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从创作到出版,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作品以独到的构思、白描的手法、朴素的文字,生动翔实地展示了林秀贞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成功塑造了一位“让九州为之动容”的“普通共产党员”和“农民伟人”形象。书本兼备了纪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内容推荐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介绍了林秀贞的感人事迹:三十多年来她义务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资助了十七名贫困农民的孩子上学,安排了八名残疾农民在自己办的小企业里上班,收养了一名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儿。此外,她还做过大大小小难以统计的帮贫解困、救人危难的事情。

本书作者走进林秀贞的心灵深处,从而在他的笔下,把一个真实的、原汁原味的林秀贞,一位既普通又“超常”的林秀贞,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林秀贞,一个感人肺腑的林秀贞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目录

引 子1

手记一 娘的三个手指5

手记二 七十四个日日夜夜 15

手记三 四年踩亮一条路24

手记四 与呆傻老人相伴二十五年31

手记五 和怪人朱金林十四年的风风雨雨40

手记六 四位孤寡老人与一个玻璃钢厂45

手记七 一个弃儿和十七个贫困学生 53

手记八 八位残疾农民的幸福61

手记九 十五分钟报告爆发十六次掌声71

附录一 众人说林秀贞及林秀贞自述77

附录二 林秀贞生活轨迹114

踌 156

试读章节

林秀贞的父亲年轻时到天津一家织地毯的私人作坊当学徒,解放后公私合营,他跟着进了工厂。父亲常年在天津,母亲就常年住娘家。按照当地的风俗,做倒插门的女婿要经过规定的仪式,才能被承认为本家人。而秀贞的父亲并没有经过这种仪式的认可,所以母亲要生孩子必须离开娘家,因为根据旧习俗,闺女在娘家生产,将有血光之灾。林秀贞说:“俺姥姥告诉俺,俺娘是在村南场院屋里生的俺。那是个冬天,俺娘抱着褥子,裹着棉袄,外边套着俺舅的一个大棉袍子,到村南那个场院屋里生产。九年后有俺兄弟时,也是一个冬天,俺娘又到村东俺姥姥家的一个大车棚里生产,那是俺姨陪着去的。俺娘这次穿着俺舅的一个大皮袄,头上还顶着一个棉袄,嘴里叼着一块毛巾。俺娘特别仁义,宁肯自己受罪冒风险,也不肯让人说不是。娘生孩子受罪,养孩子受累,教育孩子更是费尽心血。娘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有个习惯动作:老是伸出左手的三个手指。那三个手指是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分开以后,食指和无名指都朝外歪着撇着,只有中指总是正正直直的。娘总是说,你们看着,人生就这三条道,这边的歪道不能走,那边的偏道也不能走,只能走中间这条又正又直的道。”

娘最怕自己的孩子走歪道。她常说:“打小就得从孩子心里把歪道给堵死。”1950年冬天,那会儿刚解放,秀贞不满五岁,县里头一回在村西大洼里枪毙人。那天早饭后,母亲问秀贞:“妮,你敢看枪毙人吗?”秀贞说有点儿怕。娘说你别怕,娘领着你去。秀贞说行,有娘领着俺就什么也不怕。村西大洼里人真多,三里五庄的都来了,像赶大集一样。娘领着秀贞挤到一个土岗上,把秀贞抱起来。秀贞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那个死刑犯人,脖子里插着亡命牌子,背着人群双腿跪在地上。回家的路上,秀贞脑子里老是那个杀人的场面。娘说:“妮,这个犯人是杀人犯,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还把尸体放到铁锅里煮,是他舅给赶上了,一掀铁锅看见了他娘的小脚,这才告发了他。”娘还领秀贞去看大街上贴的布告,布告里说得明白,这个死刑犯王建国的娘对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惯着,小偷小摸也不教育,最后成了盗窃犯,到那会儿他娘想管又管不了了,一怒之下要去政府告发自己的儿子。这个丧尽天良的王建国就杀人灭口,把自己的亲娘杀了。秀贞娘说:“妮呀,人要是走上歪道就走进死胡同里去了。”

