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才是你的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沈子珍说:李乃义替天下人做了很大气的功课,从今以后,所有需要恶补“学问”或“文化”的人,读这本现代的“葵花宝典”就够了。读完它,真的会“长一甲子的功力”!

本书是一位父亲的另类家书,一部独特的人生哲学,一本生活的“武林秘笈”。透过讲述人类知识已可晓喻的宇宙、生命、历史现象,把人们带回自我和人群的情理“人”境界,既科学,又人文,且行文新奇有趣,相信会成为现代人的必读。

内容推荐

本书以给两个女儿写家书的形式,讲述了关于“天地人”的大智慧。把人文的东西与科学的东西统合在一起,不便让人大开眼界,而且还让人直视自己的价值观。透过讲述人类知识已可晓喻的宇宙、生命、历史现象,把人们带回自我和人群的情理“人”境界,既科学,又人文,且行文新奇有趣,相信会成为现代人的必读。

目录

自序

乃义家书

一、每个人都有个故事

二、天与地:宇宙的故事

三、生与灭:地球的传奇

四、情与理:“人”的现象

五、不必走冤枉路:先看看前人和别人是怎么做的

六、快乐就是文化

试读章节

当代的人们,怎样认知群星的规律呢?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是我们亲爱的太阳,它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颗星星。就以太阳做个样板吧。人们对天上众星的观测,得出大致这样一个结论:天上的“亮点”,比太阳暗的,它的质量就比太阳轻,例如:已观测到只有太阳十分之一质量的星星,它的亮度只有太阳的万分之一。反之,比太阳亮的,它的质量就比太阳重,例如有太阳30倍重的星星,它的亮度是太阳的一万倍。基本上,群星一诞生时所处的氢气团的质量,被引力加上热核反应两项物理力所作用,就决定了它们的大小与寿命!

当宇宙里的大氢气团因引力的相互作用而凝聚成个大氢气球的时候,那里的氢原子、分子们的动量与角动量,最终敌不过质量引力的吸引,纷纷往这大氢气球中心区坠落,使这球心区越来越致密、越来越热,终于热到在球心区点燃了氢变氦的热核反应(氢聚变)。暴烈的热核反应,把不停地往里挤的氢气重新往外抛送,途中,它们不断跌跌撞撞地与那些受球心区引力吸引而往内掉下的更多的氢气们擦挤,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恒星半径和恒星表面温度。球心区的景象勉强有点像个火炉,大氢气球的其他外层则像个在火炉上的锅子,锅子里的氢气则像被熬煮的水,锅底的水不断沸腾。无非这锅盖是个隐形的“引力”,水、汽很容易就扑掀出去,这也就是太阳每年以“太阳风”的形式将10的12次方吨物质(氢气、离子流、粒子流等)释放到太空的景象。地球上的人们于是才看得见日冕(在南北极地)。不过暂勿庸虑,从太阳扑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今日太阳质量的10的负15次方而已,而自太阳成星以来,它已经扑了50亿年了。这些扑出来的物质,最终或许会被其他星团捕获,对太空里其他区域(包括地球等行星),还不无小补,反正我们这个太阳系也或多或少地不断从宇宙众星取得这种物质交流呢!

这一来,我们就能明白,当炉火太猛,烧得太快的时候,这颗星就很短命,例如比太阳重30倍的星星,核火太旺,用比太阳亮一万倍的亮度去烧,数百万年左右就得寿终正寝了,反之,只有太阳十分之一重的星星,它只有太阳亮度的万分之一,是典型的温火在煨,是可以烧上1000亿年,更不愧“恒星”的称号。

无论诞生恒星的氢气团有多大,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氢聚变终有核火烧完的一天,把氢作燃料,渐渐烧成个氦球了,这核火一断,无所不届的万有引力不就会把它给彻底收拾了吗?哎,这也就是显得星星也有生存的本能的地方,眼看球心区渐变成氦球了,氢弹的火力敌不过引力了,这球心区巅巅颤颤地缩得更小、更热,结果呢?把氦变碳的热核反应(氦聚变)点着了!这是更高温、更猛烈的核火炉,烧得更快,勉强烧上个10万年吧,球心区烧成碳球了,只好更缩、更小、更热,用碳聚变、硅聚变、铝聚变来顶……一路烧到铁聚变为止,越烧越快,到金属的铝聚变时,也许只能烧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恒星点燃的核聚变,从氢开始,燃料元素越烧越重,烧到铁聚变,恒星的时辰到了,因为铁元素又重又稳定,铁聚变不但不给你供能源,它还反过来要吸收能量才得聚变,这就把恒星的看家本领给破功了。恒星球心区原本指望靠一路下去的核聚变加温来对抗引力,但是铁聚变却反过来要靠引力吸进东西的动能来给它加温才得聚变!所以,再大的恒星也没用,即使能让它一路烧下去,核火也注定非断不可,烧到铁聚变,引力一定使恒星瞬间崩塌,遽然终结。

