧。

我们无法找到适当的语言来描述地球、月亮以及太阳的辉煌的运行。

我们只能说,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分秒不息地旋转着的变化着的世界。

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亮,在宇宙空间旋转运行。地球以每分钟177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以每秒240公里的速度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疾驰。

这是何等瑰丽而惊险的转动。

于是,便有了昼夜循环,便有了一年365天的历法。

谁的孩提时代不曾仰望过星空呢?

对于孩子们来说,嫦娥奔月是久远的美。

我们总是想不透月亮为什么如此光艳逼人而又多愁善变?它又为什么总是固定不变地以其一面对着地球并绕地球运行呢?难道仅仅是为了适时地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惊讶于它的娥眉月、弦月、半圆月、四分之三月,直到美丽壮观的满月吗?

月亮总是冷静地显示着:圆满是鲜见的,我们不得不更多地面对残缺。

就这样,我们生活在这一颗被称作地球的行星上,我们的心智以及律动都离不开天宇的神奇和美妙。我们常常说地球之于人类是唯一的。无论是战火的硝烟,还是政治的壁垒,人为的阻隔将日益缩小,人们不得不哪怕暂时放下互相残杀的武器,共同面对地球的未来。那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球在太空的浑浊冥暗中开始呈现雏形后,便是动荡不宁。各种强大的力量都在对它发生作用,这些力量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

地震,是最可怕的灾难。

地球上严重破坏地貌的大地震一年大约发生20次,轻微的震颤则为100万次之多,即每分钟出现2次。

一种形象的解释是:地震是地球在太空中运动时必然要发出的“吱嘎”之声,这种震动和声音的提醒是意味深长的。

地球需要保护,需要爱。

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立足点是珍贵而脆弱的。

我们的立足点同时也是草与树的立足点,是软体动物与狮子、老虎的立足点。

这就是地球的丰富多彩。

有一只老虎在林中踽踽独步,重重地踩在落叶上,它大吼一声:下雨了……

没有一根小草是雷同的。没有一片树叶是重复的。没有一个夜里没有梦。

当夜幕低垂,地球摇篮中蠕蠕而动的是多少灵智,黑色的帐篷似的无边的幕帘,爬满着梦。

地球仿佛静止了,不,地球没有静止。

你看海洋便看见了,你听涛声便听见了。我们的地球的表面70.8%是汪洋大海,地球是由水滋养的,地球以及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庄严妙相无不都是水滋养的。海洋以它独特的美丽、壮阔而又蕴含着灾难的形态,启迪人类灵智的精神与创造。当你觉得它是温柔的时候,它远不是驯服的;当你觉得它是隔断的时候,它却波涛汹涌地连接着。它和高山、密林、沙漠及土地一样,都是造物主为人类提供的地球上的大舞台。

探索星云起源,解剖无际的天空,科学家说,覆盖地球近四分之三的海洋并不是最广阔的,它不能不把首屈一指的荣誉让给更加庞大的大气之海。  如果大气中没有氧气,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就会整体灭绝。

如果不是雨水的冲蚀以及岩石风化,就不会有植物生长的土壤。

如果没有二氧化碳,植物便无法制造碳水化合物。

如果没有高空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人类以及所有物种的生存都将艰难万分。

我们的地球怎么离得开那些有时低垂、有时遥远、有时平淡无声、有时色彩斑斓的大气云海呢?

更何况大气层中的闪光、温和或狂暴之态,天际的雾霭及彩虹,地球每天都会受到约4.4万次雷暴冲击时发出的金蛇游走、霹雳声响,这一切无不使我们的地球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充满了启示。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的几个侧面。

谁能写得尽地球的美妙?

法新社巴黎电:为法国青少年创办的刊物《科学与生活·青少年版》第100期上,刊登了法国民意测验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调查表上共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多种选择答案,涉及不同学科,接受提问的共600人。

有一些回答是令人吃惊的,例如:

44%的学生和52%的成年人没有把人列入动物类;

15%的青年人和23%的成年人认为,精子可以进入蛋内形成胚胎;

9%的青年人和3%的成年人认为,要想使2000只母鸡下蛋,就必须要有2000只公鸡;

13%的青年人和23%的成年人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运转的。

这是在法国,今天,100个青年人中有13个、100个成年人中有23个所持的仍是地球中心说。同时我又坚信这一点也不妨碍那13个年轻人熟练地使用电脑,作网上交流;而那23位成年人很有可能是高学历持有者、政府官员及工程师之类。

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天上摘星逐月、地上楼宇林立、空中网络密布的科技日益尖端的今天,知识为什么如此贫乏?