娘既怕孩子走歪道,又怕孩子走偏道。娘说走歪道毁人命,走偏道毁前程。她经常教育秀贞,咱不能欺负别人,也不能叫别人欺负,要堂堂正正做人。欺负别人是孬种,让人欺负是熊种。秀贞跟娘在姥姥门上落户,等于是闺女支撑门户。刚解放那会儿妇女没地位,姥姥的当家子有人想把秀贞娘挤走,不让她们继承姥姥的遗产。1951年冬天,事情闹大了,娘一纸状子将欺负她们的人告上法庭。开庭那天晚上,娘跟秀贞说:“妮,跟娘去上法庭。”那时秀贞才六岁,穿着蓝地白花的棉袍子,一只手牵着娘,一只手打着纸糊的灯笼在前边走。在秀贞的印象中,法庭非常庄严,法官也很威风,一身正气,旁听的群众都不说话,只有娘不慌不忙大大方方地说话。官司打赢了,旁听的妇女们都围住娘说这说那,像是娘也为她们争了理出了气。娘对秀贞说:“妮,现在是新社会,大事得依靠政府,有理也不能做违法的事,不能走偏道。”娘接着又说:“大道是做人的根儿,小道是做事的法儿。大道不能偏,小道也不能偏,偏了你就办不成事。什么事都得依理,谁有理听谁的,可是讲理又要看对谁,什么事都有个个别。”娘给秀贞总结过“三个不能一样”:不能跟小孩子一样,不能跟老人一样,不能跟傻子一样。跟他们你就不能死板地论常理儿,跟他们一样你就错了。娘从没有打骂过孩子,可是她们都怕娘,只要看见娘的脸色不好看,姊妹几个就互相递个眼色,各自检查是不是有做错事的地方。要是实在找不出该向娘认错的事来,她们就偷偷溜出去拾柴火,等到一人拾一抱柴火回来,娘脸上就有了笑模样。  娘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因为家里穷,十三岁娘就出嫁了。爹比娘大十岁。爹也是苦命人,十二岁就一个人背个小铺盖卷儿出外谋生了。爹不在家,家里的担子就全落在了娘身上。是共产党救了她们一家。1946年土改,分了房子分了地,才有了做人的权利。娘说,什么是正道?跟着共产党走就是正道,给社会作贡献就是正道。可是话又说回来,一个普通庄户人家凭什么给社会作贡献?还不是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吗?她们家就是长篇小说《平原枪声》里说的那个地方,娘年轻时就是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会员,她上过抗日识字班,给游击队做军鞋、救伤员,做过不少事。秀贞小时候经常听娘讲抗日英雄的故事。娘说咱不是英雄,做不了大事,但小事咱能做。秀贞六岁时娘做过的一件小事,现在她还记得很清楚。那年春天,是个傍黑的时候,娘锄地回来,遇见一个迷了路的弱智孩子在村边场院的麦秸垛边睡着了。娘把他领回家,给他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又做了饭让他吃。第二天放下自家的农活儿,串了好几个村才找到孩子的父母。秀贞七岁那年的冬天,一个赶脚的山东人把车坏在了村边的路上。天黑了,下着大雪,娘求几个乡亲帮他修好车,还送去了热乎乎的稀饭和干粮。

秀贞十岁那年,娘把家里盛钱的那个小铁盒托在手里说:“贞哪,你爹一个月挣三十块钱,他每月寄给咱们十五块,这十五块钱,娘只花两块,一块钱买灯油,一块钱买盐,剩下十三块就供你姊妹上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成才好报效国家呀!”秀贞没辜负娘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级里最拔尖的学生。秀贞十二岁那年,有一次村里有人偷了她家的洗脸盆,她对偷盗行为深恶痛绝,实在忍不住就到大街上去骂。娘及时劝阻了她,耐心地说:“有理也不能骂街,俗话说‘千千治家,万万治邻’,就是要用一千分的力量治理家庭,要用一万分的力量处理邻里关系。对乡亲要宽容,要帮助,要团结,要和气。”秀贞把娘的话牢牢记在心上。自此以后,她逐渐学会了用多种方式处理邻里关系。秀贞十三岁的时候,生活困难。秀贞的姨在天津上班,整天饿得受不了。娘说:“咱在乡下吃点儿糠菜能顶过去,在大城市里除了那几两粮食没有别的贴补头。贞哪,我想从牙缝里挤出点儿粮食帮帮你姨,可是这么远的路也没法送啊。”秀贞说:“娘别发愁,俺一个星期去一趟天津,给俺姨送干粮。”娘拍着秀贞的肩膀说:“俺贞是好闺女。”于是,十三岁的小秀贞腰里缠着娘缝的细长细长的粮袋,经常出现在往返于龙华到天津的火车上。秀贞十八岁时,村里安排她到小学去代课,秀贞很高兴。娘说:“贞哪,光高兴不行,要知道当老师不容易哩。乡下有两种先生,一种是算账的先生,一种是教书的先生,先生就不同于一般人。算账的先生文明、稳当、认真,办事不能出差错;教书的先生是热心、耐心、关心,孩子们也是百人百姓百脾气,有什么事都要给他们讲清道理,不能打,不能骂。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先生要做出好样子来,学生才能跟着学呀。”秀贞到学校以后,教书特别认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教育。那时村里条件差,学生兄弟姊妹多,有的穿着破衣烂衫,有的光着脚去上学。书包坏了,扣子掉了,衣服开线了,磨出窟窿了,她都及时给孩子缝上、补上。她天天带着针线包,晚上还在家里给没鞋的孩子做鞋。小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她背起来就去卫生院。秀贞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称赞。秀贞二十三岁的时候,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两年以后的l 97 1年l O月25日,秀贞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娘说:“贞哪,娘不是党员,不懂党内的规矩,娘教不了你了,你可要好好学习,跟党走,可一步也不能错!”秀贞听娘的话,牢记着入党誓言,把那本《党章》背得滚瓜烂熟。此后,党中央每修改一次《党章》,秀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新《党章》背过。秀贞二十四岁时在县宣传队里任副队长,工作非常出色,其间有四次转正的机会,都是已经填了审批表,体检时因左眼失明被刷了下来。秀贞为此心情沮丧。娘耐心开导秀贞,帮助她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同时,娘又积极鼓励她在农村干一辈子,并且干出个样子来。秀贞懂得了娘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暗暗下定决心,当一个好农民、好党员。

