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易概论(增补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易概论》作为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本书为增补本。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历代《周易》研究概况,前人研究《周易》的传统方法,及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内容推荐

自1986年面世,《周易概论》20余年不断再版,成为学易、研易者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最新增补版《周易概论》再现新的研易亮点和学术制高点。

新版增补八万余字,篇幅近三分之一,为当代易学大师刘大钧先生有关帛《易》及战国竹简《易》等出土考古《易》学研究的最新见解和成果。

新版对原版错讹作了精心修订。

目录

《周易概论》(增补本)前言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试读章节

然而最初的“中”与“正”,恐为古人进行天文观察的专用术语,如《周易》古经《丰》卦卦辞里有“宜日中”,其六二爻和九三爻中有“日中见斗”“日中见沫”等,《史记·历书》曾引《左传》:“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史记·集解》引韦昭曰:“气在望中,则时日昏明皆正也。”“中气在晦则后月闰,在望是其正中也。”皆可为其证。故《彖·象》里面的“中”,也有着不同含义:一方面,它吸收了前人著述中有关以天文观察解释《周易》古经的资料,如《彖·剥》:“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彖·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彖·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彖·贲》:“刚柔交错,天文也”等等,故《彖·需》说:“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彖。姤》:“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此“正中”与“中正”仍未失去最初作为天文术语的含义。同时,“中”在《彖》《象》里面,特别是在《象》中,还指某一爻在卦中的位置(详见《关于(易)象》),但主要的篇幅,却是把人的德性修养,与“中”结合在一起的。如:

《彖·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彖·讼》:“利见大人,尚中正也。”

《彖·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文言·乾》:“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象·蛊》:“‘干母之蛊’,得中道也。”等等。

而这些“时中”“中正”“中道”在《中庸》中亦可见到: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由共同赞誉“中”,进而对“中”的称谓亦一致,更说明它们应出于同一学派。

若进一步考察思孟学派所称誉的“中道”,可发现其具体体现在“诚”上。

郭老在《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中指出:思孟学派“与仁义礼智为配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就是‘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其在《中庸》,则是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并说“诚是中道”。

由此可见,思孟学派所推崇的“诚”不仅体现“天道”,在人道中又与“中道”联系在一起。

带着这样的认识,让我们再拿这个“诚”的标准与《文言》中的“诚”对照一下。《文言·乾》:“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又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因为《文言》释“诚”的这些话,旨在解释取象于天的《乾》卦,显然已将“诚”与天道联系在一起了,又讲到“德而正中”及“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其与《中庸》之“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如出一人之手!自然也是以守“中道”来存其“诚”的,可见对“诚”的认识,《文言》与思孟学派亦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中庸》曾提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读《易大传》,我们发现《中庸》的这些治国思想,在《象》、《彖》中,几乎全部可以找到。

还有,《中庸》时时表现遁世思想。“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文言·乾》亦说:“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象·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因思孟之学乃渊源于曾子,自然,《中庸》作者也是很清高的:“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

而《系辞》也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言》则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中庸》说:“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意味深长的是,《文言·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系辞》:“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而《中庸》也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文言》《系辞》《中庸》都以“天”“地”“四时”“日”“月”依次对举,何其一致!重要的是,这里面是否透露出思孟学派“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的内容呢?

因为郭老在《十批判书》中曾引《礼记·月令》:“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认为《月令》是属于思孟学派的撰述(《儒家八派的批判》),而这段文字亦是以“天”“地”“四时”及“月”以次对举的。不可忽视的是“播五行于四时”一句,既然《文言》、《系辞》、《中庸》都以与《月令》同样的次序提到了“四时”,是否这里面也含有“播五行于四时”的内容?只不过在当时这样的书俱在,并无说明的必要罢了。

总之,由以上所考看,《易大传》之《彖》、《象》、《文言》等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润色,《系辞》中亦有思孟学的内容,当是比较清楚的事实。P22-24

序言

《周易概论》作为建国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修改补充后正式定稿于1983年,由李苦禅大师题写书名、张岱年先生为之制序,经辛冠洁先生推荐于1986年5月在齐鲁书社初版发行,1988年元月再版。当年6月第三次印刷,印数为50500本。而后在《光明日报》组织的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中,本书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当时该书责任编辑白萍生先生与编辑室主任张继臻先生亲自将获奖证书送至鄙人家中,喜称“一部学术著作,能获读者壹万七千票,以如此高票当选‘金钥匙’奖,实属罕见”,当时我亦深感荣幸。

