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土默热红楼诗词新解/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土默热红学的出现为百年红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尽展土默热红学的思想精髓!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一套五部,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可各自独立成篇,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是《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之一,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来源,从误用、化用、套用、仿作、实录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考证分析。证实了《红楼梦》诗风属于明末清初风格,诗词本身也多是仿当时文人才女的作品创作的。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土默热红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红楼梦》研究学术体系,它从人物生活原型、故事发生地、情节历史依据等角度对《红楼梦》的创作时空和历史背景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而非曹雪芹,大观园的原型是在杭州的西溪,大荒山原是指京东的盘山,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是杭州“蕉园吟社”的“五子”和“七子”,《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国殃家难。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巨痛的“末世”,一个正在亡国破家的忧伤、悲痛、困惑、愤懑中苦苦挣扎的“百年望族”,一群接受了“遗民思想”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男女,一个遭受了国殃家难百般折磨,背负着“无能”、“不肖”之恶名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痛苦生活的夫妻。洪昇及其家庭、夫妻、姐妹们的这一切,同《红楼梦》作品中展示的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清醒与迷茫、叛逆与依恋的全部生活,互相之间显得是那么人情入理,如呼如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在《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中,作者通过强有力的逻辑性与实证,借助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这些思想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阅读本丛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红楼梦》误用诗词

第二章 《红楼梦》化用诗词

第三章 《红楼梦》典故诗词

第四章 《红楼梦》仿作诗词

第五章 《红楼梦》套用诗词

第六章 《红楼梦》悲秋诗词

第七章 《红楼梦》离愁诗词

第八章 《红楼梦》实录诗词

第九章 《红楼梦》谜语诗词

第十章 《红楼梦》诗词理论

结语

后 记洪昇的诗才曹雪芹不能望其项背

附录  从洪昇的人生轨迹看《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结构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人物形象和诗词立意不相称

《红楼梦》作者对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描写刻画,不能说不成功,但又不能说没有缺陷。最突出的不成功之处,就是林黛玉的年龄、阅历与她行为、思想不相称。从年龄看,林黛玉进入荣国府时不过五、六岁,直到抄检大观园、姐妹们即将风流云散时,年龄也不过十五六岁而已,还是一个刚刚到了青春萌动期的孩子。从阅历看,林黛玉母亲去世后,即被外祖母家“收养”,除了少不更事时期在扬州家中外,基本就生活在荣国府潭潭园宅内,从来不曾迈出大门半步。可是,在这个如此年轻、如此单纯的女孩子的诗中,却不时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离愁别绪,一种浓浓的漂泊无奈,一种浓浓的压抑悲伤,一种浓浓的渺茫悲观。

诗言志。任何诗词,都是诗人心灵的折射。如果不是在安史之乱的离乱社会中奔波,诗圣杜甫不可能写出“三吏”、“三别”那样的史诗。同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如果没有与她诗中透露出来的情绪相适应的生活基础,似乎不可能写出《葬花词》、《柳絮词》、《秋床风雨夕》、《桃花行》、《题帕三绝》等回肠百转、泣血哀伤的诗词。当然,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行为同她的人生阅历也必须是吻合的,否则,就是作者的败笔。从《红楼梦》作者的大手笔看,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败笔么?似乎不应该,也无此可能。那么,《红楼梦》书中出现林黛玉身上的这种怪现象,其中必有重大隐情。这个创作中的隐情究竟是什么呢?

林黛玉诗词中究竟反映出来什么样的思想情绪呢?这样的思想情绪又应该是在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呢?让我们再仔细赏析一下书中这个“诗魂”的诗,从中梳理出一些代表性、规律性的东西吧。

1.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构筑过一个“香巢”,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人去梁空巢也倾”了,令她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悲伤留恋的忧郁情绪。在一个暮春日子里,“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林黛玉与宝玉因为小儿女的勾当,吵了几句嘴,“一腔无名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于是,“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唱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葬花词》。

《葬花词》中流露出来的对前途渺茫的感伤情绪,容后再议。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表面上看说的是燕子,实际上是以燕喻人。燕子垒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夫妻出双人对,生儿育女。比喻为人,就是已经构筑成了男女同宿同飞的爱巢,准备偕老百年。

