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2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中国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描述自1920年代初胡适的论著迄今八十多年问新文学史编纂的艰辛、曲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学史编纂的开端、新文学史著作的出现、新学科,新课程,新教材、新文学史著作的政治化、思想解放和学科的恢复、汹涌而起的编史热潮、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回顾、新文学史编纂中的几个关系、新文学史编纂学问题等。

内容推荐

本书记载中国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描述自1920年代初胡适的论著迄今八十多年问新文学史编纂的艰辛、曲折过程,评介数十部有代表性的各类新文学史著,展现几代新文学史家的业绩和学术风貌。更从短时间里新文学史面貌多变、常变的现象总结经验,述“身作”和“心构”之别,详析各种新文学史阐释体系对形成、建造文学史的影响,提出正确处理编纂中的主客体关系,求建自己的编纂哲学。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1949年以前的编纂实践

 第一章 新文学史编纂的开端

一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新文学史研究的开始——《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贡献

二 “附骥式”的新文学史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陈子展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等书——冯沅君、谭正璧等的论述

三 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历史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透过文化保守主义的眼镜——尖刻但发人深省

四 突兀而现的两部文体史

 态度偏激的戏剧史——品位不高的诗歌史——未能成功的原因

 第二章 大学里的新课程

一 朱自清的新文学史课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体分类型的体例——新文学史编纂传统的创立

二 周作人的讲演稿

 周作人讲演“中国新文学源流”——循环论的观点

 第三章 新文学史著作的出现

一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

 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史著——比较丰富的内容——平稳客观的态度——创作述评的不足

二 1930年代其他几部著作

 伍启元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一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一鲜明的阶级论色彩——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弗里契机械论的影响

三 一次大规模的造史运动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导言——史料的价值——独特的史识和鲜明的学术个性——“身作”、“心构”一身而二任——其他

 第四章 抗战以后的进展

一 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新的历史条件——政治斗争决定文艺斗争的观点——保存史料的成绩

二 周扬的《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提纲》的特色和新因素——另一种学术风格

三 任访秋、蓝海等人的著作

 李一鸣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任访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蒲风等的文体史

四 1949年以前编纂实践的小结

第二编 1949年以后的编纂实践

 第五章 新学科,新课程,新教材

一 新情况和新特色

 第一次“文代会”对新文学史的总结——胜利者的需要——建国后新文学史编纂的变化

二 新学科的建立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论证无产阶级对新文学的领导

三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几项新的“第一”——《史稿》的成就和特色继承朱自清的传统一打着时代的烙印

 第六章 新文学史著作的政治化

一 出版总署的座谈会

 对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批评——要另外立个传统

二 新著作的急遽政治化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向着政治的大幅度倾斜——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以论带史”的特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图景——完成新文学史的政治化

三 曲折和反复

 早春气候和《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作家论型体例的确立——“大跃进”中的集体编著——深刻的教训

四 “文革”的大破坏

 新文学史被彻底否定——鲁迅被纳入造神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毒害至深

 第七章 思想解放和学科的恢复

一 唐瞍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科的恢复——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唐■风范——虽展新姿仍存旧痕

二 几部有影响的新著

 思想解放和创新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等传送新信息——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种创新的尝试一编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第八章 汹涌而起的编史热潮(一)——文体史编纂的众多收获

一 现代小说史的编纂

 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重视科学论证的学风——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发现——文化、审美等多种视角的观照

二 现代话剧史、散文史的编纂

 陈白尘等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其他现代戏剧史、戏剧教育史——俞元桂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史》——杂文史的成果

三 新诗史的编纂

新诗史编纂的历程——孙玉石整理现代派诗歌史——一种治学传统的再显现

 第九章 汹涌而起的编史热潮(二)——全面开花的各类新文学史的编纂

一 现代文艺思潮、流派史的编纂

 1980年代两部开拓性的思潮史——1990年代思潮史类著作的丰收——实践的启示——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史

二 地区性、阶段性的新文学史

 粤、苏、沪等地的新文学史——五四、1930年代等时段的新文学史——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学史——解放区文学史——沦陷区文学史

三 编写多民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反映现代文学的多民族性——编写多民族文学史的努力——遇到的主要问题

四 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编纂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出版——编纂史上的转折性意义——“双翼齐飞”和“千手观音”

五 多种填补空白的开拓之作

 中外文学交流史和现代翻译文学史——女性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史——各类探索性、尝试性的作品——专题史的收获和势所难免的通史变革

附 港台版的中国新文学史

第三编 历史的启示

 第十章 新文学史编纂的历史回顾

一 不断建构、重构

 三番造史,三次高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造史高潮——新建构未成全功

二 建国后的新文学史建造重构新文学史的时代背景——重构的鲜明特点——以论带史之风的形成

三 接连着的两次解构

 非常的解构——历史框架的解体一——作家格局的变化——历史内容的扩展——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内部的原因

 第十一章 新文学史常变探因

一 身作之史和心构之史

 “历史”的两个内涵——盖棺不能论定—一实史或身作之史——编史或心构之史——历史的原态、保留态、评价态——追求真实是史家的使命

二 进化论的阐释体系

 进化论在建构新文学史中的作用——进化论阐释的局限性——新的不一定都胜过旧的——新和旧不能一刀两断——线性进化图式不符合历史实际

三 阶级论的阐释体系

 长期流行的方法——阶级性和人性——《新民主主义论》的阐释——编纂中遇到的问题

四 启蒙论的阐释体系

 启蒙论的内容——产生的思想背景——现代性和启蒙主义——目前的状况

 第十二章 新文学史编纂中的几个关系

一 文学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史论关系和两种学术风格 一重主观性的历史原因——“我思故史在”和“史在促我思”——正确看待史论关系——“从史”为了“论出”

二 史学与现实的关系

 史学的现实作用——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 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修史的政治目的——文学史政治化的教训

 第十三章 新文学史编纂学问题

一 体例问题

 形式和内容——体例的类型——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二 表述的类型

 描述型和阐释型——语言风格——文风和社风

三 史料的使用

 证据和证词——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第十四章 新文学研究的主体

一 新文学研究队伍

 四代研究家——“史才三长”——才胜于学——小学科和大人才

二 突破和集大成

 学术发展中的机遇——突破和集成——大文学史观——在全球化语境下一——新的突破点的出现

三 应该具备的素养

 史德和讲真话——其他思想修养

参考书目

旧版后记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修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22297
开本 16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