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风俗丛谈/齐如山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中国旧日风俗之美,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因而便有了此书。

内容推荐

齐如山说他要把中国旧日好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空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过年、盖房、婚娶、送礼……分外风趣,读者可以随意鉴享。

目录

中国风俗丛谈(序)

阴历年

盖房

医生

婚娶

出殡

送礼

农事的好风俗

教书先生

民食

商家的信用

书铺

年关

喝粥

从前之政治及军队

一年中之节日

中国馔馐谭

杂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谈起我中华民族风俗之勤俭朴厚来,恐怕世界上的国家没有能比得上的。就以盖房一件事情来说,在欧美各国,大的建筑自然要请工程师,就是最小的房屋也必须花钱雇木工、瓦工来建筑;中国大城镇中盖房,大致也是如此,到乡间则不然了,尤其是华北几省。在富贵之家,建筑砖瓦房用有技术的高等匠人,自然也要花钱雇用,若平常之小工,则都是同村之人来帮忙。至于建筑平常砖房或土坯房,则没有花钱雇人的,都是左近街坊本村人来帮助,每天只管三顿饭吃便足,亦不必一定吃好的,较为富足之家,隔两天可以吃一顿白面,中等以下人家,就给粗粮吃,大家也不会不满意,若穷苦人家盖房,也常不管吃,大家帮忙,届时自己回家吃饭,吃了饭再来工作,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请看这种情形,社会的风俗还要多朴实,白帮忙而且不是非吃好的不可。自然也要看盖房者之家况,倘稍富足,他自然也要给白面吃,或蒸包子,或面条。这种情形都是本家自动,帮忙者绝对不会要求,且绝对不用肉;中等以下人家,只给粗粮面吃便足;贫寒人家,不给吃亦无不可,且多是帮忙者自动的不吃。北方乡间,有许多关于此事之谚语及民谣,如:

一家盖房,大家帮忙。或云人家盖房,我去帮忙。我家盖房,人来帮忙。这样的谚语很多,不必尽录。

有钱的要住房,没钱的也要住房。或云有钱的有房住,没钱的也住房。意思是有钱的人家自能盖房,贫苦人家盖不起房,经大家帮忙才能有房住。

握来握来夯啊,谷面窝窝杂面汤啊。

盖房墙基必需用夯砸方能坚固,行夯时便给窝窝及杂面汤吃,大家吃着,便极高兴,故有这样的歌谣。谷者小米也,谷面者,谷粒连皮磨成面,便叫作谷面。先碾去皮,只用小米磨面,便叫做小米面,但普通都可说是谷面,所以吃谷面者,因为在光绪初年以前,北方种玉米者尚不多,尚未风行,后来种的普遍,且它比谷面较为好吃,就都吃玉米面,吃谷面的就很少了。所谓杂面者,乃用各种豆类合磨成面,故名,但后来发现,只用绿豆磨面较杂豆者好吃,于是就都用绿豆了,然仍名日杂面。汤者,古人所谓汤饼之简称,只减去饼字耳。

财主要盖房,紧赶去帮忙,省下家里糠,来顿杂面汤。

这话有点奚落的意思,系不但省下家里的,而且可以吃好的,谈到吃糠这一层,现在风气已开,吃它的很少见了。不过*想吃糠也没有了,在从前吃糠乃是一种平常的事情,穷人吃糠的固然不少,而小康之家也有吃糠的,当然不能光吃糠,但总要夹杂许多,以便省下米粒卖钱,故乡间有两句谚语曰“牙里剩,口里攒”。不过此至俭之人家方有之,平常人不肯受此苦也。

人缘不强,雇人盖房。

此当然是讥讽的意思,凡行为不利于众口者,则他盖房时,往往无人帮忙。

以上所谈都是临时工作的情形。临时工作固然都是大家帮忙,但各种建筑材料,则当然是预先购备。乡间买这种材料与城池中大不相同,城池中有木料厂、砖瓦厂等等,随时用可以随时买,乡间则没有这种商号,都得预先筹备。有的在几年以前就得购置,如砖瓦,则大致各村都有烧砖者。烧砖须用秫秸(即高粱之秸秆),则预备盖房之家,使用自己之秫秸换砖,一年换的不够用,则往往经二三年之久,方能换足,一因自己没有许多的秫秸,二因烧砖之人也不能专卖与一家也。木料则每年春季都有庙会,都是卖建筑材料及农具的,可以前去选购,而一年也不见得能买足,也往往经二三年才能买齐也。余可推,以上乃北方乡间盖房之大致情形也。

