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土默热红楼文学十讲/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土默热红学的出现为百年红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尽展土默热红学的思想精髓!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一套五部,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可各自独立成篇,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是《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之一,从《红楼梦》文学比较、文学背景、文学创作、文学宗旨、文学艺术、文学底色、文学传承、文学评点、文学流传、文学流派等十个方面,系统考证了《红楼梦》的文学源流,证实《了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影响下的产物,是清初言情文学狂潮中的一朵浪花。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土默热红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红楼梦》研究学术体系,它从人物生活原型、故事发生地、情节历史依据等角度对《红楼梦》的创作时空和历史背景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而非曹雪芹,大观园的原型是在杭州的西溪,大荒山原是指京东的盘山,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是杭州“蕉园吟社”的“五子”和“七子”,《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国殃家难。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巨痛的“末世”,一个正在亡国破家的忧伤、悲痛、困惑、愤懑中苦苦挣扎的“百年望族”,一群接受了“遗民思想”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男女,一个遭受了国殃家难百般折磨,背负着“无能”、“不肖”之恶名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痛苦生活的夫妻。洪昇及其家庭、夫妻、姐妹们的这一切,同《红楼梦》作品中展示的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清醒与迷茫、叛逆与依恋的全部生活,互相之间显得是那么人情入理,如呼如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在《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中,作者通过强有力的逻辑性与实证,借助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这些思想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阅读本丛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目录

前言 《红楼梦》文学创作过程分析

第一讲 《红楼梦》文学比较

第二讲 《红楼梦》文学背景

第三讲 《红楼梦》文学创作

第四讲 《红楼梦》文学宗旨

第五讲 《红楼梦》文学艺术

第六讲 《红楼梦》文学底色

第七讲 《红楼梦》文学传承

第八讲 《红楼梦》文学评点

第九讲 《红楼梦》文学流传

第十讲 《红楼梦》文学流派

后记 红学各流派兼容互补的结合点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红楼梦》与《长生殿》

《红楼梦》与《长生殿》,两部“怀金悼玉”的“情种”力作,疑似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个人就是洪昇。洪昇于康熙十二年(1673)开始创作《长生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历十余年,三易其稿。《长生殿》的核心内容是描写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生活,衬之以“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辅之以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创作手法,歌颂了李杨间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也鞭笞了宫廷腐败、奸相弄权和藩镇割据之害,深刻流露了作者的兴亡感恨。

凡熟读过《红楼梦》的文人,倘静下心来,不抱任何偏见或成见,再去细读《长生殿》,便不难发现,两部“言情”大作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面如出一辙。

首先,两部作品的“言情”主题一致。《红楼梦》一开始,作者便借“空空道人”之口,称此书“大旨言情”,第五回“曲演红楼梦”时,第一首曲子便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作者试遣的“愚衷”便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不论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学者也好,认为是“反满”“悼明”小说的学者也好,乃至认为是描写“阶级斗争”小说的学者也好,都不能否认《红楼梦》的“言情”主旨,不能否认《红楼梦》写“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作品主线。

《长生殿》主要是依据白居易之《长恨歌》创作的爱情悲剧,讴歌了唐明皇和杨玉环向往“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的美好爱情,展示了纯贞浓烈的爱情可以生死不渝的善良愿望。作品一开头,便唱出了“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看尽忠子孝,总由情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品结尾,仍照应开头,写出了“神仙本是多情种”,“情根历劫无生死”,“尘缘倥惚,仞利有天情共永”。两部作品所写之情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意淫”之情,作者不愿笔涉淫乱,《红楼梦》作者声称反对“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的“风月笔墨”。《长生殿》的作者也声称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一涉秽迹,恐妨风教”之事“绝不阑人”、“概置不录”。

其次,两部作品描写的爱情发展过程和悲剧结局一致。《红楼梦》中的宝玉,在深爱着“世外仙姝”表妹黛玉的同时,还不时暗恋着“山中高士”宝姐姐和“湘江”“楚云”湘云妹妹,经历一段“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的过程之后,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二人海誓山盟后,爱情转入忠贞专一。

《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历程与《红楼梦》中宝黛爱情历程如出一辙,唐明皇李隆基在深爱着“太真妃子”的同时,还与“梅妃”、“虢国夫人”等保持着爱恋之情,二人之间也曾发生龃龉,及至“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二人对“牛女”立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后,爱情进入了生死不渝的阶段。

