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域古道探秘/西域探秘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西域探秘》以探寻西域物质和精神的宝藏为主旨,倡导严谨的科学与优美的语言并重齐强,以求独具风格,别有洞天。

本事是关于西域古道探秘的专著,主要包括了:周穆王游西域、张骞“凿空”西域通道、玄奘舍命西天取经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有两大举世皆知的历史遗存,一是凝固的万里长城,一是流动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所贯穿的辽远而广阔的地区,历来冠之以“西域”的称谓。

探秘涉险,求真务实。漂泊志士,魂断沙海,赴约死神,是我们所赞扬的;文士大儒,上下求索,锲而不舍,布道立言,也是我们所欢迎的;走雪山,入洞穴,聚火洲,散边关,风餐露宿,踏破铁鞋,为国家探珠寻宝,为西部投石问路,则更是我们所要张扬的。

西域是一座迷宫,锁住的秘密大多。拂去尘埃,珠宝才能放光,宝藏必定惊世。千年古都,淹没必有其故;王国消亡,末路自有其因;壁画斑驳,演义着流血的故事,流沙坠简,记录着王朝的更替;石窟薄崖,蕴藏着佛家的兴衰,泥塑石雕,折射着古人的灵光;江河断流,沙暴疯狂,是警示还是报复?域廓沙湮,湖泊消失,是天灾还是人祸?平沙莽莽黄入天,却有流水淙淙地下行,大自然的神奇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奥妙……这些事,还有许许多多的事,都是“西域探秘”所要涉猎和探索的。

目录

引言 西域古道的先行者

第一章 周穆王游西域

1 盗墓贼引出的谜团

2 西王母是美女还是怪鲁

3 从罗布泊到昆仑山

4 在“瑶池”的浪漫会见

5 东返途中的奇遇

第二章 张骞“凿空”西域通道

1 匈奴逞强戏吕后

2 堂堂男儿持“汉节”

3 匈奴营中十年羞

4 矢志不渝,远赴月氏

5 归来君臣泪眼相对

6 再次出使,西去乌孙

7 成就了一条丝绸之路

第三章 玄奘舍命西天取经

1 抗皇命私出阳关

2 一匹瘦马和一只空皮囊

3 节外生枝在高昌

4 途经龟兹国的新奇见闻

5 翻雪山、闯关隘,绝处逢生

6 佛祖故乡游学记

7 十年苦读那烂陀

8 伟男子玄奘回国弘法

第四章 邱处机暮年西域行

1 神奇道人邱处机

2 突然而降的诏书

3 从阿尔泰山到天山

4 伊犁河谷之秋

5 撒马尔罕见闻录

6 邱处机与成吉思汗

7 古稀之人回归故里

第五章 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

1 寇深祸急,新疆遭劫难

2 左宗棠的西征准备

3 马革桐棺,临危受命

4 乌鲁木齐首战告捷

5 南疆八城门户洞开

6 “哲德沙尔汗国”的彻底覆灭

7 收复伊犁,新疆建省

尾声 寻找失落文明的人们

试读章节

西王母是美女还是怪兽

无论围绕《穆天子传》的谜团有多大,多么难于解开,但它对西王母的描绘却是神来之笔,多彩多姿,生动感人,称得上是千古佳话、华彩篇章。

穆天子即周穆王,周昭王之子,姓姬,名满,是西周第五代国王。

据说其父昭王南巡不归,死于楚地汉水之滨,穆王姬满即位。

周穆王即位时年已五十(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001年至前947年),在位五十五年,去世时应在百岁以上了。

穆王即位时,“王道衰微”,经他大力整治,国运开始兴隆,出现了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西周已进入文明社会,青铜器的铸造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出现了工商业经济,并且有商品交换的场所“市”。

西周不仅形成了等级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礼法——“周礼”。“周礼”是一种统治形式,也是一种教化形式,如“周礼”中有教六艺和教六仪的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仪包括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礼之容,车马之容,就是在上述各种场合应有的仪容和规矩。此外还有大司乐教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小舞。特别重视礼乐,并且提倡以礼乐而治天下。

