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看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与庄子思想相通的取材于《道德经》、《诗经》、《论语》、《孟子》、《韩非子》、《列子》、《史记》、《淮南子》、《世说新语》等书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也被有机地融入了书中。

这是一部故事书,更是一部哲学书,它以一个个经典小故事,讲述了庄子玄学的哲学。这是一部普及读物,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它所引用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以忠实原典的宗旨译出,平易近人的现代文字背后,闪烁着的是《庄子》的光芒。

内容推荐

本书萃取了《庄子》元典的精华,抛却晦涩沉重的古文,而用现代散文的写法来彰显其精神。在行文中通过解读一个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勾勒出庄子的心路历程,展示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发掘庄子对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希图以漫游谈心的笔调、讲故事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走近庄子,亲近他的浪漫诗情、旷达幽默、妙解生死,让《庄子》不只是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目录

前言:从《庄子》中化蝶

第一章 漆园中的“真人”:庄周的故事

 漆园小吏的生活

 优游自在的“真人”

 庄周的身边人

 亦庄亦谐写人生

第二章 破茧成蝶:自我超越的向往

 井蛙问海:读读相对论,认识你自己

世界是相对的

井底之蛙的悲哀

小斑鸠的快乐

警惕“朝三暮四”

有用和无用

认识你自己

 伯乐之罪:顺应自然,保持本色

千里马的痛苦

自然之美

混沌之死

抱瓮老人善待自然

“道”在尿溺中

 无为之为:顺水而为,游刃人生

山林中的野鸡

子桑悲贫

无为之境

顺水而为

第三章 逍遥游:走出心灵的樊笼

 北冥有鱼

大鹏展翅的气魄

沧海一粟的清醒

巧论三剑说人生

任公子钓大鱼

 鼓盆而歌:解开生死的绳结

丽姬的哭泣

骷髅自得其乐

自然的造化

生死如昼夜

 得意忘言:妙处不可言说

庄子一辈子没说过的话

著名辩士公孙龙逃跑了

所谓“经典”是糟粕

不辩论的快乐

得鱼忘荃的境界

第四章 大智若愚:简单幸福的生活

 弱水三千:放得下的快乐

活得很累得聪明人

忘记聪明才是幸福

逞能的猴子死了

庄子把自己丢了

 多余的六指:功名利禄也淡然

列子无功不受禄

王子搜尊重生命

偃鼠饮河的自足

 蜗牛之争:走出超重的生活

蜗牛之争太可笑

表扬毁了车夫

许由拒绝了天下

第五章 相忘于江湖——平常心看世事

 爱马的人:“爱”要顺其自然

爱的减法

聪明的养虎人

鲁侯养鸟的失败

相濡以沫

常存抱柱信

人是“无情”的吗?

 佳人忘美:美是一种感觉

相对的“美”

美是自然

美女失去了丈夫的爱

丑男人魅力无穷

美未必幸运

 庄惠之辨: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无人对话了

心心相印的朋友

林回逃难见真情

孔子找回友谊

第六章 薪火相传——智者的生存之道

 庖丁解牛:养生之道顺乎天

想养生酒学庖丁吧

琴佚吊唁不伤情

长寿的彭祖

支离疏因残疾有福

平易恬淡最长寿

独脚教授:教育的真谛与魅力

独脚教授轰动鲁国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材与不材”之间的“人中人”

教育者的困惑

试读章节

有用和无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这把尺子会准吗?

我们常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岂知人类的标准也不能放诸四海。所有的判断,都有它的前提条件,天下没有绝对、孤立的标准。庄子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树阴数十里,树身粗到数百人合抱而围不拢,树梢探云间。弟子们非常惊异地纷纷跑过去观看,匠石却视而不见继续走路。弟子追上前来好奇地问师傅:“我们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师傅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家具,家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溢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招虫蚁。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柏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我这一生,从做小树起,就努力做到毫无用处,多次犯险,差一点就死于你这类木匠之手。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土地庙旁边,引人注意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树并不是生来为人服务的,它有着它的生存法则和成材法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棵树如果成材,很可能早就被木匠砍去做成了人们的生活日用品;这棵树如果果实很好,也可能早就被人们在采集果实时折毁。在人们的眼光中,它既不成材,也没有可供人们食用的果实,因此侥幸活到了今天。所谓的“材”与“不材”,只不过是人为设置的一个强权标准而已。庄子反对将真理绝对化,反对树立权威的独断专论,更反对将人类的价值夸大,藐视其他的物种。他将是非的争论,看做喋喋不休的絮语;将贪生怕死的恐惧,视同一场美丽的梦幻。

