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01年6月3日(夏历四月十七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窝棚屯(旧称桑林子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著名历史学家宝成关、董守义、胡玉海,合力倾情推荐著名清史学家徐彻的《张学良(图文典藏版)》,重大谜案小心求证历史玄机大白世人,传主生平跌宕起伏世纪情缘烂漫迷人。
本书由徐彻、徐忱著。
张学良将军是伟大的爱国将领。周恩来对其评价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这本《张学良(图文典藏版)》由徐彻、徐忱著,系统描写了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既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有鲜为人知的生活小事。书中为我们讲述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与杨虎城将军联合发动“西安事变”,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他奋不顾身,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失去自由,沦为“政治囚徒”长达半个多世纪。在他身上,完整体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自我牺牲精神,他是中华民族无私无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图文典藏版)》配有多幅珍贵图片,为我们形象地再现了这位20世纪中国风云人物的独特风采,客观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隐秘。
乱世出草莽英雄。甲午战争后的辽西是个三不管地区。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难民遍野;官府腐败,土匪横行;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就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装组织,名日“大团”。1900年,张作霖乘势而起,借助岳父赵占元的帮助,在赵家庙成立了一个大团,有20多人,他当上了小头目,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治安。他负责的地区称为保险区。张作霖在保险区内很守规矩,不仅遵章守纪,而且维持治安。因此,这个地区的土匪得到遏制。张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称赞,他的声名由此鹊起。他管辖的范围逐渐扩大,达到20多个村子。他有时也向境界外开捐,让大户送钱、送粮,变相地勒索有钱人。
在赵家庙西北,有个大团,团主叫金寿山。他原来是北洋新军的一个哨官,逃回家乡,收罗了一批地痞流氓,组成了100多人的大团,在北镇称王称霸。大团的总部就设在北镇县最大的乡镇中安堡,其周围的20多个村庄是他的保险区。金寿山在保险区内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比胡匪还凶残。大团本来是保民的,可是金寿山却专门害民。百姓被逼得实在无法,就派人去请张作霖,请他设法保护。张作霖率众奇袭了金寿山,占据了中安堡。张作霖的势力扩大了,部众增加了。保险区扩大为27个村庄,练勇增加到40余人。团练部移到了中安堡。
但是,金寿山在1901年腊月三十日半夜,通过他的干儿子做内应,偷袭了张作霖。张作霖急切突围,汤玉麟背着张作霖的妻子赵氏,孙大虎背着张作霖的大女儿冠英,张作霖在后面掩护,一直跑到台安北面的姜家屯,继而又逃往八角台。
在逃往八角台的途中,身怀六甲的赵氏在马车上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张学良。那是1901年阴历四月十七日,阳历是1901年6月3日。
关于他的出生,张学良有一段生动的自述。1986年在台湾,86岁的张学良对侄女张闾芝说:
我一下生,就有很多怪事。你们看(他一边摸着自己头上的某一部位,一边叫晚辈们也直接摸摸他指的部位),我的脑袋上有道缝.你们摸出来了吗?我的脑袋有道缝,你们摸出来了吗?
答:摸出来了,摸出来了。这,这,摸出来了,这里有道缝。
本来脑盖骨有许多缝,不过你们的都长好了,我的没长好。我说,保罗在《圣经》上说过一段话,人没出娘胎,上帝就造就了他。我没有出娘胎,娘胎,你们懂吗?
答:是娘肚子。
没出娘肚子,上帝就造就了我。我可以这样说,我下生啊,我妈妈在大车上把我下生。生下来的。大车,懂不懂啊?
答:是木板车吧!
