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了考证。书中搜集了十多项有说服力的文证、诗证、人证、物证、史证、图证……充分证实了大观园和“西府”的清初时期所在地,即相当于现存的什刹海畔的恭王府及其后花园。全书证据有力,说服力强,堪称小说史上的又一奇迹。

内容推荐

没有大观园,还有《红楼梦》吗?的确如此,那么园在哪里?曹雪芹早在书里写明白了:黛玉说:“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宝钗说:“芳园筑向帝城西。”李纨说:“秀水明山抱复羽,风流文采胜蓬莱。”三位“园内人”已告知了我们,这是老北京的—处偏西北隅的秀水环抱而成的蓬莱仙岛!

本书作者对大观园遗址的考证,堪称小说史上的又一奇迹,他搜集了十多项有说服力的文证、诗证、人证、物证、史证、图证……充分证实了大观园和“西府”的清初时期所在地,即相当于现存的什刹海畔的恭王府及其后花园。

目录

自题

卷头的诗

新序

代序一红楼竟亲历 叶嘉莹

代序——惊华何处大观园》及其他黄裳

纵横编

引路的话

第一章 探索

一 大观园址在人间

二 早就追寻了

三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光

四 说书唱戏“后花园”

五 《溪园》的启示

六 虚的和实的

七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副篇]大观园和“幻灭”

第二章 岔道

一 莫认随园

[副篇]揭穿真相

二 何来“西安”

第三章 问路

一 南北东西

二 红楼迢递认燕都

三 芳园筑向帝城西

四 庭院分明若临其境

荣国府院宇示意图

第四章 身临

一 一进荣国府

二 好事多磨

三 图没画错

四 再求佐证

五 闻巷传闻 声口如闻

第五章 勘地

一 比“府图”更重要

二 秀水明山抱复娼

三 真像个岛

四 海子——胜境

五 道是兀术宫

六 旱比曲江

七 要懂“借景”

八 再说稻田

九 引泉真谛

第六章 旧闻

一 闻所未闻

二 按图索骥

三 七桥八庙

[副篇]桥名辨

四 西涯留影

六 胶瑟徒劳

七 咏叹不尽

第七章 新证

一 异军突起

二 南关防口

三 寺化为厂

四 圆圆——胤被

[副篇]夹道中分荣国第——恭王府确是荣国府故址

[附记]

第八章 旧巢

一 桥西古寺

二 寺后荒园

三 豪客园池

四 擅引玉河

[副篇]

五 南湾与西涯

[附录一]

[附录二]

六 明末清初

七 隆瓷万

[副篇]目击者的实录

八 西城忆旧

第九章 结上

远近编

一 神秘的空白

[副篇]旧巢新燕

二 蛛丝马迹

三 做皇帝还是住和珅府

四 是平地起楼台吗

五 庆王府之前前后后

[副篇]金枝玉叶有畸人

六 一巷之隔

[附录]

七 墙外引泉的变化

[副篇]引水破疑

八 不甚高明的“笔法”

九 近史与现状

十 依约残痕留至今

[附录一]

(附录二]曹雪芹家与雍正朝(节录) 

[副篇一]天香庭院及其他

[副篇二]恭邸园图

[附记]

十一 穿凿附会和假充内行

[附记]

[副篇]新建“大观园”之话

十二 回顾的感想

十三 老邻居的见证王兴义

[跋]

津渡编

一 恭王府的历史环境及一项大胆假设赵光华

[跋]

二 恭王府与荣国府陈兼与

[附]

[附录]也谈恭王府与荣国府 刘德隆

[附]

三 名园忆旧刘蕙孙

(两点附注] 刘厚泽

[吉光片羽]

四《名园忆旧》续 刘蕙孙 刘蕻

[跋]

五 三篇佳句忆红楼

六 故老传述记略

[附]

七 夜访“大观园” 黄裳

[跋]

八 一位澳洲学人看恭王府园周月苓徐东风译

九 昔日燕京的风俗画卷 [日]波多野太郎

[附记]