既然星星靠愈演愈烈的核聚变为生,星星的终结常常就是炸翻了整锅炉子,将一炉子的重元素与物质洒向宇宙四面八方,成为其他星体的组成部分或燃料,有点像星星临终也来回光返照,也很像地球上生命物质的自然循环回收。无论星星在哪一种核聚变过程终结,炸开的时候,就好像天上原来挂着的一个亮灯笼,突然变成一个绚丽的烟花,然后归于寂静,这就是950年前中国人观测到的亮丽的“超新星”现象。那个超新星炸开后遗下一团蟹状星云,是它原来的外部大气层物质炸开四散的痕迹,至今仍以高速向外扩散。它原来的球心区断了核火,引力肆虐,使它往内崩塌,变成了一只密度高达每立方米10的15次方吨重的“中子星”,在30公里的直径之内,几乎只占太阳大小的百万亿分之一,集中了约略与我们的太阳相当的质量,全由中子组成,成为一个中子的硕大的晶体!因为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电子都被挤进质子,成了相对稳定的中子,元素表里的原子特质丧失殆尽,在中子星里,只有物理特性,没有化学特性。

蟹状星云的质量比太阳重得多,这条演化途径应该是重量级星星的宿命。而约略与太阳质量相当的星星,即使点燃起了氦核火,亦未必炸成烟花,不过,更旺的核火炉会把锅盖扑得更远,使它球心之外的外层乍看起来像是往外膨胀成“红巨星”。它的球心区则最终演化(收缩崩塌)成一颗较小的,密度是每立方米10的7次方重的“白矮星”,这是个质子们的硕大的晶体,电子们还没被挤进质子里去,它会比中子星大一点,最终也会甩掉巨无霸的外层。这是我们亲爱的太阳50亿年后的最可能的结局,所以,行星地球上的我们大约还有30亿年的时间去准备星际移民!这是因为当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时候,比氢弹还剧烈的氦聚变的高温使地球直接笼罩在它的灼热的红外层气罩之中了,想想太阳外壳膨胀到地球的景况,海洋蒸干,万物枯竭,除了走出太阳系去星际移民,人们更有何方?何况,明知太阳垂暮,那时即使勉强在地球苟活,等到太阳咽气,成了白矮星的太阳可没法再给我们继续供应免费能源。

无论中子星或白矮星,都已经是可以探测到的天体,虽然在那么大的密度下,物质是以怎样的现象存在,仍在推算之中,但都是热核力不敌引力的铁证,其实不过都是宇宙宏观的数量积聚的效应。星尘团或星团或星云或星星,原本就具备大的质量,引力肆虐的结果,它们不可避免地会继续吸引星际物质往它们那里聚积,一旦失去可资点燃的核动力来向外抛送物质,一点一滴地积累质量的结果,最终难免重力崩塌成为“黑洞”,那是几乎把整个太阳挤成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景象(而且可以仔细计算出来)!在黑洞里,连轻巧如光子都逃不出它的引力魔掌,一旦被它吸住,万般皆休,简直就是个与太初相仿佛的一个“奇点”。

至此,星星们的生老病死的生态已经大致可以理解了,但整个宇宙仍然就像我们看整个地球的生物世界一样,琳琅满目。膨胀中的宇宙气球上的斑块,也就是星团或星云,实际上有点像每种生物的群落地盘,星星们在这些地盘上聚居,群落有长得像一团球的,有长成像旋臂或旋涡的,也有像个铁饼的(我们所处的银河就是这般长相)。……众星各自在地盘内围绕着各自共同的重心,缓慢地旋转运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自转周期,就大约是1亿年。星团们也因各自的原始角动量而互相旋转,并且,星团也未必就独处,我们的银河系就正是与另一个带旋臂的星系在缓慢地交叉碰撞的过程中呢。整个宇宙的星团们和星云们,又因时空膨胀而逐渐互相远离,角动量与动量,核动力与万有引力,各种力与量的角逐和消化,便使我们看到动态宇宙演化的今日。