周穆王更是大肆发挥礼乐的统治权威和其中的氏族伦理情感。所以他对周边地区和部族,就采取了征服和巡游招抚的政策。

周穆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他年少时好神仙之道,常欲使车辙马迹遍于天下。所以在他即位的第十七年,国力强盛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拓疆扩土,远征犬戎。他命御者造父,驾八骏之车,率七萃之士、六师之人,雄心勃勃,放辔西来,远涉流沙,越谷翻山,来到“昆仑之丘”,并西去“西王母之邦”,在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他向西王母赠送丝绸等礼物,西王母“再拜受之”,并赋诗作答。西王母美丽端庄,雍容大度,与穆天子同席而宴,载歌载舞。穆天子竟为西王母的优雅风韵所倾倒,居然“乐而忘归”。

这里说的西王母之“西”,是指中原以西的方位,“王母”也并非王的母亲,而是女王的意思。《穆天子传》浓墨重彩描绘的西王母,显然是西域某部族的一位酋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人物,是西域部族或氏族从原始野蛮进入开化和带有某些文明色彩的时期的象征。

西王母是人王,是美女,是西域部落的女首领。

然而,在流行于《穆天子传》之前的《山海经》中,却把西王母形容成一个怪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头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日西王母。”

以上几段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奇异怪诞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她虽然“其状如人”,长着人的面孔,头上还戴着装饰物(玉胜),但却是老虎的身子,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发出野兽的啸叫,不仅穴居山洞,还吃三青鸟衔来的食物。她又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刑神。

人面虎身的西王母,是古代人类对氏族领袖的神化。又是以虎、豹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对猛兽敬畏、崇拜和对动物形象的人格化的产物,既然她掌管和主宰着灾戾五刑残杀之权,就要有猛虎般的威势、豹子般的凶恶、锋利的牙齿和肃杀寒栗、震慑部众的吼啸之声。

穆天子西巡之地是“昆仑之丘”、“西王母之邦”,泛指中原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原始氏族的家园,是游牧部落的天堂。

把西王母视作怪兽和图腾的象征,正是游牧狩猎部落的地域化特色的表现。

把西王母视作美女,是脱去虎身豹尾的原型,还部落首领以人王面貌的结果。西王母和穆天子的纠葛,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这一时代,是已处于文明社会的周王朝与尚处于开化之初的西域游牧部落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推进了西域社会的进化,使之走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也使西王母的形象产生了巨变。

半兽半人的西王母,是人化西王母的脱胎;人王西王母的形象,又是怪兽图腾西王母的演变和升华。

有学者说,《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不是一回事,一个是人,一个是神。后者是取人名“西王母”冠之的图腾神,而前者是摈弃了图腾色彩冠以人名的人王“西王母”。二者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演变或进化的关系。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不过,二者之间不能说没有一点联系。就是在西王母与穆天子相会于瑶池,显得彬彬有礼、仪态万方的时候,还自称“虎豹为群,于鹊与处”。看来还是过着半开化的穴居生活,与虎豹结伴为邻,与鸦鹊朝夕卡H处。隐隐道出当初图腾那种虎齿豹尾的原委。

半兽半人的西王母形象,是动物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人王西王母“虎豹为群,于鹊与处”的实况,又能传递出半人半兽的古时余韵。

《太平广记》引《集仙录》中的西王母,又成了“九灵太妙龟山之金母”,与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对西王母所处环境,作了非常夸张的描绘。

所居宫阀,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阔,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厉,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绿台承霄,青琳之宇,朱紫之居,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千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

这样,西王母就被演化成仙,美艳无比,能呼风唤雨。最为神奇虚幻的描绘,莫过于东汉成书的《汉武帝内传》。此书写西王母会见汉武帝之事,洋洋洒洒,绘声绘色,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读之令人一咏三叹,禁不住击掌称绝。