十 山衔水抱的故王宫府陈积福

十一 恭王府花园散记李胜先

[附] 

十二 访安宁的绿洲——恭王府徐红珠

十三 台湾的一部《红楼梦》建筑研究专著

花锦编

顾随先生诗

顾随先生题词

张中行先生题词

溥杰先生题词

王学仲先生题词

毕克官先生惠函

建一所“曹雪芹纪念馆”

寄吴闻女士诗

赠齐做先生诗

赠伊藤漱平先生诗

与黄裳学弟书简(节录)

周总理与《红楼梦)

副市长王昆仑

[副篇]

“西府”的谜底初揭

补遗一束

京华何处大观园吴柳

恭王府小记(节选) 陈从周

“宝玉.那是你的怡红院”

“看看真正的大观园”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说恭王府早该全部开放邵镇军

助著者的话周月苓

往事岂能如烟周月苓

书后馀言

[附记]

周汝昌大观园遗址考察研究历程年表周伦玲

试读章节

二 红楼迢递认燕都

曹雪芹的一部书,写的是哪个地方?有人说是南方,因为书中写到了手炉、菱芡等物,说这只南方才有。这其实是以不知充内行,对老北京冬夏景物,他不甚了然,所举之风习物产,完全是北京的“古已有之”。铜手炉,现在旧物摊上还能遇上。芡实老鸡头,小贩高声“吆卖”。《燕京岁时记》等书早有记载,可惜不知检读。又有人说是西安,因为从书文、批语中找到了“长安”字样,便认定是陕地秦中之事,但他忘了明朝人记北京事情的书,却题作《长安客游记》、《长安客话》。雪芹写南京,直出其名,唯对“北京”二字避讳,只言“神京”、“都中”、“进京”、“入都”等等“没头脑”的话,死活不提“北”字。可是他写妙玉、宝琴、黛玉等人,却说她们的东西是从南边带到“北”方的。他把“北京”二字一定要拆散了再用,布下这个小小的迷阵,专门迷惑智力不高的人。如今就来讲讲芹书暗写北京的种种妙笔。

黛玉既扬州人都,坐的是船,一直到京城外才弃舟登岸,贾府有迎接之人在候。可知这航程就是南北直通的大运河,方能直达京师,清代南人进京,十之九是取这条水路而行。

黛玉即入荣府,第一次与宝玉相见,宝玉问她何名何字,她答无字,宝玉便要代她拟一表字,说是有一本书上记载:“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雪芹的手法,又打哑谜,又留“马脚”,让你自己去参悟。其实老北京人一见便知:这就于不知不觉中点出了北京的景物特征。雪芹说的《古今人物通考》,真有此书?还是托名假设?我自愧未知。但是画眉的黛石就产在北京西山,却是有案可稽的。别的书不及检索,单引一度被指为是《红楼梦》主人公“原型”的纳兰成德这位饮水词人,就在《渌水亭杂识》中说得分明:“斋堂村,在西山之北二百余里,产画眉石处也。”纳兰公子还记叙了元代熊自得偕崇真张真人往居斯村,欧阳元功与张仲举皆作诗相送的往事。雪芹所谓的“西方有石名黛”,那“西”字很有着落,并非虚下。假使《红楼梦》竟是叙写“西安”之事,那么彼地并不产黛,而且长安人凡涉山峦,必言“南山”,与“西”无缘。仅此一点,即足以证明:《红楼梦》所写,端属燕都,无可移易。

雪芹的《石头记》真本,传下来的最有名的“甲戌本”。是大兴刘铨福与其爱妾马雾眉的藏书,后为胡适所得。刘铨福的后人刘博琴,是位篆刻家。由他的手中得见一轴《翠微拾黛图》,打开看时,原来正是铨福先生同雾眉女史同游西山,拾得黛石,因而绘为图卷,卷后有多家题跋,殊为名贵。其中最难得的是濮文暹的一套南北曲。濮氏也是在“甲戌本”后面有题记的一位名家。我因此悟到:这正是由于马雾眉女史是一位罕见的才女,能丹青翰墨之事,还能亲手捶拓石刻并装裱碑帖。她收藏的雪芹的这部《红楼梦》,迥异俗本,珍如拱璧,于是“红楼”成为她和刘铨福的一桩不寻常的话题。自然二人也就会想起黛石,想起到西山寻访此石,以验证雪芹的“假语”和“真事”。结果他们真成功了!图卷之绘,可见他们是当作一件大快事来题咏纪念的!