但不知什么原因,燕子变得无情起来,抛弃了新垒的“香巢”,致使“人去梁空”,香巢倾覆!比喻为人,就是男女双方,在刚刚同筑爱巢后,就劳燕分飞、各奔西东了!造成“梁空巢也倾”的根本原因,是“人去”了,男女主人公分手了。

林黛玉作《葬花词》的起因,是“感花伤己”。这里筑巢后又弃巢的燕子,自然是代表着自己和心爱的人。《红楼梦》书中宝玉与黛玉虽然倾心相爱,但却不曾到达构筑爱巢的地步;二人虽然为一些琐屑小事吵嘴闹别扭,却也谈不到“人去梁空巢也倾”的后果。所以,黛玉的《葬花词》,必然另有所指,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小儿女故事,是难以解释得通的。

2.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曾经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热切地渴望找到人生的归宿,但由于前途十分渺茫,因而内心十分焦灼忧虑。这种情绪,在《葬花词》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以花喻人,说自己像晚春飘飞的花瓣,随风飘荡,无人怜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自己在漂泊无定的生活中,幻想肋间生出两只翅膀来,随着落花一起飞向天涯海角。“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但天涯海角也遍寻不见能使自己结束漂泊的“香丘”,因此内心幻想自己不如像这些花瓣一样,被收集在一个“锦囊”中,用一抔“净土”掩埋掉,以死来结束漂泊的人生。  黛玉表达自己漂?白无定、前途渺茫心情的诗作,最为突出的是那首歌咏柳絮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词中把自己的命运比做随风飘荡的柳絮,萍踪无定,无人收无人管,眼看着韶华流逝,却找不到归宿。难怪大观园一起作诗的姐妹们都说,这首小令“好固然是好的”,但“太作悲了”。

黛玉诗词作得好坏且不论,只是这种“太作悲了”的漂泊感觉来得太无来由了!《红楼梦》书中的黛玉,虽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却不曾有过什么漂泊的人生经历,不应产生漂泊无定、命运随风逐水的感觉。寄居之处又是自己的亲外祖母家,把自己当“心肝儿肉”一样对待,更何况还有个心心相印的表哥宝玉,二人此时已海誓山盟,黛玉心中正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漂泊无依、萍踪无定的感觉。

3.从诗中看,林黛玉内心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美人迟暮的危机感,悲叹自己“明媚鲜妍”的时间不多了,一旦“红颜老死时”,便难觅踪迹了。也是《葬花词》中,表达这种情绪的诗句比比皆是:“闺中女儿惜春暮”,“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仅《葬花词》中如此,林黛玉的所有诗词中,几乎都有这种美人迟暮情绪的流露。比如在《桃花行》中,“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医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憔悴桃花伴随着憔悴美人,在“杜宇春归尽”的季节,产生的青春不再,红颜易老的情绪是何等强烈!

问题就出在这里!《红楼梦》书中林黛玉作《葬花词》、《桃花行》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一朵鲜花尚未完全开放。拿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女生而已。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憔悴花对憔悴人”这样美人迟暮的感觉,更谈不上预感“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急不可待的情绪了。P4-7

序言

笔者是钻故纸堆搞中国明清史研究的,诗词研究并非所长,本不应涉足《红楼梦》诗词专题研究。但由于前几年误入歧途,搞了一些“劳什子”红学研究,创立了所谓的“土默热红学体系”,妄图一举推翻百年正统红学和200年《红楼梦》研读历史,是否能达到这个“阴险”的目的姑且不论,意外的收获却是引起了红学界朋友的高度重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不管正面反面,反正都是重视,不能流芳千古,亦当遗臭万年,重视就好。现在很多学界精英都很讲究媒体炒作的轰动效应,这个所谓的轰动效应,却被笔者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中意外获得了。从此,笔者的研究就像一架滑翔机一样,既然被抛上了天空,也就没有飞不飞的选择余地了,只好借助风力顺势滑翔下去,也许能平安降落,也许被摔得粉身碎骨,由他去吧。今天也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在原来基础上,再搞一次惊世骇俗的《红楼梦》诗词专题研究。

