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读启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启功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徐可的作品集《三读启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近30篇作品从不同角度深情追述了启功的感人往事,深刻揭示了启功高尚的精神内涵。书中还收有启功书画作品和照片100幅,其中一些为首次公开发表。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与启功先生过从甚密,深得启功欣赏和信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自述“情逾祖孙”。在长期的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启功先生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启功先生。

作者透过罩在启功头上的光环,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启功。

在作者看来,启功不仅仅是一个大书法家、大画家、大诗人、大学问家、国学大师,而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人格完美的人,是一个和善的长者。书中收有启功书画作品和个人工作、生活照片100幅,其中一些为首次公开发表。

目录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代序)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探访坚净翁启功先生

访启日记三则

“胡说诗”与“打油诗”——读功诗随感二则

启功近闻二则

我为钟敬文、启功先生开车

历史不能割断传统岂容忽视——启功先生答问录

能与诸贤齐品目 不将世故系情怀——谨以此文敬祝启功先生九秩大寿

九十岁仁者高寿七十载桃李满园

三百学者研讨启功书法九旬书圣坦言恳切求教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纪实

启功先生的坚与净

群贤毕至贺仁者寿少长成集称佳作新 

启功一棵不老的青松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三读启功先生

哭启功先生

永远的大师永远的先生——八宝山痛别启功先生

又读启功先生

先生辞世百日后人深切追思

一枝一叶报春风——回忆我跟随启功先生的点点滴滴

在启功先生离开的日子里

在国图听启功先生讲座

文衡史鉴总菁华——自记国学大师、文物鉴定大师启功先生

坚净居趣话

哲人虽逝精神永存启功书学泽被后人

自首翁怆然忆前贤出版社立志出精品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启功先生逝世周年祭

试读章节

房门启处,露出了老人和蔼如弥勒佛般的笑脸。着一身家常便装,灯笼裤松松垮垮地挂在腰上,老人将我们让进他的书房兼画室兼客厅一坚净居。十余平方米的小房间,进门左侧靠东墙是一排顶天立地的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书和玩具;右侧靠西墙是一个旧的木制长沙发和两个小沙发;南窗下摆了一张旧的长形木桌,桌上左半边堆着书报、纸张、笔墨之类,右半边铺着一块毡子,对面放着两把木椅;北墙下是一张旧的红木桌子。剩下的空间就很有限了,大约也就是一米宽的一条狭长过道。简陋,逼仄,朴素,陈旧——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著名学者、书画大师启功先生的书房。

尽管门上贴有“病魔缠身,谢绝会客”的启事,据说一度还有好心人玩笑地贴上“熊猫国宝,重点保护”的字条,可启功先生家里常常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应接不暇。没办法,谁让他名气那么大,为人却那么谦和呢?

难得今天这么清静,下午半天,除了我们,坚净居居然没有一个访客,让我们有时间从从容容地与老人交谈。如果不是老人特意安排的话(启功先生打电话约我来,说有事要与我谈),那么就是我们的运气太好了。听启功先生谈天说地、说古道今,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那幽默、机警的言谈中,闪烁着文化老人特有的睿智的光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往往让人回味无穷。

启先生的幽默与开朗是出了名的。不少人都知道,他是“皇亲国戚”——清朝雍正皇帝的后代。其实,他从小就是“苦出身”,承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不幸遭遇:中学尚未毕业,他就不得不辍学寻找职业,以维持生计,奉养母亲和姑姑;后来又被打成“右派”,历经坎坷和劫难。可他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名利、荣辱、生死,他一直抱着谦逊、达观、诙谐的态度。询其“秘诀”,启先生化用了一句童谣:“小孩子有句顺口溜:‘手心手背,狼心狗肺。’我是‘手心手背,没心没肺’。”

两年前,也是在这里,我曾冒昧地闯上门来,请启先生为光明日报题字。记得当时,为了繁体简体、竖写横写,曾经有过小小的不愉快。事后一想:坏了,老先生一生气,会不会不写了?正在惴惴不安之际,两幅认认真真、清清爽爽的题字却寄到了案头,令我既感动又惭愧。

启先生就是这样,既随和又认真的一个人。由那次的繁简之争,他谈起汉字规范化的问题。他告诉我,在宋人苏轼的书札中,就将“莴”字写成“万”;唐人也有将“麈”字写成“尘”的。这在今天当然是规范字了,可在当时就不规范了。当年毛泽东主席给清华大学题写校名,有人说繁体的“莘”字不好认,主席说:咳,多看看就认识了。真是至理名言!