一天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做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会叫的有用处,还能防贼呐。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招待我们的客人。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命,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灾祸,足以应付人世了。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捉迷藏,我藏到了一个特别隐蔽的地方,躲进去,我能看见别人,别人却看不见我。我就这样蜷缩在那个角落里,眼看着一个个小朋友被抓出来,自己却安然无恙,十分得意。可是,由于我藏的地方太隐蔽了,谁也找不到我,大家一起找了我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这时,正好有一家的大人叫回去吃饭,小朋友们就四散回家了。只剩下我一个,缩在那个角落,眼看着大家的离去,只好自己灰溜溜地走出来。当初的得意变成了有些尴尬又无趣的结局。现在想来,人生的种种,正如庄子说的,要把握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度。捉迷藏时,藏得太浅,很快就束手就擒,是一种失败;而藏匿得太深,又会遭人遗弃,被彻底淘汰出局。最佳的境界,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可那又是何其难把握的一个分寸啊!

世间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用与无用”,“美与丑”,“有成就与没有成就”,甚至于“长与短”,“胖与瘦”等,都是人为所定。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用一把绝对的尺子来测量甚至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只会自寻烦恼。宋国京师的地方适合种植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三种树长到一握粗的时候,就被砍去做养猴子的木桩,更粗的树被砍去建房子,最粗的就被富贵人家砍去做棺材了。所以,这些树都不能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纷纷少年或中年就夭折了。有用的树可怜哪!古代祭祀河神的时候,白额头的牛、高鼻子的猪、有痔疮的人,巫祝不会将其投到河里祭祀河神,因为这些都被看做是不祥之物。桂树可以吃,被人砍下来吃掉;漆树可以防腐,被人用刀割;女子因为长得美,便被沉到河底给河神做老婆。美究竟是祥还是不祥呢?树被做成斧头的柄,反过来砍伐它自己。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很少人知道“无用”的用处。有智慧的人常以无用、不才、不祥的身份出现,以免除世上的祸患。商鞅、吴起、苏秦、张仪都很聪明,但都不得好死。有时候,聪明反而成了杀死自己的工具。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他熟谙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然而,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曾立下的高功和刘邦的恩宠,在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这正是聪明太过之误!而唐朝时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对唐室可说是有再造之功。曾经有一副对联,下联就叫做“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巧妙地嵌入了金庸小说中的人名,说的是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李唐家就不用发愁了。但郭子仪却处处小心谨慎,甚至对大太监鱼朝恩等,也态度卑下,终于得以保全。

大约与庄子同时代的屈原,因为受小人陷害,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将一腔悲怨写成了《离骚》,把对宇宙自然的困惑写成了《天问》,最后投江而死。而庄子之后,特别是魏晋以后,庄子的精神成了中国文人的心灵安慰剂,屈原式的精神困境已不再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难题。陶渊明、嵇康已不必说。甚至像杜甫、苏轼这样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可以适性逍遥,面对命运的捉弄心安理得。他们既不会像屈原那样提出“天问”,更不会去自杀。柳宗元最搞笑,在被贬谪的苦闷中,他不仅没有想到死,还作了一篇《天对》,解答了屈原在《天问》一文中的一系列疑问。可以说,庄子的思想为中国人摆脱儒家伦理责任的束缚,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活下来,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这正是“无用之大用”!P22-25

序言

从《庄子》中化蝶

我一直自诩为儒家,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做座右铭,不断地读书上进,努力,再努力。庄子,是我心中不敢触碰的那一点柔软。

