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法则/华为管理之光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建华著的这本《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法则》将带你探索华为的培训与激励究竟有怎样的奥秘,同时,还将对其进行深度解读,让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事化管理、怎样的导师制度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新人、怎样的福利制度才能保证激励员工的同时,又不至于他们会因为福利而变得懒惰……

内容推荐

赵建华著的这本《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法则》立足于华为发展过程中的实例,华为人的经验和任正非的内部演讲,全面剖析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机制,带你快速进入华为虚拟场景。

本书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必备手册。如果想要真正学习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法则,你只需要阅读这一本书。

目录

CHAPTER 1 从华为培训与激励,看华为的成功与辉煌

 1.华为,不一样的中国企业

 2.华为的培训与激励精髓

 3.华为的干部,也没有铁饭碗

 4.任正非谈激励

CHAPTER 2 狼性文化:根植于华为的“铁血思维”

 1.狼性文化之一:进攻是好的防御

 2.高压模式——承受多大压力,创造多大辉煌

 3.狼性文化之二:杜绝各自为政

 4.军事化管理培训的华为

 5.床垫文化:华为内部的铁血精神

 6.集中使用和分配资源

CHAPTER 3 “721”法则:新员工入职的“三部曲”

 1.721法则:培训体系的颠覆

 2.华为人的“励志课”

 3.实践中学习:华为新人的必经路

 4.掌握技能,提升实战能力

CHAPTER 4 导师制度:华为的导师模式

 1.导师制度,华为的培训核心

 2.谁,才能成为华为导师

 3.解密华为“导师文化”的前世今生

 4.导师不仅“传、帮、带”

 5.思想家与战略家:华为培训的独特文化

CHAPTER 5 物质+精神,双重激励的华为文化

 1.人人都是华为股东

 2.完善的福利体系

 3.独特的华为认知评估体系

 4.《华为基本法》:华为人的激励“经书”

 5.均衡发展,高福利≠破坏平衡

CHAPTER 6 我们都是90后!——与众不同的华为内部激励

 1.入职,就是要高薪金

 2.只要有能力,人人都能晋升“将军”

 3.挑战,也是一种激励

 4.拒绝空洞,细节处表达关爱

CHAPTER 7 羞耻PLAY:别开生面的华为“落后生大会”

 1.别开生面的差奖大会

 2.“骂”,华为的独特文化

 3.完善福利,不等于姑息养奸

 4.末位淘汰,做不好工作就下岗

CHAPTER 8 华为的“战友”与华为的未来

 1.“中华酷联”的内部培训与激励的不同

 2.“乌龟精神”——华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3.反腐:华为的自我肃清之旅

 4.竞争?合作?华为的十字路口

附录

 附录一 任正非演讲实录之谈奋斗:《北国之春》

 附录二 任正非演讲实录之谈进步:《小改进,大奖励》

 附录三 任正非演讲实录之谈进取:《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附录四 任正非演讲实录之谈培训:《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干部》

试读章节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究竟该确认怎样的培训体系,才能让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呢?还有激励机制亦是如此,手段不少,但还是留不住精英人才!”

新人的快速成长、核心骨干成员的稳定,这是衡量_家企业能否从小做大、从大做强的一个关键标准。没有不愿意上进的企业家,于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将所有问题都推到了员工的身上: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朝三暮四……却很少去反思,为什么自己的企业始终难以建立现代科学培训与激励机制。

招聘——入职——快速上岗——能力有限——调整岗位——辞职走人——再招新人。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循环”,一个新人从进入公司开始到最终离开,也许不过一年时间,团队人员始终处于高频次的更迭过程,因此自然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部门。当人员始终处于高流动状态时,激励制度也就无从建立。

而通过观察多数企业的员工流转模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环节的缺失,导致了恶性循环的不断上演——指导,即培训。

试想,如果在“快速上岗”这一步之后,能够迅速引入培训机制,那么“能力有限”这一环节就将彻底打破,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华为恰恰正是引入了培训机制,并且在新人入职之时就第一时间展开,因此整个企业呈现出了滚雪球般的发展态势。而对比华为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多数企业的目光短视,仅仅是为了短期出业绩,新人在经过短暂的熟悉后立刻进入核心工作,自然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即便原本能力过硬也会因为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变得惶恐、紧张,自信心丧失,最终难以胜任工作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听到很多企业家如此说:“很多应届大学生在面试时表现出的能力,却很难在工作岗位中展现出来。哎,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值得相信和委以重托!”这种思维,只能暴露出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足。

华为每年都会录取不少的应届毕业生,尽管一年后也会有少部分人选择离职,但进入新的公司后,他们所呈现出的状态与能力,却是很多老员工都不可比拟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华为体系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培训,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们已经从“职场菜鸟”晋升为“职场达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工作都会得心应手。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华为人走进人才市场,始终都是最抢手的那一个。

第一时间引入“培训机制”,让华为新人明确了自己可以做到什么、哪些环节有所不足、如何快速解决问题。表面上来看,这样做无疑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却让长期的效率得到保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员工进行培训,将会确保每个人都能高效地工作;当员工可以胜任工作,能够在华为中游刃有余,随着不断地磨炼,就会逐渐成为业务骨干,此时恰当地引入激励机制,会让他们更加不愿离开华为,成为大家庭的一员。

