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学家讲科学(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智慧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地球内部结构形成之谜、奇妙的太阳活动周、地球上海洋与大气的形成、海底扩张学说的来龙去脉、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简介……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尽在其中!

内容推荐

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于是我们把编写的方式定为“科学家讲科学”,并以此作为丛书的名称。计划自2004年开始分辑出版。每辑准备刊载30篇左右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并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科普短文。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书中文章各自独立,一事一讲,互不牵制。不同学科之间的篇数上保持大致的平衡。文章分两类,一类是新的创作,是主体;另一类是若干科普佳作的直录。两者的正文均保持作者自己的风格,作者以及编者利用旁注和后跋以实现导读和提示。

目录

创新探索

 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结合的典范——记彭桓武院士/吴岳良

天地奥妙 火星——地球的姐妹/欧阳自远

 奇妙的太阳活动周/汪景■ 姜杰 张宇宗

 地球内部结构形成之谜/滕吉文

 生命的层次/王谷岩

 时间与生命/王谷岩

 聪明的卷尾猴/张树义

 小行星命名趣谈/李 竟

探源究理

 地球上海洋与大气的形成/滕吉文

 通古斯大爆炸/侯泉林

 何时绿网缚沙龙/蒋高明

善事之器

 地震仪和地震观测 B.A.博尔特/文 柳百琪/译 吴忠良/注

 用数学研究生命/王谷岩

前瞻溯望

 射电天文萌芽期的一些启示/王绶琯

 月球——天文望远镜的新家/卞毓麟

 海底扩张学说的来龙去脉/张少泉

 证明细菌也有“性别”的年轻人/邓希贤

 天花和牛痘——勤纳发明牛痘的150年纪念/

 贾祖璋/文 王绶琯/注

科学现在时

 会聚技术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解思深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简介/苏宜

 面对世界仅存的三株原生百山祖冷杉/孔昭宸

 利用动物的乳房生产药物/孙万儒,

警示与反思

 基础科学的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吴忠良

 警惕“绿色荒漠”/蒋高明

体验与启示

 千岛湖测水/张开逊

 制取无水酒精的第三种方法/张开逊

 认识家乡的植物/陈佐忠

小明求知

 牵牛花为什么早上开花?/宋心琦

 “百炼成钢”的由来/宋心琦

 水中燃烧的火焰/宋心琦

 运动过后为什么要大量补水/宋心琦

行万里路

 野马你在哪里?——千里寻马记/张孚允

读万卷书

 地球的内部/I.阿西莫夫/著 王涛等/译 吴忠良/注

馆长导游

 走进中国古动物馆/郭建崴

 走进上海地震科普馆/朱元清

试读章节

名不副实的“火”星

夜晚观看星空,一颗微带红色荧光的星星在苍穹缓缓移动,这就是火星。先秦时期,古人称它为“荧惑”,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流行之后,又称为“火星”。古代美苏尔人称火星为奈格尔(Nergal),即战争与死亡之神;希腊人以战神阿瑞斯(Ares),古罗马人以战神马尔斯(Mars)为之命名。古今中外对火星的称谓总是跟战争、死亡、血腥与恐怖联系在一起。甚至连火星的两颗小卫星福波斯(Phobos)和德莫斯(Deimos)的名称,也分别含有战栗和恐怖之意。

其实,火星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火星的表土内含有红色的氧化铁。火星并不“火”,而是一个极其寒冷的行星。火星也不像地球那样,有频繁的构造、岩浆、火山、地震和板块活动,火星是一颗老态龙钟、稳定安详的行星。

火星的探测历程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通过望远镜观察火星的各种表面形态和大气变化,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对火星地形地貌的探测要求。火星是迄今为止除地球以外被人类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

1962年11月,前苏联发射的“火星1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亿千米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从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火星探测的开始。对火星的成功探测始于1965年7月15日,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飞越火星并发回22张火星近距离照片,照片上显示火星表面布满了撞击坑,也证实了火星的大气圈很稀薄。1969年美国又向火星发射了“水手6号”和“水手7号”探测器,它们发回的照片再次证明火星的表面存在大量撞击坑。直到1971年,“水手9号”发回了约7300张照片,才完全揭示了火星表面地形地貌的细节。前苏联也于1971年5月向火星发射了“火星2号”和“火星3号”探测器,1973年发射了两艘火星轨道探测器和两艘火星着陆器,其中一艘轨道探测器发回了约70张火星照片,

美国分别于1975年8月20日和9月9日向火星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着陆器,主要目的是探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并在火星上放置了地震仪和气候监测系统。虽然没有检测到生命活动的证据,但火星着陆器发回了大量有关火星地质、土壤和大气化学、气候条件、地震活动等的科学数据。1996年11月,美国“火星环球观测者”探测器发射升空,并于1997年进入环火星轨道。1996年12月,携带“旅居者”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于1997年7月4日在火星阿瑞斯平原着陆,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成分进行探测。2001年4月,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2003年6月2日,欧空局“火星快车”探测器发射升空,它携带的“猎兔犬2”号登陆器预定于2003年12月25日凌晨登陆火星,但联络失败。2003年6月10日和2003年7月7日,“勇气”号与“机遇”号发射升空,软着陆成功后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对火星的精细探测。

