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游趣谈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玉皇大帝是什么出身?观音为什么变成了女身?什么是唐僧的“九环锡杖”?“破烂流丢一口钟”是一口钟吗?太白金星是和事老吗?哪吒到底有几头几臂?……

如果以上来自《西游记》的问题,你很熟悉。但又回答不了,那么你可能是最合适本书的“灯下黑读者”了。《西游趣谈》是一部由许多细小的“问题史”组合起来的西游趣味话题的索解。作者言不甚深,用几近俚俗的语言把众多西游故事的细节重新加以梳理。将我们所不知道的《西游记》后面的文化掌故、历史故事、国学常识、民俗风情等一一讲解,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里领会一个以前不曾欣赏和思索的“西游世界”,同时让我们在有趣的解读中,找到名著趣读的又一方便法门。

内容推荐

《西游记》以中国唐代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基本框架,将中国古代的无支祁水神神话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故事融人其中,形成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精彩神话故事。它以浓郁的浪漫情调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殿堂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目录

前言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万古风猷:玄奘西天求法的史实记载

圣僧的传说

唐僧取的经为啥不全? 

唐僧也做过伤天害理的事?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

西行求法的运动

玉皇大帝是什么出身? 

千奇百怪的观世音

观音为什么变成了女身? 

马郎妇和锁骨观音

“鱼篮观音”探源

什么是“十殿阎罗”? 

“喳嘛呢叭畔”:“六字真言”之谜

何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西游记》中的败笔

“破烂流丢一口钟”是一口钟吗? 

猴精和“齐天大圣”

孙悟空的印度血统

孙悟空和无支祁的传说

地藏王是一尊什么菩萨? 

车迟国和灭法国的背景

《西游记》刊刻的那一年

从西王母到王母娘娘

唐太宗为什么用南瓜来酬谢阎王? 

关于魔怪抢婚的传说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由来

什么是唐僧的“九环锡杖”? 

人参果和菩提树的重生

何谓道教的外丹和内丹? 

什么是“十八层地狱”? 

“水陆大会”是一种什么仪式?

“灵山只在汝心头”:《西游记》中的禅机

奉道毁佛的国王:吴承恩对明世宗的隐晦批判

关于“弼马温”

邱处机写过《西游记》吗?

什么是“盂兰盆会”?

土地神的变迁

兼容并蓄的民间鬼神

淮安三官传说对唐僧出世故事的影响

形形色色女儿国

何谓“寅将军”、“特处士”? 

太白金星是和事老吗?

四大天王和风调雨顺

唐太宗游冥故事原型考

千里眼和顺风耳

佛门的哪吒及其身世

哪吒到底有几头几臂?

观音菩萨的道场

“心猿意马”:心学对《西游记》的影响

老子和太上老君

什么是四值功曹?

二郎神身世之谜

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须菩提

赤脚大仙的趣闻

专吃海龙的大鹏金翅鸟

作为门神的秦琼和尉迟恭

布袋和尚弥勒佛

南极老人和他的拐杖

猪八戒和印度佛经中的金色猪

“母猪精”和猪八戒

天蓬元帅怎样跌入猪身?

猪八戒:食、色的象征

深沙神和沙和尚

孙悟空智收沙和尚

西天路上的八十一难

降妖伏魔的神话源头

花果山和水帘洞

火焰山在何处?

神仙妖魔的社会性

家族势力网:谈牛魔王家族

真真、爱爱、怜怜:人名拾趣

《西游记》主题之争

吴承恩其人其事

吴承恩怒写“小子城”

《四游记》是什么书?

《西游记》的宗教观

“善财”的出身及其世俗化

泾河老龙的由来

“老子化胡”的来龙去脉

《西游记》的蓝本是什么?

特有的韵味:俳谐色彩

《西游记》之外的故事:孙悟空何以有金刚不坏之体

《西游记》之外的孙悟空

《西游记》续书知多少?

《西游记》版本知多少?

《西游记》在国外

试读章节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求法这一历史事迹为素材,加上作者恢弘的想象写成的。然而,史籍中记载的玄奘法师却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是一位“历天险而志愈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后勇”,被鲁迅称誉为“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后者则平庸软弱,俨然是作为神勇刚健的孙悟空的反衬而出现的懦夫脓包。《西游记》的出现,使这位勇猛精进的圣僧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神采。

玄奘(602—664),是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俗姓陈,。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是汉代太丘长陈仲弓的后代。玄奘自幼聪慧不群,风朗神隽。他幼失怙恃,十一岁即随兄长捷法师入寺读经,为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遂破格剃度为僧,取法名玄奘。他遍谒名师时贤,备闻众家之说,并研读了当时翻译过来的佛经,又周游全国,声望渐高,有“释门千里之驹”的美誉。

自佛学东渐以来,佛经翻译蔚为大观。由于译者的师承派别和佛经传本的不同,使得佛教内部宗派林立,各执己见。而且很多译经往往因语言文字的隔阂,或偏于意译而失真,或重在直译而费解。为了统一各说,确立佛教的一尊地位,他决心西行印度,寻师求学,以探寻佛法的真谛。