尽管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笔者虽然在古典诗词领域不是学有专长,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却浸淫了几十年,也算术有专攻吧。中国史学界向来有文史不分的传统,搞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足古典文学研究,所以,笔者对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文学、史学、诗学、曲学大家的作品,还是比较熟悉的。这就给《红楼梦》研究无形中带来一个好处:书中出现的诗词曲赋,不论是作者仿作的,抄袭的,引用的,借用的,化用的,误用的,笔者最起码能感到眼熟,感到似曾相识,能看出在《红楼梦》作者之前,原来的出处和原来的意思,能发掘出一些当今红学界无人能够解读清楚的东西。相对于那些靠《红楼梦》诗词吃饭的著名专家来说,这也算处于“弱者地位”的笔者一点微末的优势吧。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这本小册子,虽然也是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但与著名红学家们搞的那些《(红楼梦)诗词解读》、《(红楼梦)诗词笺注》等专著,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内容也不同,当然研究结论更不同。本书是从历史考证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诗词的来源、流变、本意、引申等;研究方法也不是按照《红楼梦》书中顺序逐首笺注,而是按照诗词的出处,分门别类进行集中考证解读;研究目的不是通过解读诗词,去赞扬《红楼梦》诗词如何精妙或作者诗才如何高明,而是客观冷静地陈述这些诗词如何被《红楼梦》作者所正确引用或错误应用,当然不是一味地替古人捧臭脚。说到这里,红学领域的大师们也不必光火,因为笔者这里所说的那个《红楼梦》作者,根本就不是你们“无限崇拜、无限景仰”的曹雪芹,而是那个并不怎么“光辉”,甚至有点“不忠不孝”、有些“污点”的洪日方思。笔者对洪日方思的态度敬或不敬,似乎并不关传统红学什么事。

此前,笔者也像《聊斋志  昇》中的那个“瞽者”一样,读过某几位大家对《红楼梦》诗词的笺注。发现这些解读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就是解读前先“正心诚意”,酝酿对曹雪芹充足而又丰富的“感情”;解读中本着“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不论书中的诗是圆的方的,香的臭的,一律说成“艳如桃花,甘如乳酪”;解读后的结论当然是:曹雪芹是个诗词方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或“超天才”。笔者以为,这种解读其实大可不必。且不论用《红楼梦》诗词来反证曹雪芹诗才是多么荒唐,仅就书中诗词本身来说,也无须一味赞颂,因为小说中的诗词,是以书中人物的身份创作出来的,书中人物的文化功底良莠不齐,倘若诗词一律高明得很,这本小说的人物刻画该多么糟糕!总不能让刚刚学诗的香菱,第一次就作出那“咏月不见月”的第三首咏月诗吧?总不能让唱“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的薛大傻子,也与宝玉一样改唱那缠绵感伤、声情并茂的《红豆曲》吧?

笔者在本书的考证研究中,一般不对《红楼梦》诗词做出思想或艺术评价,不对《红楼梦》作者的诗才做出拔高或贬低的评价,只是根据诗词本身以及书中角色的身份需要,指明它的出处,说明它的本意。因为小说中出现的诗词.并不代表小说作者的诗词水平和能力,代表的是作者写景状物、刻画人物的能力,为了刻画需要,甚至还要刻意去作几首令人喷饭的歪诗滥曲呢。薛大傻子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作为诗来看,绝对糟糕透顶,但作为小说来读,却显得极为妥当。这不是说《红楼梦》作者写不出高明的诗,这些“歪诗滥曲”恰恰证明了作者的笔法高明!

笔者考证的那个《红楼梦》作者洪日方思诗才如何,在本书《后记》中有专门论述,最起码是清初一流的诗人和作家。这些可不是通过《红楼梦》及其书中诗词反证出来的,洪B方思一生著作等身,他的诗集《稗畦集》,现在还在书店中卖,他的戏曲《长生殿》,现在还在舞台上演,就无须我在这里多唠叨了。

作者

2005年11月1 1日于长春

后记

洪舁的诗才曹雪芹不能望其项背

笔者的《土默热红学》出版后,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学术意见,这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不足为怪。可是也有几个对清代诗词了解不多的朋友颇有微辞,加之担心红学界对曹雪芹的诗才吹捧甚高,而洪昇的诗才或有不逮,致使洪昇初创《红楼梦》说难以服人。为此,笔者感到很有必要对洪昇和曹雪芹的诗才加以比较分析,以释朋友之疑。

