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新世纪传媒大视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当前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访谈录,集纳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他们从不同的专业和视角出发,畅谈了新闻体制改革、新闻立法、舆论监督、传媒与学术等话题,其中有对媒体的评价、期望和要求,也不乏对媒体中肯的批评,表现了专家们的社会良知和政治责任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当前传媒业改革与发展的访谈录,集纳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他们从不同的专业和视角出发,畅谈了新闻体制改革、新闻立法、舆论监督、传媒与学术等话题,其中有对媒体的评价、期望和要求,也不乏对媒体中肯的批评,表现了专家们的社会良知和政治责任感。学者们的许多见解、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开拓了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他们全新的视野会给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启迪,对于传媒业的良性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目录

总序(李良荣)

前言

文学家访谈

综述 中国传媒的历史与现状 执笔: 许 燕

文学批评家的新闻空间——谢冕教授访谈录

学者与传媒的关系——陈平原教授访谈录

媒体是公民社会透明度的一个标尺——艾晓明教授访谈录

正视批评,人民需要更多更真实的信息——黄修己教授访谈录

媒体工作者应注重社会责任——郭英德教授访谈录

以真实性为生命——黄天骥教授访谈录

哲学家访谈

综述 哲学视野下的现代传媒 执笔: 许 燕

大众传媒的人文导向和伦理责任——叶朗教授访谈录

宗教学者眼中的新闻报道——何光沪教授访谈录

虚幻的客观与真实——赵汀阳研究员访谈录

历史学家访谈

综述 追求昨天与今天的真实 执笔: 孔洪刚 韩 元

社会的现代性成长与媒体的发展——姜义华教授访谈录

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是与非——施和金教授访谈录

新闻报道也要求“真”——王子今教授访谈录

新闻报道需要改进——高华教授访谈录

让考古走向媒介 让公众了解考古——刘庆柱教授访谈录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朱学勤教授访谈录

经济学家访谈

综述 传媒代表一种公权力 执笔: 屠正锋

媒体现在最缺的是全面——经济学家茅于轼访谈录

媒体市场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张军教授访谈录

媒体在经济案例中的作用——张晖明教授访谈录

社会学家访谈

综述 社会的媒体该往哪走 执笔: 李 莹

媒体是文化传播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胡守钧教授访谈录

加强专业伦理教育,不断提升媒体公信力——卢汉龙研究员访谈录

新闻自由是媒介一切问题的核心——李银河教授访谈录

法学家访谈

综述 法眼看传媒 执笔: 韩元

新闻自由是与民主法制进程同步的——张志铭教授访谈录

传媒不应干扰“司法”审判——蔡定剑教授访谈录

传媒应将事实与意见区分开——陈兴良教授访谈录

传媒的力量来自于真实——贺卫方教授访谈录

国际关系专家访谈

综述 国际关系视域中的大众传媒 执笔: 张军芳

多元信息环境中的政府、传媒与公众认知——范士明副教授访谈录

社会转型期中的媒介改革——冯绍雷教授访谈录

美国“民主独裁”下的大众传媒——孙哲教授访谈录

政治学家访谈

综述 政治学者眼中的七个传媒问题 执笔: 谢春林 张军芳 殷 祺

媒体应该是社会的代言人——曹沛霖教授访谈录

树立民主、开放、平等的传媒理念——王金红教授访谈录

良莠不齐传媒业——胡泽洪教授访谈录

大众传媒: 平衡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林尚立教授访谈录

教育学家访谈

综述 从真实公正到深度理性 执笔: 蔡 颖 王 楠

多种声音的媒体: 新闻事业改革的方向——丁钢教授访谈录

摆脱媚俗,建设有理性、有深度的大众传媒——张舒予教授访谈录

深度成就高度,言论贵在思想——金一鸣教授访谈录

语言学家访谈

综述 大众传媒: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执笔: 陈立生

呼唤语言学家与大众传媒更多的良性互动——齐沪扬教授访谈录

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做“文化人”——梅德明教授访谈录

网络新闻传播之我见——郭熙教授访谈录

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

自然科学家访谈

综述 科学家眼中的中国传媒 执笔: 陈 泉

科学报道需要慎重——范滇元教授访谈录

传媒改革需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何祚庥教授访谈录

今日传媒: 走向泛娱乐主义——江晓原教授访谈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记:您上网吗?