两部作品描写的爱情结局的悲剧性亦应是一致的。唐明皇在马嵬坡“惊变”无奈“埋玉”,缢死了爱妃杨玉环,结束了“生”之爱,又开始了“死”之恋。《红楼梦》中宝黛“生之恋”是无疑的,八十回后的情节是否作者原意“红学”界有争议,是否会有“太虚幻境”中的“死”之恋,便不得而知了。但从作者在前八十回所布格局来看,可见端倪。

第三,两部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性格特征一致。且不说唐明皇和贾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怜香惜玉”及“意淫”的性格相仿,杨玉环与林黛玉的形象和性格简直是一个模子塑造的。《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洪昇寄予无限同情的悲剧人物。她的“前身原是蓬莱玉妃”。她的性格特征是娇、慧、妒。她温柔艳丽,娇媚过人,使“六宫粉黛无颜色”;她才智过人,聪慧无比,梦入月宫闻得仙乐,醒来便制成“霓裳羽衣曲”谱;当然她性格特征的最突出之处是“妒”,“钗钿定情”之后,当她发现明皇与虢国夫人关系暧昧,又与梅妃重好时,一往情深的爱情便转为深深的嫉妒与痛苦,正由于这种情与妒的作用,才使明皇与她在长生殿中“七夕”“盟誓”。“密誓”后她更加钟情,生死不渝,感动天地。

《红楼梦》中的黛玉,当然是作者笔下最具同情的悲剧人物。她的前身是青埂峰下的“绛珠仙子”,亦称“潇湘妃子”。她的娇、慧、妒的性格特征与杨玉环一般无二。她的美丽“冠压群芳”,她“魁夺菊花诗”,会识谱能抚琴,“葬花”一曲感天动地。她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是“妒”,当她发现宝钗的“金锁”和湘云的“金麒麟”与宝玉之“玉”构成的“金玉良缘”象征后,对宝玉反复进行“冷香”、“暖香”式的讥讽与规劝,也正由于“多情女情重愈斟情”,方使宝玉与她迷了心性般地“诉肺腑”,装疯卖傻般地要砸“西洋自行船”。二人盟誓后她亦如杨玉环般更加钟情,直至“泪尽而逝”。

以“妒”写情,是《长生殿》与《红楼梦》两部作品女主人公的最明显的特点。由于杨玉环之妒,唐明皇称赞这是“情深妒亦真”;由于林黛玉之妒,“脂批”认为“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杨玉环和林黛玉共同的娇嗔之妒,非同一作者很难写得形似神亦似。

第四,两部作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一致。《红楼梦》为了情节描写的需要,采取写“梦”、写“幻”与“循踪蹑迹”、“不敢穿凿”的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在天上创作出一个“太虚幻境”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真人”为道士,“大士”为僧人,“跛脚道士”与“癞头和尚”应为“茫茫”、“渺渺”之幻身)以及“警幻仙姑”等;在人间创作出一个“大观园”作为“儿女私情”的乐园,写宝黛二人为“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历劫;这一点与《长生殿》几乎有剿袭之嫌。《长生殿》在明皇与玉环生爱与死恋过程中,“梦”与“幻”的情节占了很大篇幅,……P1-2-4

序言

《红楼梦》文学创作过程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不是信史。小说创作自有其一般规律,《红楼梦》当然也不例外。作者的创作冲动如何产生,创作主题如何确定,创作素材如何收集,创作手法如何谋划,都可以根据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判断,跳出规律之外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不存在的。

当今红学不论考证、索隐、评点、探佚各派,都不去研究《红楼梦》的文学创作过程,而是采取削足适履的荒诞附会方法,把曹雪芹打扮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天才,把《红楼梦》粉饰为一部凭空杜撰的作品,把《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描绘成一场莫名其妙的闹剧,滑向了“曹学”歧途,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本文根据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通过对《红楼梦》创作过程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红楼梦》产生的真相,真正还红学以“学”的地位。一、《红楼梦》的创作冲动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其创作之初,作者都必然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充溢于胸膛中的创作激情达到了不可遏制的程度,从心底里发出我要写、我必须写、我马上写的呐喊。雨果的《悲惨世界》、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莫不如此。《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之初也必然有同样的创作冲动。