每个星团群落里都有很多很多颗星星,例如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有10万光年,像个飞碟似的铁饼,中心隆起的银核部分有1.5万光年那么厚,聚居着10的10次方以上颗星星。我们太阳系则处在离银核3.3万光年的边缘位置上,算是个离群索居的星系了。这也许是太阳系的运气,得以相对独立、稳定地演化出我们人类,因为离我们最近的下一个恒星,也在4.5光年的远处,即使在以太阳为中心的30光年半径内,也不过20颗恒星。试想,我们知道的一个球状星团,它中心区的恒星密度是太阳附近的1万倍,如果把太阳系搁在那里,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何等壮观的天空!不过,那时的地球就未必是现在的地球演化史了,咱们是需要一个太阳核电站,但太多、太近、太远了,都肯定吃不消,一切还得看“数量级”呢!

P37-40

序言

我有两个十几岁的女儿,正值豆蔻年华。由于工作的关系,从她们十岁开始,我常常不在家,没能完全陪伴她们度过十几岁的青春期,成了一个不甚称职的父亲。

我跟孩子们很亲近。虽然早巳年过半百,无论在什么场合、地点、时间,都常想起她们从前直到现在的可爱劲儿。这两年,更常想到的,是回忆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也跟她们一样可爱过、叛逆过?也跟她们一样感觉过、思想过同样的点点滴滴?

成长中的女儿问老爸许多问题,加上有时候她们对待家里的不耐烦态度与不屑神情,简直就是自己青春期的再版。这真令人震憾,有时也给人一点心碎的感觉,不知从何疼惜起。仿佛又要再看一场宿命的演示,模模糊糊地知道:我和老婆各传了1/2内功到下一位“分身”的主角身上,只能紧张地期待着她们各自在人生舞台上唯一的一次演出。前时她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跟每个家庭里的孩子们一样,她们都曾经是欢乐的源泉。然而对剧情未来的发展,我却毫无把握,因为主角已经不是我了,而且,导演与剧本也都换场了。好也好,坏也好,那个无论多么××的少年时,我早巳演过了。都已演到近乎老年了,自己这辈子,几乎已经定论。

所以,面对有限的在家的时间,我能怎么告诉女儿呢?这是她们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冀望孩子们能演得比自己更高明,至少也能避免摔不必要的跤,但,这一甲子的功力怎么个传法儿呢?

千头万绪,还得小心过滤掉自己的恩怨情仇;我又该告诉女儿什么呢?

孩子们会跟我们沟通的时间,总归越来越难得,还得耐下性子听她们诉说,而且该怎么让大家别会错意,甚或练错武功呢?

于是,我答应给女儿写点生活的“武林秘笈”,把自己有限的所知与经验,忠实地为她们总结一下。亲如父女,也仍然是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这家书,就留给可爱的孩子们,或许可以减省她们的时间与精力,或许仅只缩短了彼此的代沟,会心一笑,亦未可知哩。当然,在“资讯时代”的今日, “武林秘笈”也留诸有缘。

