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82岁的杨振宁花了多长时间去决定和28岁的翁帆结婚?杨振宁的儿女们如何看待“杨翁忘年之恋”?翁帆如何看待与杨振宁的结合?杨振宁与翁帆被谁激怒,以至于要联合撰文在一份周刊上发表反驳文章?《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精选了19篇访谈和评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他们结婚前后的生活。展现了不同时期这位科学巨人与其两任妻子的独特风采。

内容推荐

杨振宁先生是举世公认的华人科学大师,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4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先生与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在整个华人世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杨翁忘年之恋”随即成为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也给大众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谈论与思考。以杨振宁的特殊身份,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决定,其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一般人了解的故事……

目录

前言

辑一

杨振宁在物理学旧的贡献

一位保守的革命家

世界在腾飞——杨振宁翁帆访谈录

赤诚追求所爱——杨振宁

杨振宁的旅程

杨振宁的旅程

杨振宁绘新加坡人的忠告

杨振宁

再谈杨振宁

杨振宁是怎样燃起生命之火

“图说”传奇一生

展示大师风范——杨振宁和你分享人生经验

辑二

宁拙毋巧——与杨振宁教授一席谈

我与杨家两代的因缘

杨振宁该获第二次诺贝尔奖

杨振宁谈恩师吴大猷

杨振宁教授一席谈

访杨振宁谈陈嘉庚、东方传统及科技

上穷碧落下微尘——杨振宁教授访问记

面对杨振宁

试读章节

曾月丽:

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的所爱是人,是事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可以说是最好的例子。今年84岁的杨振宁最近到新加坡访问,再度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身旁年轻的妻子翁帆让这股杨振宁旋风增添了不少的柔情蜜意。其实在杨振宁的人生旅途中,有三个重要的女性。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再一个就是翁帆了。

赤诚追求所爱——杨振宁

曾月丽:

阔别新加坡十多年,杨振宁这次来访是为南洋理工大学的“杨振宁优秀生计划”主持推展仪式。

杨振宁和新加坡很早就结缘,1971年在当时的南洋大学举行了第一个公开讲座。80年代之后,杨振宁更多次来访,锋芒毕露。

杨振宁:

物理学现象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可是一个很美妙的东西,你如果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看它。你不一定能够看得出来它的美妙。

曾月丽:

杨振宁是在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写下了华人科学家对人类贡献的辉煌记录,这份殊荣与他一生相随。除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杨教授,你觉得你这一生当中最满足、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有哪一些呢?

杨振宁:

我是1922年出生,那个时候中国虽然不是立刻就要灭亡了,可是困难很多。我七八岁的时候,日本把东三省给占据了。那么后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日本又要侵占整个华北,所以后来发生了抗战的事情。可是很多年以后,到了今天,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国家,我想一个人到了晚年,能够看见他所最关心的一个文化、最关心的一个民族能够向兴旺的方向、向复兴的方向发展,是非常幸运的。

曾月丽: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数学家,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母亲在他四岁时就教他背诵古诗,抗战时带着杨振宁和他的弟妹逃难。(母亲)坚韧的性格对他在学术上的奋斗影响深远。

杨振宁:

她出生的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她事实上,小时候裹过脚。不过,后来到了民国时候放掉了。

可是她的脚已经变形了。所以她那个有人叫做“解放脚”。可是她的思维形式基本上是传统中国的。虽然后来她到美国去过,她在香港住过一些年。她在年轻的时候,对于吃西餐不发生兴趣。可是后来她也很喜欢吃西餐。因为我母亲是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我很佩服她。

曾月丽:

杨振宁没念完中学,16岁考进昆明西南联大学物理系。在简陋的校舍中,获得当时的优秀名师的指导。1944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奖学金,前往芝加哥大学深造。1949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家中餐馆,邂逅了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千金——杜致礼。第二年两人结婚,孕育了三个孩子。

杨振宁:

