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儿抚触按摩图解
内容
编辑推荐

家有小儿,难免会有个头痛脑热等小病小灾。聪明的家庭主妇一定会自己学点医疗常识,或家里配备一本家庭医书。本书正好可以满足你的这种健康保卫需求。

本书为你重点介绍了小儿日常保健抚触按摩法,具体介绍了小儿抚触按摩操作手法,同时简要介绍了小儿常见疾病的抚触按摩疗法。

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文图并茂,易于掌握,可供医药爱好者和广大的小儿家长,特别是年轻的爸爸妈妈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小儿生长发育基础知识、小儿按摩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小儿日常保健抚触按摩法,具体介绍了小儿抚触按摩操作手法,同时简要介绍了小儿常见疾病的抚触按摩疗法。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文图并茂,易于掌握,可供医药爱好者和广大的小儿家长,特别是年轻的爸爸妈妈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小儿生长发育基础知识/1

 第一节 小儿身体的生长发育/1

一、小儿年龄段分期/1

二、生长发育规律/2

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4

四、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6

五、小儿骨骼与牙齿的发育/11

六、不同月龄段小儿生长发育情况/13

 第二节 中医学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识/17

一、中医学对小儿生长发育的理论认识/18

二、中医学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19

三、中医学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认识/21

 第三节 小儿心理的发生发展/22

一、小儿心理活动的产生/22

二、小儿知觉的发育/23

三、小儿思维与记忆的发育/26

四、小儿情绪的发展/27

五、小儿个性的发展/29 

六、小儿交往的发展/32

七、小儿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依据/36

八、小儿心理健康的标志/38

九、早期教育要从小儿一出生就开始/39

十、早期教育的重点/41

第二章 小儿按摩基础知识/44

 第一节 世界各地的小儿按摩术简介/44

 第二节 中国传统小儿按摩术的历史/46

 第三节 传统小儿按摩常用手法/48

一、基本手法/48

二、复式手法/53

 第四节 传统小儿按摩常用穴位/56

一、头面部的穴位/56

二、上肢部的穴位/60

三、胸腹部的穴位/71

四、项背部的穴位/74

五、下肢部的穴位/76

 第五节 西方抚触疗法的兴起与发展/79

 第六节 小儿抚触按摩的意义/83

一、身体按摩——防治疾病,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83

二、心灵按摩——交流情感,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86

第三章 小儿日常保健抚触按摩法/9l

 第一节 抚触按摩的准备T作/91

一、环境/91

二、介质/92

三、体位/93

四、时间/93

五、按摩顺序/94

六、按摩力度/94

 第二节 抚触按摩注意事项/95

一、按摩者自身的情绪要保持愉快平和/95

二、初次为小儿抚触按摩应选择最佳时机/96

三、抚触按摩要灵活/97

四、特殊小儿的抚触按摩/98

五、按摩者应注意的细节 问题/99

 第三节 日常保健全身抚触按摩/99

一、全身放松抚摩/100

二、全身抚触按摩/100

三、抚触按摩后的伸展运动/108

 第四节  日常局部抚触按摩/111

一、耳部按摩/111

二、肩关节 按摩/114

三、肘关节 按摩/116

四、手部按摩/117

五、腹部按摩/122

六、膝关节 按摩/124

七、足部按摩/127

八、踝关节 按摩/135

九、全身按摩小体操/136

 第五节 日常护理中的抚触按摩/143

一、哺乳时的抚触按摩/143

二、洗浴时的抚触按摩/144

三、换尿布时的抚触按摩/145

四、入睡前的抚触按摩/146

 第六节 不同年龄段的抚触按摩/148

一、胎儿期的抚触按摩/148

二、早产儿的抚触按摩/153

三、新生儿期的抚触按摩/155

四、婴儿期的抚触按摩/159

五、幼儿期的抚触按摩/160

 第七节 治疗性质的抚触按摩/161

一、循经络抚触按摩法/162

二、皮部抚触按摩法/163

三、健脾益胃按摩法/164

四、消食化积按摩法/165

五、润肠通便按摩法/165

六、降气止呕按摩法/166

七、缓解腹痛按摩法/167

八、补中益气按摩法/168

九、安神定惊按摩法/168

十、清热退热按摩法/169

十一、培元固本按摩法/170

十二、兴奋开郁抚触按摩法/171

十三、醒脑益智抚触按摩法/172

十四、明目聪耳按摩法/173

第四章 小儿常见疾病的抚触按摩疗法/175

 第一节 营养性疾病/175

一、营养不良/175

二、肥胖症/183

三、佝偻病/189

 第二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195

一、婴幼儿腹泻/195

二、积滞/203

三、痢疾/209

四、便秘/217

五、呕吐/223

六、呃逆/230

七、腹痛/236

八、厌食/243

 第三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249 

一、感冒/249

二、咳嗽/257

三、哮喘/265

四、支气管肺炎/271

五、扁桃体炎/277

 第四节 运动、神经系统常见疾病/282

一、小儿肌性斜颈/282

二、脑性瘫痪/284

三、小儿麻痹后遗症/290

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95

五、面神经麻痹/303

 第五节 常见皮肤疾病/307

一、尿布皮炎/307

二、湿疹/310

三、荨麻疹/313

 第六节 常见精神心理疾病/321

一、神经性尿频/32l

二、小儿屏气发作/328

三、梦魇/330

四、夜游症/333

五、小儿孤独症/335

六、小儿多动症/339

七、小儿抽动症/343

八、抽动秽语综合征/345

 第七节 其他常见疾病/348

一、夜啼/348

二、遗尿症/355

三、尿潴留/363

四、自汗/368

五、盗汗/373

试读章节

六、小儿交往的发展

小儿从出生后,要受到亲人悉心地照料,然后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与同龄人的关系则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小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图1—29)

心理学家认为,小儿早期的人际关系如何,即与照料者之问形成的关系的性质对以后小儿交往的发展将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婴儿和照看人之间往往形成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即婴儿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也可是与婴儿接触密切的其他人。依恋主要表现为婴儿的啼哭、笑、吸吮、愉快地喊叫、咿咿呀呀的学语、身体的依偎和跟随等行为。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4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两个阶段。前依恋期(出生一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他们喜欢所有的人,喜欢注视人的脸,哪怕一个面具也能使他微笑,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咿呀呀同成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依恋建立期(2个月至7~12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这时的宝宝仍然能够接受比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关照,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在依恋关系形成中,对婴儿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母亲(图1—30)。