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正宗/华夏经典正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与思想的一部书,《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生,这是一本原汁原味、通俗易懂解读《论语》的精品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对《论语》的解读,依据的底本就是《十三经注疏》本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本。在封建社会,《论语》是文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所以在注释中难免一些溢美曲说之辞。重新解读,一是想为现代人扫清文字障碍,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抹去旧注在《论语》上外加的颜色。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试读章节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今天说的先生。《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追忆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的“子日”都是孔先生说的意思。“习”是多次重复。“时”作状语,是按时。“说”与“悦”是古今字。这里当喜悦讲。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学习文化知识,按时进行复习、练习,使学到的东西能得到巩固,熟练掌握,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朋”的原意是聚而为群,这里是指同学。包咸注:“同门为朋。”孔子讲学,弟子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意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后来这句话被人流传成有朋友从远方来,朋友聚会,心情欢畅的意思。这是引申,不是原意。悦与乐不同,“悦”是心里高兴,偏重于内;“乐”是表现出快乐,偏重于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是了解。“愠”是生闷气。“君子”是道德修养高的人。是说,大家聚在一起,别的同学不了解自己,我并不因此而怨恨别人,这不是很有君子的风度吗?

这一章是孔子在开学的仪式上向自己的学生们讲的话。前后联系,先嘱咐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方法是按时复习。接着讲同学们都是从远道而来,每个同学都是一个新的信息载体,相互可以了解到自己所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年轻人朝气蓬勃地聚在一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最后嘱咐大家搞好团结,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闷气。如果有人误解了自己,也要培养君子风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把“有朋自远方来”说成是有朋友从远道而来,那就割断了上下文的有机联系。孔子不会说出这种语无伦次的话。

这一章主要是让同学们适应新的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

【译文】

孔子说:“学习文化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聚在一起,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读】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有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死后,孔子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之中,有若的言行最像孔子,大家公推有若接着孔子当老师。只有曾参认为,孔子的崇高地位不可取代,应该比孔子稍差一等。所以《论语》里对有若也称“子”。后来学生对有子说:“当年先生出门的时候,让学生们带上雨具,出门以后,果然下了雨。大家问先生说:‘老师怎么知道要下雨?’先生回答说:‘《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月亮运行到毕星的位置,就会大雨滂沱。昨天晚上月亮不是运行到毕星的位置上了吗?”’可是过了些日子,月亮运行到毕星的位置上,却没有下雨。有子的话不灵。又有一次,同学们说起,当年商瞿年纪大了,没有孩子,他母亲要给他另娶。当时孔子正要派商瞿出使齐国。他母亲请求孔子不要派他去。孔子说:“不要担心,商瞿到四十岁以后会生五个儿子。”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学生们问有子说:“请问孔子当年怎么会预知商瞿会有五个儿子呢?”有子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于是学生们就站了起来说:“有子,你还是躲开老师的位置吧,这不是你配坐的地方。”有若总体的情况,大约就是比孔子不行,但在同学中还是比较优秀的人。

“有子日”,就是有若先生说。“孝”是孝顺父母。“弟”与“悌”是古今字,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尊重,兄弟之间的友爱。“好”是爱好。“犯”是冒犯。“鲜”是稀少。有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在处理长辈和同辈之间的关系上,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把这个道德标准推广到人与人之问的关系上,就会尊敬比自己身分高的人。这样,喜欢冒犯上司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作乱”是叛上作乱。“未之有”是“未有之”。是说,不爱好冒犯上司,却喜欢叛上作乱,这样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是从事。“本”是人的根本修养。“道”是道德。是说,君子在自身修养方面,致力于根本。从根本上树立起自身的修养,道德就随之产生形成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用在句首,是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仁”是孔子倡导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说文》:“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论语》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按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日:‘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日:‘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意思是说,仁这个字的结构是人和二组合而成。二相当于偶,偶指你我双方。单有一方就没有对方了,有我方,有对方才能相亲,所以字的结构是人二。可见,二指的是双方,作为一个人,一方要惠及另一方,这就是孟子说的“能行人恩者人也”。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彼此,彼此都能顾及,就是要公道。人的立世之道要出于公心,不能只考虑自己,这就是孟子说的“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我国传统的文字结构学,认为仁字的“二”,上一画是天,下一画是地,“仁”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天是阳,地是阴,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处在对立统一之中,也是在彼此的关系之中。就《论语》本身说,有子上句话说“本立而道生”,这一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指“本”,“仁”指的显然是“道”。由此可知,“仁”是一种道德,它的含义是,人活在世上要实行公益,顾及到彼此。仁爱只是它的一部分含义。在《论语》里,“仁”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仁义”。“与”今作“欤”,是疑问语气词。《论语》里的“与”,用在句末都是如此。有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孝顺父母,兄弟友爱,这就是仁义的根本吧!就是说,把孝与悌的做法推广到与社会其他人的关系上就有了仁义的基础。如果连孝悌都做不到,那你还能指望他会有什么仁义呢?

这一章说明孝悌是仁义的根本。  P1-4

序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受到重视,孔子便开始了授徒讲学。到鲁定公时,孔子做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主管司法)。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以大司寇身份代理相事,政治生涯到了巅峰时期,但时间比较短暂,因为与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季氏政见不同,孔子离职去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卫、宋、陈、蔡、楚,希望能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都没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专一办教育,整理文献。经孔子整理的文献有《诗经》、《尚书》、《礼》、《乐》,孔子还收集了各国史料,撰写了《春秋》。他的学生也累计达到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这是孔子在历史匕最辉煌的贡献。

孔子有感于时代的混乱,力图建立社会的合理秩序。在对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他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按公益的要求判定人道之当然,这就是义。义的秩序就是礼。他认为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就是孝和诚,把孝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忠,把诚推广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信。当然,时代不同,在判定怎样才算合理上,孔子与我们今天的认识会有不同,但他主张公益,提倡合理的原则并没有错,他的学说对我们建立现代文明仍有积极作用。要说孔子思想的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孔子受封建宗法制的局限,等级观念太强,二是对妇女的看法过于偏激。现代人读《论语》,这两点尤其应格外注意。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书的。流传到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本子。东汉时期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校了其他本子,并作了注释,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公认的本子。之后给《论语》作注的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三国时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朝的邢■把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见解汇集成《论语注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里,除此之外,宋朝还有朱熹的《论语集注》。到了清代刘宝楠博采众家之长撰写了《论语正义》。我这次对《论语》的解读,依据的底本就是《十三经注疏》本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本。在封建社会,《论语》是文人心目中的金科玉律,所以在注释中难免一些溢美曲说之辞。重新解读,一是想为现代人扫清文字障碍,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抹去旧注在《论语》上外加的颜色。

现代人的注本,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影响较大,杨先生的注释甚为精审,大多数的讲法都可取。这次解读,篇章的划分也一依旧例,遵照不改。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杨先生在《导言》里说,《论语》“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连”。这就与《论语》的实际不大符合了。古今对《论语》的注释出了较多误会,恐怕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真正的情况如何,还须《论语》的内证才更为可靠。

无论谁来解读《论语》,还是以还原孔子的真实面目为可贵。至于有些著作,从《论语》引出话题,申发开去,纵横捭阖,畅谈精深的道理,那又是另一种有价值的大作了。我国原有“五经注我”的传统,这也无可厚非。请读者自己去选择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正宗/华夏经典正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恒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0646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2
16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