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兴百叶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长兴百叶龙》分册,本书包括长兴百叶龙的人文背景、舞蹈历史、风格特色、表演结构、音乐、道具工艺、相关民俗及其现状等方面,融知识性、普及件于一体。在编写时,我们力求图文并茂,又尽力触处生春,争取给读者展示长兴百叶龙较为清晰的传承和发展脉络,阅后能沁心会意,有所感悟。

内容推荐

民间舞蹈《长兴百叶龙》,传承于历史悠远、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热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其艺术生命生生不息,舞动至今。节目通过水波荡漾、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游龙戏珠、龙变荷花等舞段,艺术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舞蹈富有江南水乡风格,意境清新隽永,套路生动多变,张弛有致。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发展历程

【壹】百叶雏龙

【贰】舞动京城

【叁】劫后余生

【肆】挫折时期

【伍】蓬勃发展

【陆】任垂道远

节目构成

【壹】百叶龙舞蹈动作图说

【贰】百叶龙舞蹈的造型

【叁】百叶龙舞蹈常用队形

【肆】百叶龙舞蹈场记说明

【伍】百叶龙舞蹈的音乐

【陆】百叶龙舞蹈继承发展中的变化

【柒】百叶龙舞蹈的服装要求

道具制作

【壹】百叶龙制作工具

【贰】百叶龙制作的工艺流程

百家之说

【壹】民间传说

【贰】专家评点

【叁】传媒报道

传承人物

【壹】代表性传承人

【贰】百叶龙热心人士

附录一:长兴百叶龙大事记

附录二:长兴百叶龙座谈会纪要

后记

试读章节

长兴百叶龙生发在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桥村。2002年原天平桥村与新桥村、仓里村合并而成天平桥村。

天平桥村位于长兴县西南部,处于长兴与安吉交界处的龙山山脉东麓北侧的长泗平原,东连雉城镇,南接安吉县,西依泗安镇,北邻小浦镇。距长兴县县城约18公里,辖沈村、仓里、杨湾、小湾、泥桥、地埔斗、七亩荡、桥头边、老街、塘埂、斗角、牌楼等十二个自然村,共714户、2151人,总面积3.68平方公里,粮田面积3180亩,耕地700余亩,水塘287亩。境内阡陌纵横,河塘交错。天平桥村民风淳朴,人勤聪睿,百叶龙、马灯班、锣鼓班等传统民间文化丰富多样。

据长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民间艺术奇葩——长兴百叶龙概况》介绍:“‘百叶龙’的前身是‘花龙灯’,作为民间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问,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至长兴已有一百六十余年了c在前后几代艺人的不断传承与加工改进中,并与流行在天平桥一带的‘百叶龙’民间传说联系起米,由天平寺的老和尚把节目正式改名为《百叶龙》,故有‘天平百叶龙’之说。”

《中同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也有“长兴县天平桥村自从扎成第一条‘花龙灯’后经历了三代艺人。并南天平寺老和尚为节目改名为《百叶龙》”的记载。”

中国的龙舞定名素有望形生义的心理倾向,百叶龙也不例外。无论取名者是天平寺的老和尚,还是哪位民间艺人或文人墨客,之所以叫天平桥村的这条龙为百叶龙,无不受到了它通体有八百八十多瓣鲜艳的荷花瓣组成的影响。百叶龙的龙头以竹篾为架,龙头形状和色彩与荷花、荷叶有机联系,龙头顶上就是一朵硕大的盛开着的荷花。由于受“荷塘育龙”传说的影响,百叶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条吉祥如意的善龙,所以老艺人说,扎成后“不可使之有凶猛的感觉,要看上去有笑眯眯的美感”。为此,龙颈的伸缩处还折叠有八层荷花。龙身以数十个扎上荷花瓣的竹圈用绳相连,可叠可伸,圈圈相叠时宛如一朵朵大荷花,节节相钩时就可以拉开,形成一条用荷花瓣作龙鳞的荷花龙。《当代中国舞蹈》一书也载:“《百叶龙》是龙灯的一种变形。它以荷花灯为头,荷叶灯为身,蝴蝶灯为尾,舞时花蝶穿插,最后归位,犹如一条花龙腾空。”