《红楼梦》开篇,在“作者自云”中,就交代了这样的创作冲动: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正处于“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欲将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饴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红楼梦》作者的创作冲动起因是经历了“一场梦幻”,使自己陷人了绝望的“大无可奈何”境地。这场“梦幻”就是作者洪昇的“仕途经济”梦想彻底破灭。康熙二十八年秋,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洪昇被朝廷逮捕下狱,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彻底断绝了仕进之路。

出狱后,洪昇自感“愧则有余,悔则无益”,激愤无奈之下,一个人跑到了京郊盘山,在青沟禅院“参禅”了“旬日”时间。洪昇的创作冲动,就应该是在盘山“参禅”期间产生的。

盘山有盘古寺,相传是盘古从混沌中开辟“大荒”的地方;盘山多大石,青沟禅院旁的“风动石”,相传是女娲补天弃置不用的一块石头。此时处于绝望心境中的洪昇,以这块顽石自譬,产生以自己的经历,“编述一记”《红楼梦》的念头,应是对《红楼梦》创作冲动最合理的判断。二、《红楼梦》的创作主题

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作品主题没有疑义,都认为《红楼梦》有“情”、“恨”和“空”的三重主题。但对《红楼梦》为什么确立“情”、“恨”和“空”这样三重主题,似乎迄今没有哪个学者能说得清楚。

洪昇在盘山产生了《红楼梦》创作冲动之后,首先必须明确创作主题,即自己要写什么,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确立“恨”的主题是没有疑问的,《红楼梦》的创作冲动就产生于“恨”。恨什么?恨谁?一恨那个弃用石头补天的“女娲”,也就是恨那个革去了自己功名前程的朝廷;二恨“风尘碌碌,一事无成”的自己,在锦衣玉食时“耽搁花笺彩纸”,不务正业,无能不肖,以致今日穷困潦倒,“于国于家无望”。

洪昇为什么确立“情”的主题呢?这是洪昇人生的感情经历决定的。洪昇有两个聪明美丽的亲妹妹,还有诸多“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表妹,从洪昇形容她们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她们都是才女,都与洪昇从小一起联句酬唱。她们的命运都很悲惨,洪昇的两个妹妹,都因为婚姻不幸,年轻轻就夭亡了。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是洪昇的嫡亲表妹,从小青梅竹马,前半生与洪昇的感情经历十分缠绵,后半生又同洪昇相濡以沫,过着贫苦困顿的生活,可谓为洪昇还了一辈子眼泪。洪昇的十二个表姐妹,个个美丽聪明,都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又全部落得“千红一哭”的悲惨命运。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表现“闺阁中历历有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洪昇为什么还要确立“空”的主题,写“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这是由洪昇家庭的真实经历决定的。洪昇出生于杭州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洪家是一个经历了一百多年繁华的东南“望族”。到了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洪家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家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洪昇身上,而洪昇却因为自己的“荒唐”,永远断绝了仕进前程,也同时永远断绝了洪家在新王朝复兴的希望。事实上,洪家在洪昇生前,就亲人流离星散,富贵一败涂地了,真可谓一片茫茫白地,洪昇由此确立“空”的创作主题,是势在必然的。三、《红楼梦》的创作手法

洪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传奇。《长生殿》创作于康熙二十七年前,是洪昇年轻时的作品。《长生殿》创作倾注了洪昇十年心血,先后三易其稿。洪昇终生都为《长生殿》感到自豪。《红楼梦》的创作手法,自觉不自觉地因袭《长生殿》的谋篇布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首先是在外壳上,采用梦幻和写实交织的创作方法。《长生殿》的主人公是来自“蓬莱仙境”的“孔升真人”和“蓬莱仙子”,《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来自“太虚幻境”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长生殿》的人物命运由“牛郎真人”、“织女大士”和“月宫仙女”安排摆布,《红楼梦》的人物命运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和“警幻仙姑”安排摆布;《长生殿》的女主人人生记载在“宫嫔册”“妃后编”中,《红楼梦》的女主人人生记载在“薄命司册子”中。