杜致礼本来是念英国文学系的。她跟我结婚以后,曾经做过一个很短时期的事情。当时在高级进修学院,正在建立一个与电脑有关系的部门。她在里头做过很短的一个时候事情。后来生了孩子,她就没有再做事情。到了晚年,她曾经义务地在石溪教过一些时候中文。除了这些短的、暂时的事业,她的一生就是帮助我,家务事由她管。

曾月丽:

90年代开始,杜致礼罹患血管瘤、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她和杨振宁相伴40多年,最后几年在一次又一次的手术中度过。

杨振宁:

她后来到不能走路,要坐在轮椅里头。不过到了这个2003年夏天,她人就变得很弱。她这个脑子里头结构有些错误。所以先是她讲的话别人不懂,我还可以懂。后来她讲的我也不懂了。她过去的那一天,我跟孩子在屋子里头,她的眼睛闭着,后来在下午一点钟,我们觉得她呼吸的次数好像在放慢。最后就是很平静地不呼吸了。所以我想,她幸运的地方,是并不是非常痛苦地走。我想,如果我最后,也能不疼地、安静地在家里头像她这样离开,就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忘年恋情

曾月丽:

杨振宁教授在82岁那年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和28岁的翁帆结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祝福,也有人质疑。杨振宁说他自己根本没想到人们对他的第二段婚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关注。

2003年冬天,杨振宁从美国回返北京定居,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准备开始丧妻之后的晚年生活。没想到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杨振宁:

2004年初我到香港。唉,收到一张明信片。是她从广州寄到美国,我美国的秘书把它又转到香港。它上面是,因为我们好几年没通信了,她把她的电话写上了。所以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后来她来看我,以后我们交往了一些次,所以最后在2004年年底结婚的。

曾月丽:

杨振宁12中的她就是11年前,他和妻子杜致礼到广东汕头大学参加国际会议时,负责接待他们的小姑娘——翁帆。那时的翁帆还只是汕头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人再度见面时,翁帆已经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虽然彼此两人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翁帆的出现对杨振宁犹如上天赐予他的最后一份礼物

杨振宁:

假如我的一生是~出戏,那么是实在十分幸运的。今天,我有牙齿,有眼睛,有味觉,有几乎一切。当然一个人,结婚了很多年,年纪大了,配偶不在了,是非常孤蚀的。另外一方面,虽然翁帆也给我很多照顾。我跟有些新闻记者说,说你们现在见我走得很快了什么的,可我今天跟十年以前走路有一个很大的分别。我现在知道老年人为什么慢下来,慢下采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知逋,他假如走得太快,出了问题的时候,他反应会不够快。现在有了翁帆,我跟她走路,拉着她的手,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安全感。这个当然只是一个,也可以说是一个信号。事实上对于我整个人生观,都因为来了翁帆,有一个转变。

曾月丽:

当你告诉你的孩子。你要结婚的时候,孩子们怎么说呢?

杨振宁:

哦,他们说爸爸所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都支持,他们没有异议的。唉,我想这点我也比较幸运,我知道像这种情形,两方面的家庭,含括父母、兄弟姊妹等,假如有孩子的话,情形会很复杂。我们的情况一切都很简单,很顺利。  曾月丽:

当你决定跟翁帆结婚的时候,你花了多少天的时间去考虑,尤其因为你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个人,要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要做这样的成为大家免不了要谈的一个话题,那个时候又是怎么一种压力呢?

杨振宁:

我想主要的问题,是我不在了以后,将来是要变成一个什么状态。不过,翁帆是一个乐观的人。我也对前途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当然知道这个事情不可避免地要传出去,而且传出去是会有一些不高兴的反响。不过,我们没做统计。我觉得百分之七八十的报纸上、杂志上和网上的评语都是正面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十是负面的,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

曾月丽:

今年初,杨振宁和翁帆联合在一份周刊上发表反驳文章,引起瞩目。一名署名平路的女作家的文章令他们动了气。

杨振宁:

她是指了我们的名字讲的。她对于老夫少妻这件事情非常不赞成。这个不赞成,我还可以理解。可是她用了非常尖刻的话在骂我们。所以后来,我们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子,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我记得我们是说,平路女士整个的文章所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后来,她又有一个文章,我们就没有再理了。

曾月丽:

世俗人对忘年之恋毕竟是充满好奇的。

任凭旁人的注视,在公众场合里,杨振宁落落大方,自然流露着对妻子的疼惜之情。而翁帆则似乎还在学习应对不同地方环境的接待。翁帆:

可以说现在比较适应了,不过还是有时候不习惯,比如说,这么多记者围着我们。

曾月丽:

在你结婚之后,你生活上最大的改变是怎么样呢?