地球的姐妹

地球和火星是太阳系中最亲密的姐妹,火星在很多方面与地球相像。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按照距离太阳由近而远的顺序,她们分别排列在第三位和第四位。地球与火星都围绕自转轴旋转,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火星一昼夜的长度为24,6小时,两者的自转轴的倾角很接近,都围绕太阳公转,因而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和五条气候带。火星一年有668,61“火星天”,相当于地球的687天。火星的表面广泛分布戈壁、沙漠、干涸的河网体系、海盆地、湖泊,以及高山峻岭和大峡谷。火星表面留有水的侵蚀、风化、沉积和成岩作用的遗迹。风的吹扬、搬运、风化和堆积作用是火星表面重要的地质作用。

火星的体积比地球小,平均直径6780千米,是地球的53%。火星的质量为6.4219×1023千克,仅为地球质量的11%,火星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38%,因而捕俘的大气比地球稀薄,表面大气压为600~1000帕,相当于地球上空35千米高处的大气压。火星的气候随季节变化。极地都有冰雪覆盖,冰盖面积冬季扩大、夏季缩小。火星的平均密度为3.933克/厘米3,表明火星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铁镍金属的内核,而可能是硫化铁的内核。

火星与地球之间的主要差别是:地球表面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板块构造,控制了陆地的分布、山链的形成、火山和地震活动的位置,而火星的地壳是固定的,缺乏板块运动;地球上有大量液态水,而火星表面是干涸的。

火星的表面环境

火星离太阳比地球远,火星表面的气温很低,年平均温度零下33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17~22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23~133摄氏度,日温差超过100摄氏度。火星大气层的主要组成包括:二氧化碳(CO2)95.3%,氮(N2)2.7%,氩(Ar)1.6%,氧(O2)0.6%;其他如水蒸气和氦等稀有气体。火星表面温度及气压快速波动。在几分钟内表面温度变化可达20摄氏度,气压变化也同样明显;火星上的大气运动主要有大气循环、台风与尘暴三种形式。P5-9

序言

小学、初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基础,是目前我国教育和科普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两年前在一次科学家茶话会上,几位科学家提出:面对这样的任务,科学界能够做些什么?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经过几番讨论,有了一个构想:编写一套适应高小、初中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以阐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的科普丛书。

目前,高小、初中阶段的科学素质教育,仍是一个需要积累经验、力求完善的课题。为此编写的教材和以介绍博物知识为主的科普读物,一直得到重视并不断有所增益。而以阐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主的读物,尽管更加贴近素质教育,却相对薄弱。本套丛书的目的就是尝试使这个薄弱的方面得到一些加强。

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理念的乃至哲学的一面。而实践体验,则必须结合具体的“一事一物”。这使得这方面的科普不同于系统知识和博物性质的科普。但是,科普的内容归根结蒂是出自科学家的工作,而科学家的工作——研究科学,正是针对着“一事一物”运用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过程。因此,一个科学家,特别是“身经百战”的科学家,对古今科研事例,包括对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会是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很好的普及。

于是我们把编写的方式定为“科学家讲科学”,并以此作为丛书的名称。这种构思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我们陆续组织了不同学科、热心于青少年科普的科学家们草拟结构、分工编写,邀请同行们参加撰稿,并于2004年出版了第一辑作为实验本。现对第一辑进行修订,与其后组织的稿件一同出版,共结成5辑。每辑包括30余篇适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并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科普短文。文稿的编撰原则是每篇讲述一项科学知识和过程,并在正文之外加旁注和跋作为导读,着重阐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究。

书中文章各自独立,一事一讲,互不牵制。不同学科之间在篇数上保持大致的平衡。文章分两类,一类是新的创作,是主体;另一类是若干科普佳作的直录。两者的正文均保持作者自己的风格,作者以及编者利用旁注和跋以实现导读和提示。

思想和方法都是发展的。我们希望帮助读者领悟,但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思考。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都是用于科学问题的处理,而处理问题的途径从来都不会是独一无二的,都必须依靠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主张在导读中不但不去回避,而且要尽力表达不同的观点。有了分歧和比较就有了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而往往是从思考碰撞出的火花中人们找到了发展的种子。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科学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对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奋斗在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乐于相携、便于咨询的伙伴。

书评(媒体评论)

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往往是生活中真善美的现场,好奇、怀疑和智慧运行的疆域。长期以来,那么多人让自己停留在动人的科学探索现场之外,多么遗憾!

——沈致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学家讲科学(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14261
开本 24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7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9
21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