能证明曹雪芹诗才如何的材料不多。他的几个朋友确实说过“爱君诗笔有奇气”之类的自相吹捧的话,但那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啊?说他们水平高不高,不必就事论事,只看《清史》“文苑”有没有他们的名字,清代有影响的《诗集》是否收录了他们的作品,便一目了然了。曹雪芹仅存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真假还有疑问),就透着一股鬼气。仅就这两句诗来说,也不知是首联、颌联、颈联还是尾联,也不知是律诗、绝句还是古风中的残句,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遣词用语即俗又硬,缺乏诗的空灵之气。从风格看,模仿的魏晋风度,与《红楼梦》诗词风格迥异常。笔者无意否定曹雪芹的诗才,窥一斑而否全豹是不科学的。问题是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曹雪芹诗才多么高,他的师承是谁,他作过什么能登大雅之堂的诗?从清代浩如烟海的诗集一首不载,文人酬唱的任何记录一首不录这一点看,曹雪芹的诗才顶多是个平常之才,不无庸才的可能。他的莫逆之交敦氏兄弟,可谓一对庸才。他们同属眼高手低、志大才疏、附庸风雅、忸怩作态的八旗子弟,曹雪芹又能好到哪里?

洪昇的诗才岂是曹雪芹能同日而语的!洪昇出生在杭州这个人杰地灵的“天堂”,家庭“世代簪婴”,号称“书海”,祖上的洪皓、洪遵、洪迈、洪适、洪钟、洪澄、洪椿、洪瞻祖等,都是宋明两代的著名诗人学者。洪昇师从当时名满天下的诗坛领袖王士禛、辞赋大家毛先舒、骈文巨臂陆繁弨,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洪昇早慧,七岁能诗,十五岁就以诗“鸣钱塘”,并跻身江南名家之林。洪昇十八岁时就写出了《诗骚韵注》专著,“穷极元古,旁参博稽”,诗坛评价很高。十九岁上,洪舁已成为浙中诗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康熙七年,二十四岁的洪昇初人京师,就以诗才名动帝辇之下。洪昇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当时的文坛精英结下了生死不变、贵贱不移的友谊。不论荣华富贵时,还是穷愁潦倒时,不论是在江南家乡时,还是寄居京师时,当时诗坛的著名人物,如朱彝尊、吴修龄、李天馥、王士禛、赵执信、王泽弘、吴雯、吴仪一、高士奇、孔尚任等,都与洪昇交往密切,时相酬唱。这些人有的是名公巨卿,有的是文坛领袖,有的是父执上辈,有的是江湖隐逸,洪昇只是一介布衣,初出茅庐,便能加入他们的行列,可见名声之重。洪昇不仅擅诗,还精通辞赋,也是丹青妙手,尤其擅长“套曲”、“散曲”,“唇吻之间,不差毫厘”,在传奇界洪昇可谓清代登峰造极第一人。当时的文人墨客,作品集出版时,以能得到洪昇青睐并为之作序为荣;当时的王公贵族,举行风雅之事时,以洪舁能应邀参加并酬唱题咏为时尚。

洪昇一生著作等身,除四十多部传奇、杂剧剧本之外,诗词编撰成集的就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幽忧草》、《日方思词》、《啸月词》、《四婵娟室填词》等。在当时北京、杭州的志书和友人的诗集中,还保存了洪昇大量的诗词作品,可见洪昇一生吟咏之勤、著述之丰。当时的文坛领袖们,对洪昇诗词的评价甚高。李天馥说:“武陵洪昇文太奇,我得把读亟叫绝。”朱彝尊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朱廷宏说:“风流直压李清莲,名擅词场二十年。文章玩世欲成颠,五字能争造化权。”朱溶说:“余行天下三十余年,所见诗不为不多。要其实,与日方思匹敌者盖少。”陆次云说:“诗是君家事,君穷诗愈工。绝非凡近响,宛有古人风。”袁枚说:“洪昉思”“诗才在汤若士之上”,“沉郁顿挫,逼真少陵”。够了,这些骚坛大家的评价,还不足以说明洪昇的诗才如何么!

笔者不是说诗才高者就能写出《红楼梦》,李杜诗篇万口传,何以不写《红楼梦》?非时非地、没有这方面的生活而已。笔者要反驳的是,凭空说洪昇的诗才不如曹雪芹,由此判断洪昇写不出《红楼梦》,进而断定笔者的考证是“笑话”,哪有这种逻辑?要想论诗,必先学诗,尝到诗中三味,方可论诗,进而方可以诗论文、论人;强不知以为知,必然贻笑大方。想学诗么?向香菱看齐,从基础开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土默热红楼诗词新解/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土默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3444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