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黄山徽州)/行走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们把北纬30°线称作“神秘线”,因为世界上的好多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千古奇观正好都处于这条神秘线附近,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百慕大三角、诺亚方舟、死海、撒哈拉大沙漠、神农架等,在它们身上聚集了许多令人无法破解的神秘谜团。黄山与徽州,正处在这一神秘的纬度之上。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汇集众多著名摄影家的珍贵摄影作品,向读者娓娓诉说黄山徽州大地的起伏沧桑,人文风情,是一部熔地理、历史、生态、民族、考古、民俗、建筑等学科知识于一炉的中国地理百科书。

内容推荐

地球北纬30度被人们称为神秘线,在它的附近,有很多诸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死海、撒哈拉太沙漠、神衣架野人等等人类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黄山与徽州,正处在这一神秘的纬度之上,黄山绵延500余里,习称72峰,遥望群峰苍黛,常年云雾缭绕,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天下四绝”。黄山脚下古徽州,以其保存完整的徽文化形态,令世人惊叹。在峰峦掩映的狭小盆地之间,坐落着一些古老的村落,徽派建筑所独有的粉壁黛瓦马头墙,在青山和绿水之间,分外醒目和幽雅。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三生烟雨梦皖南

总述 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黄山徽州

黄山徽州示意图

逶迤五百里 风光四时绝

 ○○一 破石而生黄山松

 ○○二 一步十绝黄山石

 ○○三 飞瀑灵泉润苍崖

 ○○四 黄山自古云如海

 ○○五 黄山与新安画派

黄山水,新安源

 ○○六 六股尖,三江口

 ○○七 率水、横水、新安水

 ○○八 大徽岭下大徽村

独立的民俗单位——徽州

 ○○九 聚族而居 源远流长

 ○—○ 风水尤重数徽人

 ○—— 深深古巷 马头花墙

 ○一二 祠堂、牌坊和老桥

 ○一三 徽人最喜 搭台唱戏

徽州与徽商

 ○一四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一五 东南无徽不成镇

 ○一六 扬州繁华以盐盛

 ○一仁 弥天花雨唱徽州

一府六邑 古村五千

 ○一八 三子烟灶九千丁——西递

 ○一九 画里牛形村——宏村

 ○二○ 有龙在川——龙川

 ○二一 徽州牌坊群——棠樾

 ○二二 神秘八卦村——呈坎

 ○二三 十桥九貌 盛唐遗风——唐模

 ○二四 谜窟成群的村庄——浯村

 ○二五 养育胡适的地方——上庄

 ○二六 枝分叶布 所在为雄——雄村

 ○二七 大大万安街——万安

 ○二八 徽州最大滚水坝——渔梁

后记

助读书目

索引

旅游黄页

试读章节

徽州的原始居民是“椎髻鸟语”的山越人,他们头上挽着一根独髻,说着中原人听不懂的方言。山越文化的特征是“鲜知礼节”,剽悍尚武,三国时,仗着天高皇帝远,徽州山民“依阻山险,不纳王租”,与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前后对抗了几十年。

徽州当时的土著人口很少,百姓的日子并不艰难。后来就不行了,外来的人口大量涌入,两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形成了三次大的迁徙高潮,最终使徽州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罕见的一个移民社会。至少是从唐代开始,徽人所需的粮食,就已经是“仰四方而来”。

移民社会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向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五大古都,其中三个: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动乱的频率很高,我们今天所谓的徽州大姓:汪、程、吴、舒、戴、胡、江、洪等等,都是由北方特别是中原一带,因战乱迁徙而来。徽州山重水复,易守难攻,成为中原士族理想的避难场所。千百年来,由王朝更迭、外族入侵、农民起义等等引起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极少有哪一次殃及徽州,包括日寇侵华战争——徽州,就这样成了战争频仍的中国社会一个世外桃源。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复述中国历史上那些灾难的日子了,每逢中原板荡,烽火四起,都迫使更多的中原世族大规模南迁,造成徽州人口激增、土地资源越来越贫乏的局面。这些源源涌入的汉人,一方面以武力,一方面以中原文化为武器,对徽州土著进行征服和教化,终于在越人酋长控制下的徽州地区,取而代之,反客为主。

唐代以后,不仅越人的生活习俗日渐泯灭,就是山越之称,也不再见诸文字了。避乱以外,还有的人是因为在徽州做官,或是偶然到徽州游历,爱这里山水清淑,从而定居下来。这些人也大都是一些士大夫或名门望族。作为一个人口不断涌入的移民社会,徽州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徽人的生计日益艰难,粮食严重不足,进入明清之后,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逼出外谋生的竟达十分之九。大量的粮食需从几百里以外的苏常地区乃至上千里以外的湖广地区运来,所以江南米价,徽州最高。

聚族而居 烟火万家

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风俗。记得那年春天在徽州拍片,有时翻过一道山岭,或是进入一条溪谷,会突然发现其间坐落着一片很大的村子,远远看去,葱茏一片。近人陈去病在他的《五石脂》一书中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所以在徽州,这样的村落还有很多很多。