其次是在内涵上,采用描写多角恋爱的纯情“意淫”手法。《长生殿》的主人公唐明皇与玉环和梅妃闹三角恋爱,爱情在三角关系中游移不定,及至在“长生殿”密誓后转为忠贞;《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与宝姐姐和林妹妹闹三角恋爱,见了姐姐就往往忘了妹妹,及至在“大观园”中互诉衷曲后转为坚定。《长生殿》在创作过程中,“一涉秽迹,绝不阑入”,写李杨二人的纯真爱情;《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专写“意淫”,排斥“皮肤滥淫”,写宝黛二人的心心相印。四、《红楼梦》的创作素材

《红楼梦》创作的基本素材,是洪舁及其家庭的真实生活,这是毫无疑义的。书中贾府的衰落史,就是洪家的衰落史;书中宝玉的感情生活,就是洪昇同妻子黄蕙、妹妹和表妹们的感情纠葛;书中宝玉拒绝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叛逆性格,就是对洪昇自己经历的真实刻画;书中众儿女的乐园“大观园”,就是根据洪家的后花园创作的,洪家宅园是宋朝皇帝御赐的,“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

 《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吸收一些作者所见所闻的其他素材。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文学作品看,《红楼梦》吸收的这些素材,都与洪昇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在妙玉身上,有陈妙常的影子,妙玉的名字、身份、感情都与陈妙常相关。明末清初,陈妙常的故事广泛流传于苏杭一带,洪昇当耳熟能详。

在黛玉身上,有冯小青的影子。冯小青的故事,是杭州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小青是出生于淮扬的才貌双全的妓女,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由于大妇悍妒异常,小青被迫在西湖孤岛别居,年十八便抑郁而死。小青遗诗与黛玉诗有昇  曲同工之妙,小青焚稿与黛玉断情也有连带关系。

黛玉葬花,明显是抄袭唐寅葬花的故事,《葬花词》就是唐寅诗的翻版,不仅内容相近,好多词句也完全相同。根据《洪舁年谱》记载,洪舁晚年,曾专门去苏州桃花坞拜谒唐寅墓。在桃花坞,洪昇比较自己和唐寅的命运,感慨系之,曾赋诗四首,其中有“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的句子。“柳七郎”就是宋代的柳蓍卿,洪家刊刻的《清平山堂话本》记载了他的故事。洪昇以“柳七郎”自譬,哀叹他日谁吊,与《红楼梦》中黛玉哀叹“他年葬依知是谁”,完全是一样心境。五、《红楼梦》的创作过程阶段从康熙二十八年到洪昇去世,十五年中,洪昇似乎没有停止过《红楼梦》的创作。其间几易其稿,已不可考,但从书中记载的《红楼梦》的几个别名,似乎体现出了洪昇创作的几个阶段。

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在遭受人生最重大的打击之后,于京郊盘山的大石头下,酝酿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以无才补天的石头自譬,写自己“于国于家无望”的“恨”和“悔”。此时作品的题名,似应是《石头记》。

康熙三十年,洪昇回到了故乡杭州,在故土抚今追昔,必然转而写“情”。从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故事出发,又产生了“神瑛”和“绛珠”的形象,产生了“还泪”说。此时作品的名称,似应更改为《情僧录》。

康熙三十八年,洪昇父母已亡故,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也夭亡了,东南“望族”的洪氏家族,已“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几代人的繁华梦,至此彻底破灭了。洪昇在迁葬弟妹遗骨后,哀痛不已。此时作品的内容,必然大量增写“空幻”,作品的名称,似应定为《红楼梦》。

此后直到康熙四十三年落水溺死,洪昇的虚无主义思想愈趋严重。此期间洪昇的儿子之震又开始了求取功名,孙子也渐渐长大,杭州的年轻才俊,又多有投到洪昇门下学习者。为了教诲年轻人,避免走自己年轻时“荒唐”的老路,将作品更名为《风月宝鉴》,大概是言之成理的。