十年之后,巴蜀书社施维先生专程来济,与我联系出版本书之巴蜀版。巴蜀版《周易概论》于1999年12月第一版付梓。2003年,又予再版。售罄,于是今年施维先生建议我出《周易概论》增补本,继《周易概论》中有关帛书《易经》研究之《帛易初探》后,补人近年有关帛《易》及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易》等出土《易》学研究的新见解。他认为这一补充非常重要,可以为读者提供易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新启发。因为施维先生既是颇具眼光的文献出版策划的编辑,又是专门研究《周易》“图”“书”之学的学者,作为学术研究上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易学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着多年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具有里程碑文化及学术价值的《百年易学研究文献菁华集成》的编辑。因此,我非常重视他的这一建议。我也认为今后可能还会有新的《易》学资料出土,因而此后很长时间内,在《易》学研究中,出土《易》学资料的研究,将是海内外《易》学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亮点和新的学术制高点。故而在制定我们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有关今后十年研究规划时,我们对出土《易》学资料,特别是马王堆帛书今文《易》资料及上海博物馆竹书古文《易》资料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极大关注。因此,我依照施维先生这一宝贵建议,将暑假刚刚完成的《读帛书(缪和)篇》一文和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帛《易》及“卦气”研究文章收入本书。在先儒无法占有的有关《易》学新材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古人始终未得确解的经义本旨,试着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见解,作为一名今人,有此机遇,又何其幸也!当然,亦正如我在本书《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中所说:“虽然这些竹帛《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探求汉初今文《易》与战国古文《易》提供了丰富的《周易》经传资料,但是我们若仅仅依靠帛书经传的这部分内容,与已残缺不全的楚竹书部分卦爻辞内容,作为研究两汉今文《易》与先秦古文《易》的依据,其内容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遗憾的是,在至今出土的所有先秦至汉人的《周易》经传资料中,皆是只有经传之文而从无一本释经注传之作,此类著作的缺失,对我们系统而完整地研究曾支配两汉《易》研究的今文《易》义,造成极大困难。”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对经传之文的解释,目前基本上还依传统典籍的训释,故本书《疑难卦爻辞辨析》及附录之《周易》六十四卦全译,基本还依传统经传之解,在读竹书及帛《易》中个人发现及思索的一些问题,则增补人本书之竹帛书研究的文字中,仅供读者对这些新发现的资料,作出自己全新的辨析、研究与参考。

行文至此,我怀着深情想到了谢灵运的诗句,并将其中两句集为联语:

异世可同调,

得性非外求。

斯联或可稍示我此时此刻的感念。遵巴蜀书社诸同仁之命,今聊以此联语作为我给本书增补本的题辞。 最后,再次感谢巴蜀书社诸同仁对本书连续不断的关注与关怀。

刘大钧

2007年9月10日

于运乾书斋

后记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筮书,虽未摆脱神学体系,但其内容却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观点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历代研《易》者颇不乏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很多学者著文从理论上做过分析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向读者介绍一点历代《周易》研究概况,前人研究《周易》的传统方法,及本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这本小册子,原为教学而写,是针对初学者读汉、宋《易》注,往往被其中象数术语所阻这一实际困难而发的。而象数学又是前人治《易》的重要内容,故本书对汉、宋易学中的象数之说,如易象、卦变、蓍法、占法、卦气、爻辰、纳甲、互体、‘图’‘书’、先天八卦方位等,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和简要的介绍。当然,还有些内容没有谈到。同时,卦变也不是按传统方法介绍的,且极简略。而其中有些问题,历代研《易》者多有争议。本人虽阐述己见,然因才疏学浅,加之手头资料有限,所见甚偏,疏漏、谬误之处一定不少。切望学界前辈及广大读者多予批评指教,以便今后修改、订正。

拙稿草成之际,尚未见到关于马王堆帛书《易经》的系统材料,故本书未曾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书稿撰写过程,得到了辛冠洁先生的热情指导和鼓励,张岱年先生并为之制序,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李苦禅先生以耄耋之年亲为本书题名,稿成,未及付梓,先生竟溘然辞世,抚稿思昔,实有愧于先生之厚爱焉!

刘大钧

一九八四年八月于山东大学运乾书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易概论(增补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20597
开本 16开
页数 3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24.1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50
17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