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趣读/传世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以人物为切入点解读《论语》的可行性源自《论语》本身,因为《论语》为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一万一千余字。除了五章之外(《季氏》篇第十四章,《微子》篇第九、第十、第十一章以及《尧日》篇第一章),所有的内容不是“子日”,就是“弟子日”,或者是“师生对日”。

抓住了《论语》中的人物,也就抓住了《论语》的内容;在分析人物的同时也就有可能对《论语》的思想作出基于事实的阐释。而且,这种以分析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为抓手的方式,可以使得我们对《论语》思想的阐释变得更感性、更有趣,而那些吸附在人物身上的思想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弟子篇”和“孔子篇”两部分。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各章注解统计得知,《论语》中确为孔子弟子的有三十位,这三十位中有十七位至少在书中现身三次,具有独立成篇的可能,而其他十三位因为资料有限,只能够在弟子“综述篇”或相关篇目中顺带而出。“孔子篇”意在通过“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忠信”、“君子与小人”、“为政以德”五个方面,阐述孔学“内仁外礼”、“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对孔子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天命观以及生命意识的分析,然后进入对孔子志趣爱好以及性格的论述,最后在“孔子综述”中对其生平和思想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出总结。

目录

弟子篇

宰予:敢和孔子叫板

 一、朽木不可雕也

 二、三年之丧

 三、榜上有名

颜回:最受孔子赏识

 一、不迁怒,不贰过

 二、勤学好问

 三、安贫乐道

 四、闻一知十

陈亢:孔子怀疑论者

 一、一疑

 二、二疑

 三、三疑

仲由:孔子的先行官

 一、先行官

 二、独立话语权

 三、升堂未入室

 四、亦师亦友

冉雍:备受孔子鼓励

 一、仁而不佞

 二、可使南面

 三、犁牛之子

端未赐:播扬孔平声名

 一、外交英才

 二、善思善问

 三、瑚琏之器

 四、仲尼不可毁也

 五、商界巨子

曾参:最解夫子之道

 一、忠恕之道

 二、君子人格

 三、慎终追远

 四、任重而道远

樊须:使孔子被误解

 一、小人樊须

 二、樊迟问仁

 三、从游舞雩

卜商:异化孔子学说

 一、绘事后素

 二、欲速则不达

 三、偏离与传承

公西赤:孔子眼里的外交官

 一、相貌堂堂

 二、愿为小相

 三、善于辞令

言偃:割鸡焉用牛刀

 一、弦歌治武城

 二、分寸与原则

 三、丧致乎哀而止

冉求:最让孔子失望

 一、长于政事

 二、完人之艺

 三、画地自限

 四、鸣鼓而攻之

颛孙师:过犹不及

 一、学干禄

 二、善人之道

 三、恭宽信敏惠

 四、子张问政

 五、子张之儒

有若:长得最像孔子

 一、孝悌仁本

 二、和为贵

 三、践言远耻

 四、君与百姓

闵损:孔子赞为孝子

 一、孝哉闵子骞

 二、辞官

 三、言必有中

司马耕:被孔子告诫慎言

 一、“切”字药方

 二、君子不忧不惧

 三、司马牛之叹

孔鲤:不用缴学费

 一、诗礼传家

 二、承传儒学

弟子综述:和而不同

 一、十贤简述

 二、弟子综评

孔子篇

仁者爱人:推行仁学

 一、仁的内涵

 二、行仁之方

克已复礼:践行礼学

 一、克己复礼的内涵

 二、仁对礼的统摄

 三、礼之用

 四、循礼而行

孝悌忠信:四大道德规范

 一、孝道的基本内涵

 二、行孝之方

 三、忠的三层涵义

 四、信与义

君子与小人:修身双面镜

 一、仁为分水岭

 二、如何做君子

 三、显形双面镜

为政以德:向往德政

 一、身正令从

 二、正名·富民·教民

 三、为政之方

见利思义:坦然面对财富

 一、善人是富

 二、见利思义

贵生重死:关怀生死

 一、贵生

 二、重死

诲人不倦:先师风范

 一、为了仁政德治理想

 三、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勤奋好学

 一、强烈的求知欲

 二、知行合一

兴于诗:爱诗的孔子

 一、诗之用

 二、中和之美

 三、学诗与用诗

三月不知肉味:爱乐的孔子

 一、弦歌人生

 二、尽善尽美

 三、礼乐教化

无人问津:孤独的孔子

 一、隐者的奚落

 二、当政者的冷遇

天丧斯文:自信的孔子

 一、传承文化的自信

 二、治世的自信

 三、治学的自信

丧家之狗:谐趣幽默的孔子

 一、幽默的处世方式

 二、幽默的教学方法

无可无不可:通达的孔子

 一、以仁礼为底色

 二、审时度势

无友不如己:善交的孔子

 一、无友不如己

 二、德才兼备

 三、适可而止

人生六阶段:感悟生活的孔子

 一、一字经

 二、二字经

 三、三字经

 四、四字经

 五、五字经

 六、六字经

 七、九字经

孔子综述:走下圣坛的圣人

 一、风雨人生

 二、中国文化的象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颜回:最受孔子赏识

颜回是孔子最赏识的学生。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大约比孔子小三十岁,他的父亲颜路也曾是孔子早年的弟子。颜渊在“孔门十哲”中排名第一,他的德行修养不仅折服了自己的老师,也折服了自己的同窗,更是令后人刮目相看。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氛围中,独有他可以配享祭孔时的礼遇。宋代以前,他的名字往往和孔子并称一处,是谓“孔颜”。历代的统治者都不断地为他追封谥号,先后有“先师”、“兖公”、“兖国公”、“兖国复圣公”、“复圣”等美誉。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在后世所得到的政治待遇是孔门弟子中最高的。孔子本人也不吝赞辞,多次在人前人后对他大加夸奖。《论语》中共有二十一处涉及颜渊,孔子的直接赞扬就有十处之多。下面让我们看看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颜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可以打动圣人那颗伟大的心?他又究竟怀有怎样高超的技艺,居然令那诸位贤人都自叹弗如呢?

一、不迁怒,不贰过

