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启功论书/中国艺术院校研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启功论书》系由先生的书学代表作《论书绝句》(选三十五首)、《论书札记》(全篇)和《书法入门二讲》(全文)三部分组成,诗、札记、论文与书法合璧,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全书配以与著述相关的传世碑版墨迹,图文并茂,是按照先生“让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初衷编排的。

内容推荐

《启功论书》虽然篇幅有限,但应是先生博大精深的书学研究著述的精选本,不仅写作的时间跨度绵亘半个多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札记、论文的观点新异鲜明,前后照应,厚积薄发,发前人论书之未发;循循点拨,拨后学道途之迷雾。是先生有感于“幼年也习闻过那些被误解而成的谬说”,设身处地地为众多学书者“试图重新作比较近乎情理的解释”和“寻求合乎情理的探索”(引《论书札记·前言》);是先生艰辛自学所悟经验之谈的和盘托出,也是感铭师恩而无私回报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目录

论书绝句

论书札记

书法入门二讲

试读章节

书法入门二讲

第一讲 入门须知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须先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当然也如此,这似乎是一个无须多言的话题。但是这里面有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并不简单,看似不成为问题,实则大有问题。特别是有些“理论”、“观点”是自古传下来的,有很多还是出于权威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之口,看似是金科玉律,颇能唬人,其实大谬不然,必须正名。否则必将被这些貌似权威的理论所欺,走人歧途。

一书法的特点和特殊功能

这里所说的书法指汉字书法。字是记录语言的,而汉字又是由象形等等的方块字组成的,较之其他文字最具有图画性,因而它才能形成所谓书法这一门艺术。作为文字,它有它基本的功能,即以书面的符号形式把语言词汇记录下来给人看。这时文字就代表了语言,书面的功能就代表了口头的功能。比如在古代,你要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就不能靠语言,因为他听不到,所以只能通过写信靠文字传达。又比如古人要与后人交流,也不能靠语言,因为它不能保留,所以也只能把它们转变为能长期保留的文字符号。这是文字的一般功能和普通功能。

但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有它的特殊功能,即它能非常鲜明地反映书写者的个性。比如某甲所写的字就代表了某甲的个性,具备某甲的特点,而某乙所写的字就代表了某乙的个性,具备某乙的特点。二者决不会混同,即使互相仿效也决不会完全相同。比如某乙学某甲的签名,虽然写的同是一个“甲”字,但写出来的效果总与某甲写的“甲”字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字只要是由人拿起笔写出来而不是由统一的机器印出来的,它就必然带有人的个性。人与人手上的习惯、特点总不会完全相同。比如结字、笔画,以至用笔的力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再刻意地模仿也总会露出破绽,不会完全一样。正像哲学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刑侦学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指纹。所以用文字来签字、签押、押属才会有法律效用。文字如果没有这种功能,银行决不会凭签字让你领钱。否则,那岂不是乱了套吗?当然,不认真判别,有时确能蒙蔽某些人,但这不是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混淆的个性出了问题,而是辨别文字时出了问题,其实只要认真辨别总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50年代有人妄图冒充某领导人的签名到银行支取巨额现金,最终还是没能得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样,契约、合同也都需签字后才会在法律上生效,也是基于书写的这种特殊功能。更有趣的是,对不会写字的文盲,照样可以让他们签字画押,名字不会写,就让他们划“十”,比如连当事人、经办人、保人一共有好几个,但最后划出的那些“十”字没有一个相同。“十”字尚且如此,何况较它们更复杂的文字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个性尤为鲜明。

明乎此,就可以明白临帖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临帖的人如此,教人临帖的亦如此。其主要表现有三:

【导读】本文第一讲先总说书法的特点和功能,然后分三个方面论述临帖的主要功能、幼功与选择临本的问题。参阅《论书札记》七及本书导读,当便于理解并融会贯通。

(一)常有人失望地问我:“我临帖为什么总临不像?”我总这样回答他:“这就对了。不但现在像不了,再练一辈子也像不了。不像才是正常的;全像了,不但不可能,而且就不正常了,银行该不答应了。你大可不必为临得不像而失去临帖的信心。”这决不是安慰之语,更不是搪塞之语。试想,为什么自古以来书法流派那么多?字的不同写法那么多?同一个“天”字能写出那么多样?为什么一看便知这是这个书法家所写,那是那个书法家所写?为什么不会把某乙有意师法某甲的作品就误作为某甲的作品?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书法家手下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和个性。这些个性是永远不能划一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子由以及东坡的儿子,都有几件书法作品流传下来,我们看他们的作品,虽与东坡有若干相近之处,但总是有明显的不同。又如米友仁不但是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著名的鉴定家,宋高宗特意让他来鉴定秘阁所藏的法书,鉴定后都要在作品的后面留下正式的评语,足见其有极高的鉴赏能力,对书法流派烂熟于胸。但他写字也未完全继承其父米元章的风格,明眼人一看便知米元章就是米元章,米友仁就是米友仁。这正应了曹丕《典论·论文》中的那句话:“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因为每个人写文章的观点和构思都不一样,兄弟父子之问都很难完全传授。写字尤其如此。文章有时还可以偷偷地抄袭一番,但字却无法抄袭,因为抄也抄不像。既然高明的古人想“移”都移不了,我们就大可不必为临得不像而苦恼了。

P78-80

序言

提笔写这篇稽延了近一年的序言时,我心里空落落的。本书的撰主,一位多么和蔼、谦虚、睿智和关爱后学的长者,我敬重的启功先生远去了。

我原本是想把这卷《启功论书》的原稿或清样亲手交给先生,在他过目首肯后再撰写序言的。在他卧病期间,在他鹤驾之后,我一直等待着,等待着。多少个不眠之夜,凝重的思绪飘向我魂牵梦绕的“浮光掠影楼”,先生的音容笑貌萦绕在耳畔眼前,思绪万千,竞怎么也理不出完整的头绪。

星月皎洁,秋虫唧唧。我忽然想起先生多年前发表的那篇《观后感言》中的一段文字:“回想当年我在钟粹宫(注:故宫藏书画处)一同参观的老辈已无一存,同学同好,至多只剩两三人,我曾直接受到的教导和从旁得到的见闻,今天在我身上已成了一担分量很重的责任,我应当把它交给后来者,但又是‘谈何容易’呢?”(文载1999年8月29日《文汇报》)

是啊,作为追随先生二十多年的后学,我深深理解先生的这份深情,既然如此,我又有什么理由让这册虽然薄薄的,但却凝聚着先生毕生心血的研究成果,并且多少也能传递一些我对先生大著领会和感悟的书稿不早一点传递给更多的“后来者”和更多的启功先生的心仪者呢?我猛然觉得先生在鼓励我、鞭策我。

《启功论书》系由先生的书学代表作《论书绝句》(选三十五首)、《论书札记》(全篇)和《书法入门二讲》(全文)三部分组成,诗、札记、论文与书法合璧,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全书配以与著述相关的传世碑版墨迹,图文并茂,是按照先生“让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初衷编排的。

《论书绝句》全帙为一百首,因遵从丛书体例,此编精选其中三十五首,凡涉及先生最喜爱的重要传世书迹、先生撰有专题论文及代表先生主要书学论点的篇目大多辑人。

以上三种著述,《论书绝句》、《论书札记》前已出过多种版本,其中先生的弟子赵仁国珪先生的注释本,于读者裨益甚多。此编“导读”的撰写原欲侧重于我比较熟悉的书法,但写了几篇之后,深觉先生平易浅出的文字涉及文史、书史、书论、书画鉴定等各个领域,方悟先生谦称的“副业”(书法)实是贯注毕生精力的专业,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于是,我搁笔取出先生的专著《启功丛稿》四册和《中国文博名家·启功》(侯刚先生著)及《启功口述历史》(赵仁硅先生整理)等各种著作、文章仔细阅读,预作案头准备,逐渐悟出写作方案,现在的“导读”约注重于以下四端:

一、《论书绝句》与《启功丛稿》中相关的论文皆有密切的联系,其脉络大略是,凡先有诗而后成文者,则诗似应视为文之纲目;凡先成文而后有诗者,则诗似可视为文之概括。但咀嚼再三,觉诗与文又不可机械地强分先后,而是长年思索斟酌、互为前提、举一反三、水乳交融并融会贯通的。以数万言之宏文作为二十八言绝句之深根,故能举重若轻;又以二十八字、妙语联珠之绝句作为宏文广征博引之概括,故能言简意赅,闪耀着先生一贯为学为文的风采。故本书“导读”适时择要地引入相关论文的要点加以阐发,使之更为充实,同时标明论文出处,有益于读者“深入”且能“浅出”。

二、利用我编辑职业之便,将本书所征引的书法文献,包括碑帖原本、书论原著等第一手资料全部收罗一遍,所有引用资料均一一稽实,标注出处。对个别因记忆而有出入的文字加以注明,使之更为完整。

三、扬鄙人略谙书法之长,“导读”文字留意引入书法方面的内容(如创作实践、书法理论等),包括多年亲聆先生教益与本人学书心得以及先生谬奖的“学书之共见”,增加“论书”的内容,使其与书法及其同道读者更为贴近。

四、随机引入二十多年来追随先生所见所闻而未见诸文字者,并将所见其他著作、文章中与本书相关的观点、轶闻趣事结合起来阐述,从而使“导读”文字增添情趣。  《启功论书》虽然篇幅有限,但应是先生博大精深的书学研究著述的精选本,不仅写作的时间跨度绵亘半个多世纪,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札记、论文的观点新异鲜明,前后照应,厚积薄发,发前人论书之未发;循循点拨,拨后学道途之迷雾。是先生有感于“幼年也习闻过那些被误解而成的谬说”,设身处地地为众多学书者“试图重新作比较近乎情理的解释”和“寻求合乎情理的探索”(引《论书札记·前言》);是先生艰辛自学所悟经验之谈的和盘托出,也是感铭师恩而无私回报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北宋诗人吴可(思道)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先生的书学研究,丰硕灿烂,浅陋如我,不敢妄评。但若以此诗移誉这本新版的《启功论书》,窃以为是颇为贴切的。

遵从本书的体例,笔者在本书撰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文字未及听到先生的意见,这是最为遗憾的(按:先生卧病时,我曾将本书篇目、体例及部分样稿寄请先生内侄景怀先生代读请示,未知果否?彼时情急,不便多问。若已如愿,则非常感谢景怀先生)。故与其说是“导读”,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先生多年耳提面命、循循善诱下所获得的终生感铭和受益的教导,包括先生的道德文章、处世风范的熏陶,也是后学交给先生的一份稚嫩但也是诚实而用心的答卷。

摩挲着这份搁置书案多时的《启功论书》的校样,我一字一句地校阅着、诵读着,是在念给先生。我空落的心里,不觉充实起来。睹物思人,我分明看见了先生蔼然可掬的笑容,分明听到了先生略微沙哑但沉稳响亮、字正腔圆,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念得清清楚楚的北京音,先生不就在身边吗?老少訚訚晤对,我仿佛听到了先生“乐道后学之长,甚至于不避夸张”的鼓励,胸中涌动着充实、满足和暖意。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是范仲淹缅想企慕古仁人时发出的千古流传的感慨,这,又何尝不是我此刻的心声呢?是为序。

沈培方拜撰于二00五年十月,时在乙酉深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启功论书/中国艺术院校研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启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51613
开本 24开
页数 1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1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
丛书名
印张 4.85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11
18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