这“武林秘笈”其实不太“秘”,所记的大多是当下人类之所共知的,人文的或科学的知识,无非世事庞杂,有我这么一个人来理理头绪,搞个“一贯道”罢了。以今日学校之所学为例,上至天文、数、理、化、生物,下至地理、文、法、商、工,其中还要贯穿每一个社会必须灌注到下一代的历史、社会、哲学观,加上其他几乎必需的基本沟通技能,如人与人沟通的英语或人与机沟通的电脑,等等。先不说今天的地球已几近于天涯若比邻,确需大量共通的知识,以成大同;也不谈每个社会或每个人之间必定存在的差异,所以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候,叫行业里的专家清官也不好断。首先,想起我自己年轻的时候,面对这么庞杂的武功,学习、考试都来不赢了,而老师教的、家里讲的、社会上听来的,又常常不完全一样。大人们都理不清楚,孩子们就更闹不明白了。最常见的事例有两个,一个是要咱做“好人”,啥样的“好人”呢?好像大人们的标准时常在变,需要忽软忽硬,又是菩萨又是金刚的,才能做成个“好人”。另一个是要咱长大做“有用的人”,啥样的“有用的人”呢?各种什么“家”当然不错,可是,到底该选当哪个“家”,大人们各说各的,但常常一致要咱慎防“忠厚老实乃无用之别名”,而书本和电影更不时藉各种英雄形象来提醒“有为者亦当如是”,这“有用的人”的标准还真玄乎,难以适从。即使是可以比较客观的专业事例,无论是科技类还是工程类,也由于数据和理论飞速发展,连大人们的脑袋瓜子都难跟得上,以至于对同一件事物的解释都百家争鸣,而且习惯上皆自是其是,要孩子们去选择相信谁就更加犯难。于是孩子们难免叹息:何幸生而为“人”?不如快快长大,赶快当个大人,媳妇熬成婆,至少自己当家做主,也省得少年烦恼。因此,这本集各家之智的“武林秘笈”,对孩子们也好,对大人们也好,还真是本平铺直叙的“真经”!  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孩子们的现在和将来,想起所有人们都经历过的成长,还真有些难以表达的不传之秘呢。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按捺不住的小小ego(自我),反正是不秘的“武林秘笈”,就更要公开大放送一下啦!大家也可以趁此和孩子们一起切磋切磋生活武功,说不定他们的新版“武林秘笈”,很快就会东风压倒西风!

此举,此生,要感谢的人、物、事,遍数不尽,无法备载。鞠躬,谢谢!

是为序。

后记

现代人都很忙,忙着讨生活。现代化的日子,分工细,全世界每个人都专注着他能做的、会做的或者是他能找到的活路。忙的感觉,有分工带来的,因为每个人都依赖着别的人的活,你的活也是大家的活的一部分,所以,谁也不能偷懒,谁都得干活。其实,前人的日子大概也差不多,尽管以前的分工没那么细,那也就是数量级的大小而己;甚至当今仍处在文明边缘的部族,日子也忙着过。勤快,是古今中外全世界人们的美德呢,大大小小所有社会,古今中外,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因为下意识里,人们是感觉到,我们都依存于其他的人,无非依存的范围和人数,今时犹过于往昔。忙,勤快千活,成为人群的特色,所以,每个人也自找忙的感觉,从忙碌里肯定自我。这显然不是件坏事,谁都得好好千活,大家己才能过上好日子。

可是,现代人忙久、忙腻了,基因里的好奇、图新鲜的本能未免要发作起来;没事儿的时候,家里的摆设要梆动一下,工作也想要折腾一下,服饰、发型更不时变一变……,美一下。人类的美境,大概就是这本能的发挥吧。所有的人,日复一日,每天不自觉地过日子,用小小的改变自娱,也看电视、听新闻、跟朋友聊天,随同人群一起流行一下……自我肯定的背后,希冀着别人关爱的眼神呢。如果我们完全无知无识于这样的一个“人”的现象,日子当然照过,忙照忙,怎么去认知那生活,就是自己的“人”的生活呢?每个人的认知和欲望都不一样,如果你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和意义感呢——如果知道只有自己才可以让你日子过得更快活、更自在的话!

好友沈子珍常同我喝茶、谈论各自的人生经历,总是从各现各的武功开始,而终于一起感叹人世的好玩;似乎无常的大千世界,却绝没少让我们共鸣默契之处,就是“知道,所以自在”。这份交情,加上他也有个宝贝女儿,启发了我在忙碌之余,给孩手们写本人世宝典之类的“家书”。一写三年,下笔不能自休,结果竟写成为这本公诸大众的“武林秘籍”。所载武功,许多是和子珍切蹉来的,不能一一。后记于此存照,作为纪念。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从神奇幽邃的宇宙起源,到奥秘无穷的地球进化,再到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展现了一幅由自然到人生的宏大图景。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博大精深的天地演化历程落实到转瞬即逝的人生体验之中——面对浩淼无垠的宇宙时空,犹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的“自我”如何通过“知道”和反思而超越传统的固执与定见,突破基因和教化的惯性,在众说纷纭的氛围中“积自己的分”,从而从刻板、冷漠的自然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中获得自由,学会快乐。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畅销书《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作者 赵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才是你的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李乃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7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