颜渊首次引起老师的注意,是他那看起来笨笨的模样。孔子是位很细心的老师,他发现颜渊在课堂上从不像别的同学那样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使连续听老师说上一整天,也没有什么反应,既不点头也不摇头,似乎是个很迟钝的人。可是,通过课下仔细观察他的言:行,孔子却发现这个学生不仅不笨,反而可以充分领悟并发挥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具有超过常人的好思天性。所以孔子认为:“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也就是说,在他的学生中,恐怕只有颜渊可以做到不懈怠所听之言,可以做到深思熟虑、触类旁通。这样的学生,自然不会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笨人,而一定有自己的鉴别和判断力,有十足的学习内驱力,有自己的人生乐趣,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理想和人格。

《子罕》篇中引用了颜渊的一段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夫子之道,越仰视越觉得它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它精深。看起来像是在前面,忽然又像到了后面。虽然它高深而难以捉摸,可是老师循循善诱,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无法停下学习的步伐。我竭尽所能地学习,可是它好像高高地矗立在前方,我想再往前迈一步,却感到无路可走了。这段话寓意丰厚,既是对夫子之道的深刻领悟,又是对孔子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的总结;既是对老师人品、师德和学识的由衷赞叹,又在无形中透露出颜渊好学多思的品性。实际上,颜渊的好学,曾得到孔子多次的表扬。当鲁哀公、季康子分别向孔子询问,他的学生谁最好学时,他两次都十分肯定地回答,学生颜渊最好学!而且孔子感叹道,自颜渊以后,再也没有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不过,这里的好学,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好学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就好像《论语》中的学问与我们今天所言的学问也并不相同一样。所以,孔子在列举颜渊的好学时说了两个理由:“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认为,颜渊从不迁怒于他人,从不犯同样的错误。这里可以看出孔门之学绝对不是要人死读书,更不鼓励学生像后来的苏秦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而是要求学生注重内修以达外用。

再把话说回到“不迁怒,不贰过”。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谈何容易?常人扪心自问,有谁没有“迁怒”和“贰过”的切身体会呢?做家长的可曾迁怒于自己的孩子?做老师的可曾迁怒于自己的学生?做领导的可曾经迁怒于自己的下属?做服务行业的可曾迁怒于自己的顾客?至于“贰过”,谁又可以完全避免?虽然所谓“穿新鞋走老路”、所谓“不思悔改”,说的都是比较大的“贰过”,似与常人沾不上边。

P7-8

序言

2006年初夏,我结束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罕布什尔大学为期一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回到了已经工作过二十二年的安徽农业大学。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就在新落成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楼里,我接受了给硕士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任务。从中国古代文学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内在的联系,可毕竟研究的对象不同,方法有异,而且,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我知道,我的“中国传统文化长征”开始了。

这个长征自然要从四书五经开始。就以前的知识储备而言,除了《礼经》,其他的内容应该说还算熟悉。但是这次重新研读又都有了新的体会,尤其是对《论语》。可能逐渐累积的生活阅历,当下所处的社会经济氛围,学界推陈出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在美一年感受深切的中西文化差异,都合力生成了一个新的阅读主体,让我觉得对《论语》有话想说。

当代解读《论语》的方式很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六类:注译式,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徐志刚先生《<论语>通译》、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为代表;串讲式,以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为代表;图文并读式,以东方桥先生《(论语>现代读》为代表;教材式,以鲍鹏山先生《<论语)新读》为代表;心得式,以于丹女士《(论语>心得》为代表;学术论文式,以《论语》的部分材料解读孔学的某一侧面,这类成果颇丰。这些不同的《论语》研究方式,都对我有开智启慧的作用。在十几个不同《论语》版本的比照阅读中,我充分感受到人文研究个性化的独特魅力。从本质上讲,人文研究是一种价值研究,价值涉及判断,判断自然要取舍,而取舍就一定与研究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审美等密切相关。好像司马迁写《史记》,无论他怎样秉承“实录”的风格,也不能完全排除主观的因素,所以在《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日”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用《诗经·小雅·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美孔子,又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表达自己对孔子的敬慕。当代不同版本的《论语》解读,也同样浸润着作者对孔子、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个体化的理解。