不过,在给人家题字时,启先生总是身体力行,带头写规范字。有人作过调查,在北京市所有的立交桥中,只有启先生题写的“建国门桥”是规范字,别的都不规范。问及此事,启功先生诙谐地i兑“别的桥都是名人题写的,我不够名人资格,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按规范字写。”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先生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启先生集书画家、诗人、文物鉴定家、古典文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是当代少有的国学大师。可他在书法上的名气实在太大,盖过了他在别的方面的成就,也给自己招来了数不清的麻烦。求字的人趋之若鹜,认识或不认识的、懂不懂书法的,都以能求得他的墨宝为荣。而菩萨心肠的启先生,差不多是每求必应。他身体不好,常常彻夜无眠。夜深人静之时,正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备有一个厚厚的本子,封面写“书债”二字,里面记满了索书人的姓名。本子换了一本又一本,“债”却总是还不完。更有一些不知趣者不管老先生身体状况如何,仍软磨硬泡,甚至“立等取走”,真令老先生难以应付,十分烦恼。还是在1977年,启功先生就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达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来书意千重,事事如放债。邮票尚索还,俨然高利贷。

左臂行将枯,左目近复坏。左颧又跌伤,真成极右派。

鄙况不多谈,已至阴阳界。西望八宝山,路短车尤快。

拙画久抛荒,拙书弥疥癞。如果有轮回,执笔他生再。

——友人索书并索画,催迫火急,赋此答之

从这首诗也可看出,启功先生“欠债”,已有相当的年头了。

最麻烦的,还是假冒伪劣字画的泛滥。据介绍,假冒的启功书法充斥北京文物市场,有的地方还大量批发。有一次,他来到一家专卖“启功书法作品”的铺子,一件一件看得挺仔细。有人问他:“启老,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听了,微微一笑说:“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改口了:“这是我写的。”有人劝他打官司,启功先生摇摇头,表现出他一贯的幽默与超脱:“屈死不告状。”“有人假冒我的字,这是我的光荣,说明我的字还值得假冒。”有一年在深圳,当地的同志告诉他,深圳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一幅字,请他看看是不是真迹。启功先生口出妙言:“不必看了。凡是写得好的,那必是假的无疑;只有写得差的,那才是真的。”他并且作出解释:“能假冒别人字画的,必定有大本事,而且要尽力模仿得比原件还真、还好,这才能以假乱真,蒙骗顾客。所以说,伪则伪矣,劣则不劣。”有人开玩笑说:启先生养活了一代人。心善如佛的启先生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是看得起我。再者说了,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用,我干嘛要打破人家的饭碗呢?他要是来跟我借钱,我不也得借给他吗?”他曾撰文称赞明代文徵明、唐寅等著名文人,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好多卖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失也不会太大。这种观念虽然不符合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法,却体现出启功先生一向的仁者情怀。

不过,启先生并非事事都如此随和。凡涉及原则问题,他是非常认真的。他约见记者,就是为了宣布一个严肃的决定。最近,启功先生发现,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在假冒的古字画上题字:真迹无疑。这件事令他震惊、气愤。“有人假冒我的字画,我无所谓。可假冒前人的字画,还拉着我作假证明,这无异于在法庭上作伪证啊!这不是坑人吗?”老先生痛心疾首。为了使收藏者不再上当,启功先生郑重委托记者,宣布他的一个决定:从今以后,不再在古字画上题字!