对庄子最初的倾心是在十年前,我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学,先秦的所有经典都要字字句句细读。那时,每天伴着朝阳,梳洗得清清爽爽,夹着厚厚的书走向图书馆,就像走在朝圣的道路上,心中充满了庄严感。图书馆里的君子兰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朝圣的日子。还记得当时的感觉,读《沦语》,就像春曰里攀上台阶去拜会庄严的天坛;读老子的《道德经》,则像走邊了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面铺着厚厚的落叶,静穆无声;而读《庄子》,则像陷入了一场爱情,那华美的辞章令我一见钟情,那深邃超拔的思想令我迷恋,那看破生死的潇洒又令我钦佩不已。我读一段,就抄写下来,再写下自己的感受,有时想不通,就盯着君子兰默默地思索,看着阳光中细微的灰尘飞舞,体会着白驹过隙的沧桑。庄子没有孔夫子那种谦谦君子风度,也没有老子那种虚涵的长者胸怀,他的魅力来自于漫画人生、得意自在、不为物质所缚、不为诱惑所迷。细读庄子的那一段时间,我常常若有所失,君子兰由开到落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了如指掌。我的一位师兄看见我这茫然的表情,曾问另一个同学:“冬颖是不是失恋了厂不能明白庄子的心,的确就像是失恋了,而且不能自拔,难以疗伤。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从《庄子》中走出来,年轻的我不想接受“失恋”的失败,想把握更踏实的东西。于是拿起了《论语》、拿起了《孟子》、拿起了《诗经》,儒家的坚强、积极、信心等等对人世的热爱,给我的求学之路点起了一盏盏充满希望的、温暖的灯。我不断刻苦再刻苦,从硕士到博士,再经历了两次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生活紧凑又忙碌,我几乎把庄子忘得千干净净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为了给学生开设的《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课程,我再一次拿起了《庄子》,这时,我已经从一个学生变成了被学生信任的教授了。那些更年轻的岁月随着这本书,如珍珠项链般,轻轻地一抬手,又系在了我颈间,我这才发现,自己其实从未离开过庄子!

儒与道,是中国人的两件心灵外衣,常常替换着穿,当你奋斗进取时,穿的就是儒家外衣;当你休憩、自省时,穿的就是道家外衣。我不断地自励自强,又不断地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警醒自己,就是儒、道兼备啊!中国古代文化犹如一艘双桅船,行进在历史长河中。这“双桅”,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率性自然。每一个学习古代文化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同时受到这两种哲思的熏染,因为,儒、道的思想早已艺术化地融合在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作品中。古今华人共同景仰的孔老师就曾对老子大加推崇,赞美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庄子》一书中也常常见到孔子的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尽管是虛拟的,但毕竟看到了庄子心中儒家思想的分量。庄子的很多思想就是为反对儒家而阐发的,其实,反对与驳难正是一种最大的重视和认可。秦汉以后,儒、道更是中国文人双重性格的精神源泉。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的作品时,自然难免不受到两家思想的共同浸濡。所以,我想拒绝庄子而不能啊!

既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存在,那何不正视呢?用一颗成熟又充满活力的心去面对庄子,从青春的青涩畏惧和茫然“失恋”中彻底解脱出来,用庄子巧解人生的智慧重新装扮自己的心灵。以宁静敦厚又美丽的心情来面对今后的多变人生,岂不很妙?!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十年前的读书心得和今天备课笔记的基础上,写作了《庄子看人生》这本书。为方便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贴近庄子,我萃取了《庄子》元典的精华,抛却晦涩沉重的古文,而用现代散文的写法来彰显其精神。在行文中通过解读一个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勾勒出庄子的心路历程,展示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发掘庄子对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希图以漫游谈心的笔调、讲故事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走近庄子,亲近他的浪漫诤隋、旷达幽默、妙解生死,让《庄子》不只是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陷入超重的生活而不自知。就像海德格尔形容的那样,现代人是“脚下没有大地,头顶没有天空,心中没有灵魂”。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別呢?所以,寻找精神家园、追求自在本真就成了现代人心底的呼声。此时,庄子的反璞归真、自然洒脱为人类的心灵和谐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是,现在有很多人读《庄子》,只是想把它当做心灵母鸡汤或心灵老鸭汤,来滋补精神。其实,除此之外,庄子的许多人生智慧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读《庄子》才能有所得呢?

