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邓小平在中原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力求实事求是地反映邓小平在中原时期的思想、活动轨迹、领导艺术、品格气质、情绪爱好等,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邓小平提供一些详细和有益的素材。

内容推荐

邓小平说的“最高兴的三年”,是指抗战胜利后。他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黄河两岸,挺进大别山,转战江、淮、河、汉之间,直到渡过长江的三年。人们把这三年称之为“逐鹿中原”。

中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古以来,凡遇天下大乱、政权更迭之时,中原总是英雄豪杰们角逐嘶杀的战场。故此,留下了“占中原者得天下”的传说。

1945年9月,当邓小平踏上中原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最惊心动魄的中原逐鹿便拉开了帷幕。

在中原,邓小平以他战略家的睿智和奇韬雄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

目录

序 /1

第一章 为和平而战 /1

从延安飞返太行/2

毛泽东说,上党区“有鱼有肉”/9

“平汉战役应该说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14

“打完上党战役编了四个纵队”/20

第一章 南讲探路/29

毛泽东的出击中原战略/30

古丛台誓师/39

“一出陇海,只是一次探路”/43

杰出的指挥艺术/49

漫步亳州城/58

黄河故道踏冰行/65

第三章 千里跃进 /71

反攻的时机到了/72

夜渡黄河/8l

“一下消灭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86

下决心“直出大别山”/90

“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95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100

第四章 重建据地 /111

“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112

寻找“大别山的儿子”/121

“王大湾”会议/125

“规定了‘约法三章’,就不能说话不算数”/132

划分鄂豫、皖西两个区/138

鄂东皖西行/143

露寒霜重缝棉衣/149

第五章 风雪大别山 /157

陈谢、陈粟人中原/158

向桐柏、江汉两区展开/166

“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174

向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178

除夕大别山/188

三到新县/198

提出新区斗争策略/207

主力出山/220

第六章 创建中原解放区/229

从淮西到豫西/230

登嵩岳,一览中原/238

三个四川老乡/246

向毛泽东建议:停止新区土改/254

“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265

“中原的干部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272

第七章 逐鹿中原 /281

解放古都洛阳/282

“打下宛西四县,就无后顾之忧了”/286

“出‘边车’袭取襄阳”/292

提高纪律性/299

在西柏坡/310

第八章 决战岁月 /317

“大战即将开始,郑州的地位非常重要”/318

总前委书记/327

“歼击黄维为上策”/336

“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345

渡过长江,357

后记 /369

试读章节

豫皖边战役结束后,2月下旬,邓小平、刘伯承率领部队从豫东、皖北向黄河故道北撤,以便把沿陇海路东进参加对华野作战的王敬久集团主力吸引到冀鲁豫一带,配合华东野战军的莱芜战役。

这天,部队行军来到黄河故道。

东进时,这里还是沃野良田,可现在,它已变成一片汪洋了。两个月前,蒋介石违背国共签订的协议,提前在花园口堵口,把黄河水放人故道。

望着缓缓向东北流去的滔滔黄水,邓小平不由想起了一年来围绕黄河“堵口归故”问题上的一场斗争。

现在的黄河故道,八年前是黄河的河床。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南进,下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让黄河水向东南方向豫皖苏一带流去。八年来,花园口以东的旧黄河已经面目全非,河床内的淤沙大部变成高者丈余、低者二三尺的沙丘。昔日黄河的南北大堤因年久失修,沟壕纵横,破败不堪。往日的河道上,新建了7万多个村庄,过去的沙滩变成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沃土良田。

经过八年抗战,黄河故道南北广大地区已成为冀鲁豫、山东解放区的一部分。蒋介石正是看到黄河故道横贯解放区的这一特殊地形,才制定了“以水代兵”的战略,在既不修复河堤,也不疏浚河道,更不安排故道40万人民搬迁的情况下,决定强行单方堵口,使黄水重归故道。

国共双方就“黄河归故”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46年4月7日,双方签订《开封协议》;4月15日,签订《菏泽协议》;5月18日,达成《南京协议》;7月22日,达成《上海协议》。这些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复堤浚河,整修险工地段,迁移河床居民,待复堤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

在此前后,解放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边区党组织领导下,在西起长垣、东至齐河长达300余公里的堤岸上,掀起了历史上罕见的声势浩大的搬迁、复堤、治河工程。经过半年抢修,终于在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前完成了治河复堤工程,保证了解放区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46年12月27日,国民党当局以合龙工程技术需要为借口,将部分黄河水放人故道,同时派飞机轰炸扫射抢修堤坝的民工。几处河堤已出现破堤危险。