这件文物,今不知归于何人。我以为这也是关于“红楼”与燕都的一大掌故。

纳兰在《渌水亭杂识》中所引的另一首诗,在我看来,也与拙文的本题大有牵连。其诗开头即言“燕垂(陲)赵际中有村,正在西湖之上源,源头落花每流出,亦有浴凫时在置。……”这西湖,即后来称作昆明湖者是,就是今颐和园之大湖。诗家指明了水源脉络。后幅即云:“土床炕暖石窑炭,黍酒香注田家盆”,这便非常之重要。何以言此?你不见他分明点出了一个“炕”字?我读书甚少,不知炕字最早见于何氏何文,更不知哪位诗人将“炕”写入了他的佳作?我只见过金代赵秉文的《滏水文集》中有咏炕的五古一首。须知,炕与《红楼梦》关系更为密切。然而视而不见者,天下滔滔矣。

炕是北土的一大“特征”,我问过旅行家,说是一到鲁东南,即不再有炕了。鲁东南已接近苏北淮河流域,淮河已无炕迹,更何须再问长江南北乎?那么结论即很清楚:只要一提炕,绝不会是江南风土,此证无可争议。

不知你可曾留心否?雪芹的书,特别是开卷的头十来回书文,几乎是处处写炕,人人坐炕。我写过一篇讲“红楼文化”的文章,题日《炕文化》,详论此义。故今番不想仔细罗列一切,只单以黛玉人府为例,就很令人信服了。对于黛玉目之所见,身之所历,初到北国之人,自然炕是第一件新鲜事物。她来到荣国府正院“上房五间大正房”,这是“正紧内室”,进了堂屋,往东“进东房门来”,然后这第一句雪芹便写道是“临窗大炕”。这便是《红楼梦》中首次表出炕,描写炕。跟着细说炕上的铺设,连那“炕沿”上也有锦褥!“炕沿”不仅仅是指称“方位”,实际是个专名词。“沿”读去声,炕之外沿,常用一条长而厚的佳木镶炕之边缘,这条长木呼为“炕沿”。这时,老嬷嬷们便让黛玉“炕上坐”,而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上坐了!”看官记清:让上炕坐,是待客的上礼,尊贵亲近的,才能有此座位,而知礼之人,也并不真的爬上炕去,最多只在炕沿上,就算满“近乎”了。刘姥姥初见凤姐,凤姐是在炕上端坐,见姥姥已进来,方作“欲起身”(即下炕)之姿态——而刘姥姥没等让,已然坐在炕沿上了!雪芹之笔最妙,但不懂北俗、粗心躁气的“读者”,是“读”不出多大味道来的。炕之事即其一例也。然后,从这东耳房又引向“东廊三间小正房”。黛玉进去抬目看时:“正面炕上横着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脂砚斋在此批云:伤心笔,堕泪笔!)王夫人接待她,坐在“西边下首”,让黛玉上首坐,那是贾政之位呢!黛玉聪慧过人,便不敢真坐此位,也是只向地下椅子上坐了。

话休絮烦,以后写宝玉、周瑞家的到梨香院见宝钗,总是在里间屋炕上做女红。刘姥姥所见凤姐之居,屋皆有炕。姥姥在家,她令婿王狗儿还说她:“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宝玉临离梨香院,因下雪,要戴斗笠,是黛玉“站在炕沿上”为他戴好的。众人在暖香坞看惜春画大观园,钗黛二人戏谑,钗按黛于“炕上”……