翁帆:

我觉得就是生活方式。以前我是一个学生,我的环境非常简单,只是在学校里头。可是现在我们经常要旅行,经常要去参加一些活动,开会。

曾月丽:

你觉得你跟杨教授之间有什么特别的一些共同点呢?翁帆:

我觉得我们比较共同的就是,我们比较真。就是,我们不会很虚假地去做一些什么事情或者说一些很虚假的话。

杨振宁:

跟她结婚使得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个延续。而我自己的感受,当然很好了。当然永远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我的身体要发生问题,这当然是一个迟早的问题。不过当然活到90多岁的人现在也很多。照我目前的情形看的话,我想五年之内不出毛病,应该是可以相信的。我就拿这个来做我们日常的希望。

曾月丽:

受访那天,杨振宁穿上了~件粉红色的上衣,精神很好,谈了半个多小时。他坦诚地面对提问,就像他坦然面对他自己的婚姻决定一样。一个敢于推翻科学定律的人,确实是有勇气去突破一切既定的观念,从而获得祝福。

               (整理:徐会勇)

P43-49

序言

2006年7月,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妻子翁帆的南行(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就如巨星巡回演出,四处被热情的“粉丝”围拥追逐,在三地刮起了猛烈的“杨振宁旋风”,引人瞩目。杨振宁在新加坡的公开讲座,更吸引了2500名听众,全场爆满,座无虚席之外,连站位也插针不进。

杨振宁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两位华裔科学家之一。经过半个世纪,他对群众仍然具备如磁铁般的吸引力,跟他做出在82岁暮年迎娶28岁少艾翁帆的“壮举”有关。

老实说,一般人对他在科学上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贡献,都不甚了了。从前,大家只对他有高山仰止、崇敬之情,和他的距离就有如在天边那么远。然而,正因为他对爱情的追求,跟凡夫俗子无异,杨翁之恋,一下子拉近了他和群众之间的鸿沟,杨振宁变得像邻家伯伯那般亲切起来。

前几年阅读江才健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最受感动的是那张杨振宁和女儿杨又礼沟通的漫画。据江才健说:“这些漫画杨振宇都留着,多年以后,还把这些资料装订起来,寄给杨又礼,使她既意外又感动。”当时我在书页边写着“连这样一张小纸头也留着的父亲,有谁不爱?”

在江才健的书中,他写到,杨振宁的三个孩子都认为父亲的感情是内敛、内藏的,感情幅度比一般人来得窄。他的次子杨光宇曾用了一个科学式的说明说:“打个比喻说,一般人的感情幅度是二到九,我父亲感情的幅度则是四到七。”

杨光诺、杨光宇和杨又礼大概都想不到,他们的父亲在晚年再谈恋爱时,澎湃激动之情,绝不再狭窄。

翁帆是幸福的,她有了这样一位博学睿智而又感情丰富的伴侣,这段日子,将在她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灿烂难忘的痕迹。而有了翁帆娇嫩活力的浇灌,杨振宁也恢复了60年前的雄姿英发、青春俊朗,在人生篇章的末页,依旧涂抹缤纷的彩虹,果真页页精彩,杨振宁就是杨振宁!杨振宁这次南行,无论演讲或受访,都洋溢着风趣、幽默和欢笑,活泼之处,决非从前的严肃、正经八百所可比拟。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曾于1988年出版《宁拙毋巧——杨振宁访谈录》一书,已经绝版多年。此次特别加进杨振宁南来的受访和报章对他的评论,以《人间重晚晴》为名,出版发行,好让读者能通过字里行间,再睹大师最新的风采面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国驹//潘星华//韩川元//胡祖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184030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6.1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