当邓小平、刘伯承率领部队来到黄河故道的时候,解放区的几十万民工正在昼夜抢修堤坝。现在,放人故道的部分黄河水,水头已到东阿,但水位很浅,水中有许多“小岛”。如果抓紧时间架桥,几天之内,部队便能全部渡过黄河。

邓小平思索了一会儿,立即派人把野战军司令部民运部长穰明德叫来,神情严肃地对他说:

“敌人正在尾随我军而来,蒋介石已经提前在花园口堵口,把黄河水引入故道,企图把我军主力隔在黄河以南,以便一口吃掉我们。现在,河水已流过董口、罗楼。我和刘伯承司令员商量过了,决定乘大水还没有来到之前,设法在黄河上架设一座浮桥,让部队迅速通过,以便休整再战。这个任务很艰巨,你必须在3天之内把桥架好,保证部队安全通过。”

从司令部到黄河边有好几十里路。为了争取时间,邓小平要穰明德乘坐他和刘伯承的吉普车去。出发前,邓小平又改变了主意,与穰明德一同跳上了吉普车。架桥的事关系到全军的安危,责任重大,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他决定亲自到黄河边察看一下水位,以便选择一处最佳的桥位。

汽车在黄河边停了下来。沿着黄河,邓小平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察看。最后,他停下脚步,指着一处河中有沙州的地方说:“这里滩宽,水位浅,架桥比较合适,就把桥架在这里吧。”

邓小平指的那块地方,水位约有1.4米,水流缓和,确是架桥的理想之处。穰明德立即组织民工,就地取材,用高梁秆、沙土和石头架设浮桥。

北风刺骨,地冻天寒。民工们把高梁秆扎成捆,一捆捆分层横竖交错地铺到河底,再用木桩加以固定。为了提高桥的载重量,每三层高梁秆捆上加铺一层高梁席,席上再铺一层沙。按照这样的程序,桥在一层一层地增高。

第三天,一座长1000多米、宽3米、高出水面约1米的浮桥架好了。恰好这天夜里北风突起,天气骤变,大雪飞降,河面上冻结成厚厚的冰层,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

邓小平在司令部接到了架桥任务已完成的消息,十分高兴。为解决部队多、桥面窄的困难,他命令桥上只通过汽车、炮车、辎重和伤病员,而部队一律从冰上徒步过河。

部署完毕,邓小平穿上那件褐色羊皮大衣,大步上了浮桥。他的身后,是他的亲密战友、披着一件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黄色军大衣的刘伯承。仅从个头和装束来看,人们老远就能分辨得出哪个是政委,哪个是司令员。

走在浮桥上举目四望,千军万马踏冰而行,辎重大炮浩浩荡荡。眼前这一壮观的场面,远非半年前部队第一次过黄河故道时的情景所能比。那时,部队全是轻装,而且简陋得很,有的纵队连一门大炮都没有;而现在,汽车、骡马、大炮、榴弹炮,各种辎重拖得老长老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真是战争锻炼了部队,部队又在战争中更新了装备,得到了发展。

部队全部渡过了黄河,敌人的飞机才赶来炸毁了浮桥。这一炸,正好把刚刚赶来的国民党部队隔在黄河南岸,而邓小平、刘伯承则率领部队进入朝城、观城、范县一带老区休整。

1947年3月,蒋介石目睹国民党军队不断失败、损伤严重的惨状,发现了他在军事部署方面的弱点。

他说:“我们在后方和交通要点上,不但要处处设防,而且每一处设防必须布置一团以上的兵力。我们的兵力就都被分散,我们的军队都成呆兵,而匪军却时时可以集中主力,采取主动,在我广正面积极活动,将我们各个破击。”结果是,“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蒋介石改变了全面进攻战略,从1947年3月起,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等战场转取守势,集中兵力对山东和陕北战场实施重点进攻。

在敌人由全面进攻变为重点进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全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内线作战。要求山东、陕北我军实行诱敌深入,抓住战机,歼灭进犯之敌;要求豫北、晋南、晋察冀、东北等战场的部队根据各区情况,举行战略反攻,大量歼灭敌人,逐步收复失地,以配合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P65-68

序言

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胜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邓小平说的“最高兴的三年”,是指抗战胜利后,他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黄河两岸,挺进大别山,转战江、淮、河、汉之间,直到渡过长江的三年。人们把这三年称之为“逐鹿中原”。

中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古以来,凡遇天下大乱、政权更迭之时,中原总是英雄豪杰们角逐嘶杀的战场。故此,留下了“占中原者得天下”的传说。

1945年9月,当邓小平踏上中原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最惊心动魄的中原逐鹿便拉开了战幕。