我想,不必全列,已足以证明,“红楼”处处有炕,非我妄语。这个文学现象,主“南方说”之人,应如何解释?想他必又另有高论。所以,依我拙见,雪芹写的“京”“都”,绝不是什么南方,只是北京燕都。

炕是北地苦寒的产物,也是满蒙等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的一大创造:金元建都燕京,炕的制式和规度又有了大幅度地发展与高级化。炕是妇女昔日生活“天地”与精神“世界”的主要“基地”,围绕着炕,历史积累出一整套的“炕文化”,可惜也无人研究论述。

早年也有人议论过,雪芹写土炕,是北方风土,而又写红梅、翠竹、青苔、湘帘……则是南方景色,因此无法判断地点何在,云云。殊不知翠竹青苔,北京到处可见,我住的院子,雨后地上就生青苔。竹子更多的是。只有红梅在北京讲起,是从金元时候才有人从南方移来,仅限于盆栽亭护(可看《春明梦余录·名迹》“漱芳亭”条,足为例证),但不能成林。小说可以夸张渲染,然而土炕是“永久性”、“固定性”、“基本性”的东西,它不同于梅花,是“季节性”和“可移性”的点缀物色,二者要分别而论。如果思路陷于混乱而失去判断力,那只能怪自己,怎能怪雪芹?

再有,雪芹书中提到出西城门逛天齐庙。人人皆知,天齐庙是东岳庙,即泰山之神,这只有北京及华北地方的人才会供奉泰岳。如果是江南,哪里去找什么天齐庙呢?

俞平伯曾发表一篇短文,题日《西城门外天齐庙》。这个标题本身便暗示这是“笑话”。此文即针对拙说而发,认为《红楼梦》一书用笔灵活且多变化,绝不可“看呆了”。但他好像只知北京朝阳门外有天齐庙,而不知西郊也有个天齐庙。在这一点上,我并未讲错。文中又批评拙说北京有梅花是错误的。但他又承认:“《红楼梦》书上所说的地点是在北京,大概没有问题。”又说“书中贾府的地点偏于北京西北城,这是不错的”。可知俞先生实际是改变了写《红楼梦辨》时对地点问题的见解,基本上接受拙说。参看金文华《北平游览指南》页75“御果园及桃园”条:“(董四墓桃园)……每年值秋桃放花之际,桃红遍野,红紫缤纷,直如世上桃园(SiC)。当时城中王公大人届时呼车乘马,联翩而至该地观赏桃花,以为乐事。该地又有天齐庙一座,庙后墙地每年至中秋节,必由民众共同发起演唱谢秋戏一天。以谢花神。”董四墓在西郊红山口,正出“西城门外”也。

P26-30

序言

考察一个课题,需要智力、学力、识力、悟力,以及感受、敏性和灵性,缺一不足成为学问。最忌的是无知、幼稚、浅薄、半通不通、狂妄自“是”。在这多年来对于“大观园遗址”问题的考辨历程中,我的经验教训最深刻了。大致说来,可以为三阶段——从无知、历半懂,到粗明原委,有所收获,值得向关心此事的读者朋友们陈述一下,以便交流切磋,庶几可望不致贻笑大方。

最初是幼稚无知。早在进入北京燕园之前,偶然的机会,看到京津等地的报纸上有“大观园即今什刹海”之类的短文杂记。找张地图看看,只见北京的什刹海是三“湖”相连,面积甚广,是大众游览消夏的带有“野趣”的“城市山林”之地,这怎么会是荣国府的后花园、私家居处?完全讲不通,无非是“老北京”茶余酒后“谈资”而已。

以上为“第一阶段”。

抗战胜利后,重入燕园,自1947—1948为始,忽于“红学”发生了兴趣,便逐步勾起对大观园的思索来。细读芹书,感到他笔下所绘之芳园,应在京城西北隅,接近德胜门不会太远。

有一天,偶与同学王辅世君交谈,他家住北城,就问他说:你是老北京,西北一带,可有一处王府之类的古迹?