P5-12

序言

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聂辰席

林秀贞是河北省枣强县一位年过花甲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有着三十五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1976年开始,三十年如一日,她义务赡养了六位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资助了十七名贫困农家子弟步入大中专院校;安排了八名残疾农民在自己所办的厂子就业。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在精神和物质等多方面给予孤寡老人儿女般的照料和关爱;她还多次慷慨解囊,积极为村里打井、修路、改善办学条件,用博大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和谐之歌。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人对于“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的力量,胜利地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今又带领中国人民迈出了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林秀贞的爱心和善行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林秀贞的爱心感动了社会。她的爱心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三十年的默默奉献。她始终把这种奉献看作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小事中见真情,平凡中见伟大。正是一朝一夕、一点一滴的爱心和善行的累积,完成了林秀贞这个时代楷模的塑造。

林秀贞的善行也震撼了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林秀贞的善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必将引起我们对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推进当代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正因如此,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策划了《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一书的写作和出版。作者刘家科从2005年开始关注林秀贞,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次对主人公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采访,数易其稿,不断丰富作品的内容,使林秀贞这个典型形象更加平实,更加鲜活,也更加感人,为我们深入学习和宣传林秀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提供了一部生动教材。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千千万万个林秀贞正在用自己的爱心、热情、青春和生命,描绘着壮丽的人生画卷。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用火热的心去发现真、善、美,用炽热的笔去谱写更加壮美的诗篇!

2006年11月

后记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追踪农村普通百姓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同时写出了几组关于这些人物的散文作品。我之所以写这些小人物,是因为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让我不断地回忆和思考。他们虽然平凡,但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体味出不同的人生况味,他们让我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而林秀贞是其中的一个特例。与他们不同的是,她不仅是一个普通农民,而且是一个普通党员;她不仅让我思考,而且让我感动,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不仅让我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题材,散文的形式已经不能容纳,只好借助于报告文学。于是我在2O05年4月写下了《普通党员》这篇文学形式的报告,向社会、向广大读者展示这个平凡而崇高的人物。

我与林秀贞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O05年3月的一个基层模范党员先进事迹的试讲会上。她用的发言材料并不怎么感人,而她脱开稿子叙述的几件小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详细了解文字材料背后那些真实的故事,于是在4月份,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她所在的南臣赞村进行调研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这个典型的重大意义:第一,林秀贞是农村最基层的普通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她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深藏于普通农民、普通党员的“普通”之中,就是普通中的超常,平凡中的伟大。她是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与村里的其他农民相比,她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要说特殊,就是她做出了其他农民都没能做出的事情。第二,林秀贞是经过了三十年风雨考验的典型,具有最可靠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她只管做,而绝对不让宣传,以致二十二年之后才有人报道。第三,林秀贞不仅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学子的现实困难,而且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崇高的精神回归生活,因此这个典型具有最好的示范性。她说自己不仅要做孤寡老人的赡养人,而且要做他们的监护人。在她家住了二十六年的呆傻老人朱书常,不仅得到她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得到她始终如一的尊重:在家第一碗饭是朱书常的,第一杯酒是朱书常的;在外谁要是欺负朱书常,她就理直气壮地保护他,不允许别人拿朱书常当傻子对待。她对孤寡老人,不仅要养老,而且要送终。她说想让村里人看看,没儿没女的孤寡老人,即使死后发丧也要同有儿有女的一样。第四,林秀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她具有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她身上,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统一,人性与党性的统一,小善与大善的统一,平凡与伟大的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林秀贞这个典型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而出现的。林秀贞有很好的党性修养,很高的党性觉悟,但她的党性觉悟没有停留在思想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没有脱离生活实际,也没有脱离普通百姓,她让传统美德成为她思想行为的根,她让党的先进性成为她思想行动的魂,她让二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的先进性植根于群众,植根于社会,植根于中华民族之魂,因此,才具备了真正的时代特征。在《普通党员》这篇报告文学的结尾,我这样写道:“我们的党在呼唤千千万万个林秀贞。我们的民族在呼唤千千万万个林秀贞。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在呼唤千千万万个林秀贞。”我能发现林秀贞这个典型是我的幸运,我能写出林秀贞这个典型是盯代赋予我的社会责任。