……至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径趋宫廷问。须臾转近,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麟,或控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群仙数万、光耀廷宇。既至,从官不复知所在,惟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六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皆身长一丈,同近彩毛之节,佩金刚灵玺,戴天真之冠,成往殿前,王母惟扶二侍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眄,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祸,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景之剑,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景婴之冠,履玄璃风文之屐。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这段笔酣墨饱的文字,把西王母出现的威仪、神情、衣着、容貌描写得淋漓尽致。群仙数万伴驾,五十大仙侧立,已确定了她神灵之尊的地位。狮虎麟鹤引导,天马乘舆君临,更是先声夺人。其势态威严已经超过了当朝君主汉武帝。这与西王母人面兽身的形象迥然不同,也与穆天子会见时的西王母大相径庭。更与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皓然白首”的西王母和民间传说中手持不死之药的“老寿星”西王母差异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接着,《汉武帝内传》还记载,西王母分别命自己的心腹侍女奏乐廷前,或鼓或钟,或簧或笙,或石或琴,或钧或磬,“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她又命侍女歌《玄灵》之曲,唱“大象寥廓”之词。诗文间杂,华丽丰蔚。把一个神仙化的西王母写得风姿绰约,光彩照人。  西王母从人兽合一的神或图腾,到与穆天子相会的女王和佳人,再附会以飘逸仙女与汉武帝的风流故事,其原始的象征意义逐渐淡化和失落。不过,无论是人兽合一时的西王母,或是与穆天子相会时自称“与虎豹为群”的西王母,还是以狮虎麟鹤为前导驾临汉武帝殿前的西王母,都与群兽不可分割,有着密切地联系。这充分反映了远古时代动物图腾崇拜的深深烙印,和西部边陲崇山峻岭动物成群、百兽出没的真实情景。

除了文字记载,出土于汉墓的画像砖也描绘了西王母与动物的关系:她坐于龙虎座上,座下有一只长喙利爪的三青鸟,鸟下有一怪兽伏于地上。虎座右上方有九尾孤和捧灵芝捣仙药的玉兔,虎座下还有一对蟾蜍如人而立……

如果说穆天子于瑶池会见的西王母,是脱胎于兽图腾的人王,那么与汉武帝在一起的西王母则是神化的美女、仙化的尤物以及杜撰的文学形象。这就进一步印证了周穆王远巡西域,与西域人王、部落氏族女酋长相会的故事是真实的。P35-42

序言

西域古道的先行者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使者僧侣、商贾贩客,或守土有责、或奉命出使、或追逐财利、或取经求法,穿梭不停地跋涉在西域古道上。他们之中有的人意志坚强,不畏艰险,挑战人生极限,在完成本身使命的同时,探索西域秘境,成了名垂千古的大探险家。

人们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即“凿空”西域,看做是西域古道开通的起始。其实,早在张骞之前的西周,就有周穆王乘八骏远巡西域的壮举,应是西域秘境先行者中的第一人。古书《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与西王母瑶池相会、对酒作歌的浪漫故事。

当然,真正“凿空”西域通道的还是张骞。他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前去与大月氏和乌孙结盟,欲断匈奴右臂。他获得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出产方物等情况,使中原王朝了解了外部的世界,为最后击败匈奴、统一西域作了最初的铺垫。

于是,张骞就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位大探险家。

张骞“凿空”西域之后的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汉朝将军郑吉在此之前就担负着护卫天山南路疆土的使命,又因他“既破车师,降日逐王,威震西域”,所以在西域都护府设立时,任命郑吉为首任都护,负责护卫天山南北两道的疆土。

郑吉不仅统领西域归附汉朝各邦,共同抗击匈奴的侵扰,而且在天山南北要塞设防,屯田戍边,传播中原农耕文明。因此,郑吉既是中央王朝派驻西域的首任都护,也是西域屯田戍边事业的开拓者。

东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大肆进犯中原,使中原与西域交通断绝。朝廷派出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他大智大勇,创造了以少胜多,各个击破,出奇制胜的典范。他依靠这三十六名士卒,借助汉朝的威势,转战数十国,联合各邦抗击匈奴,历时三十一年,居然使西域五十余国纳贡内属,使西域全境重新统一于汉朝。

班超转战天山南北,对西域地理地貌、军事关隘了如指掌。他用兵如神,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所以屡建奇功,被汉朝封为“定远侯”。

