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对明代教育、科举和官员铨选制度进行全面阐释和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整体把握明代选举制变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对《明史·选举制》进行了逐节、逐条的考论——不仅索其史源、辨其正误、补其缺略,而且对该《志》所涉的每一制度和事件,都溯其源流、考其演变、论其得失、明其意义,旨在通过对明代选举制度系统、深入的考实性研究,不又深化和丰富对明代洗举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而且希望对现实相关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有所裨益。
图书 | 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文史新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明代教育、科举和官员铨选制度进行全面阐释和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宽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整体把握明代选举制变发展及其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对《明史·选举制》进行了逐节、逐条的考论——不仅索其史源、辨其正误、补其缺略,而且对该《志》所涉的每一制度和事件,都溯其源流、考其演变、论其得失、明其意义,旨在通过对明代选举制度系统、深入的考实性研究,不又深化和丰富对明代洗举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而且希望对现实相关方面的建设与改革也有所裨益。 目录 序一/张显清 序二/南炳文 序三/曹永年 自序:《明史·选举志》编纂考述及研究意义 凡例 学校(《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 一、总论 二、国子监 (一)创制与沿革 (二)监生种类 举监 岁贡 选贡 恩贡与纳贡 荫监 官生 恩生 例监 (三)监生历事 三、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 (一)太祖兴学与创制 (二)生员等次及额数 (三)童生应试与入学 (四)岁考与抖考 (五)提学制度 (六)教官考核与黜陟 (七)生员充发与出路 (八)诸生应试之文 四、宗学 五、社学 六、武学 科举(《明史》卷七○《选举志二》) 一、规制概述 二、诸制沿革 (一)太祖创制 (二)乡试额数 (三)会试额数 (四)南、北、中卷 (五)乡试考官 (六)会试考官 (七)赐宴地点 (八)庶吉士 三、辅臣子弟登第 四、科场弊窦 五、历科事迹稍异者 六、武科 荐举、选官与考核(《明史》卷七一《选举志三》) 一、荐举 二、选官途径 三、任官方法 四、任官回避 五、资格 六、科道官选任 七、保举制 八、考满 九、考察 十、武职铨授与军政考选 附表 一、明代外国官生来华留学情况统计表 二、明代府州县卫儒学岁贡贡例变化表 三、洪武时期府州县儒学设置统计表 四、洪武至景泰间都司卫所儒学设置表 五、正统、天顺、万历三道提学敕谕内容变化沿革表 六、明代武举部分开科年份录取情况统计表 七、洪武时期诏单人才表 八、洪武时期荐举授官统计表 九、明代各直省乡试录取额数沿革表 十、明代历科会试、殿试、庶吉士录取名数表 十一、明代历科—甲进士入阁表 十二、明代历科庶吉士人阁表 主要引用古籍书目 主要参考论著目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文史新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培贵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452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5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首版时间 | 2006-11-01 |
印刷时间 | 200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3 |
丛书名 | |
印张 | 3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3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