我的阅读常常是在静夜里,夜阑人静的时刻似乎最容易走进时光隧道,最容易看得清被历史的烟尘和当下的喧嚣所遮蔽的曾经是那样鲜活的身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闪现在我的眼前。起初,他们只是个影子,模模糊糊,后来随着研读的逐步深入,他们的形象开始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于是,我以《论语》中的人物为切入点,以相对轻松的语言为表述方式,以人物带出思想,去言说自己对《论语》的理解。

以人物为切入点解读《论语》的可行性源自《论语》本身,因为《论语》为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一万一千余字。除了五章之外(《季氏》篇第十四章,《微子》篇第九、第十、第十一章以及《尧日》篇第一章),所有的内容不是“子日”,就是“弟子日”,或者是“师生对日”。所以,抓住了《论语》中的人物,也就抓住了《论语》的内容;在分析人物的同时也就有可能对《论语》的思想作出基于事实的阐释。而且,这种以分析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为抓手的方式,可以使得我们对《论语》思想的阐释变得更感性、更有趣,而那些吸附在人物身上的思想也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本书分为“弟子篇”和“孔子篇”两部分。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各章注解统计得知,《论语》中确为孔子弟子的有三十位,这三十位中有十七位至少在书中现身三次,具有独立成篇的可能,而其他十三位因为资料有限,只能够在弟子“综述篇”或相关篇目中顺带而出。“孔子篇”意在通过“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忠信”、“君子与小人”、“为政以德”五个方面,阐述孔学“内仁外礼”、“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对孔子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天命观以及生命意识的分析,然后进入对孔子志趣爱好以及性格的论述,最后在“孔子综述”中对其生平和思想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出总结。

本书所引《论语》原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准,释解部分兼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徐志刚先生《<论语)通译》、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等多家注本。书中人物资料主要依据《论语》本身和《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也选用了部分《孝经》、《孔子家语》、《说苑》等古籍材料。关于孔子的生平年代,基本采用了匡亚明先生《孔子评传》中的观点。分析论证所参材料涉及广泛,详见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论语》思想丰厚,富含哲理。它的贵仁重德的人生观、主和尚通的人际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以仁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义制利的经济思想、任重道远的使命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所散发的文化魅力也吸引着当代学人不断作出新的解读。

这本小书只是我的“中国传统文化长征”的开始,错漏不足,一定难免,在此,敬祈读者朋友们纠谬指正。

谨此为序。

后记

《礼记·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希望走出孤陋寡闻的圈子,也希望有朋友可以和我分享读书的快乐,所以今年1月24日上午,我带着《(论语)趣读》的选题申请和部分样稿来到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社长汪鹏生先生在听取了我的选题构想、审阅了我的写作提纲和部分样稿以后,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论语》,继续写完后半部分。在后来的写作中,汪先生也多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携和帮助,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学问有多种做法”,这是吾师余恕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也让我时常想起在2005年初夏他说起这句话时的神情。在这半年多的写作中,这句话不断激励着我,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在此,我要对始终给我勉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还应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亲的开蒙读本就是“四书”,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持久喜爱,不仅使他的人生一直葆有一份自得的快乐,也使他从1999年行动不便以来的黯淡生活获得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他的这份坚持和母亲时常说起的那句玩笑话——“孔夫子没走到的地方”,都让我心生感念,也身受鞭策。尤其是母亲在今年4月住院期间,始终记挂我的这本小书,并对子贡一文的修改提出了两个好建议。在写作《曾参》、《闵损》以及《孝悌忠信》的过程中,我一次次感受到父母的慈心,一次次反省自己的差距,也一次次生出感恩之情,有父母可孝,有儿女可慈,得享这样的天伦真是福中之福。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我敬爱的父母!

对先生天宏的感谢也写在这里,他用自己特别的方式给了我很多帮助。他在家里营造了一个花鸟鱼虫的小世界,没有怨言地和我一起吃了半年的食堂,为我和远方的孩子做最快速的传令官,耐心地听我沉浸在书里的唠叨,负责打印我的每一篇文章,他动手修改的颜渊一文也给了我不少启发。

好友的鼓劲、同事的支持,也都促成了本书的写成,在此一并谨表谢忱。

希望能够以小书会仁友,也希望可似为弘扬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更希望以此书为新起点,继续自己的文化长征。

吴惠敏

2007年9月16日于合肥杏花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趣读/传世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惠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31282
开本 32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