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本解(修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本解(修订版)》包含对《论语》的注释、今译和附论。本书虽然没有钱穆的《论语新解》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名气大,“但优点是注释比较精炼,也比较准确。特别是,它很注意辞语互见,常用《论语》本身解《论语》,对互见关系注得细,这对理解《论语》很重要”。作者孙钦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目前是“《儒藏》编纂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专家之一。

内容推荐

《论语本解(修订版)》包含对《论语》的注释、今译和附沦。注释和今译是作者在《论语注译》(1990年)的基础上增订完善而成的。不同于目前通行的各种《论语》注译本,本书的注释更加精当,尤其十分注意运用《论语》自身的语词互解互证,这对于理解《论语》本意非常必要,而且更有举一反三的好处。加上简洁的译文和通过附论对孔子及《论语》的全面解说,凡是希望了解《论语》的人,这是一本合适的入门书;对于《论语》研究者,《论语本解(修订版)》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作者孙钦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目前是“《儒藏》编纂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专家之一。

目录

引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附论]

 一 孔子的时代和生平

 二 《论语》的成书流传和整理

 三 《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现实意义

 四 《论语》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

 五 《春秋》及三传中有关孔子和《论语》史料的文献价值

试读章节

公田、私田之分的井田制,是西周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基础,封建领主制的衰亡,正是从这个基础的动摇开始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奴有馀力开垦荒地自己占有,使计夫授田的制度受到破坏。同时农奴经营私田所获不断增多,积极性越来越高,而对公田上的无偿劳动则消极怠工,甚至逃避,以致造成“公田不治”的恶果。这就迫使封建领主不得不改变剥削方式,将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春秋》宣公十五年所载鲁国“初税亩”,就是这种改变的一例。“税亩”就是按亩收税,古时租税统一,收税就是收实物地租,这是剥削方式的一次大的变革,故同年《左传》说:“初税亩,非礼也。毂出不过藉,以丰财也。”所谓“藉”,就是上面所说的“藉(借)田以力”的劳役地租。其变革的原因,正如宣公十五年《公羊传》何休注所说,农夫“不肯尽力于公田”。随着剥削方式的改变,人与土地的关系也开始变化。诸侯以下的领主对封地的关系由占有变为所有,从而转化为新兴地主,用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剥削农民。农奴对份地(私田)由使用变为占有,从而转化为自由农民;或租用地主的土地耕种,变成佃农。于是分封制和井田制便受到根本破坏。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领主上对下层层控制的等级关系逐渐崩溃,权力不断下移。关于这种情况,《论语·季氏》中有一段孔子的话作了生动的说明,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代)希(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这里说的“陪臣”,就是大夫的家臣,由士来担任。在天子、诸侯、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下,制礼作乐、号令征伐均属最高权力,为天子所专有,下级贵族不得僭越。可是从西周到春秋,这种权力的失落,如江河日下。如果用孔子这里的话来划分,西周是“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时期,春秋前期大国争霸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期,而到春秋末期,大夫专国政,甚而家臣操权,就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的时期了。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论语》中记载鲁国大夫季孙氏僭越专权的情况令人发指,同时也反映了季氏家臣阳货(即《左传》中的阳虎)的专横。对此孔子耳闻目睹,难以容忍;有时还不得不与他们周旋,招来不少麻烦和恼怒。

知人论世,要了解孔子,还必须了解他的身世。传世的孔子传记,以《史记·孔子世家》为最早,影响也最大,但是司马迁援据和运用材料均不够谨严,甚至有错误,并且不乏附会之辞、小说家言,故难以尽信,仅有参考价值而已。清人崔述的《洙泗考信录》,系为孔子所作近于年谱的考证传记,明显针对《孔子世家》的疏误而为,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严谨得多(如主要依据《论语》、《左传》、《孟子》,不信《史记》、纬书、《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考证也颇为翔实,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崔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迷信、回护孔子被神化的“圣人”偶像,为此竟不惜怀疑、抹杀史实,否定可信的史料,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关于《孔子世家》和《洙泗考信录》的问题,“附论”第五节有所辨,可参看。因此,了解孔子的身世,只能以《论语》、《春秋》、《左传》、《孟子》等书为主要依据,《礼记》中也有一些比较可靠的材料可取;其他则不可泛滥无择,甚至猎奇,因为先秦诸子文献和汉代杂书中,对孔子不仅附会、歪曲(包括神化和贬损)之辞众多,而且不乏出于异派攻讦的毁谤、调谑之言。

孔子(前552—前479,生年据《春秋公羊传》和《毂梁传》,《孔子世家》不足为据,详见“附论”第五节),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的贵族,其五代祖因躲避宫廷纠纷,由宋奔鲁,定居在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个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较低。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着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因此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P285-287