但取经之举并非如《西游记》中所写是为唐王效忠而深得天恩眷顾的。唐太宗贞观年间,有诏禁止国人出境。因为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全国尚未统一,突厥时时侵入河西走廊一带,因此,朝廷对出国西行控制颇严。玄奘混在西域商人队中,偷偷地跑了出去。他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然后取道“丝绸之路”的新疆北路,越葱岭,经热海,穿越西域十六国,历时四年之久。由于他没有出国的“过所”(相当于《西游记》中屡次提及的“通关文牒”,也就是今天的护照),所以几次遇险。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凭着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无比坚韧的意志,终于来到了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投戒贤法师。

玄奘广游五天竺,若遇名师,必从听讲,兼收并蓄,学问造诣日益精进,他的才识很快誉播印度西方。他遍学大小乘各种佛教教义,天竺佛教要旨几乎全被他吸收了。天竺戒日王曾召集天竺的僧侣上万人,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玄奘是大会的论主,主讲大乘教义,声明与会僧众皆可诘难,若有人能驳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愿斩首谢过。但十八天的大会,竟无一人敢和他辩驳,玄奘获得了至上的荣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往返十九个年头(一说斗七年,《西游记》则说是十四年)。他从印度携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用二十匹白马负驮。这次壮举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劝他还馅做官,他拒绝了,表示要献身于译经事业。唐太宗让他先后住持长安名刹洪福寺和慈恩寺,并设立译场,让他专心译经。玄奘在此后的十九年中,共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共一千三百多万字。他还创立了法相宗,为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

玄奘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圆寂。四月间,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来给他送葬、观葬的人竞达百余万之多;佛教信徒,包括僧侣,宿于墓所的有两万余人。他的骨灰安放在长安南郊的兴教寺。他的藏经之塔,即西安有名的大雁塔(慈恩寺塔),至今仍巍然屹立。

P5-7

序言

与西方的希腊和罗马神话相比,中国古代神话似乎显得缺乏系统性,也比较零散。但在这一方面可以得到弥补的是,中国有一部伟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以中国唐代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基本框架,将中国古代的无支祁水神神话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故事融人其中,形成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精彩神话故事。它以浓郁的浪漫情调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国古代小说的殿堂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西游记》问世以后,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似乎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完全从学术的角度,要么完全是看热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西游记》的研究或者挖掘主题思想,或者探索人物来源,的确有很大成就。但美中不足的是,人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学术研究能否与社会普通读者的阅读接受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学者们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好像这种学术普及化的工作不能叫学问,是等而下之的。谁要是写了这样的文字,那就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冷落和白跟。与这种传统观念相反的是,我们认为也许这种学术普及化的工作会使学术本身焕发新的青春;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普通读者对《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名著好像只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他们只满足于了解这些古典小说的大致故事,而无心去关注这些名著故事中所蕴涵的许多深刻含义和文化背景。这实际上等于把山珍海味用清水煮着吃了,没有充分尝到美味所在。我们写这本小书的目的,就是使这二者结合起来,本着学术普及化的态度,来提高普通读者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欣赏档次。

我们的介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西游记》与历史史实的关系。《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但它有历史的影子。它的历史根据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至天竺国取经的事件。那么小说中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异同,小说中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和历史上玄奘天竺国取经的故事之间又有哪些相同点和相异点,我们都将尽量予以考察清楚。此外,《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吴承恩的经历如何,我们也将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提出我们的看法。

其次是《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大概要属《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最为紧密。它的题材本身就是宗教题材,所以书中内容涉及大量佛教与道教的教义、教派、教规、教派人物等等各种各样的宗教问题。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无须搞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恐怕也会影响对《西游记》内容的理解。我们将以一般读者的知识水准和接受能力为参照,适当地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是《西游记》与神话的关系。作为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包含许多神话的母题、神仙谱系中形形色色的神仙角色,还有各种各样的神仙传说和神话遗址,等等。这些内容光怪陆离,形成《西游记》这部小说斑斓的色彩。它不仅具有神秘而奇妙的吸引力,而且也是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全面地介绍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内容的重要考虑对象。

此外,有关《西游记》的版本情况、演变情况以及在国外流传的情况等,我们也将适当予以介绍。

在写法上,我们将本书的读者定位在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上。每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每篇文章的篇幅大致限制在两千字左右。文字上则尽量做到浅显通俗,对于一些古代典籍中的原文,如果不影响理解内容,我们也尽量将其变成现代白话文叙述。对于那些原文比较清楚,或翻译成白话文后容易变味的古文,我们则适当予以保留。在书写时,既不去做那种让人读来生厌的烦琐考证,也不使文字流于庸俗,使之既健康质朴,又生动蕴藉。  提出问题不等于解决问题,也许书中的内容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我们愿意在这方面继续努力,把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大众的工作引向深入。

                宁稼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游趣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稼雨//冯雅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79066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