首先,用对话的姿态走近庄子。

“走近庄子”,并不是说必须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战国去接近庄子的生活。而是要放下两干多年的时间阻隔,直接与庄子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实,几千年来,尽管物质和技术不断丰富、进步,但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庄子与我们一样,也是面对生活、面对生存、面对发展来提出自己的理想主张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他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而应与庄子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的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到面对人生的智慧。

金圣叹所选的六部才子书中,《庄子》被定为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与“汪洋辟阖”的才子对话,定会明白那是多维度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高超、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的时候,再定神一看,那语言和思想的背后还有庄子对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一语中的。这样与庄子一次次精神对话后,会使你心里酣畅、愉悦,甚至乐不可支,表情却是淡淡的,波澜不惊,是通透后的宁静!其次,用亦庄亦谐的心态读《庄子》。

《论语》、《孟子》的话语方式是实在的、沉甸甸的感觉,那些人生道理是要端肃地去领会的。读孔、孟书,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庄子》一书则常常寄深邃于悠闲,看起来很是嬉皮,但本质上却是深沉的。他讲的一个个寓言故事,比如朝三暮四,比如东施效顰,再比如井底之蛙,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但是千万別简单地把这快乐当成庄子思想的全部,笑过之后,还要想想我们为什么笑了。读《庄子》,就像遇到了一个忘年交,他困窘时也能讲笑话,受贬时也会反唇相讥,哲思深沉却寄之于寓言。他看见草丛中的骷髅头拿过来就枕,梦里还跟骷髅头对话,充满了莎士比亚式的智慧与谐趣,这也许就是真实的庄子吧?

庄子这个人是亦庄亦谐的,所以,读《庄子》,也应该有一个亦庄亦谐的心态。千万不要板着儒家传人的面孔去读《庄子》,也不要隔着经典崇拜的面纱去崇拜庄子,更不必较真,想从《庄子》的每句话都分析出微言大义来。心有所悟就读下去,累了就放下,有趣了就笑,打动你了就沉思。这样才能走人《庄子》的丰富宇宙。

第三,用亲人的眼光看庄子。

真正深邃的思想从来不是艰深孤高的,而是面对生活、透视人生产生的思考。尤其是庄子,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对生命和生活方式的解释。解读庄子,不要把他当做一个高不可攀的哲学家,而要把他当做身边的亲人。想象一下,一个清贫但快乐、淡视功名却看重生命的智者,就是你身边的亲人,便更能体会出他思想的可贵,也更能感受那思想的可亲。庄子的胸襟是博大的,如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宇宙,自然地包容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他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使得他笔下奇思妙想不断,总是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关注与热爱。读的时候,用我们的心去贴近庄子的心,尽管我们没有庄子那样的深沉思想,但是,我们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一定会跟庄子有所共鸣。  假如为庄子设计一个徽章的话,这徽章应该是蝴蝶!尽管庄子书中有无数的经典意象,千古闻名。比如北冥里的那条大鱼,一跃变成了在九万里高空翱翔的大鹏鸟,曾引领无数中国人高飞。但我觉得,《庄子》的标志就是那只蝴蝶,那只庄子在梦中化身的蝴蝶。尽管在《庄子》书中,她仅仅一闪而过。但她优游自在地款款而飞,自得其乐,正是庄子的精神写照。今天我们读《庄子》,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其一字一句的烦琐解释,而要领会其精神,凡于时代人生有益的,我们就吸取;而庄子身处战国乱世所发出的过于消极的感慨则不如视之不见。这就是从《庄子》这部才子书的“茧”中化蝶!

把《庄子》放在你的枕边吧,因为人在快睡着的时候,身心往往处于最放松最自在的状态。这个时候读《庄子》是再合适不过了。倦了,就合上书,放下日间的种种纷扰,做个好梦。在梦中,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与庄子一起,手拉手,快乐地扇动翅膀,飞翔,飞翔……

刘冬颖

2007年2月于哈尔滨的大雪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看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冬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7519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4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