在中原,邓小平以他战略家的睿智和奇韬雄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

——他和刘伯承密切合作,首战上党和平汉,逼迫蒋介石在国共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他率部转战黄河两岸,又连续取得陇海、定陶、巨野等八次战役的胜利,把一支抗战时期的“游击队的集合体”铸造成能打善战的正规野战军;

——他挥师强渡黄河,义无反顾,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实现了毛泽东梦寐以求的出击中原的战略;

——他提出了“站得住就是胜利”的战略思想,指挥部队在山高路陡的大别山坚持斗争,在长江、黄河、淮河、汉水之间创建了辽阔的中原解放区。他在大别山的成功,让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挺起胸膛自信地喊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他领导总前委,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号召部队“这一仗中野拼光了也值得,其他野战军照样渡江”,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战略家的胸怀与大局意识;

——他统率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浩浩荡荡渡过长江,一举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最后覆灭。

邓小平逐鹿中原的历史,再一次向人们揭示了“占中原者得天下”的道理。当邓小平那坚实的脚步把中原大地踩得隆隆作响的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短短几年后,他竟和毛泽东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

逐鹿中原的三年,是打胜仗的三年。用邓小平的话说,“从抗战以后,一直没有停止过一天打仗。”打仗,留给他的是不解的军人情结。他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邓小平在逐鹿中原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军事韬略,让人们不能不相信,如果不是政治上的天赋和需要,他很可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事实上,在四个野战军的司令员和政委中,唯独他一人没有挂上元帅的军衔。这在他的军人生涯中不知是否是一个遗憾。

在中原,邓小平以其在战争中锻造的坚毅、果敢的军人气魄和具有远见卓识、刚柔相济的政治家风范,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和信任。

邓小平的一生,以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而著称于世。他的这一品质和特点,在中原的三年里尽显无遗。

在中原,他坚定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但又坚持从中原的客观实际出发,不盲从、不附和。他根据大别山和中原新区的实际情况,秉笔直言,提出了在大别山等新区不能像其他解放区那样过早地打土豪分田地、新区的中农应予保护等许多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为毛泽东所接受。

他亲自起草的中原局“六六指示”,既有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又有实际上的可操作性。毛泽东把它作为中央指示的补充文件发到各分局、前委,并说,“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

渡江前夕,毛泽东把邓小平专门叫到西柏坡,向他询问部队进入新区的政策和策略。后来,正是有了邓小平总结的这些宝贵经验,解放军才能在打过长江后顺利地在江南新区站稳脚跟,把中国革命推向胜利。

在中原,邓小平还经常走市场、穿街巷,提出没收商贩“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的理念。这对他后来领导改革开放、主张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改善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应该不无影响。

在领导创建中原解放区的实践中,邓小平日益凸显出他非凡的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胸怀大局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正是这些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实践,铸就了邓小平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使他在短短的几年里,从一个野战军政委、大战略区首脑,迅速成为协调指挥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担负解放半壁江山重任的总前委书记,又成为新中国的高层领导人。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使他在几十年后敢于力排众议,拨乱反正,把处于贫困中的中国引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让中国人真正看到了强国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奋然崛起。

打开尘封的历史,追忆邓小平在中原的这段时光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坚定果敢、求真务实的邓小平正向我们走来;一个在中原天天打仗、洋溢着胜利微笑的真正的军人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中国人民的儿子”正向我们走来……

后记

《邓小平在中原》一书自1993年7月第一次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今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60周年、邓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值此之际,特对本书加以修订,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出版发行后的10多年间,出现了不少新的材料。这次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增加了邓小平当年在中原时期的一些图片资料,并对部分章节和体例作了改动。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电文、报告、信函、会议记录等历史文献,参考了大量的著作和回忆录,采访了100多位在大别山和中原解放区工作过的老同志、老战士。这次修订,又专程到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淮西等地采访。凡邓小平的活动均以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录或采访记录为依据,一些重大史实均作了详细考证。

在此,向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出版的老同志、老领导和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由于这些资料的来源广、头绪多,在使用时可能存在着版权问题,作者和出版社在客观上难以逐一进行核实,特在此希望图片资料版权的所有者予以谅解,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凡认定自己是本书某张图片资料的版权拥有者,敬请及时与作者或出版社联系,并提供可靠的版权证明材料。作者和出版社将根据有关规定,合理支付报酬。

本书力求实事求是地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在中原各地的活动,为人们全面了解和研究邓小平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这次虽经修改,仍觉不能尽言。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任涛

2007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邓小平在中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2408
开本 16开
页数 3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6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