总之是有钱之家,要有房屋居住,可无钱之家,也要有房屋居住,除非自己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大家无法帮助者之外,倘能勤谨度日,无论多穷,也必有房子住,自己毫无置备材料能力者,则借房住,也必有人借给,这是北方普通的情形。稍能自己备置,则一定有人来帮助,大家传统的思想是人人应该有一个家庭,这是受了圣贤的教育,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所以人人有良善的思想。至于家庭中安乐与否,自然应该自己努力,但家庭则是必应有的,若没有,则大家一定要帮助的。*

P11-13

序言

          中国风俗丛谈(序)

中国旧日风俗之关,真使人怀念不已。按从前教育远不及现在之普遍,法律更不及现在之严密,但风俗之勤俭、朴厚、信实等等,则比现在可好的多。从前的国民多不识字,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他所以能如此者,大多数都是古代传流下来的许多良言、善行,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等的这些词句所感染,便成了传统的习惯。这些情形与西洋现在风尚不同,也可以说是相去太远,所以有人议论,说若永远保存这种情形,则不能与文明国竞争进化,将永远成为落伍的民族。其实不尽然,风俗与政治固然不能完全分离,但也不会因朴实而阻碍进化。所以我要把旧日好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风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

后记

本书是《齐如山作品系列》的其中一卷。

《齐如山作品系列》的本卷,包括了三本书,依序为《中国风俗丛谈》,《中国馔馐谭》,《杂著》。这三书原为台湾联经书业收入《齐如山全集》,前两书在第八集,《杂著》在第十集。我们将其“三合一”,是由于内在的文化关联,即“风俗文化”。《中国风俗丛谈》一眼就看得透作为《齐如山作品系列》的这个个性,就用来做卷名。《中国馔馐谭》随进“风俗”大题目,则因为属于风俗文化中之相当专门者。其实《杂著》中谈风俗,尤其内蕴齐如老倡言风俗之于“教化”的衷曲,读读自然明了。

齐先生那一代人对于编书,在在讲究体式。最著名的是孔子三体: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本卷之合卷名与分书名、总目录与分目录,乃至局面与细节的关系处理上,做了二些“三体”上的考虑,如果有助于读者阅览,也无损于作者初衷,则万幸万幸。

卷内三书主旨,大致都如作者所说:“我要把旧的风俗写出来,请大家看看,不但很有趣味,或者对现在之浮薄空气,有所补救,也未可知。”相信读者不难读懂齐如老谆谆之义。

但,齐如山毕竟跨世跨代垂垂暮也,他的笔记又似乎丝毫不假修饰,于是也就由于不必避讳的原因,不免山高水低,甚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对此,编者做了适当的处理,所谓“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删节有伤同胞心情或者概念失度的语词或句子,几乎都当页注明删减字数;再就是径直删去不算风俗文化的离谱篇什。篇目删削都在《杂著》中,计有《恭祝》、《国民》、《庆祝》、《举国》等四题。编者如此耘耥之作,读者也是不读自懂的。

台湾繁体字竖排本《齐如山全集》,有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同仁的大贡献。由于祖国尚待统一,文字交流存碍,我们献予大陆读者的《齐如山作品系列》,是要对繁体字、异体字进行必要处理的,可是有些字汇对于齐如山文风来说,又不宜更易,我们的做法是当改则改、可留则留。这里特向读者做一交代,求一默契。再就是,齐如山的这些作品虽然白话文,却常常涉及不为一般青年注意的历史知识,编者班门弄斧,多有脚注,希望有助阅读;不当之处则请指正。

                编者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风俗丛谈/齐如山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如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79009
开本 32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