陈:我在网上浏览新闻。我上网看新闻,主要是上新浪。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它比纸媒的反应快,还有一些相关链接。不过,这样的阅读对我来说比较吃力。所以,如果报纸上有的,我就不看网上的,因为眼睛受不了,整天坐在电脑前面,很不舒服。所以我说,我在网上只是“浏览”。严格说来,浏览与阅读,是不太一样的。

为什么上新浪?很简单,一开始上的是新浪,习惯了。我不像我的学生,在很多网站上逛来逛去,我有严格的选择。因为网上阅读对我来说是次要的东西,而且说到底,所有这些,报纸啊,杂志啊,网络啊,这些阅读,在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里,不占很大的比重。即使这样,我都觉得负担够重了,如果再沉湎于网络,那就更没有时间读书了。毕竟,报纸、杂志或网络上的东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的,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会警告我的学生,别看那样多的报刊。

记:太浅了是吗?

陈:对,太浅。一个是内容大量重复,一个是话题以及趣味时尚化。所谓“时尚”,就是很热闹,但容易成为过眼烟云。

记:而且特别耽误时间。

陈:对,特别耽误时间。所以我才提醒他们,阅读报刊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有些报刊寄送了一段时间,我没时间读,我会告诉他们:“谢谢,不要再寄了。”不是因为别的缘故,是我没时间看那么多大同小异的东西。现在中国的报纸、杂志,一方面遍地开花,一方面没那么多好稿子,因此大量文章及信息重复,这跟我们没有建立起权威的新闻平台大有关系。

一两个月前发表过一个统计,说的是全世界发行最多的报纸和杂志。其中提到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前20名中,有中国的《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但都比较靠后。我一看,虽然有好些中国的杂志和报纸挤进去,但以中国的人口比例,还是太少,很可惜。为什么呢?中国报纸、杂志的发行量,还是太小,比如说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400万份,而《朝日新闻》呢,2 000万份,以中日两国人口比例,你能发现这个差距。这么说吧,我们所说的“大报”,其实发行量并不大。报纸的“大”与“小”,与发行量多少并不直接对应,但中国的“大报”发行量以及影响系数不够大,这是个问题。即使是现在大家看好的报纸,比如说《南方周末》,以前说160万份,现在怎么样,不知道,说是降下来了,降到多少,100万份?150万份?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里,这个数字并不特别让人满意。所以我说,要说对整个社会舆论以及国民素质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份报纸,超过民国年间的《大公报》。你得考虑那个时候的阅读人口,在有效的阅读人口中,有多大的比例选择这份引领风骚的“大报”?这样来比较,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中国,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报”。大报需要发行量,需要人力财力,更需要眼光、学问和胆识。而现在的情况是,报纸遍地开花,各县市都自己办报,各行业也都有自己的报纸。好处是新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不好的地方就是,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反而下降了。现在的中国,很多大报已经小报化了,我说的既是发行量,也包括趣味,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不是针对个别报纸,而是总体趋向。大报小报之间,没有很好的分割,这样的格局,不太理想。

记:您看电视吗?

陈:看,但看得不多。大体上只看一些新闻节目,还有一些专题片。除了历史、考古等知识性节目,还关注社会调查,那些关于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至于一般的新闻,看标题就够了,但某些社会问题值得关注,我也会连续跟踪。

记:您觉得这是您这样的文化学者专有的特点吗?

陈: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新闻”,我不代表别人,也没做过专门的调查。像我们这样做人文研究的,一般都会有社会情怀,会关注社会上一些重大事件。没办法亲身下去跑,比如说三农问题啊,三峡水库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前面的孙志刚,现在的艾滋病等,所有这些,都必须靠记者们的深入报道。所以我会看《南方周末》、《南风窗》这样关注社会的报刊。至于娱乐新闻等,基本上不看。你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学术背景决定的,个人色彩太强,没有代表性。其实,有些比较尖锐的话题,网上的报道比报刊详细,那时候我会选择网上阅读。电视里的新闻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以我的经验,受众越多的媒体,本身所受的限制就越大,因而也就很难有独立的声音。

新闻从业人员的形象素质

记:新闻类的或者传播类的相关刊物有过调查,据说学历越高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短。这可能跟电视的特点有关系。