在如何表现林秀贞这个人物的问题上,我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的短暂过程。开始,那种激动的情绪促使我挖空心思去寻找美好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试图用色彩浓烈的文字来叙述生动的故事,表达深切的感受和揭示思考的成果。后来,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和之后,经冷静的思考又认识到,让人感动的是林秀贞事迹的本身,而绝不是描写这些事迹的文字,面对一个不需要任何夸张和描绘的采写对象,面对丰富而翔实的生活素材,面对如此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任何华美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我断言,多么高超的描绘都不如以记录的方式、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原汁原味地把她的事迹摆在读者面前更能说明问题。于是我决定将自己的采访手记原样端出,由这若干篇采访手记构成一个“记录式”的报告文学。

《普通党员》的创作,再一次印证和丰富了我的那几条创作理念:一是百姓的生活比作家的想象更精彩。百姓的生活是原汁原味的饱有足够水分的生活,是丰富的多色调的生活,是充满智慧的生活,是蕴含哲理和人生况味的生活,是用生命创造的生活,其精彩的程度是任何凭空的想象都不能企及的。二是记录比任何描写都更容易逼近生活的真实。记录,首先强调的是作家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其次,要强调写作的过程要保住现实生活的水分,不能随意压缩和抽象;再次,要强调保持生活原有的价值取向,不能凭主观愿望去歪曲和亵渎,同时要保持生活原有的味道和色调,不能随意添加主观意趣。三是心灵问的沟通,最短的距离是直线。这需要与生活规律和节奏相吻合的自然的作品结构,需要白描的、对生活原生态没有污染的写作手法,需要朴素的、不增加生活外壳厚度的文学语言,需要浓郁的有利于传达语言信息的上下贯通的文气。四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自身的个性。记录不是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它更讲究独到的构思(只是防止违背规律的标新立异)。百姓的生活不是不能加工提炼的生活,相反,更要求作家有独特的生活视角,抓住生活中最有表现力和最有生活指归的东西;心灵间的沟通各有各的特殊方式,抓住人物心灵的独特个性,利用作品具有个性的媒介作用,保证心灵沟通的畅达,作品也就有了魅力。

《普通党员》2005年被《中国作家》杂志第七期作为“七一”献礼作品在头篇位置刊发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一是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中共衡水市委很快作出向林秀贞学习的决定,中共河北省委在省会为她组织了报告会,林秀贞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并作为重大典型向中央推荐。二是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在一年的时间内,有几十家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对林秀贞进行了上百次采访和报道。三是引起了广大读者群众的关注。一时间,《中国作家》2005第7期被众多的读者争购和索要,很多人写了阅读笔记和读后感,众多的读者来信飞往南臣赞村和作者所在单位,且有很多普通百姓长途跋涉到南臣赞村探望。四是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今年“七一”,林秀贞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被中央表彰;8月份,中宣部组织中央各大媒体七十多人赴衡水集中采访;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同时进行了大力度、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此外,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等均在首页醒目位置开设林秀贞事迹专题。如今,林秀贞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学习的楷模,她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林秀贞”这三个字几乎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传统美德的典型符号。

人们在被林秀贞的事迹深深感动、备受激励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思考:南臣赞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林秀贞这样一个人物?林秀贞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的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林秀贞这个典型以便更好地向她学习?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这个优秀典型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都是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又在原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将其扩展为一本关于林秀贞的书:《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这本书的出版,为解答这些问题或许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和可靠的参考。《采访手记》部分是这本书的主体,它以翔实的材料集中塑造了林秀贞这个典型形象。另外两部分为”附录“,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个典型形象:《众人说林秀贞及林秀贞自述》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典型形象进行了诠释,《林秀贞生活轨迹》为这个典型形象提供了具体的背景材料。主体部分突出了人物的典型性,附录部分则增加了这本书的综合性和资料性。  期冀这本书能为学习和研究林秀贞提供一些方便。

作 者

200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爱无疆(林秀贞采访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家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3417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26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18:53