此时的启功先生,表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认真。在原则问题上,他绝不含糊。几十年来,他不亏操守,为人耿直,不媚上,不趋势,高尚的道德为人景仰。他有一方古砚,砚铭云“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他由这则砚铭而为书斋取名为“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石与水为自然造化,坚与净皆出于天性。“坚”与“净”,正是他性格和为人的真实写照。记者想起他集古人诗句撰写的一副对联:“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可以说,这副对联正是对“坚”与“净”最好的解释。

1993年6月  P6-11

序言

小红楼前的花谢了,又开了;

小红楼前的草枯了,又绿了;

小红楼的主人走了,却再也回不来了。

2006年6月30日,是敬爱的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

一年来,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未曾稍减,我对先生的思念未曾稍减。我总在想,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来纪念我心目中敬爱的先生。

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这本小书并不是新写的,它是我追随启功先生十几年间,所写的若干篇有关文章的合集,也是我敬献在启功先生灵前的心花一瓣。

先贤有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又言:“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反之而言,面对一位高尚的人,面对一位益友,正也如同读一本好书。人生如书,有的厚重,有的浅海有的深刻,有的无聊;有的风趣,有的枯涩;有的内涵丰富,有的思想苍白;有的不堪卒读,有的不忍释毛有的读之无益,有的获益终身。在我眼里,启功先生就是一部厚重深刻的大书,一部内涵丰富的大书,一部不忍释手的大书,一部获益无穷的大书,值得一辈子捧读。

这本小书,就是我长期阅读启功先生这部大书后的一点心得体会,也是我敬呈在先生面前的一份作业。书中所收,有散文、随笔,有访谈、特写,也有通讯、传记,形式尽管多样,但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读启功先生”。

在启功先生生前,出于对先生的爱戴,我曾写过一些有关先生的小文章。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一本书;我并且尽量控制自己的笔墨,甚至想过在先生百年之后,我绝再不写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因为我自知才疏学浅,很难传达出先生风采于万一。我只想把对先生的爱戴常存心间。我对名人一向怀有敬畏之心,不愿借名人扬名。我知道启功先生是名人,但吸引我走近他的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人”。说起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十几年间我竞从来没有刻意与启功先生合过影。手中惟一一张我和先生在一起的照片,还是当年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的时候,一位朋友悄悄抢拍下来的。当年的“清高”,留下的是永远的遗憾!幸得有这么一张照片,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没想到,当先生真的离我们而去之后,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我竟然一口气接连写下了好几篇怀念文章。我只想把我对先生的热爱、对先生的思念一股脑宣泄出来。现在,我能为先生做的,也就是这么一件事了。我认为,弘扬先生的精神和品格,就是我们后人纪念先生、感恩先生最好的方式。

本书并不是对启功先生全面的介绍和评价,而只是我眼中的启功先生,我心中的启功先生,也就是说,主观的成份更重一些。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写作的跨度长达十几年,一些文章中选取的素材难免有重复之处。当时是为了文章主题的需要,并无不妥;可现在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看起来就有点重复之感了。经过慎重思考,对一些明显重复的内容稍作修改。比如关于“启功辟谣”,本书中专有一则小文介绍其事;在其他文章中引用时就不再详述了,只是作为表现文章主题必需的例证点到为止。区区用心,恳望亲爱的读者理解。

编选此书的过程,如同又拜读了一遍启功先生这部大书,想起那些温馨的日子,想起那撕心裂肺的一刻,泪水一遍遍涌出,心灵一次次净化。

启功先生的家属章景怀先生、郑■女士在本书成书过程中给予了大力协助,谨致谢忱!他们在启功先生晚年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所有热爱先生的人们深为感谢的!

我在编选此书时,曾向我的老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忠实弟子秦永龙先生透露了出书的想法,秦老师极为赞成,认为这是纪念启功先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进而邀请秦老师为本书题写书名。秦老师经过慎重考虑,谦辞不就,认为还是集启功先生自己的字为好,并从先生字库中精心选好了字提供给我。秦老师此举,不仅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也不仅是出于自谦,更是饱含着对启功先生的爱戴之情、崇敬之情。这是我应该特别感谢的!

本书部分图片选自侯刚先生所著《启功画传》,谨致谢忱!

其他朋友对本书的关心和帮助,恕不一一列举,感激之情,长存心间。

二○○六年五月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读启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4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1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