“有,”他答道,“就是恭王府——府后有座大花园。”

“在哪儿?”我又问。“就在什刹海边上。”他答。

他并不知我发问的目的是什么,说完就走了。我站在原地,久久不动——兴奋极了!

原来,“老北京”的传闻,不是牵强附会,内有“文章”,只不过“什刹海即大观园”那句话略有语病:“即”字有了走失,稍一领悟,得其原意本旨,就“通”了。

我们如今从隋理来揣度,其当初事实上可能就是这样的——

甲:“原来红楼梦的大观园在什刹海!”

乙:“对,我听人们说,讲起来是这么说。”

丙:“大观园就在什刹海那旁边,距离不远。”

丁:(旁听,又没记清记准原话)“是呀,大观园确有其地,我听人都说就是什刹海。”

于是,就因“就连”与“就是”语中一字之差,语义就大大讹变了。

恭王府在什刹海的前海、后海环抱之中,府在南岸,而府之东、北两面为“海”,府之西、南两面是河(御河)——正好“围”成一个“岛”。

“蓬莱”岂非“仙岛”而何?

我开始“动心”了。

然而,这仍然只是个“地点”问题。还是“半懂”,并未真懂内中的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

然后,才是“第三阶段”。

既然这地方是水围而成的蓬莱之岛,正与李纨之诗吻合,我心中便有了几分“把握”,认定其中必有道理。但还需要佐证,方能服人,我又寻找——哪会有这样的奇迹?自己也是“姑妄言之”。

谁知奇迹果然出现了!乾隆帝赐第宅于大臣蒋廷锡,即在此地。而赐匾正是“秀邑蓬湖”!

后来,又从一位80岁老人得知:围成这座“仙岛”的什刹海与御河人称“蟠龙水”,老人的师祖曾说过,此地与曹雪芹有过关涉。

“蟠龙水”的“龙”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与“历史癖”,一经详究方知此地的历史内涵太丰富了。从金代是都城东北郊万宁园离宫讲起,到明代也是禁地,皇帝也得偷偷地“游幸”,到清代也仍属内务府的奉宸苑,闲人不得人内。附近老地名有鬼门关(今为贵人关),与人头井(今为龙头井),神秘离奇。今之恭王府在什刹海南岸,其遗址(前身)是大赐恩寺的一部分,至今府内府墙犹有明代古迹实体实物。至于到了清代,便又有了“东府”“西府”的称号。“西府”(即今恭王府的所在地点)府主是谁?至今不可得知。内中的政治因素,十分之复杂与神秘。

雪芹在书中明言:“大观园”其地是“秦人旧舍”!又云“这太过露了”!请问:这是什么话?什么意思?要不要“注释”以助今日之读者学子?

好了,序文不必太哕嗦,只是想把本书的主题意义稍稍引绪一下,否则您会莫名其妙或一笑置之。若那样,就怕连红楼梦是怎么一回事也全然失去其所“隐”之“真事儿”,而只顾看“热闹”了。

细写大观园的布局、建筑、景色、聚散盛衰,从园始到园终,这结构本身也是古今小说中的唯一的创意与奇笔。

这不是讲讲小说“很好玩的事儿”。

丁亥四月廿六

书评(媒体评论)

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

——周恩来总理

我们当时读书的恭王府的旧址,就是大观园的蓝本了,我们读书的这个地方,“斯园”,就是大观园了,那我当时岂不是就亲自走到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之中了不是?……大观园在《红楼梦》里面是一个理想的造境,可是呢,所有的造境也未始没有一个写实的实境为依据,如果说它以一个王府的府邸为蓝本,这当然也是可能的。 

——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

这种朦胧的夜访也有其好处,什么潇湘馆、怡红院都可以留存的记忆加以补充,比真见实景还要好得多。时已夜深,遥望改做宿舍的后楼上的稀疏灯火,好像看,见凤姐率领家人登楼取东西似的,颇涉“遐想”。我深,信这个旧园的历史久得很,可能是明代的旧筑,清初加以扩建,历经沧桑才成为今日的恭王府的。

——著名文化老人黄裳先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汝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9706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2
16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