班超这颗智勇双伞的军事明星,耀眼地高悬于两陲天空,是西域战史上以一当十的独胆英雄。同时,他又是汉朝的友好使者、汉文化的传播者。他一面平定西域,一面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朗西南部)的西海(今波斯湾),受阻而归。把中国使者的足迹,印在了更远更新的地方。

在西域古道上,敢于涉流沙、闯戈壁、爬高山、越雪岭,迎着寒风酷日,踏上险道畏途,义无反顾、舍身西行的,还有那些为实现求法理想而远行的僧人。

丝绸西去,佛法东来。过去向中原传经弘法的多是先行天竺和西域诸国求法的“胡僧”。

朱士行是中原僧侣西行求法第一人,他的合身西行,为中国佛界的开山之举。

朱士行是三国时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少年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但因是译人口传,常有短缺,译理不顺,首尾不连贯,使人无法了解原著的精妙。每叹于此,他就想寻找原本。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发愿捐身,开始了远赴西域求取真经的创举。他带领弟子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阳关,穿涉数百里沙漠到达罗布泊畔的鄯善国,又从尼雅沿阿尔金山西行,到达于阗国。

于阗国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集中了大量的大乘经典。朱士行在这里找到了梵文原本九十章,但很难带出,几经周折,才让弟子将真经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如饥似渴地研习佛教经典,并以八十岁高龄圆寂于异乡,实现了他为佛教终生求索而矢志捐身的愿望。他虽然没有到达佛教策源地印度,但他以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和坚贞不渝的人格力量留学于阗,为西行求法的后来者开拓了道路。

朱士行为中原僧侣西行求法的先河,接踵西行的是东晋十六国时的著名僧人法显。

法显是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人,幼年出家。他博览群书,对佛教志诚行笃。但觉得佛教经义互相矛盾,僧人对经典的解释各执一辞。献身佛法的法显岂能容忍这种混乱存在,于是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去寻求真谛。

后秦姚兴弘始二年(公元400年),法显和慧景等从长安出发,翻越祁连山,经张掖、敦煌,出阳关西行,抵鄯善。

法显在鄯善国住了一个月,到达乌耆国(今焉耆)。因该国人“不修礼仪,遇客甚薄”,如继续前行缺少应有的物质保障,与法显同行的几位僧人就返向高昌国(今吐鲁番)欲求行资。法显等少数人则一直西南而行,“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最后沿着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达于阗国。

于阗国是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举国奉佛,僧众人数可达数万。家家门前都修了佛塔,还建了僧房,提供来往僧人休息,法显就住在居民家的僧舍里。他参观了三千僧人“共犍槌食”、“威仪齐肃”的瞿摩帝佛寺和“佛堂庄严妙好、梁柱户扇窗牖皆以金箔”装饰富丽堂皇的王新寺。还特意在该国久居三个月,等到观看了一年一度盛大的行像节仪式后,才继续西行。在翻越葱岭(古山脉名。包括帕米尔高原、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是古时中国西部界山。《穆天子传》的春山、《山海经》的钟山或即指此。)时,法显记述道:“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苦毒风、雨雪,飞砂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人即名为雪山人也。”崎岖的山道,更是攀登不易,“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堆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历经千难万险,法显终于到达印度。

法显游学名寺,瞻仰圣迹,苦读经卷,数年后从恒河南下,又巡游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两年。归国时他乘船渡印度河,绕苏门答腊经南海,在青岛登陆,后赴建康(南京)定居。法显从出行至在南京开始译经著作,前后经过了十四年。他写出的《法显传》(又称《佛国记》),因记载了许多佛事、佛迹,所以被列入佛典,树立了僧人探险求法、著书立说的榜样。