康熙四十三年,洪昇应曹寅之约,到江宁织造府“畅演”三日《长生殿》。据曹寅赠洪昇诗记载,洪昇把“行卷”带到了曹府,曹寅读了“行卷”,见其中记载的内容是“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由此不难看出,洪昇的“行卷”,不正是《红楼梦》书稿么?洪昇归家途中就不幸淹死了,两年后,曹寅也病死了,随后曹家被抄,谁还会为洪昇的“行卷”出版而操持?传到曹雪芹,大概感到书中内容与己家相类,故此对洪昇的“行卷”加以“披阅增删”,并更名为《金陵十二钗》,传抄问世。脂批记载“雪芹旧有《风月宝鉴》”,说的就应该是洪昇留下的“行卷”。题名为《金陵十二钗》的作品并未流传下来,今天所能见到的只有题名为《石头记》和《红楼梦》的作品,可能是曹雪芹改动不大,基本保持洪昇作品原貌的书稿。

后记

红学各流派兼容互补的结合点

说到如何评价《红楼梦》,鲁迅先生对那种言人人殊的局面感慨良多,他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大意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眼中的《红楼梦》是迥然不同的:经学家看到易,理学家看到淫,文学家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国红学界发生的事实。清代主张禁毁《红楼梦》的理学卫道士,提出的禁毁理由,就是《红楼梦》是一部“淫书”;以蔡元培小说为代表的索隐派,“索”出《红楼梦》的主要“隐”密之一,就是作者具有“民族主义”思想,在书中“排满”;胡适先生开辟的“新红学”“考证派”,考证出了《红楼梦》写的是江宁织造曹家“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实事;王国维先生开创的评点派,看到的是《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伦理学价值,也就是对缠绵的诠释和提炼升华;经学派在《红楼梦》中看到了什么“太极图”、“河图洛书”,把《红楼梦》抽象成了一堆易经符号。

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谓绝无仅有。为什么会产生独特的“聚讼”现象呢?鲁迅先生没有说,鲁迅之前和之后的如过江之鲫般的涉红学者们,也未见一人研究清楚。红学主流派对此采取的是鸵鸟政策,除了考证派文章,对其他红学流派一概嗤之以鼻,虽然他们对好多颇有见地的文章并未认真读过,或者根本没读过。这显然不是一种学术研究应持的科学态度。考证派的研究成果对红学的贡献自不待言,平心而论,索引派、评点派、经学派的好多严肃论文,仔细读来,也是很有道理的。难道坚持本派观点就一定否定其他观点么?难道红学各流派之间就势同水火,没有一个能够兼容互补的结合点么?

有!当然有。红学各派不能兼容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证派把《红楼梦》的作者搞错了,从“大胆假设”就选错了方向,后续的“小心求证”过程,只能是南辕北辙。由于曹雪芹出身“包衣”世家,不可能具有排满思想;年少时家庭败落,不可能具有缠绵生活;从发现的材料看,也未见攻读易经,不可能具有经学修养。正由于以上理由,才使红学各流派变得互相矛盾、不可兼容了。笔者经过十几年的缜密考证,证明《红楼梦》中确有“民族主义”思想,确有“金粉浮华”倾向,确有经学意识,作者的这些精神意识同对家庭衰落的哀悼之情,以及对“闺阁”密友的思恋之情交织在一起,井然有序,隐然有密,共存于《红楼梦》书中。也许有人会发问,有这种可能么?有这样经历丰富、学识渊博的人么?待笔者告诉你,乾隆朝的曹雪芹当然不可能,康熙朝的洪昇则完全可能。红学各流派探索到的上述珍宝,洪昇身上都有。

笔者同意考证派鼻祖胡适先生关于《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作品的观点,但不同意胡适先生考据出的《红楼梦》写江宁织造曹家的结论。《红楼梦》写的确实是一个封建大家族“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过程,但这个大家族不是金陵曹家,曹家也从来没有在曹雪芹身上寄托家族复兴的希望。《红楼梦》描写的这个衰亡的大家族是钱塘洪家。钱塘洪家确实是一个“赫赫扬扬,已历百年”的、“诗礼簪璎”的封建大家庭,由于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寄托家族“复兴”重任的洪昇“耽搁花笺彩纸”,被朝廷“斥革”下狱,洪家终于一败涂地,“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笔者同意索隐派领袖蔡元培先生关于《红楼梦》隐写“康熙朝政治”的观点,但不同意蔡元培先生用《清史》同《红楼梦》对照索隐的结论。洪昇可谓康熙朝的名人,同朝中“南北两党”政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写的应是洪昇视野里并与洪昇有关的“政治”。洪昇与“康熙朝政治”的关系太密切了,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充军发配,自己因“政治问题”被“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昇从小受到“遗民”思想根深蒂固的大儒教育,终生抱“兴亡感叹”,洪昇初创《红楼梦》完全可能流露“民族主义”思想。

