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内容
编辑推荐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作者:王拥军)为心理励志类图书,通过小案例介绍拖延的危害,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给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高效工作之法、解决问题之道。提起“拖延”,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与此相关的记忆。在讲求效率的今天,拖延几乎成为都市职场人的通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而背上沉重的负担:悔恨、愧疚、压力、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会让人失去斗志、丧失激情,甚至毁了人生。

内容推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悔恨、愧疚、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会让人失去斗志、丧失激情,甚至毁了人生。

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够拒绝这种拖延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拒绝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春风”一吹立即“又生”。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摆脱拖延、成就更精彩的人生,《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作者:王拥军)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

目录

第一章 “拖延”是成功的绊脚石——拖延者的行为模式

 一、最后通牒效应:丧失最后时限

 二、杜利奥效应:消极对待

 三、超限效应:快乐的痛苦代价

 四、等待效应:思维懒惰,行动迟缓

 五、视网膜效应: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六、鸵鸟效应:逃避现实,极度焦虑者的恐惧梦境

第二章 认清拖延带来的危害——别让拖延毁了你

 一、失败恐惧症:丧失前进的动力

 二、碌碌无为:丧失先机,一事无成

 三、恶性循环:自我否定,身心俱疲

 四、激情尽失:不思进取满足现状

第三章 告别拖延从抗击思维惰性开始——增强紧迫感,别“懒得动”

 一、调整“期望”法:为自己设定一个期限

 二、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

 三、现在就去做最需要做的事情

 四、快速决定,不要思虑太多

 五、改变心理图式: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

第四章 立即行动是战胜拖延的根本——想到就做才能成为高效能人士

 一、甩掉拖延长尾巴——培养主动精神

 二、警惕健忘的大脑忘了最初的目标——让目标决定行程

 三、告别瞎忙,忙到点子上——每天学点时间整理术,避免无限拖延

 四、放弃尽善尽美,选择尽心尽力——完美主义=无限拖延

第五章 不拖延就对自己狠一点——做事干净利落是被逼出来的

 一、不找借口,做人生的赢家——借口是拖延的温床

 二、培养超强自控力——改变一切拖延的恶习,都从自控开始

 三、打造强大执行力——拖延会使工作变得更难处理

 四、摒弃抱怨,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放弃拖延,用坚强代替抱怨

第六章 走出拖延症患者的梦魇——扭转心灵恐惧感,终结拖延恶习

 一、想法+感觉=行动

 二、独自行走,摆脱对疏远的恐惧

 三、勇敢前行,不对未知事物恐惧

 四、对抗负面情绪,打造超级意志力

试读章节

一、最后通牒效应:丧失最后时限

了解“最后通牒效应”

在日常工作当中,不论你所从事的行业是什么,也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因为惧怕困难,所以遇事总是畏畏缩缩,只要条件允许便一拖再拖,可是“拖”字诀真的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内心深处的不安吗?

“这两天又要整理销售数据,烦死了,反正经理还没要,等他要的时候再说吧!”

“报告不是下周交吗?现在完全不用着急。”

“有压力才有动力,实在拖不下去了,自然就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职场中的“拖延”几乎随处可见,有些人甚至直接把娱乐当成了工作,宁愿“装鸵鸟”似的把自己埋在娱乐中,也不愿意直面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导致工作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去,匆匆忙忙完成工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的人与总是拖到最后才临时抱佛脚的人比,究竟谁更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呢?答案不言而喻。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拖拉倾向。在他们看来,拖拉虽然不是个好习惯,可也没到上纲上线的地步。殊不知就是这种不在意的态度,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拖延症”,从而引发了自我的心理折磨,让原本美好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恐惧、烦躁和无望的深渊。

明明可以提前完成工作,却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绝不仅仅是一种坏习惯,更是一种引发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健康隐患,它往往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人长期处于担惊受怕或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甚至直接造成心理障碍或疾病。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加拿大渥太华卡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蒂姆·彼齐尔博士曾经专门做过一份关于“拖拉”的职场调查,他随机选择了100名自认为有拖延倾向的公司职员作为样本,并对他们在任务期限的最后一周进行了跟踪式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任务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内疚,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情绪,他们会安慰自己“晚一点儿也没事,压力就是动力,说不定压力之下反而能创造奇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得不投入完成任务的工作中去。令人震惊的是,一旦投入工作,他们便更多地表现出了诸如自信等积极情绪,不再悲叹时光流逝,不再因为压力而闷闷不乐,也不再因为困难而紧皱眉头。

由此也不难看出,“压力可以让人表现得更优秀”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著名作家金庸也曾说过“压力之下做出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好的”,他本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完成的作品就不是很满意,为了弥补缺憾,他专门主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

尽管“最后通牒效应”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情绪和困扰,但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倾向,只要运用得当,“最后通牒”也能发挥正向作用,并帮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一点一点创造人生和事业上的奇迹。

小故事

在环保行业的圈子里,很少会有人不知道“孟总”这个人,尽管今天的他已经是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老总,并成功带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行业龙头,但五年前的孟琳还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了辞职创业?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带领自己的企业后来居上,坐上了行业老大的交椅?

