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增长的革命(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面对增长乏力和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呼唤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以迎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源泉,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岳文厚、白津夫等编著的《增长的革命(精)》一书,尝试着解答这一课题,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长路线图。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内容推荐

增长、创新、绿色、发展,既是政治家的工作重点,也是企业家的核心工作,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岳文厚、白津夫等编著的《增长的革命(精)》信息量大,有观点,有做法,有问题,有建议,有方案,有路径,用数字和案例进行说明,具有针对性、权威性和规律性,有很强的可读性、可操作性。特别是总结了增长模式与规律,是科学定位个人、学习先进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引领企业增长的工具书、指南书。

目录

推荐序 创享“人才红利”

序 人才增长源

前言

第一篇 疑惑:钱更难赚了?

 第一章 日新月异的大时代

第一节 新经济动了谁的奶酪

第二节 从有限到无限

 第二章 曾被忽略的资源

第一节 “人口红利”摊薄

第二节 人才增长的牵引力

第二篇 颠覆:投资于人

 第三章 大国增长的秘密

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第二节 德国: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第三节 日本:全球瞩目的诺贝尔现象

 第四章 中国人才供给侧

第一节 新常态的远虑和近忧

第二节 人才依旧是第一资源

 第五章 从重物到投人

第一节 别让华为跑了

第二节 人才投资:KPI不会告诉你的增长指标

第三篇 思索:路在何方

 第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

第一节 人到人才的距离

第二节 人才井喷

 第七章 显性人才力

第一节 重新定义企业家

第二节 从华大出走说起

第三节 蓝领稀缺说明了什么

 第八章 强国引擎

第一节 GDP与

第二节 流动的增长力

第四篇 探路:复盘制造业

 第九章 直面人才短板

第一节 西部“人才家底”

第二节 “大城市”人才欠账

第三节 “国际人才港”突围

 第十章 飞跃产业断层

第一节 贵州速度

第二节 断臂求生:从-1到

第三节 持续增长的关键

 第十一章 新工业时代

第一节 触摸

第二节 软工业的未来之路

第五篇 重建:创新增长版图

 第十二章 洗牌全球增长势力

第一节 中国式创新增长

第二节 人才回流

 第十三章 构筑高地

第一节 再造硅谷

第二节 良禽择“业”而栖:人才政策哪家强

第三节 激活人才自生内循环

 第十四章 几何扩张

第一节 创新加速度

第二节 “互联网+”人才:成就“长板效应”

第三节 精英与平民的和解

后记 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大国增长的秘密

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占据经济霸主地位已超过140年,不但总量第一,而且质量优良,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趋向。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增长动力,控制着世界重要资源的产出和流向,掌握着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制定着高科技的发展标准。

一、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2012年,在美国重要的汽车及运输设备产地俄亥俄州一个废弃仓库里,美国第一家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诞生,专攻3D打印技术。很多人相信,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在制造业内形成一场革命。随后,奥巴马又宣布将再建造3个同类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包含15个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在美国爆发”。

3D打印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其中一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大量外迁。次贷危机爆发彻底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占主导,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经济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2010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在新能源、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前沿技术创新的扶持,进行“互联网+工业”的新科技革命,其重点是大数据与云计算。

再工业化成效初现。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美国总统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美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做出31%的贡献。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未来制造业就业机会将会随着大企业回迁而前景更加明朗。

二、持续两个世纪的人才战略

任何革命化的技术突破,都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支撑。19世纪初还是殖民地和农业国的美国,通过棉纺织业的大发展,通过北方铁路修建、重工业的起飞,到188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至今,美国仍在持续增长,其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何以有如此能耐?