我们东北有三个马、两个马、六个马拉的大车。我妈正是在逃难哪,她把我生在大马车上了。所以我是在咣当咣当行进中的车上下生的小孩,因此脑盖骨长不好。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他们没有想到我还能活着。
因我母亲在逃难中生我,母亲就病了,没有奶水,我就没有奶吃。那我怎么活着,所以我过去身体很不好。有个大夫说我身体很不好,身体很糟糕。我说,你大概说对了。我是靠喝高粱米汤活着,但不是你们今天喝的白米汤,是喝高粱米汤。后来稍大一点,是由大人把煮熟的高粱米嚼碎喂我吃。我就这么活着。活到一岁多,那时我们家穷得很,不是有钱人家。那是穷得了不得。我慢慢把这个穷给你说清楚。当时给我雇了一个奶妈,后来我一直养着她。那是花了一块银元雇的,她都40多岁了,你想那奶水能好吗?(笑)我就这样活着。
张作霖给这个多灾多难的长子起名叫双喜,图个吉利。之所以叫双喜,86岁的张学良回忆道: 我再说我下生,我下生怪呀。我的真名字你们大概不知道。我的名字是捡来的,叫双喜,就是“双喜”烟的那个“双喜”。为什么叫双喜?因为你爷爷(即张作霖)在八角台出去打仗,打了一个胜仗,你爷爷是从那里发起来的。第一次打了胜仗,家里又生了儿子,可谓双喜临门,所以给我起名叫双喜。到五六岁的时候,我说话是说不清楚的。到现在也说不大清楚,因为我舌头短,不好使。小时候,人家都说我不会说话了,说不好了。因为我小时候太苦了,身体太坏了。
可见,张学良出生时,他家的生活是很贫苦的。
我们再继续说在八角台的张作霖。八角台(今属台安县)是个大集镇,商号有50多家。本来张作霖是想从八角台借道投奔辽南的绿林冯德麟的,但到了八角台,这40多人就被留下了,借以保护地面。这都得益于张作霖的名声好,不扰民。商会会长张紫云对张作霖的名声早有耳闻,此次见面,看到张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谈吐不俗,果然是名不虚传,就下决心把他们留了下来。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原任八角台头目的张景惠主动让贤,甘居副职,张作霖就做了团练长,地方的绅商也表赞成。从此,张作霖就在八角台落了脚。这里也成了他的发家地。
甲午战争后乱了几年,1902年,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地方自治武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经八角台商会会长张紫云的举荐,新民府知府增韫接收了张作霖的团练武装,将其改编为政府军队。增韫知府的报告得到了盛京将军增祺的批准,于是决定接收改编张作霖的武装。张作霖乘机扩大队伍,成立了有250人的新民府巡警前路游击马队。盛京将军增祺命张作霖为帮办(副营长)。1903年,张作霖所部和新民街巡捕队合并为巡防马步游击队,一个营的建制,计485人。张作霖升任管带(营长),张景惠为帮办(副营长)。下辖五哨,步兵两哨,骑兵三哨。中哨哨官(连长)由张作霖兼任,前哨哨官为张作相,左哨哨官为汤玉麟,右哨哨官为王立有,后哨哨官为赵五把什。就这样,张作霖由一个民团武装的头目摇身一变,而成为政府官军的军官了。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1904年2月,在我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处于日俄两强之间的张作霖,除了要维护保护区内的治安外,还在盘算如何增强自己的实力。他的原则是谁对我有好处,我就帮助谁。1905年,日俄战争后,他的部队不但没受损失,反而扩大为三个营。1906年,新任盛京将军赵尔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鉴下令,将张作霖的部队由三营扩编为五营,张作霖当上了五营统带(团长)。P4-7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尊重史实,秉笔直书。关于中东铁路事件,作者面对前苏联及张学良,敞开胸臆,慨然直陈。一指前苏联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一指张学良对此事件的四个误判。不为尊者讳,是作者的心理底线。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宝成关教授
本书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议论生风,语言犀利。关于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作者多有阐发。作者认为:蒋介石是不抵抗政策的发明人,而张学良则是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之所以不抵抗,是因为张学良对未来有四个寄托。这个观点,很具说服力。
——辽宁大学历史系前主任、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 董守义教授
本书特点多多,我想着重说说对新发现的有关郭松龄反奉史料的运用。本书作者首次运用了这批新发现的史料,匡正了以前的一些误说。这是本书独到的成功之处。
——辽宁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长、张氏帅腑博物馆张学良研究中心特聘顾问 胡玉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