回首曾经的岁月,孟琳感慨万千,初入职场时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满身都是热血,热切地希望能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随着工作的年限越来越长,不少人都被琐碎的工作磨掉了激情与梦想,“职业倦怠症”开始初步显现,孟琳也不例外。缺乏工作动力与热情,总是喜欢拖延,压力夺走了欢声笑语,每天都是唉声叹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着“老油条们”总是被老板甩脸色,甚至是直接清理出局,孟琳再也无法消极拖延下去了,他决定改变。

为了克服“最后通牒效应”的负面影响,孟琳针对自己的“拖延症”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对策。比如,某项任务公司要求一周完成,他就把该工作平均分成五等份,然后自己给自己下最后通牒,无论如何每天都必须完成一份,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拖延状态。

实行时间管理对策后,孟琳惊喜地发现压在内心的大石头不再那么沉重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摆脱“拖延症”的孟琳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被提拔为销售经理,半年后他得到老板的资金支持,决心在环保领域干一番事业。P2-4

序言

提起“拖延”,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与此相关的记忆:明明早在一周前就该进行的家庭大扫除,因为犯懒一直没打扫;多年来一直想去探望远在国外的亲戚,却一直没有成行;周五没完成的工作,总想趁周末加班完成,可周末又一点儿没动,只能拖到周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通宵达旦开夜车并不是陌生的经历,他们或是为了毕业论文而纠结挣扎,或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不得不通宵,抑或只是单纯为了追一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小说。然而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对于这种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且正在日渐影响我们正常工作生活状态的“拖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如今拖延几乎已经成了都市人的通病。“昨天上网到很晚,凌晨才睡,所以上班好困啊!就因为精神差,今天的工作又没有完成,看来只能晚上加会儿班了。”实际上,这是很多现代人的常态,殊不知,越熬夜白天的精神就会越差,就越会助长我们的拖延恶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为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悔恨、愧疚、压力、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只会让人们更没有工作效率,毫无疑问,拖延完全是在自我折磨。既然拖延会带来如此多的负面影响,为什么大家还宁愿选择拖延,也不立即去完成工作呢?拖延症的患者又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庞大呢?

相关研究者认为,最可能引起拖延的心理成因有四个: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他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且容易冲动;目标和酬劳的兑现太过于遥远。尽管每个人的拖延症成因并不相同,但要想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须要拒绝拖延。

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拖延治疗的一位学生所说,“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就又长出来了。”拒绝拖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如果人总是处于一种空想或思虑状态,那么自然就会变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拖延与懒惰是一对双生姐妹花:正是因为惰性的作怪,我们才会患上拖延症。因此,要想拒绝“拖延”,就必须从战胜惰性开始。

人人都有惰性,早在20世纪网络没有普及的时候,人们没有掌上电脑,没有苹果手机也没有笔记本,因此拖延远远没有今天这样来势汹涌。技术进步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引诱我们不断拖延时间。

不管你身在哪个国家,身处哪个地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是在公交车或地铁上,还是在办公室或家里,网络几乎无处不在。阅读新闻、观看电视节目或体育比赛、浏览网页和论坛、聊天、摆弄博客或空间……尽管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但强大的互联网上总有能吸引你的东西。互联网让人们沉迷其中,从而越来越不愿意工作,越来越不愿意做事,尤其是遇到那些令人受挫的困难时,我们更愿意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来麻痹自己,拖延时间。

2l世纪是一个充斥着无数信息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信息比历史上的信息总量还要多,然而过多的信息往往会令人们无所适从,甚至陷人拖延的泥沼中。早在2007年,就曾有人专门做过拖延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0%的大学生存在拖延问题,其中超过50%的人承认拖延已经习惯化。实际上,拖延并不仅仅是学生这一单独群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职场人的拖延问题也在日趋上升,慢性拖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头号杀手。

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纠结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够拒绝这种拖延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拒绝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春风”一吹立即“又生”。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书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意在为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福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拥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40845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4111198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