美国的持续增长、创新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索洛分析了1909~1949年3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资本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1%,其余5l%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库尔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近10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舒尔茨则认为应有40%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作用。丹尼森通过研究1929~1959年美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22.9%来自这一阶段美国教育发展的推动。莱迪亚通过对1989~1999年欧洲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充分的知识源支撑条件下,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理查德和山姆通过研究1991~1999年美国部分地区的数据发现,工程师与科技人才数量、地区精英劳动力指数和专利技术产出率、完整的社会结构层次划分呈现正相关……这近乎持续100年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科技和人才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

(一)全球人才的高地

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工业界工作的1/3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是外国出生的,外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比率达50%,工程师的比率超过50%。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起至今的800多名获奖者中,来自美国的有300多位,占了近40%。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硅谷约300万人口中,亚裔人数超过60万。其中,近60%成年人的学历超过白人和美籍西班牙人等,拥有大学以上的高学历。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3出生在国外。美国一直以开放的移民体系和包容的多元文化吸引世界优秀人才。

1.利用战争机遇引进创新型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敞开大门迎接欧洲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其中接收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等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精心部署并执行“阿尔索斯”计划,派出数千名随军技术人员前往德国物色人才。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趁机挖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9万多名科技专家。

P18-21

序言

创享“人才红利”

面对增长乏力和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呼唤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以迎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关键正从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投资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而是要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是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这恰恰有利于打破旧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动机遇。我们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人才质量。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竞争。

创新驱动发展,亟需加快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提升人才效能。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与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效率是上不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资本的提高,要有更广泛有效的思路引进人才,要有创新型的开放模式育才用才,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聚才借才。人才自由竞争下的垂直流动、自由流动,将有利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中国品牌和中国动力。

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源泉,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增长的革命》一书,尝试着解答这一课题,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长路线图。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是什么?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引领着增长,人才创造着经济的价值和产业的流向。

人才中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新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方略。我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希望绿色创新的人才增长策,能够获得广泛认同,能够成为实践行动,在共建共享“人才红利”的新时期,创造出中国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生态。

后记

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随着“中国道路”与“中国力量”的显现,“中国方案”与“中国药方”的增长路线图获得广泛认可,中国开始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整个增长模式的转型。“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

站在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绿色联动发展的第一保证。关键在人才

如果说创新发展是当下中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人才战略就是这场竞争中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成为开辟未来和赢得优势的首要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需要消化。今天和未来所能依赖的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所要建立的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人才优势。正如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中国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今,这一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引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人才。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我们才能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被动局面,才能倾情谱写中国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篇章。

希望在人才

近百年来,人类对工业化进行探索,对信息化进行实践,让知识创造价值,我们对人才资源的思考日益深化,对增长发展的实践领悟更透。尽管中国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人才资源量、增加值、贡献率很低,人才的创造力、引领力和影响力还很小。可以说,中国需才之大、盼才之切,不啻大旱之望云霓。

当前,要切实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将人才工作的主战场放在经济领域,主要阵地放在优势产业,主攻目标放在重点企业,发挥人才项目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大胆使用人才资本、大批引进人才智力、全力服务人才需求、深入研究人才规律,中国大地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求贤若渴,从未如此放大视野,从未如此不拘一格吸纳人才。惟其厚德迎之,方能群贤毕至。

大发展的中国渴望人才,大开放的中国呼唤人才,大开发的中国急需人才,绿色创新,需要人才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不断地开发、培育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

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加强思想认识,加快行动落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满腔热情创新发展,开创增长的新局面,贡献发展的新境界。

书评(媒体评论)

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恰恰有利于打破旧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动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注重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人才质量。

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人力资源的短缺。要引进人才,要有更广泛有效的思路。育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供给的短缺。引才需要更好的政策、更好的条件。借才,高级人才退休以后处于闲置状态,可以把他们“借”到西部来。

——厉以宁

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员工身上,把钱投在人身上是最赚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体力,第二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距离,第三次技术革命释放人的大脑。我们要为世界注入创新的基因,注入创新的DNA,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未来。

——马云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智能社会,深度和广度还想象不到。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大规模雇用“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有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中国将空心化。要争夺这个机会,就要大规模地培养人。

——任正非

作为一个伟大公司的CEO应该有几个特质,要负责引领公司的文化和战略,要找符合公司战略的人,要让公司变得更强大。CEO应该花非常多的时间在招揽人才上,对于不符合文化的员工不可以要,但对顶尖的员工就不要吝啬你的股份,对聪明的人,你希望怎么被管理,就应该怎么管理他们,让每个人足够被信赖。

——李开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增长的革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文厚,白津夫等编
译者
编者 岳文厚//白津夫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59474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7013262
中图分类号 F27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