北魏时宋云的西行,却是另一派风光。他虽然不是朝廷使者,却有着官派的性质和不同寻常的政教背景。

宋云是敦煌人,在北魏明帝时就担任过僧官——僧都统。北魏是南北朝时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得到中原汉人的拥护,极力振兴佛教,先后在大同之南开凿修建了灵岩寺石窟即云冈石窟,在洛阳南山开凿修建了龙门石窟。北魏末期胡太后I临朝执政时,佛教的空前繁盛也带来了佛教各派的论战争端。于是就选派了宋云、惠生等前往天竺,求取正法。由于行资丰厚,故而沿途接待殷勤。尽管如此,宋云的西行之旅也并不轻松,他同样要涉流沙、迎风暴,“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吃尽苦头才到达于阗国。后来,宋云一行来到葱岭。“自发葱岭,步步渐高。…葱岭高峻,不生草木,是时八月,天气已冷,北风驱雁,飞雪千里。”就这样走了整整一年,才到达天竺诸国。游学五年返回洛阳,撰写《宋云行记》一部,留下了西域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宋云之后,以“取经”著称于世的,是唐朝河南人玄奘法师。他是西行求法的伟大翻译家和佛学家,更是不畏艰辛、富有牺牲精神的西域旅行探险的旷世英豪。

此后,西行取经求法者和出使者纷至沓来,有关西域的著述源源不断。著名的有新罗(古朝鲜国)人慧超著《往五天竺国传》、陕西人悟空著《悟空入竺记》、河北沧州人贾耽著《四道记》、河南人高居诲著《高居诲使于阗记》、河北大名人王延德著《西州使程记》、燕京契丹人耶律楚材著《西游录》、山东登州人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江西吉水人陈诚著《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等等。

其中《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述了邱处机在垂暮之年七十岁时,应成吉思汗诏请赴中亚雪山会见。他是西域秘境先行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他的西域之行,充满着神秘怪异的传奇色彩。

到了清代,大多数到西域的名人都是以获罪之身被发配而去,如:一代文豪、乾隆皇帝身边的侍读学士纪晓岚,革职流放新疆期间,写下了《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部分篇章;洪亮吉是清廷翰林院编修,发配伊犁,撰写了《伊犁日记》《天山客话》《百日赐环记》和《万里荷戈集》等四部著作;西域史地学的名家祁韵士,流放新疆期间完成了(《万里行程记》《漾池行稿》《西陲要略》《西陲竹枝词》《西域释地》等著作;著名学者徐松,革职流放新疆后,九年间奔走天山南北,写出了《新疆赋》和《西域水道记》,后者是一部驰名中外的史地学术著作;民族英雄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后,又远走喀什噶尔、和田、阿克苏、哈密、吐鲁番等地,勘察农田水利,遍访民俗风情,写下了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荷戈纪程》和大量吟咏新疆风物山川的诗作。

清代在新疆考察并著述的名人不止上述几位,就不再——例举。透过这些或具有学术实力、文献价值,或充满域外情趣、传奇色彩的著述,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真实多彩的古代西域史地状貌和社会风情,民族习俗和名特出产,也同时为我们认识和追寻西域古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除了流放新疆的名人,还有一位钦差大臣左宗棠,他则是临危受命,肩负着从外寇铁蹄下收复新疆的使命来到西域的。他指挥的西征清军,锐不可挡,一举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的领土,也极大地震慑了沙俄侵略者。

自西周至清代,三千年漫长岁月,多少志士仁人、使者将领、僧侣商贾,披荆斩棘,历艰履险,涉流沙,闯畏途,终于踏出了一条条西域古道,打开了中国走向外部世界的大门,也开辟了外部世界走向中国的通道。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融汇,人类文明得以互益互补快速发展。

千百年来,那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西域秘境的先行者们,如颗颗明星,闪耀在西域的卓山大原之上、茫茫夜空之中,把漫长而险恶的西域古道照亮。

西域古道先行者们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其作一部传记,他们的经历足以使今天的人们感到新奇和震撼。这将是另一个课题,有人已经为他们作了传或正在为他们卓而不凡的英雄行为树碑立传。笔者在这里只选择了周穆王、张骞、玄奘、邱处机、左宗棠五位不同时代、特色各异的人物,回顾他们的事迹,追寻他们的脚印,让今天的人们也随同他们作一次西域古道秘境的漫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域古道探秘/西域探秘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5317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1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6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4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