陈:是的。因为它太受关注了,受关注以后,会受几个方面的牵制。一个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大。第二,太受公众趣味的牵制,这同样很要命。越大众化的东西,它的水分就越大,要适应这么多人的口味,只能不断往里面注水。第三,跟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关。在我接触的媒体人中,相对于纸质媒体,电视台的记者及编导更多“傲慢与偏见”。有电视人这么跟我说,他们之所以那么得意,就因为出名太容易了。只要你扛着机器出去,机器上有电视台的标志,人家就对你格外尊重。我在一篇文章里头说到,有一次,是在未名湖边,刚好碰到某电视台在采访季羡林先生。扛机器的人很粗暴地指斥“转过来”、“转过去”、“抬起头”、“别动”,那种感觉,很难受。在大学校园里,像季先生这样的老教授,没有一个学生敢这样对待他的。就因为你扛着机器。代表了一种科技的力量,还有国家意识形态权威,就能用这种命令的口吻,指挥着采访对象转过来或者背过去。我说,越是垄断性强的行业,这种权威感就越明显。这种没有来由的“权威感”,很容易使得从业人员显得浅薄、傲慢。所以,我很少跟电视台合作,也极少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就因为看不大惯。

我会在下面谈,为什么跟纸质媒体接触,比较少这种抗拒心理。还是照你的提纲,先谈关于记者的问题。

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多有理想的年轻人投入到传媒事业里面去,包括现在中国的进步,某种意义上,新闻记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这些就是我们做不了的。制度上的大的问题,不是媒体能够解决的;思想上的深入思考,也非媒体所长。但本着社会良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揭露黑暗,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个媒体做到了,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前几年广西发生矿难,记者的揭露真相,很勇敢。我们的学生中,也有到下面去采访的,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说起来惊心动魄。社会采访,尤其是那种揭露弊病的,记者有时候冒着生命危险。要我说,如果做新闻,最好就做社会新闻,这才能“铁肩担道义”,落实你的责任感。多多少少能给老百姓说话,总是好事,这方面,记者的工作能力、责任感以及事业心,我很欣赏。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不同的记者。举个例子,赶会场,拿钱,发通稿。在北京举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常能见到这样的记者:赶各种各样的会,拿上礼品和车马费,还有主办单位提供的通稿,就走人,这样的记者太多了。主办单位说,能有报道比登广告好,合算得多了,但我心里很悲哀。所以,每次我主持国际会议,也会通知若干毕业出去在传媒工作的学生,但我们不送礼,也没有通稿,你们能报道最好,不报道也没关系。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跑新闻是天职,不应该靠钱来收买。

相对来说,我对广东的传媒印象比较好。我接触的传媒里面,最敬业的是广州的记者,业务素质也不错。偶尔有一两次来不及,只能电话采访,发表出来也还挺像样的。就我的感觉来说,广东传媒的总体实力很可能是全国最高的。当然,北京也有人才,但北京的人才由于一些条件限制,发挥不出来。

P21-23

序言

打开视野看媒体

收集在这本访谈录里的是除新闻传播学者外,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学者专家们对媒体的评价和期望、要求。这批学者专家中不乏大师级的权威。在评价中,不乏对媒体尖锐的评判。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视角来看媒体,不论对业界还是学界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从新闻传播学专业科班出身,科班出身的采编人员其长处是上手快,观察敏感,动手能力强,但往往视野狭窄。任何专业都是孤立的,而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复杂的,需要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来分析。新闻传播学知识有助于记者、编辑敏锐地发现新闻,却需要运用其他社会科学来理解、解读新闻。“记者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不是太浅薄(幼稚得可笑),就是太荒唐。听听其他学科学者专家们的意见,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

如果说,没有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当不好记者、编辑的话,那么同样也无法从事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新闻传播学需要借助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或者说,只有在新闻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中,才能产生出新闻传播学的新理论、新思想,听听其他学科专家学者如何评价我们的媒体,他们全新的视野、全新的方法有助于打开我们的新思路,会给我们许多启迪。

李良荣

后记

本访谈录是复旦大学“211工程”项目“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个课题,这个课程由李良荣教授、黄旦教授、孙玮教授、洪兵副教授负责。由李良荣教授具体掌管。

本访谈录是由我指导的研究生陈泉、王楠协助我做了大量的具体事务,这些事务繁琐、磨人。她们的细致、耐心,省出我许多精力。

感谢被采访的学者专家。他们抽出那么多的宝贵时间,敞开心扉谈他们对媒体的意见,这些中肯的意见将极大推动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李良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中国传媒业把脉--知名学者访谈录(新世纪传媒大视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良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51889
开本 16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