天平桥村原来是个大村,有一千五百多人,历经战乱,到1949年时,人口锐减到几百人,那时花(化)龙灯的制作方法已基本消失。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些日子里,天平桥村的百姓欢欣鼓舞,他们想以传统的民间艺术庆祝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在1950年“土改”前后,姚申福、王长根、姚申林、王如秋、沈梅生、洪荣芳、王曾宝、赵元兄、王忠国等一些青年农民决心重新制作龙灯,恢复舞龙传统。摸索了两个多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百叶龙在天平桥村扎成了。当年的百叶龙龙头、龙身的荷花灯用竹条扎成,外糊绵纸;龙尾采用蝙蝠灯;伴舞者手拿的是花瓶。表演时,舞者一律走大散步,并配锣鼓烘托气氛。虽道具简单、粗糙,但是百叶龙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诞生。那时,全村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舞龙,围观群众太多,小小的晒谷场容不下飞腾的龙,王长根干脆把队伍拉到田畈里表演。而后每逢过年或庙会,天平桥村都会到邻乡邻村去演出。

那时的舞龙队由“十二月花名”开路,后面是大花篮、马灯、卖鱼、卖花篮灯、反穿皮袄举鸟笼的小丑、扬州美女牵猢狲、六只大蝴蝶围花篮等多种节目形式。为使百叶龙表演时有一鸣惊人的效果,道具都用布包裹着。正式表演时,其他舞队围成外圈,百叶龙先走“游四门”、“圆场”、“锁链阵”等队形,当荷花灯将要聚成圆圈相互连接成龙身时,外罔舞队热烈舞蹈,以遮挡观众视线;当龙身成形时,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即散开,《百叶龙》舞蹈形成高潮;龙头王长根则视场地与观众的具体情况见机调度,常常采用动作反复、造型反复却不完全重复,在看似单纯的舞龙头的流动中创造出多重的时空变化。百叶龙的音乐则沿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用丝弦伴奏,没有同定曲牌,到高潮时,配“急急风”锣鼓,以烘托气氛。

每逢节庆或庙会,总会有百叶龙的表演。虽然当时还属雏形中的百叶龙存在着初萌时的欠缺,一些方面还显得不太成熟,但由于其浓郁的乡十风味和已经具有的独特魅力,很受乡亲们的欢迎。百叶龙一经出动,围观者众多,一般操场内无法容纳,只有在田畈里表演,而且当男女老幼将舞龙队围得水泄不通时,只得用点燃的稻草捅开人群……由此可见,当地人对百叶龙的喜爱程度。

由于天平桥村舞龙人舞龙把式与套路上的日臻熟练,百叶龙感染力与影响力的不断加强,百叶龙脱离了原来必定与马灯班一起闹场的习俗,单独表演的时候日益增多了。P26-29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推介作为国家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兴百叶龙,扩大其文化影响,推动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总体编纂要求,在长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组织下,于2008年10月下旬开始了本书的编纂工作。

本书包括长兴百叶龙的人文背景、舞蹈历史、风格特色、表演结构、音乐、道具工艺、相关民俗及其现状等方面,融知识性、普及件于一体。在编写时,我们力求图文并茂,又尽力触处生春,争取给读者展示长兴百叶龙较为清晰的传承和发展脉络,阅后能沁心会意,有所感悟。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丰义的观点,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嬗变的原貌,又关注当代的新成果。由于长兴百叶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其演变的情况,我们十分慎重,对尚无一致的说法,既予以客观的分析,也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处理。

《长兴百叶龙》主编为陈亦祥,特邀吴露生编著;大事记的资料南胡秋凉、薛虔根据石玉楼父子的口述整理;“节目构成”中当代发展部分的线描图由金晓春绘制,薛虔根据石玉楼父子的口述,整理、记录了其中工艺制作流程部分;钱初生与许要武为本书图片的主要摄制者,王长根、池文海家属及谈小明等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何富文提供了有关天平桥村的部分资料。

特别要感谢的是余伯忠先生和长兴县博物馆的秋胡凉,他们无私地拿出了多年积累的资料,并为本书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线索。

长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彭光斌与文艺科负责人梁华、薛虔等着力筹划编纂事宜,为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自始至终作了精心的安排。

我们还要感谢先后为长兴百叶龙的传承与勃兴作出过重要贡献,并多次来长兴精心指导的余伯忠、邵小眉、孙红木、吴露生、王天明等人。我国当今舞蹈界泰斗贾作光大师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梁力生、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张卫东等还在百忙中为长兴百叶龙作出点评,特表衷心谢忱!

由于编者学识所限,加上与长兴百叶龙相关的早期民间艺人多已作古及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本书遗憾之处还是不少。恳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有机会再版时补充提高。

编者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兴百叶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亦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754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722.21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