那往往是早上八九点钟,太阳暖暖地照着,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而这样的时候,周边的茶树却绿得迫人,万物都生机勃勃。我们站在高处,梦一样地看着山坳里的村庄,心里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诧浮上来。村庄早起的炊烟已经差不多消散尽了,但还有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山岚笼罩着,太阳下能看见隐隐颤动的光波。这时的村子总是很安静,孩子们上学去了,大人们去了茶园,偶尔的,会有一两声鸡叫,响彻在村子的上空。

清朝侨寓扬州的徽州盐商程庭,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返回歙县老家岑山渡省亲后,在他随后所作的《春帆纪程》里这样描述:

“徽俗士夫巨室多居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中社则有屋,宗则有祠。……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

鸳瓦想来是徽派民居的一种建筑材料,而鸱吻,大约是蹲踞在屋脊上的,有辟邪或吉祥意味的砖雕或是别的什么。这样的村落大多是街贯巷连,屋宇错落,醒目的粉墙黛瓦,富有鲜明的皖南民居的特色。那些五叠式马头墙,起伏顿挫在山区明丽的高天之上,仿佛流动的音乐。前面我们就已说过,徽州的大家望族,大都居住在新安江谷地一带,一村一姓,并且世代相延,这里土层深厚,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缭绕着久久不散的烟火。比如歙县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世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另外,像稠墅、潜口的江氏,郑村的郑氏,傅溪的徐氏,蓝田的叶氏等等,也都是居住在我们今天称之为“屯溪盆地”上的有名的宗族。在过去的时代,他们居住的村子不仅不准杂姓迁入,连外村人婚丧嫁娶,路经此处时,也不能进村,迎亲或送殡的队伍,只能绕着村子走过。

数百年来,这些新安大族在当地受到相当的尊敬。

百年不乱 谓为纯族

历史上所谓的“徽州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则是所谓的“新安十五姓”。他们的分支余脉,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广泛分布,以巨族大家的势力和财力,为族人的读书入仕和经商,提供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其实,源远流长的徽州大姓,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比如祁门谢氏,始迁祖为东晋名相谢安的十三世孙谢杰,数百年世系不乱,谓为“纯族”。因此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和修祠一样,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世之谱”,家有牒书,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不知为什么,在徽州,族谱俗称“纸角谱”。每个宗族的族谱,或10年,或20年,或30年,都要重新编修一次。

中国的宗族是一个封闭性的血缘集团,族谱的中心内容是对“家系”的确认。通过族普,宗族成员产生共同的归属观念、同源意识和亲近感。在徽州,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或数部家谱,尤其是汪、程两氏,支祠都数以千计,家族之家谱,也如同他们的祠堂一样,分为通谱、世谱、支谱、总族谱、分族谱、统宗谱、大同宗谱和小宗谱等等,外人搞不清楚。这使得一姓一氏的谱乘往往多达成千上万种。名宗右族的族谱,刻工精美,印制精良,而且卷帙浩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州刻书业的发展。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悠悠万事,唯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谱,一头挑的是小孩。这是徽州文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了。潘光旦在为胡适父亲胡铁花文集所作的序言说:“阖家的逃难,上有老,下有小,顾了这个,忘了那个,是何等严重的举动?家人生命的安全,其实比较还是小事,祖宗的遗产怎么样?坟地搬不动,祠堂抬不走,只好听之,但是神像、家谱是万不可不带着一起逃难的。我知道好几家人家,逃难的结果,把什么都掉了,人口也弄得七零八落,有一家当时只剩得一个寡妇,但是几卷残破的家谱却没有散失。”他指出,胡铁花就是一个挑着家谱逃难的徽商。胡适晚年常说“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小时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绩溪土话来念。”这是他对助手兼秘书胡颂平说的话,有些断断续续。迢遥山水,乡关何处?通过这些话,我们能够感受到胡适先生那愈到暮年,愈萦绕于心的复杂的乡情和家族之念。P54-59

序言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王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国》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河、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河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荊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数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略。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何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后记

现在,我们终于走遍了徽州,走遍了率水、横水、丰乐水和扬之水,以及新安江主流域,我们把这些流域的文化,统称为徽州文化。

在现代社会,徽州文化以它强烈的特质,显示出它在人类文化社区中的意义,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在这一区域,物质文化形态方面,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徽州则拥有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包括民居、祠堂、牌坊等形式在内的徽派建筑,以及书院、古桥、古塔、古戏台等等多种文化遗存,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形态方面,徽州文化的遗产更为丰富。大量的典籍和契约文书,影响深远的新安理学,取得极高学术成就的新安朴学,自成体系的新安医学,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还有目连戏、徽剧等等,构成庞大的精神文化体系,是地域文化研究的范本。中华文化是由众多的地域文化所构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唯其如此,才显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而另一方面,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儒家思想的精髓。

今天,古老的新安江一如既往,日夜奔流;两岸老街、老屋、老桥,祠堂、牌坊、书院,在太阳下静静站立,被时光淬过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在向我们呈示其正统儒学鲜活性的同时,也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感受古老徽州曾经有过的辉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黄山徽州)/行走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58226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8
19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