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哀鸣,人生的哲语,生命的感悟!死时最见人的性格,死也最见人的境界!本书收录了三千年精彩人物的最后话语。楚庄王、汉武大帝、曹操、武则天……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彪炳史册,在生命弥留之际,反观一生跌宕荣辱,为后世留下了最后的经典。
图书 | 千年书(三千年精彩人物的最后话语) |
内容 | 编辑推荐 历史的哀鸣,人生的哲语,生命的感悟!死时最见人的性格,死也最见人的境界!本书收录了三千年精彩人物的最后话语。楚庄王、汉武大帝、曹操、武则天……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彪炳史册,在生命弥留之际,反观一生跌宕荣辱,为后世留下了最后的经典。 内容推荐 隐忍数十年成霸业的楚庄王临死前嘱托群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一生穷兵黩武、扩疆拓土的汉武大帝死前下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三国枭雄曹操大限时无奈道: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 一代女皇武则天,八十二岁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遗嘱: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 玩了一辈子木匠活的明熹宗临死前,将他的五弟朱由检叫到跟前说:“来,五弟当为尧舜也。”将一个内困外患、阎党持政的恐怖局面交给了崇祯皇帝。 …… 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彪炳史册,在生命弥留之际,反观一生跌宕荣辱,为后世留下了最后的经典。 目录 【向死而生】 【君王第一】 【政事第二】 【儒林第三】 【文苑第四】 【行伍第五】 【英风第六】 【神伤第七】 【廉耻第八】 【狂狷第九】 【隐忍第十】 试读章节 于谦(1398—1457)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浙江钱塘人,明代清官、民族英雄。 于谦有“于青天”之誉。据《西湖游览志余》载,正统年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当时河南官吏入朝之时,必定携带大量的香帕、蘑菇等土特产,作为上下打点的礼物。于谦进京时,则是不带一丝一毫,空手而去,还特意作《进京诗》一首: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力挽狂澜。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 景泰八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英宗恢复了帝位,发动“夺门之变”复辟。 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于是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 于谦在狱中时曾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参考:《明史·于谦传》 袁崇焕(1584—1630)史上最冤 袁崇焕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明军广宁大败,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十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但崇祯多疑,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他抓了起来。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问,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大凡专制政权,有—个“玻璃效应”,稳固的时候,刚硬强力,君主一怒,天下震惊;一旦衰败,政权则如玻璃一样容易碎。袁崇焕死后,辽东失防,清兵即可长驱而人。有一千清兵长驱直入到山东,烧杀抢掠,沿路明朝防守官兵,竟然不敢出来应战,即使清兵带着大批战利品、俘虏回辽东的时候,明朝防守官兵也不敢趁势劫杀。袁崇焕之死,正如玻璃之碎,大明帝国将碎裂矣! 曹雪芹(1715—176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处士,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国际上有两大显学,“莎学”和“红学”,东西相映。 然而,对这两位震撼世界的作家的身世,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弄清。神龙见首不见尾,深入了解他们的,只有靠他们留下的作品。时人的只言片语,可见出“泥上偶尔留指爪”。 他这一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时间长达六十余年,很受康熙皇帝的宠信,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富贵荣华中长大的。 雍正初,清政府大力整顿国家财政,曹家因织造任上亏空甚多,受到清查。雍正六年(1728),曹颗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年仅十三岁的雪芹跟随全家回到北京。 曹雪芹在北京当教师,敦敏、敦诚两兄弟就是在这时候认识曹雪芹的。 曹雪芹的年纪比别的教师都小,又是个被抄家的人,老派的老师们就瞧不起他。曹雪芹是个傲性子的人,嘴又好说,爱得罪人,他心里想:“你们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们呢!”他在学校受老派教师的排挤,心里很不痛快,就想《红楼梦》已经写出了一些,还不如不教这书,到乡下一心写《红楼梦》去呢。乾隆十六年,他就离开学校,搬到北京西郊香山黄叶村了。 他的生活越来越穷,有时全家人都吃粥,可是他什么也不管,还是一心写他的《红楼梦》,头发长了也不剃,穿一件蓝布二褡裢,福字履,腰里常围着一个白布包袱,包着纸笔,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想写就写。听到别人谈话里有好材料,他马上就记下来。有时和朋友们喝酒吃饭,他突然就离席跑回家里,朋友们奇怪,就在他后面跟着,到他家一看,他却又伏在桌上写上《红楼梦》了。他常常一个人在路上来回走着想,路上的行人看他奇怪,他也毫不在意。因此,就有人叫他“疯子”。 乾隆二十八的中秋节前,他儿子闹嗓子,得了白口糊,中秋那天就死了。曹雪芹晚年得子,儿子死了非常悲痛,天天到地藏沟他儿子的坟上去哭他。 他喝酒喝得更厉害了,心里又不痛快,不久自己也病了,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他的病越来越重。好朋友鄂比去看他,劝他好好养病,他对鄂比说:“我该骂的也骂了,该说的也说了,我这病是治不了啦,怕过不了初一。我那部书请你给我传出去。”到除夕那天他就死了。 他这一生,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参考:周汝昌著《曹雪芹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P206-20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千年书(三千年精彩人物的最后话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伍绍东//方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4282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5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