笔者同意评点派巨擘王国维先生关于《红楼梦》的美学、伦理学价值的判断,但不同意王国维先生断定《红楼梦》为“美学惟一大著述”的唯美主义结论。洪昇前半生生活优裕,后半生极为贫困,但终其一生,精神生活都极为丰富多彩。洪昇的诗词水平,为当时文坛巨擘朱彝尊、王士稹、王泽弘所称赏;洪昇的曲学水平,可称清代第一人,无人能望其项背;洪昇多才多艺,对绘画、酒令、灯谜、饮食、狎妓等,都深有研究。洪昇的妻子“工诗善画”,且善“调弦”,妾邓氏“雪儿”“歌喉曼妙”。洪昇“家难”前与姐妹们在自家花园中时相酬唱;“家难”后生活贫困并未妨碍“襟怀风月”,在家中“大妇调冰弦,小妇展歌喉”,“浅斟低唱无限情”;在社会上广交名流,或吟诗,或作画,或郊游,或“聚演”,也可谓春光无限。以洪昇的才调和精神生活,写出《红楼梦》的美学、伦理学价值,是最为可能的。

说到《红楼梦》的内容结构、大观园的布局形制,隐含着“易理”,红学界多数人都不肯认可。但不相信者多数又没有研究过易经,拒绝此说的理由只能毫无根据地凭空推断,这不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承认《红楼梦》及其大观园有按照“易理”布局的可能,但不同意把《红楼梦》看作演示“易理”的“经书”的论断。洪昇在初创《红楼梦》时,确实认真研读过易经。洪昇在受到人生最沉重打击之后,遁人京东盘山青沟禅院“参禅”,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下定了创作《红楼梦》、写自己“亲历亲闻”之事的决心。从盘山回到家中,便“坐对孺人理典册,题诗羞道哀王孙”,“闭户日穷经,先探羲文秘”,正是一派收集素材、学习易经、准备创作的形象。洪昇在创作《红楼梦》构思过程中,首先学习探索了“羲文”,这就难怪《红楼梦》中隐含着易经的道理了。

综上所述,只要明白了《红楼梦》的初稿是洪昇所撰,曹雪芹只是“披阅增删”者,《红楼梦》的基本思想是洪昇的内心反映,主人公的基本经历是洪昇的亲历亲闻,红学的一系列“死结”就都解开了,存在于红学界的几乎所有不解之谜,就都真相大白了,鲁迅先生对红学界歧义的论断,就有了产生的根据,红学界的三大流派,就可以和平共处、相互印证、共同开辟新境界了。

有必要附带说明,近年红学界索隐派中,认为《红楼梦》隐写台湾、影射“延平郡王”郑成功父子的说法,附和者甚多。特别是有些台湾学者,对此索隐甚细,言之凿凿,似亦不无道理。当明白了洪昇初创《红楼梦》后,此一说法也有了下落。康熙二十八年,与洪昇一起,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革职处分的,有当时的台湾知府翁世庸。他的原籍也是钱塘,不仅是洪昇的同乡,还是洪昇的长辈姻亲,洪昇与他的儿子称表兄弟。当你知道了台湾知府与洪昇的关系,《红楼梦》中有些影射台湾的内容,就不奇怪了。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历史上那个极富哲理的“盲人摸象”故事。当今红学各流派,恰似那写摸象的盲人,各自摸着《红楼梦》这头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各自作着似乎不无道理但又绝对无理的解释,把大象的行状描绘得离奇古怪,莫名其妙。如果把各位盲人所摸到的形状综合在一起,其实大象的整体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洪昇初创《红楼梦》的学说,便是综合红学各流派观点,兼容红学各流派内容的全新学说。这个学说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各流派的任何学说,但与传统红学任何流派的学说又都不矛盾。透过这个学说,我们看到的是《红楼梦》的全貌,看到的是一个全须全尾的活生生的大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土默热红楼文学十讲/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土默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3406
开本 32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