所以,华为的内部体系形成了良性循环,各个部门全面开花。而如果培训机制出现缺失,那么即便建立多少激励机制,也同样难以留下员工:新员工感到压力过大,不愿意留下;核心员工认为企业规模有限,很难进一步施展才华,因此选择出走。

对于任何一家现代型企业而言,培训与激励,是稳定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环节。不少企业不断调整中层领导,或是以解聘等手段企图改变企业状态,皆是南辕北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唯有建立科学的培训与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企业活力。

P7-9

序言

华为不一样的商业逻辑

在中国商业史上,有一个企业是绝对无法绕过的,那就是华为。

如果让我去形容华为,和消费者肯定有非常多的不同:在华为的身上,我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华为的崛起,伴随的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年轻一族到全民时代,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向商业领域渗透,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应冲击。而华为的诞生,却早于互联网时代,所以,它正是中国最典型的传统企业与时俱进的杰出代表之一。

曾经的华为,是躲在聚光灯背后的,它是移动通信产业背后的一只猎豹。当然,它的身边同样也有着各种猛兽,如思科、IBM,它们则是更为强大的猛虎、巨狮。前互联网时代的华为,在低调地积累着自己的实力,等待蓬勃爆发的那一天。事实上,中国非常多的企业,都曾走过这样一条路,从无到有,从被巨头钳制到逐渐站稳脚跟,这是一条充满血和泪的商业传奇。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大银幕上一定会出现以华为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发展的大电影。到那时,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叫作商业世界的冷酷与残忍。

我同样也是一名消费者,同样也使用华为的产品。绝大多数人对于华为的了解,就在于它开始调整战略方向,进军消费市场之后。从前互联网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华为似乎来了一场华丽的转变,不再居于人后,高调地走进大众消费的视野。这种转变,不是突兀的。互联网时代,消费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成了核心,他们不再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创造信息。他们的需求,成了第一生产力。

所以华为开始发力,并很快成为不容小觑的“诸侯势力”。而这一切,恰恰源于前互联网时代的积累,技术、团队、知识产权等。毫不夸张地说,未来能够与国际企业抗衡的品牌,只有华为一家。庞大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的研发团队、生产线,是华为最大的资本。

为什么华为能够走到今天?使命感是它不断前行的动力。任正非不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的企业家,和如今的“网红思维”完全相悖;他的身上,依旧带有强烈的军人特质。正是这种特质,让他甘愿躲在幕后,用无法动摇的决心,带领着华为不断前行。他的性格也让华为带有强烈的军队体系模式:床垫文化、军事化管理等。这一切都透露出军队的痕迹。虽然很多企业都照本宣科地在学习军事化体系,但是真正能够领悟其中精髓的,依旧只有华为一家。

有太多的人在分析华为的成功,其实在我看来,华为能够走过三十年的光阴,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统一的内部管理模式,让华为团队始终保持着平衡,尽管有员工进进出出,但只要体系岿然不动,那么这只战舰就会始终向前航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像一支部队,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士兵,一辈子只待在部队里。无论商业时代如何纷繁变化,创建出自己的一套文化体系、管理体系,并且可以不断深化探索,那么它就是一艘无敌战舰。这才是所有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应当学习的!

我有幸应华为公司邀请,为公司高管做过多次讲座,为华为的客户也做过多次讲座。特别是2016年在公司高层所做的“御史铁骨如何炼就”这一主题,经总裁任正非先生签署,作为总裁办公室第八十二号文件下发。其后也向华为提出过加强监督制度改革的建议。在多年与华为的接触中,切实感受到华为能有今天,绝非偶然,而是几十年“对准一个冲锋口”,“在大机遇时代拒绝做机会主义者”,保持定力执着坚守的结果。

我与建华教授交往多年,每一次交谈都获益良多,赵教授不单单是一位学问大家,尤其是他宏观的视野,对大势的判断,以及能够把学术的洞察转变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践中,是我不能望其项背的。相信本书能够为企业家们提升管理水平,借鉴华为公司的极佳经验,从而达到更高层级,有巨大意义。

林乾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

书评(媒体评论)

比华为的崛起更令我震惊的事情,是看到恩师赵建华教授的这部力作,因为企业有盛有衰,而规律则是永恒的。华为在通信技术方面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承担了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和责任,华为和任正非的名字将会铭刻史册。作为学生,我为恩师而骄傲和自豪。

——山东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冯道杰

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本书给企业家指明了方向。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注册高级人力资源专家、跨国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美国培训认证协会国际注册培训师陈策

每一家中国企业,都渴望能够达到华为的高度。华为的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股权激励法则、新员工721法则等。华为用行动,创造出了最适合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架构。在企业转型大浪潮来临的今天,学习华为的特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民族之光!

——驰原控股集团董事长马驰原

是什么造就了如今华为的辉煌?我们有很多解读和分析,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华为的培训与激励体系。导师制度,延续了中国文化中的传帮带核心;而狼性文化,又赋予了华为现代军队的特质。在华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工匠文化与现代管理培训模式的触合、碰撞,所以华为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

——神州牛歌集团总裁牛艺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为员工培训与激励法则/华为管理之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建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226213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6079835
中图分类号 F632.765.3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