母亲是否能够敏锐地和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母亲是否能积极地同她的小宝宝接触,是否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是否能在拥抱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性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这种母子依恋的形成。婴儿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几乎是同等程度的,尽管通常是母亲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但母亲和父亲在同宝宝的关系上有一些区别,父亲通常更充满活力和体力,母亲则更安静而且语言更多一些。应当说,依恋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可以激发父母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小儿最初的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重要的影响。小儿的个性是小儿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认为,早期与父母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小儿一般都较自信,也信任别人,能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较多友好相处的朋友。如果一个人未能在早期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她)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父母亲能够经常性地为自己的宝宝进行抚触按摩,通过抚触这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那么很快就会建立起孩子的依恋,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将会对孩子今后的情感交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1992年,澳大利亚即进行了这样一项父亲与婴儿参与的专题研究,评估婴儿抚触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实验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是初为人父的成员在专家指导下给4周大的婴儿抚触并持续一个时期,另一组的父亲们则被监测不对婴儿进行抚触护理。最后发现当婴儿12周大的时候,经常得到抚触的婴儿与另一组婴儿相比,会用更多的眼神、微笑、发声和触摸等来与父亲交流。这一组婴儿对父亲表现出更加主动的反应,而较少回避行为,父亲们也越来越愿意参加护理婴儿的工作。婴儿护理让父亲享受到与宝宝肌肤相亲的乐趣,这是母亲们在哺乳时也能享受到而父亲们不能享受到的乐趣。通过给婴儿抚触,可以使父亲逐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活动和所做出的反应,感受到孩子一天一个变化的喜悦。这项研究充分证明,抚触按摩可以增进父子(母子)亲情,建立孩子良好的依恋关系。

同伴在小儿交往发展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小儿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同伴是一种强化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小儿的发展。幼年的小儿生活在家庭的各种宠爱中,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式的交往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才会去了解、理解别人,同时约束自己,从而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同时,与同伴的交往能够给予自己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小儿与同伴们之间的交往是小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动因。在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些自幼被隔离的幼猴产生了许多病态行为,实验者将这些幼猴与比它们小的、正常的幼猴放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实验者发现这些异常的猴子竞恢复了常态。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小儿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但因为小儿自身认知的有限性,父母在此时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游戏在小儿交往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也不能低估(图1—31)。它是小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与同伴之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小儿既能在假想的情境中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如开火车、烧饭、当医生,又可以不受真实活动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工具、技能、体力的限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得其乐。因此,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能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还可使小儿学会如何在游戏集体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为与扮演的角色以及别的同伴相协调。游戏分为许多种,想象性的游戏对小儿社会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想象性的游戏首次约出现在1岁半。6岁时是想象性游戏的高峰期。此时小儿想象力已高度协调,能迅速从一种角色转换成另一种角色,从一种情境转化到另一种情境。按社会化的程度来说,游戏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游戏(互不影响的、各玩各的游戏)、联合游戏(一起玩类似的游戏)、合作性游戏(有组织的游戏)等几种。通常,小儿年龄越小,游戏时的同伴越少,互相合作的程度越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从喜欢独自一人的游戏逐步发展到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小儿在游戏中,社会性的能力越来越高。(图1—32)

P32-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儿抚触按摩图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爱民//齐济生//金慧芳//艾瑶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737012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4.1-6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