序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为儒家的原始文献,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思想价值、语言价值、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海内外产生过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存在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语》是一部思想著作,此书在古文献中看似语言平实,但含义深奥,各条语录的具体语境又多不明确,必须对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乃至历史背景作全面注释、考述,才能有助于真正读懂。古往今来,解释《论语》的书很多,有不少积极的成果,但科学性、准确性又不尽如人意。古代的《论语》注释之作多如牛毛,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但又存在历史局限性。今人的《论语》注释、翻译之作也不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有缺陷:或偏重于语言文字的解释,缺乏思想内容的阐释;或在进行思想内容阐释时,不以语言文字的准确解释为基础,不以时代背景具体考述为依据,难免主观臆断,随意发挥。本书之所以名为“本解”,旨在参考前人的积极成果,在个人独立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言文字的解释与思想义理的辨析相结合,思想义理的辨析与时代背景的考述相结合,尽量对《论语》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进而对孔子和《论语》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以避免由于主观附会而“诬古人,惑来者”(清代朴学家关于古文献校释的戒语)。

为贯彻上述宗旨,本书分“注译”和“附论”两部分:

“注译”部分,逐篇逐章对《论语》进行注解、今译,此为理解《论语》的基础。《论语》正文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邢昺《论语注疏》(即阮元校《十三经注疏》本)所据《论语集解》本为底本(有的分章及个别文字参校他本而定)。每章仿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做法,标以篇章序号(圆点前一数字表示篇次,圆点后一数字表示章次,如2·5,2表示第二篇《为政》,5表示第二篇《为政》的第五章),以便查检(按,此法实始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所编《论语引得》)。对古文献的解释,应该是紧扣原文,而不可游离于原文,故只能以随文所作之注为主,以相对独立的翻译为辅,也就是说,只能在注释的基础上进行今译,阅读原文时应主要借助注释;译文也是阅读原文的辅助工具,宜用直译方式表达,配合注释,起到串解原文的作用。这里之所以称为“注译”而不称“译注”,正是为了体现古文献的这种解释规律,而不是故意颠倒其字以标新立异。

注解除了注明生僻字词及人物、史实、典制、名物等具体内容之外,还多方取证,据以分析思想内容,力求做到训诂、考证和义理辨析相结合,尤其注意运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论语》前后互证的方法,以求准确阐明孔子话语和思想的本意。

对于分歧的异说,首先,力求辨明是非以存其是。如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里的“攻”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治,一是攻击;“异端”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异端邪说,一是事物的两端;“已”字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实词“止”,终了之意,一是语气虚词。由于几个字词的不同解释,相互搭配,又使整句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攻治异端邪说,这是祸害啊”,一是“攻击异端邪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治事物有两端的学说,则祸害就会终止”,一是“攻击事物有两端的学说,这是祸害啊”。以上几种解释,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究竟哪一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意?关键在于对“已”字意义的确定。通观《论语》,凡“也已”二字连称,均为语气词连用,如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6·30“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8·1“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20“周之德,可为至德也已矣”。9·11“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24“说之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2·6“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19·5“可谓好学也已矣”。只有一处似为例外,即17·5“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这里“末之也已”,似乎是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已”解释为“止”;但是“已”字作语气词解,与前面所举9·11“末由也已”句型结构相同,是说“没有去处了啊”,则为穷途末路之叹,亦通。如此看来,对上面孔子话的四种解释,只有第一、第四两种可以成立,而在这两种中,又以第一种为优,因为孔子对是否承认两端学说,还没有放到势不两立的地位,故不至于说出第四种那样严厉的话。又如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般把两个“与”字解作连词,意思是说孔子很少谈利、命和仁。(杨伯峻《论语译注》同此。)但是,孔子很少谈利是事实,很少谈命则不符合孔子的天命思想,很少谈仁更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讲仁的地方随处可见,因此这里的“与”字不是连词。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句法上得到内证,《论语》中连词在几个并列成分之间的用法,跟现代汉语一样,没有在几个成分之间连用的情况,总是用一个连词放在最后两个成分之间,如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2·20“使民敬、忠以(连词,同“与”)劝”,均可证。实际上这里“与命与仁”的“与”字是一个实词,义为赞同,则整句应断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字作“赞同”解,《论语》亦有内证,如7·29“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与其往也”,如11·24“吾与点也”,皆是。其次,对于于义两通而尚难定其是非的异说,则不强行取舍,并存以供参考。

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坚持准确的直译,避免添枝加叶的解释或拖泥带水加括号说明的做法。在准确、通达的基础上进一步锤炼,以求译文语言的典雅。

本书注译部分以拙著《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为基础,进一步作了补充、修订。

“附论”属于宏观专题分析论述的部分,对于思想类著作的阐释尤其不可或缺,以达到与注译部分密切配合、互相参照的目的。内容包括五方面:为知人论时、知人论世(身世),撰写“孔子的时代和生平”一节;为介绍《论语》的成书、传承源流和历代主要的版本、整理成果,撰写“《论语》的成书流传和整理”一节;为以《论语》为主并结合其他史料论述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和评价,撰写“《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一节;为探讨《论语》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揭示《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活生生的人物群像,撰写“《论语》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一节;《春秋》及《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中含有大量可靠的孔子身世及生活时代背景的材料,为发掘有关材料并印证《论语》的史料价值,撰写“《春秋》及三传中有关孔子和《论语》史料的文献价值”一节。

本书内容,参考、吸收前人的成果,并多有本人研究所得,如有不当甚或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本解(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钦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5720
开本 32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7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2013142033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