20世纪末,对地球相关知识的忽略与无知,已经很难用文盲和落后作一般性的解释了。此种忽略、无知,同样出现在有知识的人或倡导理性的人身上,其本质是人类在掠夺的心态下对地球的了解,实质上等同一方营垒的侦察,其目的是人定胜天攻占为己有,而绝不是知识的贫困。其结果是:人类占领了地球,一切为我所用;人类忽略了地球,无知泛滥成灾。

就连诗人也不再歌颂自然之后,地球是摇篮和母亲的神圣的比拟,便也远离我们而去了。

科技先进与本真的无知,将会使“荒谬”两个字越写越大。

但,追思自然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劲了。这样的追思在举世滔滔皆言利的今天,尽管十分艰难,可是为了大地重新成为“完整集合”的大地,为了千秋万代的可持续发展,它便成了人类当今迫切的思想任务。

21世纪是追思自然的思想的世纪。

于是,在追思自然、倾听远古时,人类就能感悟到历史从黑暗深处的幽微中闪烁的初始震颤:地球来之不易!

后记

2005年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十,我从北京赶往大雪纷飞的内蒙古高原,在鄂尔多斯采访退耕还林、还草时,从当地的朋友处得到了一个信息:在毛乌素沙漠与库布齐沙漠之间高原湖泊的湖心岛上,1990年春夏之交,中国鸟类学家发现了已知的最为庞大的遗鸥巢群,从此,中国的遗鸥研究在鄂尔多斯的高原荒野之间走出了第一步。

我匆匆赶往伊金霍洛旗阿拉善湾海子的湖边上。

湖心岛一派沉寂,这里的沉寂是一种等待,大约还有两三个月,遗鸥们就会结队而来,到秋天时再相继离去,当地牧民年年和遗鸥相聚又作别,说那是一种温和、美丽,戴着黑头巾,披着白长袍,长着尖尖翅膀的鸟。从保护区的资料中得知:这是人类认知时间最晚的一种鸥类,不到30年,在这之前,鸟类学家把它们与棕头鸥、黑嘴鸥、红嘴鸥相混淆,而取名为遗鸥(Layus Relictus)就包括了一种遗憾和感叹;那是遗落之鸥啊!

我在这干枯的湖畔徘徊许久,忽然想起我们还遗落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毛乌素沙漠的雄沉、广阔以及可以期待的遗鸥的翅膀,湖水的清洌,似乎都在提醒我:当人类面对着缺水、缺少耕地的严峻时刻,沙漠便是现实和未来的阳光闪烁的思想库。

风在沙漠中的工作就是揉搓。

揉搓着巨大,揉搓着嶙峋,揉搓成细小。细小成为沙粒,被称为沙的一个颗粒,其直径介于0.05毫米到2毫米之间。

我们记住沙的持久与坚韧了吗?

那些细小的沙粒渴望过重新回到悬崖陡壁、重新高大自己吗?

高大的倾塌了,粉碎了,细小的将与岁月同存。

置身沙漠,我的风衣口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刮进了几粒沙子,如沙随人啊,每一粒沙子都很沉重,它们的存在是几万年、几十万年或者更加久远?

遐想之间,鄂尔多斯高原上阴云闪开了,阳光迅即炽烈地照耀着,有声音在高原上传播,圣雄甘地说:“文明的精髓不在于需求的增长,而在于有目的地、自愿地放弃它们。”海德格尔说:“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牧人。”

遗鸥,你回到高原的翅膀已经扇动了吗?

地球依然是神圣的啊!

21世纪开头的八年,地球向人类世界发出了一系列警示:海啸、地震、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还有石油短缺等等。人类面对这些危机的恐慌和心态却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物质第一的。从根本上说,我们并不了解地球的神圣,造物的美意。比如今天风靡全世界的是这样一句话:“没有石油世界将无法转动。”但,我更想说:“没有水,地球将成为荒漠,所有的生命不复存在。”

《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6日六版的文章援引I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资料说,取样调查证实黄河33.8%的河段水质低于V类水质标准,也就是说黄河水1/3已被严重污染。

谁能离得开水呢?这里说的水是指淡水。人类居住的地球上70.8%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那是海水,成水。全球藏水总量约为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只占其3.53%,其中还有68.7%储存于南极和北极的永久性冰盖中。

水啊水,江河水,人类及别的万类万物的生命之水。

还有土地——地球的表土——五谷杂粮的生长之地,人类家园的立足之地。世界观察所的报告说,因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全世界每年损失的表土为240亿吨,相当于澳大利亚全部粮田的表土总和。这200亿吨流失的表土中,有50亿吨是属于中国的。

假如我们不了解地球,又怎么谈得上珍惜、爱护地球?  为地球祝祷!

为和平祝祷!

晚安,亲爱的读者。

2008年11月27日深夜

北京 一苇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地球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5392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P-4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